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和花文化

合集下载

2 花文化与花卉鉴赏-第一章1.梅花

2  花文化与花卉鉴赏-第一章1.梅花

4. 习性与栽培要点
原产地:梅花原产我国的东南、西南、华中及台湾等地。 光照:梅花性喜阳,光照不足,开花性能降低。宜栽培在光照充足之 地。 温度:性喜温暖,但也能较耐低温。杏梅和美人梅等能在 北方陆地越冬。 土壤:梅花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喜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壤 土,微碱性土(ph值在6—8),均能良好生长。
整枝修剪:


梅花萌芽力强,易抽发过多分枝,如任其生长,会造成 树冠内枝条杂乱,通风透气性差,光照不足,影响花芽的形 成。而且容易滋生病虫害。所以不论地栽或盆栽,合理修剪, 能使梅树生长健壮,树形美观,花繁叶茂。 花枝根据长度可分为短、中、长三种,20厘米以下的中 枝着花率最高,长约2厘米左右的短枝上也能开发,30厘米 以上的长枝上着花较少,仅先端着生几朵。梅花的花芽,多 着生当年生的新枝上的,老的梅枝上常有隐芽发生为短枝而 能开花。 地栽梅树的修剪: 目的是培养大梅树。可在苗圃内将梅苗 离地50-70厘米处剪截,长出新条保留3-4个健壮的,任其自 然斜向外生长形成主干,每个主干上再保留3-4个主枝。其 余枝留30厘米左右摘心,作为辅养枝培养,形成自然开心 的树冠。 对于成年树,应采取“强枝弱剪,弱枝强剪”的原则。老树 弱枝强剪,能刺激隐芽萌发成徒长枝,利用这些徒长枝培养 新的主杆、主枝,达到复壮的目的。
一、梅花 Prunus mume
1. 形态特征
别名:春梅、干技梅、红绿梅
科属:蔷薇科李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达l0米,常具枝刺,树冠呈不正
圆头形。树干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
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花每节l一2朵, 花瓣5枚至多枚,常近圆形;萼片5枚,呈绛紫色,少数绿色。 多无梗或具短梗,花色白色、淡红、粉、红、紫,也有淡黄,浓香至 无香,多在早春1-3月先叶而开。

中国十大名花

中国十大名花
—— 刘禹锡《赏牡丹》
凌霜绽妍——菊花
• 别名 鞠、寿 客、傅延年、 节华、更生、 金蕊、黄花、 阴成、女 茎、 女华、帝女花、 九华等 • 科属 菊科、 菊属 • 多年生宿根亚 灌木
翠菊
春菊
六月菊
万寿菊
瓜叶菊
鳞托菊
矢车菊
麦秆菊
大波斯菊
法国小菊
•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王者之香——兰花
• 别名 山兰、幽兰、 芝兰 • 科属 兰科、兰属
• 花中真君子, • 风姿寄高雅。
花中皇后——月季
• 别名 斗雪 红、长春花、 月月红、四季 花、瘦客、胜 春、胜花、胜 红 • 科属 蔷薇 科、蔷薇属 • 刺灌木或呈蔓 状、攀绿状植 物
食用玫瑰
花月季
藤本月季
《梅花》
—— 宋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中之王——牡丹
别名 鹿韭、白术、 木芍药、百两金、 花王、洛阳花、 国色天香、富贵 花 科属 毛蓖科、芍 药属 形态特征 落叶小 灌木。一般茎高 l一2米,高者可 达3米。叶片宽 大,互生,花单, 两性,顶生。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 大树杜鹃(R. giganteum):常绿大乔木,被誉为“世界杜鹃花之王”,叶
大,花序着花20-24朵。
西洋杜鹃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又见杜鹃花。
花中娇客——茶花
• 别名 山茶、茶 花、曼陀罗树、 晚山茶、耐冬、 檀、洋茶、菇春、 山椿 • 科属 山茶科、 山茶属 • 常绿阔叶灌木或 小乔木
• 锦绣杜鹃(R. pulchrum):常绿灌木,花1-3朵顶生, 粉红色,具深紫色斑点。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梅梅之魂梅文化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

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梅文化”尤其如此。

1、梅的起源与发展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

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崧泽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崧泽遗址与古代种籽鉴定初步意见”记述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坚厚,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小孔.即是野生型的梅.经测定此梅核碎片距今约5226-5906年。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以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

关于梅花的花语

关于梅花的花语

关于梅花的花语梅花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花卉,其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作为一种鲜花,梅花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还蕴含着深刻的花语,极具象征意义。

本文将就梅花的花语进行解读,并探究梅花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含义。

一、关于梅花的花语1. 至高无上的纯洁:纯净的色彩和无污无垢的树形,使梅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纯洁象征。

梅花的花语则是象征着人类独有的美德——纯洁,同时也是对那些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以清净的心境看待自己的人们的褒奖。

2. 爱国精神: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之一,有着浓厚的爱国精神。

梅花开在寒冬时节,犹如“飞雪凝翦”般迎风盛放,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永不气馁、顽强生命力的表彰。

3. 豁达的人生态度:梅花是在寒冬中生长、开放的,虽然只有一个短暂的春季,但梅花却从不失去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因此,梅花的花语也呼吁人们在逆境中保持豁达的心态,面对挫折不气馁、顽强向前。

4. 雄韬伟略、英勇顽强:梅花形状高峭陡峻而又优美,垂直的枝杆如同极耸的木塔,叶子似铁质的盾甲,花朵则如一支火炬,堪比火红的战旗,这种笃定自信的气魄与坚强意志传达出骁勇善战、豪迈不屈的花语。

二、梅花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梅花不仅被文人雅士捧为极品,更是儒家重要的日用肆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1. 成长有道:梅会在严寒中生长,因此中华文化中常将梅花作为成长的代表,象征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

2. 鹤立鸡群:梅花开在寒冬时,犹如一支高傲挺拔的旗帜,给人带来一种超凡脱俗,鹤立鸡群的感觉,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象征。

3. 滋润心灵:梅花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作一种极具滋润心灵的花卉,因此梅花也被广泛用于制作图案或各种艺术品,以表现梅花纯洁、素雅之美。

4. 为国争光: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过多的赋予了“为国争光”的含义。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梅花成为了中华民族“舞文弄墨”的重要意向,也将梅花的花语用途拓宽到了更高的层面。

梅花的象征意义

梅花的象征意义

梅花的象征意义梅花是一种常见且受人喜爱的花卉,其在文化和艺术中常被用来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和象征。

着艳丽开放的象征梅花是冬天中绽放的一朵花,而在枯寂的冬季中,它的鲜艳和傲立的姿态使得它成为了坚韧和希望的象征。

梅花的开放阶段很短暂,但它的花瓣散发出的清香、冰雪覆盖的背景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花的出现,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这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梅花的勃勃生机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启示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不屈的象征梅花生长在严寒的环境中,并且几乎在寒冷的季节中独自开放。

这种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和开花的特质,使得梅花成了不屈和坚韧的象征。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梅花依然青翠欲滴,与其他花卉的凋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花的坚韧和顽强精神提醒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

哲学意义梅花的出现还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视为“士人之门楣”,意味着高洁、高尚和追求。

梅花的花朵五瓣如石榴,被赋予了聚宝盆的象征。

而梅花的绿叶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梅花的枝叶在寒风中傲然挺立,仿佛在提醒人们要坚持崇高的道德标准,并且永远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诗意和美的象征在文学和艺术中,梅花也被广泛运用,成为了诗人和画家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梅花的美被描绘为清新洁净、高雅端庄,它的花香和花色都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梅花的美不仅仅体现在花朵的形态上,还体现在它的含蓄和内敛中。

这种特质使其成为文人墨客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艺术媒介。

文化和历史上的梅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梅花与高洁的品德和志向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上,梅花曾被称为“志夫花”,是建立志向和理想的象征。

唐代诗人陆游曾有“梅花忍千点雪,竟待开时一片春”的咏梅诗句。

他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日本文化中,梅花也被视为幸福和纯洁的象征,并成为了许多传统文学作品和绘画的主题。

关于梅花的含义

关于梅花的含义

关于梅花的含义
梅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梅花的几
种常见的含义:
1. 坚强和坚韧: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能绽放,象征着坚强和坚韧的品质。

它是一
种顽强、不畏艰难的植物,常被用来象征遭遇困境时的勇气和毅力。

2. 坚守和忠诚:梅花通常在寒冷的冬天中绽放,而不是春天,这象征着忠诚和坚守。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继续开放,代表着对事业、责任或感情的忠诚和坚守。

3. 清雅和高洁:梅花的花朵清雅素净,不掩盖自己的本色,因此被喻为高洁之花。


们常以梅花来比喻高尚的品质和高风亮节,表示追求纯粹、高尚和高情趣的人格。

4. 寓意傲人和自立:梅花在冬季中独自开放,而不依托其他花卉,象征着傲人和自立。

它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了鉴赏价值较高的花卉之一,也常用来表达独立自主、追求个
性和追求独特之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高尚的品质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强、
忠诚、高洁和自立。

人们常以梅花来表达对美好品质和精神力量的追求。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本文是关于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梅花: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梅花是中国特产名花。

我国人民自古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对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人们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梅花不畏严寒,在冰中孕蕾,雪里开花,早早地报道春天的到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元·杨维祯)梅花这种“凌寒独自开”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独步早春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刚毅之伟大精神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英雄、革命家、爱国志士都喜欢用梅花的形象、气质来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以梅花的性情和精神来象征自己的品格和情操。

2、牡丹:国色天香牡丹与梅花,两者都是特产我国、久负盛誉的传统名花。

清代末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辛亥革命后梅花是我国的国花,它们都登上过中国国花的宝座。

现在,又有人提出把梅花、牡丹都作为我国的国花,以便让祖国遍开姊妹花。

由此足见它们在中国名花中居于平分秋色的首席地位了。

然而,它们毕竟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说梅花重精神、风韵至上的话,那么,牡丹就是凭天资,“国色天香”了。

原产中国的牡丹,因其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被尊为花中之王,历来被中国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3、菊:有黄华每当秋风萧瑟、百花开尽、万木凋零的时节,在中国南北的庭院里,一种英姿挺秀、色彩艳丽、飘香吐蕊的花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它就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传统名花---菊花。

它那傲霜餐露的特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之优秀品质的象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的炎帝时代,神农氏就把菊花作为上等药品了。

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

”说的是当时中国的菊花就野生在山谷溪旁和水潭边,潭水清香甘甜,当地居民饮了多能长寿。

从此,人们都争将菊花带回,种在池边、井旁,一年复一年,越传越广。

花草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花草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花草四君子的象征意义花草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植物,它们分别是梅、兰、竹、菊。

这四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四君子”,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四种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梅花的象征意义是坚贞不屈、高洁清雅、不畏严寒。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开放,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非常敬佩。

梅花的花瓣洁白无瑕,象征着高洁清雅的品格。

因此,梅花被誉为“梅花三弄”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兰: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兰花的象征意义是高雅清新、高洁无瑕、高贵典雅。

兰花的花瓣清新淡雅,花香清幽,这种高雅清新的气质让人们非常喜爱。

兰花的花瓣洁白无瑕,象征着高洁无瑕的品格。

因此,兰花被誉为“君子兰”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竹: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竹子的象征意义是坚韧不拔、清廉正直、谦虚谨慎。

竹子的茎秆坚韧不拔,能够承受风雨的洗礼,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非常敬佩。

竹子的叶子清新淡雅,不染尘埃,象征着清廉正直的品格。

因此,竹子被誉为“君子之交”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菊: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菊花的象征意义是高洁清雅、坚贞不屈、不畏严寒。

菊花在寒冷的秋季依然能够开放,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非常敬佩。

菊花的花瓣洁白无瑕,象征着高洁清雅的品格。

因此,菊花被誉为“菊花一片天”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花草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植物,它们分别是梅、兰、竹、菊。

这四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四君子”,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梅花象征着坚贞不屈、高洁清雅、不畏严寒;兰花象征着高雅清新、高洁无瑕、高贵典雅;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清廉正直、谦虚谨慎;菊花象征着高洁清雅、坚贞不屈、不畏严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和花文化
摘要:梅花独放天下春,以食名天下,经岁月的洗礼,与人民在生活、文学、等有传统相融合,以其形象特征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引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形成自身独特的花文化。

关键词:梅花高洁坚强文化底蕴
绪论
梅原产于中国,梅花独放天下春,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德,畅神,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

梅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三仟多年的历史了,与人民在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传统的多方关联,人们对梅花已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一、梅花的发展—---以食而名天下
随着历史的发展,花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便开始赋予自然花卉以某种意义和情感,花卉也就不断的被融入人们的文化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以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是深植于中国固有文化之上的,这就是中国花文化。

在花卉这一自然之物已经寄寓了人们特殊的思想和情感,也从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

梅花,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自然被赋予了代表自己的精神特点和时代特征,拥有自己的品格,寄托了人们的浓厚情感。

梅最初是以果而名闻中华。

古人以梅代醋,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魏晋南北朝时,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

《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

”“望梅止渴”①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作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

早期的梅花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都是单纯的5瓣,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梅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欣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从果梅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

秦汉之际,《蜀都赋》中记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梅已作为城市绿化树种被应用了。

二、独树一帜的梅花----高洁傲骨
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的特点。

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著名诗人陆游词《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②。

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因此,梅花的代表着高洁傲骨之风不畏严寒坚强美丽却有德行的人。

它不仅是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

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三、傲骨梅花----引无数诗画名人竞折腰
魏晋时期之后,有关梅花的诗文逐渐增多,甚至有人邮寄单枝梅花赠友表达“聊赠一支春”的心意。

时至宋元,栽培梅花兴盛,形成了一段艺梅的高潮,文学绘画创作的兴盛.
花卉本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在被人们赋予了人性和意义之后,它便成了象征人格的意象,象征美的意象。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纵观古代典籍,花的这种象征意蕴更为突出。

王安石在《梅花》中有“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名句,王冕在《墨梅》中也赞美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雅淡泊,不与世俗同流的情操。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充分可见梅花凌寒傲世的品质,象征着铁骨铮铮、高洁守道的君子、不畏严寒的雄杰、意志刚强的斗士!
另外,中国的花还象征着美。

透过千姿百态的鲜花,吟咏梅花之美,特别是精神之美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晏几道《诉衷情》中赞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

”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更为细致的描绘了梅花的姿态:“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脂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由此可见梅花在飞雪中迎春的飒爽英姿与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此时的梅花,已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象征,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在这里,梅花的形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已经合而为一,不可遽分。

所以从物我关系来看,则是物我为一、浑融一体的。

梅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物化,诗人则是梅花的精神、灵魂。

至于在具体的描写当中,诗人们各逞特技,发挥想像,创造出了姿态各异、奇象纷呈的梅花形象,更是琳琅满目。

四、梅花的文化内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提起梅花,国人无—不联想到红梅赞所颂扬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从外形上说,梅花娇小玲珑,花形多样;从文化内涵上说,我国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比其他所有花的诗词歌赋的总和还婴多。

“梅花的暗香和意境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之秘境,从此意义上说,无花能敌。

”③
从吃用梅子到赋予梅子文化内涵,我们则需要到《诗经》中寻找答案。

在我国古代民间朴素歌谣《诗经》中,梅是体现古人浪漫情怀的最佳佐证。

在商朝时期的河南北部,梅子青时,就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时刻。

由于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姑娘会摘青梅(尚未熟透的梅子)扔给她欣赏的小伙子,以示爱意。

所以说,中国的情人节比外国人的还要早。

闻香品味识梅花,国人赏花,则动用五官和肺腑,全身心地投入和花儿融为一体,综合地欣赏,注重诗情画意和鸟语花香。

因此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人的欣赏是精神性的,深入的,是真正与花的交流。

“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诸如此类优美的词句着实把梅花的形、色、味和人格意味娓娓道来,令人爱梅、惜梅,百听不厌,浮想联翩。

国人赏花的资质确保了梅花优良品种得以被众人慧眼识出,而中国人传统的哲学也为梅花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人养花则注重肥料、环境培育等综合性因素,所以能够小规模地培养优秀的品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

正如中华文化之于世界,中华的花卉在古代千百年来对于世界花卉作出了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贡献。

从古至今,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历史的对梅花本身赋予的更多的内涵,更高的评价。

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梅花的欣赏也要与时俱进。

梅花从吃食到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体现到现在融入生活,她可以说无处不再,处处融入生活,是生活的一种体现。

疏影横斜的梅花可以在庭院中、家庭的盆景中找到归宿,而反映欣欣向荣精神的枝繁花密的梅花则更是大众喜爱的美景。

无论从何种欣赏角度看,梅花无疑都是中国的花魁,花文化的秘主。

五、梅花和艺术----完美的融合
梅花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绽放的绚烂无比,远非其他花卉所及。

在文学领域,便有“诗句中有梅花二家,便觉有清意”之说,“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句句香”之句。

许多画家都对梅情有独钟,元代王冕于居住处植梅千株,并自号“梅花屋主”,其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缀疏花点点,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惟妙惟肖,令人称绝。

在音乐领域,《梅花三弄》、《咏梅》等古曲的流传至今,歌颂革命烈士江姐的《红梅赞》等等不胜枚举。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见梅花的身影,梅文化是中国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它数千年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也折射出了中国人高尚的审美情操。

中国的花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花的看法,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

从姿态各异的花中,我们能得到感官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花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是自古以来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更应从这丰富的花文化中细细感悟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灵魂。

总而言之,梅花不仅仅是代表高尚品格的人格,代表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代表高洁正义的道德观念,而且还包涵着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体现。

①《世说新语》京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 作者:刘义庆
②《陆游诗集》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1997 陆游出版社
③:《园林》2008年第12期作者:陈俊愉;梅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