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逐渐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贸易现象。
因此,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包括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然而,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资源的禀赋,还取决于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机构环境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在全球贸易中,企业和国家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国际价值链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注重于产品最终的国际贸易,而国际价值链理论将关注点放在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
根据国际价值链理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不仅仅是生产特定产品,而是参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不同环节的国际分工可以根据各国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参与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国家和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和丰富。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差异,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网络效应等。
新贸易理论通过考虑这些因素,更加全面地解释了不同产品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总结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出现,旨在更好地解释全球化时代复杂的贸易现象。
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补充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贸易解释框架。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国家可以根据这些新理论,优化自身的贸易战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
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
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
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它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
新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导致了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产品差异化则使得不同国家之间能够生产出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商品,从而实现互补性贸易。
其次,新贸易理论强调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重视。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商品贸易,而忽视了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研究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等因素,它们对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优势能够使得某些地区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则能够降低贸易的成本,提高效率。
最后,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壁垒、外汇政策等,它们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
例如,关税政策和贸易壁垒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外汇政策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汇率和支付方式。
总之,新贸易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地理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4.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2、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4、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4.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4.1.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1)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可以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分子部分表示“贸易余额”的绝对值。
IIT等于0,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如果某一行业的出口与进口相等,则IIT等于1。
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介于0 到1之间。
4.1.2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
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型。
那么,为什么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要素密集型相似的产品,和要素丰裕度相似的国家之间呢?4.1.3 产业领先地位的转移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但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显然,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4.1.4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但现实的国际贸易却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
这显然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背景介绍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此情形下,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由此便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4.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上)简单而言,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国际贸易学(3)新古典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知道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就
可以推断其国际贸易的模式。20世纪40年代,美国被认为 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 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结 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 / 劳动比率比出口产品高出 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 资本密集型商品!这样,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便得出了与 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被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
第4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 节标准贸易模型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
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
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一、 H-O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基本假设
1.H-O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贸易
相对价格差
成本差
劳动生产率差异 (比较成本说)
(3)技术要素说
该学说认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 和熟练程度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 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一个 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 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从这 个意义上说,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 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对贸易格 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kx
Kx Lx
KxKKy LxLy
ky
Ky Ly
Ky Ky Ly Ly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引言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0年提出的,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主要基于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
该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是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的。
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决定的,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更注重产业内部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产量扩大的过程中,平均成本会降低的现象。
市场规模效应则指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提高。
产品差异化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产品差异化也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和扩大往往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产品在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质化与分裂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还提出了同质化与分裂效应的概念。
同质化效应指的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货品相对于相关产品的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生产同质化的趋势。
分裂效应则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分工逐渐加深,各个环节的生产分散在全球范围内。
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还考虑了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的问题。
信息不完全使得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关于市场需求、合适的进口产品等信息。
自由进出口则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口和出口货物,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考虑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规模经济与市场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同质化与分裂效应、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等因素,该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几个主要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国际贸易主要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和新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帮助我们理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的成本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进行贸易。
这样,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小点1: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小点2: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小点3: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生产效率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更高效,那么它将在所有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
小点1:绝对优势概念和原理小点2: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小点3:绝对优势理论的限制和争议3.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是由雷蒙德·费恩斯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来自本国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会开始生产该产品,并且本国的出口将逐渐减少。
小点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点2: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小点3: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4.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由埃利·海克斯彻和贝塞尔·奥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即e X→∞,从而有MR=P X*(1-1/e X) → P X*,于是MRT = P X*/P Y*,如图A→B:加强竞争所得;B→C:分工和交换的收益总结: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时,除了贸易所带来的收益(专业化和交换收益),还存在加强竞争后的收益。
因为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被消除。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1)假设:由大量厂商构成的某行业,进出自由;每个厂商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每个厂商选择自己的价格,并接受其他厂商的价格;行业内厂商的数量由零利润条件决定。
(2)需求:代表性厂商的需求量由下式决定Q=S[1/n-(P-P)] (1)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市场规模;n为厂商数量;P为该厂商自己的价格;而P为竞争者的平均价格。
这里假设P变化时,S保持不变。
(如果S是P 的函数,则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生产与成本:代表性厂商成本函数为C=F+cQ (2)其中,F为固定成本,c为边际成本,Q为产出。
当然,自然有平均成本AC=C/Q=F/Q+c (3)(4)市场均衡:假设所有厂商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都相同,于是其最优价格P也就相同,有P=P,我们要求厂商数量n和平均价格P。
◆首先,既然均衡时所有厂商价格相等,那么Q=S/n。
将其带入(3)式,有AC=nF/S+c (4)上式说明,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大(因为市场容量有限,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产量就小,但是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成本就大了);而市场规模越大,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于是AC与n的关系,可以描述为“CC曲线”,如后图。
◆其次,我们可写出代表性厂商的利润Π=PQ-C=PQ-(F+cQ),代入需求函数Q=S[1/n-(P-P)],有Π=S[1/n-(P-P)](P-c)-F (5)∂∏∂P=0,得代表性厂商选择价格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令/1/n+c+P=2P又由于所有企业都一样,于是P=P,从而P=c+1/n (6)可见,厂商数量与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我们把这个关系描述为“PP曲线”。
◆最后,如下图所示,PP曲线和CC曲线的交点便决定了均衡的厂商数量和价格水平。
(为什么?因为交点才是零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如图,当n=n1的时候,P1>AC1,于是有资本流入该行业,n增加,P下降;当n=n3的时候,P3<AC3,于是有资本流出该行业,n下降,P上升;直到n=n2的时候,P2=AC2,没有经济利润,资本不流动,实现均衡。
(5)垄断竞争与贸易◆假设:两国消费者有相同的偏好;两国的技术和禀赋也相同。
◆贸易扩大导致市场规模扩大,S↑,由CC:AC=nF/S+c,而PP:P=c+1/n;这会导致PP不变,CC下移,从而n增加P下降。
如图◆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国内和国外的企业不会生产同一种商品,因为会导致负利润(需要固定成本的同质商品进行价格竞争会导致亏损,参考伯川德模型)。
因此,令国内商品的种类为n,国外商品的种类为n*,由于两国消费者面临相同价格且偏好相同,从而消费正数量的每种商品,进出口差异化的商品形成“行业内贸易”。
◆总结:即使两国技术和禀赋相同,也能产生贸易;在贸易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市场里,厂商的成本降低,价格降低,消费者能享受更低价格和更多样化的商品。
4、倾销与反倾销(1)概念:◆这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价格歧视,指的厂商对出口商品收取比国内相同商品更低的价格。
◆倾销一般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长期性倾销。
偶然性倾销指的是为了清除剩余货物等偶然行为;而掠夺性倾销则是指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地位后获取垄断利润。
而长期性倾销比较复杂,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即长期性倾销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的话,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下。
◆长期性倾销的条件:面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两个市场可以分割;国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要小于国外。
如图(2)倾销的法律定义:根据《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第六条规定,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产品低于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出售。
其中,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指的是原产地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等。
◆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其中,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是指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整个产业造成的损害。
◆损害和低价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3)倾销的危害(很多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请自己思考)◆对出口国的影响: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损害出口国的消费者利益,因为国内价格更高,而大量产能用于出口;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引发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
◆对进口国的影响: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发展;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容易造成质量降低等;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对第三国影响:挤占第三国市场,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
(4)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假设在征收反倾销税之前,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边际收益曲线为MR,从而按照MR=MC的原则,选择出口Q,市场价格为P。
但是,一旦征税了,假设该国国内价格要比进口价格高SP’,需求曲线会往下移动SP’,变成D’。
这说明,企业仍然出口Q,但是因为征税,拿到手的价格是P-SP’。
因此,根据新的需求曲线D’和新的边际收益MR’,有新的出口量Q’,市场价格为S,征税后企业拿到的价格为P’。
进口国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a+c,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于是对于进口国的净效应取决于a和c的大小。
世界的净损失为b+(P-P’’)Q’Q。
◆协商三、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1)模型假设◆规模报酬递增:X、Y产品的生产函数都是k次齐次的,k>1。
这意味着边际转换率MRT=-dY/dX递减,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
也即是,随着产业扩张,单位产出的成本递减。
◆假设单个企业很小,不能影响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
◆两个经济体完全相同。
Y(2)封闭的时候,各自在A点进行生产和消费,相互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
(3)但是,如果开放贸易,仍可以从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得好处。
比如,H 专业化生产Y,而F专业化生产X,然后各自用产出的一般来交易,如图:(4)当然,收益的分配取决于偏好,如果两国都愿意在E点进行消费的话(在给定当前价格下都愿意消费更多X),就会造成X的超额需求,从而,相对价格P X/P Y上升。
如图,甚至会出现福利的绝对下降。
(5)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在贸易之前,两国情况都一样,要素相对价格w/r也一样。
贸易之后,H专业化生产Y(Y是资本密集型);F专业化生产X(X是劳动密集型)。
假设他们有相同的禀赋,则要素边际产出之比会不同,从而贸易反而会造成要素收入的分化。
四、行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1、行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历史(1)定义:相似产品的同时进出口。
IIT一般体现为某行业进出口总量减去净出口或净进口。
即,IIT i=(X i+M i)-|X i-M i|Grubel-Lloyd指数(GL指数):GL i=[(X i+M i)-|X i-M i|]/( X i+M i)GL i=0,意味着完全没有行业内贸易。
GL i=1,意味着完全的行业内贸易。
所以GL i越大,意味着行业内贸易程度越深。
(2)历史◆1960s ,工业化国家之间行业内贸易膨胀。
1967年,OECD 国家50%的贸易是行业内贸易。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着眼于需求方面:制造者首先要迎合国内需求者的偏好;而人均收入相近的国家,国内需求也相似,从而行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收入相近的国家之间。
◆之后,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行业内贸易也显著增长(南北IIT )。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修改后的H-O 模型。
2、行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1)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的模型这类模型一般假设行业具有规模经济而且没有进入障碍,因为竞争导致利润为零,从而企业只愿意生产一种差异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偏好多样化消费;从而各国专注于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以节省成本,同时通过贸易实现多样化消费。
(2)行业内贸易的同质产品模型(相互倾销)因为产品同质,所以行业内贸易只能是作为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策略行为的结果。
(3)包含中间品(intermediate product )贸易的模型这类模型沿用了H-O 模型的两种同质最终商品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
但是引入了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双向贸易也是行业内贸易。
(4)跨国生产模型跨国生产一般会联系到规模经济或者产品差异化等假设。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Krugman ,1980)(1)假设a 、经济体中所有人的效用函数都一样,为i iU c θ=∑,0<θ<1 (1)其中,c i 为代表性个人对第i 种产品的消费,i=1,…,n ,n 为实际生产的商品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