环境化学实验讲义1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1

目录实验一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实验二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5实验三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 ------------------------------ 8实验四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水体水质相关指标评价------------------------------ 11实验六水中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七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八对硝基苯甲腈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九底质的耗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萘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一丙烯-二氧化氮-空气体系中光化学烟雾的模拟试验错误!未定实验十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21实验十三电催化降解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四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五水中碱度的测定 ------------------------------------ 27实验一 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配系数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正辛醇是一种长链烷烃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似。
因此,可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来模拟研究生物—水体系。
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是衡量其脂溶性大小的重要理化性质。
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分配系数与水溶解度、生物富集系数及土壤、沉积物吸附系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有机物的生物活性亦与其分配系数密切相关。
环境化学 课件第一章

近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约发生200多起
严重公害事件。世界瞩目的有下面7起
(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塞维索地区的一家 农药厂爆炸,导致剧毒化学品二恶英的污染,使许多人中毒,附近居民被迫迁走, 几年内当地畸形儿的出生率大为增加。 (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露事故。这次事故发生在1979年3月28日,直接经济 损失达10多亿美元。 (3)墨西哥的液化气爆炸事故。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所属 的液化气供应中心发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伤400多人,3万多人无家可归。 (4)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博 帕尔市的农药厂的剧毒化学品异氰酸甲酯罐爆裂外泄,受害人数20万,死亡 3000人以上。 (5)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基辅地区的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放射性污染,周围十多万居民被疏散, 伤数百人,死亡31人。 (6)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赞德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 使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造成西欧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故。 (7)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 夜燃烧,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这 次战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灾难性的,已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
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 减少和机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废水中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控水样的收集和处置方法;2.掌控bod5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方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生活污水,取其两份,一份测定当时的溶解氧;另一份在(20±1)℃下培养5天再测定溶解氧,两者之差即为bod5。
溶解氧的测量原理就是:在水样中重新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二价锰先生成白色的mn(oh)2结晶,但很快被水中溶解氧水解为三价或四价的锰,从而将溶解氧紧固。
在酸性条件下,高价的锰可以将i-水解为i2,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电解分解成的i2,即可谋出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1.主要仪器(1)恒温培养箱(2)溶解氧瓶(200~300ml)具有磨口玻塞,并具备供水半封闭的钟形口。
2.试剂(1)硫酸锰溶液称取480g硫酸锰(mnso4h2o)溶于水,用水稀释至1000ml。
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称取500g氢氧化钠熔化于300~400ml水中,另称取150g碘化钾溶200ml水中,等待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将两溶液分拆,搅匀,用水吸收至1000ml。
例如存有结晶,置放过夜后,积成上层清液,储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贮藏留存。
此溶液酸化后,突遇淀粉应当不呈圆形蓝色。
(3)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2.5g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0.2g碳酸钠,用水稀释至1000ml,储于棕色瓶中。
使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6.浓硫酸(ρ=1.84g/ml)。
7.0.5%淀粉溶液称取0.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用刚煮沸的水稀释至100ml。
冷却后,加入0.1g水杨酸和0.4g氯化锌防腐。
四、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准备好6个溶解氧瓶,用虹吸法把水样转移到溶解氧瓶内,并使水样从瓶口溢出数秒钟。
其中3瓶固氧,并测定其溶解氧,另3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再测定溶解氧。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
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 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即:wo ow c c K 式中:K ow —— 分配系数;c o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由于正辛醇中有机化合物的浓度难以确定,本实验中通过测定平衡时水相中有机物浓度,然后根据体系中有机物的初始加入量以及两相的体积来确定平衡时正辛醇中有机物的浓度。
首先,取一定体积含已知浓度待测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加入一定体积的水,震荡,平衡后分离正辛醇相和水相,测定水相中有机物浓度,根据下式计算分配系数:式中:c o0 ——起始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μL/L;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μL/L;V0、V w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L。
三、仪器和试剂1. 仪器(1) 紫外分光光度计。
(2) 恒温振荡器。
(3) 离心机。
(4) 具塞比色管:1OmL。
(5) 微量注射器:5mL。
(6) 容量瓶:1OmL、25mL、250mL。
2. 试剂(1) 正辛醇:分析纯。
(2) 乙醇:95%,分析纯。
(3) 对二甲苯:分析纯。
(4) 苯胺: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绘制(1) 对二甲苯的标准曲线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李娟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目录实验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 1 -(一)总磷的测定.............................................................................................................. - 3 -(二)生产率的测定.......................................................................................................... - 4 -(三)叶绿素-a的测定...................................................................................................... - 6 -实验二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 7 -水质挥发酚的测定.......................................................................................................... - 10 -实验三底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 12 -实验四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 15 -实验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 17 -实验六土壤中有机物、总氮总磷含量的测定.................................................................. - 21 -(一)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物的含量........................................ - 21 -(二)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 - 24 -(三)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中全磷含量............................................................ - 27 -实验七发光细菌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30 -实验八海水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测定...................................................................................... - 32 -实验九海水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测定与评价...................................................................... - 35 -实验十交通干道氮氧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 37 -实验十一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和风险评估.......................................................... - 40 -实验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定稿

实验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6学时)土壤是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土壤胶体以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带电性,而使土壤具有吸附性。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土壤的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能又使它成为重金属类污染物的主要归宿。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固相的阳离子之间所进行的交换作用。
它是由土壤胶体表面性质所决定。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粘土矿物与腐殖酸以及相互结合形成的复杂的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其所吸收的阳离子包括K+、Na+、Mg2+、NH4+、H+、Al3+等。
土壤交换性能对于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重大意义,它能调节土壤溶液的浓度,保证土壤溶液成分的多样性,因而保持了土壤溶液的“生理平衡”,同时还可以保持各种养分免于被雨水淋失。
土壤交换性能的分析包括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交换性阳离子分析及盐基饱和度的计算。
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ty,简称CEC),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以每千克土壤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可作为评价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
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缓冲性能的主要来源,是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于反映土壤负电荷总量及表征土壤性质重要指标的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换剂的性质、盐溶液浓度和pH、淋洗方法等,必须严格掌握操作技术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用于土壤分类的土壤分析中使用经典的中性乙酸铵法或乙酸钠法。
中性乙酸铵法也是我国土壤和农化实验室所采用的常规分析方法,适于酸性和中性土壤。
最近的土壤化学研究表明,对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酸性、微酸性土壤,常规方法由于浸提液pH值和离子强度太高,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所得结果较实际情况偏高很多。
新方法是将土壤用BaCl2饱和,然后用相当于土壤溶液中离子强度那样浓度的BaCl2溶液平衡土壤,继而用MgSO4交换Ba测定酸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前言环境化学实验就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得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得基本方法与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得独立科研能力。
依据新得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与土壤环境化学等。
实验一为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要就是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得认识,了解石油类类污染物含有共轭体系得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掌握油类得分析方法与技术。
实验二为有机物得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这就是典型得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与水相中得分配状况,使学生深层次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与有机相之间得迁移能力以及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得吸收行为。
实验三为苯酚得光降解速率常数实验;使学生了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光化学降解性能以及它们在水中得归宿。
实验四为土壤对铜得吸附实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被广泛关注,也就是目前食品安全得主要内容之一,同时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得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让学生了解土壤得吸附性能对今后开展该方面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张凤君目录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实验二有机物得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3)实验三苯酚得光降解速率常数 (6)实验四土壤对铜得吸附 (10)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一、实验目得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得认识,掌握油类得分析方法与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比重量法简单。
石油类含有得具有共轭体系得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
带有苯环得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 nm,带有共轭双键得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 nm。
一般原油得两个吸收峰波长为225及256 nm,其她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等得吸收峰也与原油相近。
环境化学word讲义

附件4电子教案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个圈层分开讲述,只是为了讲述上的方便,实际上环境中各个圈层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章:绪论Environmental Chemistry—Chemistry is all around us。
我们生活的环境无处不包含着化学过程,而且这些化学过程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了说明化学和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先讲述两个小故事:1)CO—CO2:早期的汽车尾气中,燃烧不充分,排放较多的CO。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CO 对人类的毒害性,因此想尽办法改善内燃机的燃烧效率,燃烧充分完全,这样尾气中排放的CO大大减少,这样大大净化了空气。
但是充分燃烧的C又转化为CO2,这是不可避免的。
后来人们才认识到大量的CO2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最终导致的全球气候问题可能更难于控制。
2)HC—NOx:在早期的洛杉矶烟雾发生时,人们当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其中碳氢化合物(HC)和CO导致的,因此出台了许多规定,严格限制汽车排放的HC和CO。
为此汽车制造商大动脑筋,增加空气/染料比率来使燃烧更为充分,从而减少HC和CO的排放量。
但是人们马上又认识到,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尾气排放量增加,而且其中含有的NOx也明显增加了,这又是导致酸雨的重要污染气体。
——Dilemma—Environment Coin3)為什麼雨過天晴使人精神爽快? 這不僅是因為風雨洗淨了空氣當中令人討厭的塵埃,也是由於經過雨水淋洗之後,空氣當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氯化氫、氨等不良氣體成分溶於水中,使空氣得到純化,人們呼吸到了新鮮空氣。
使人感到精神爽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下雨的時候,常有雷電現象發生。
一般雷電發生時,可以產生高達二萬至二十萬安培的電流。
使空气分子电离,导致臭氣的生成:O2=O+OO+O2=O3臭氣不稳定,在空氣中可不斷分解,釋放出氧原子。
這樣實質上就延長了氧原子在空氣中存在的時間,並使氧原子從雷電生區域擴散到大氣其他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实验一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实验二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5实验三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 ------------------------------ 8实验四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水体水质相关指标评价------------------------------ 11实验六水中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七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八对硝基苯甲腈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九底质的耗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萘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一丙烯-二氧化氮-空气体系中光化学烟雾的模拟试验错误!未定实验十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21实验十三电催化降解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四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五水中碱度的测定 ------------------------------------ 27实验一 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配系数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正辛醇是一种长链烷烃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似。
因此,可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来模拟研究生物—水体系。
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是衡量其脂溶性大小的重要理化性质。
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分配系数与水溶解度、生物富集系数及土壤、沉积物吸附系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有机物的生物活性亦与其分配系数密切相关。
所以,在有机物的危险性评价方面,分配系数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平衡浓度与水相中该化合物非离解形式的平衡浓度的比值即为该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式中:C 0——该化合物在辛醇相的平衡浓度; C w ——水相中的平衡浓度; K ow ——分配系数。
本实验通过测定水相中有机物浓度,然后再根据分配前化合物在辛醇相的浓度以及分配后化合物在水相的浓度,计算得到分配系数。
wo owC C K三、仪器和试剂1、离心机2、恒温振荡器3、752分光光度计4、正辛醇 A.P.级5、乙醇(95%)6、对二甲苯7、萘四、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1)对二甲苯移取1.00 mL对二甲苯于10 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该度,摇匀。
取该溶液0.20 mL于50 mL容量瓶中,再以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0.4μL/mL。
在5只25 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 4.00、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752分光光度计上,选择波长为227纳米,以水作参比,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A。
以A对浓度C作图,即得标准曲线。
(2)萘称取0.0200g萘,用乙醇溶解后转入10mL容量瓶中稀释到刻度,此时浓度为2000μg/mL。
用微量注射器吸取该溶液10、20、30、40、50微升于1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752分光光度计上,选择波长为278纳米,以水作参比,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A。
以A对浓度C作图,即得标准曲线。
2、分配系数的测定(1)对二甲苯移取1.00 mL对二甲苯于25 mL容量瓶中,用正辛醇稀释至刻度,配成浓度为40μL/mL,取此溶液4.00 mL于100 mL碘量瓶中,准确加入36.00 mL水,塞紧塞子,平放固定在恒温振荡器上(25±0.5℃)振荡30分钟,取10 mL 振荡液离心分离,用滴管小心吸去上层辛醇,在227纳米下测定水相吸光度,由标准曲线查出其浓度。
平行做三份,每次均作试剂空白试验。
⑵萘称取0.175g 萘,用正辛醇溶解后转入25 mL 容量瓶中稀释刻度,配成7000μg/mL 的溶液。
取此溶液4.00mL 于100mL 碘量瓶中,加入36.00mL 水,塞紧塞子,平放并固定在恒温振荡器上(25±0.5℃)振荡30分钟,取10mL 振荡液离心分离,用滴管小心吸去上层辛醇,在278纳米下测定水相吸光度,由标准曲线查出其浓度。
平行做三份,每次均作试剂空白试验。
五、数据处理测定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是:式中:C 0——辛醇相初始浓度; Ca ——平衡后水相的浓度;V 0和Va ——分别为辛醇相和水相的体积。
求lgK ow 。
六、思考题1、如果以环己烷代替正辛醇,试比较萘的环己烷—水分配系数的大小?2、一个化学品的辛醇水的分配系数与它在辛醇和水中溶解度的比值是否相同?七、参考文献[1] 余刚,徐晓白,硝基多环芳烃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环境化学,1993,12(4):299VoCa VaCa V C K O O ow⨯⨯-⨯=[2] 王连生,韩朔睽著,有机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3] 何艺兵,赵元慧,王连生等,有机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环境化学,1994,13(3):195实验二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土壤脲酶活性测定的一种方法,了解所取土壤的脲酶活性。
2、了解脲素这一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转化。
二、简单原理土壤酶是活的有机体所合成的,或者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于体外,或者在其死亡后自溶而释放出。
所有的酶均能显示其活性。
酶是一类具有蛋白质性质的、高分子的生物催化剂。
显著的酶的特征之一是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
脲酶是土壤中的主要酶类之一,是唯一对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尿素的利用率有重大影响的酶。
尿素施入土壤后,在脲酶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成CO 2和NH 3,所以脲酶活性强弱直接影响尿素的利用率,水解反应如下:H 2N CNH 2O 脲酶H 2O2NH 3+CO 2它们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一是以吸附状态贮积于土壤中。
二是与土壤腐殖质复合存在,三是以游离状态存在。
在土壤中,在PH 值为6.5~7.0时脲酶活性最大,通过测定释放出的NH 3量,可以确定脲酶的活性。
土壤中脲酶活性一般以37℃培养48小时每克土壤释放出的NH 3-N 毫克数表示。
三、仪器与试剂1、锥形瓶(250ml );2、电热恒温培养箱;3、蒸氨瓶(250ml);4、电热套(250ml);5、土样风干过100目筛;6、缓冲液(PH=6.7);7、甲苯;8、5%尿素;9、2M KCl溶液;10、饱和硼酸溶液;11、4M NaOH溶液;12、指示剂;称取200mg甲基红溶于100ml 95%乙醇;另称取100mg亚甲蓝溶于50ml 95%乙醇。
以两份甲基红溶液与一份亚甲基溶液混合后供用。
混合液一个月配制一次。
13、标准HCl溶液;四、操作步骤1、取二个250ml锥形瓶,各加入10.000 克土壤,再各加入10ml缓冲液(PH6.7)和1ml甲苯。
摇动处理15分钟,使均匀。
再往第一瓶内加入10ml 5%尿素溶液,再将瓶内溶物充分混匀,作为试样。
第二个瓶内加入10ml 蒸馏水,作为对照。
将两个瓶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要寄上纱布塞子)。
2、培养结束后,往两个瓶内各加入50ml 2mol/LKCl溶液,塞上塞子后振荡30分钟。
到时立即将试样过滤到蒸氨瓶内。
3、在过滤的间隙时间取两个50ml比色管,各加入10.00ml饱和硼酸溶液。
现将50ml比色管在冷凝管下,使冷凝管出口尖端插入硼酸溶液中,准备蒸馏。
4、过滤完毕后,迅速往蒸氨瓶内注入20ml 4mol/L的NaOH溶液,立即塞上塞子。
接通冷凝水,加热蒸馏。
5、当馏出液达到50ml左右,停止蒸馏。
取下比色管,将管内接收液定量转入到50ml锥形瓶中加数滴指示剂。
用标准 HCl滴定瓶内的氨,滴定到淡紫色为终点。
记录试样和对照消耗的HCl 体积V 和V 0(ml )。
五、计算式中,W 为称取的样品重(g ),C 为HCl 摩尔浓度。
六、问题讨论1、步骤4中为什么要迅速加入NaOH ?2、如果蒸氨时吸收深夜倒吸到冷凝管中如何解决?3、培养结束后为什么要加入2M KCl 溶液?七、参考文献[1] 和文祥,朱铭莪,温度和底物对陕西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
[2] 吴全,陆锦时,四川茶园土壤中脲酶活性研究,土壤肥料, 1999,(1):30()()()土氨氮g mg WV V C N NH /0.1403⨯-⨯=-实验三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溶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用DO表示,单位为mgO2/L。
溶解氧DO是水质综合指标之一。
一、实验目的1、学会水DO的固定方法;2、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DO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在水样中加MnSO4和碱性KI,使Mn2+在OH-条件下生成Mn(OH)2↓和MnO(OH)2↓,其中Mn(OH)2为白色沉淀而MnO(OH)2为棕色沉淀,以次来使水中的DO得以固定。
在将此溶液中加H+使碘析出,通过测量I2来间接测定DO。
反应式:Mn2+ + 2OH- =Mn(OH)2↓(白色)Mn(OH)2 + 1/2O2 = MnO(OH)2↓(棕色)MnO(OH)2 + 2I- + 4H+ = Mn2+ + I2 + 3H2OI2 + 2S2O32- = 2I- +S4O62-三、仪器与试剂1、溶解氧瓶:250-300mL2、硫酸锰溶液:溶解480g MnSO4·4H2O或400g MnSO4·2H2O与蒸馏瓶中,过滤并稀释至1L。
3、碱性碘化钾溶液:溶解500gNaOH与300~400mL水中,冷却;另溶解150gKI与200mL蒸馏水中;合并两溶液,混匀,用蒸馏水稀释至1L。
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胶塞塞紧,避光保存。
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应不呈蓝色。
4、1﹪(m/v)淀粉溶液:称取1.0g可溶性淀粉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加入沸蒸馏水至100mL,混匀。
为防腐,冷却后可加入0.1g水杨酸或0.4g氯化锌。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1/6K2Cr2O7=0.0250mol/L):称取1.2258g优级纯重铬酸钾(预先在120℃下烘2h,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用少量水溶解,转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6、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6.25gNa2SO3·5H2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0.2gNa2CO3,用蒸馏水稀释至1L,贮于棕色瓶中。
此溶液约为0.025mol/L。
标定:取10.00mL 0.0250mol/L K2Cr2O7标准溶液放入碘量瓶中四、实验内容1、溶解氧的固定(1)水样采集:用水样冲洗溶解氧瓶后,沿瓶壁直接注入水样或用虹吸法将细玻璃管插入溶解氧的底部,注入水样溢流出瓶容积的1/3-1/2左右,迅速盖上瓶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