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梅花分外香——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古诗词中的梅花形象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

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

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古人称“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又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性的敬佩与折服。

北宋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传神的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更折射出了诗人铁骨铮铮、不畏淫威的抗争精神。

元代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王冕高度赞美了梅花的崇高品格和秀雅气质,同时也借赞美梅花蔑视群芳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卓尔不群、坚贞自守的美好人格和崚嶒傲骨。

另外,南宋陈亮“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的诗句,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的诗句,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但险恶的仕途,黑暗的官场,屡屡迫使他们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绝望的徘徊。

于是,诗人便借梅花独立寒冬的形象,来传达自己身怀经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态。

南宋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建阳令任上,当时南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中蹉跎岁月,而嫉贤妒能的掌权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睹此情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痛心万分。

诗人虽有一腔抱负,却不为统治者重用,倍受打击与排挤。

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具体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元素,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并寄予了丰富的意象。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

首先,梅花常常被用来表达坚贞的爱情。

梅花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纯洁和忠贞的象征,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之一。

在古诗词中,梅花常常与爱情和离别相结合,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思念之情。

其次,梅花还被用来表达忍耐和坚强的意志。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绽放,独自承受严寒,给人以顽强不屈的感觉。

这种坚韧的生命力使梅花成为坚忍不拔的象征,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持。

此外,梅花还被用来表达清雅和高洁的品质。

梅花在花期中没有任何香气,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同时,梅花的花瓣洁白纯粹,宛如素女,被赋予了高洁和纯净的象征。

在古诗词中,梅花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品质和境界,以表达其优雅高尚之情。

总体而言,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丰富多样,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忍耐和坚强的意志,以及清雅高洁的品质。

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诗
人们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美好
生活和纯粹境界的向往。

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

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李书凝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论者谓,中国的古人素有一种恋物之癖;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皆可入诗;“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独爱竹的高挑俊美,因而便可生出“宁可食无肉,而不可居无竹”的叹息与偏爱,古人爱竹,或可说是对美丽新世界的向往,亦可说是为了君子独善其身的憧憬,然古人以梅花为意象的表达,较之与对“竹”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有诗“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以斑”亦或是“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梅”者何解?无外乎“客行悲故乡”。

因而,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之中对梅花的物态描摹总是伴随着诗人思乡情绪的起伏,理解梅花的意象更要拿起思乡的放大镜细细揣摩。

关键词:梅花;古典诗歌;思乡作者简介:李书凝,女,汉族,1998年出生,山东昌邑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5-01引言:梅花者,独在冬寒料峭之时为这白茫茫大地增添一抹芬芳,傲骨铮铮,百花皆残伊独开,天香国色,诗人骚客也甘为折腰;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之中,梅花的意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开始展开,一是夸耀梅花不惧严寒,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二是借梅花抒思乡之情,漂泊之痛;在以梅花为意象的诗歌中,此类诗句也为梅花的冰冷透骨增添了些许的温度,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开始说明梅花—思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一、梅花意象在历史之中的沿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的意象开始首次受到诗人的关注,而魏晋时期宫体诗盛行,骈体文是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作诗追求辞藻的华丽,在对梅花的视觉描摹之中不外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此种浓艳之词,梅花的意象只停留在表面之上,而借梅花以表达思乡之情直到盛唐时期的才开始崭露头角[1]。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此时诗歌中的视觉意象经过诗人的创新也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凌寒独开暗香来——王安石咏梅诗赏析

凌寒独开暗香来——王安石咏梅诗赏析

凌寒独开暗香来——王安石咏梅诗赏析川雪宋代咏梅诗盛行,一些著名诗人都有佳作。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一生仕途不平,其诗作有不少是歌颂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的。

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不喜欢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苍松,堂堂直节的劲竹,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中的秋草。

王安石的咏梅代表作《梅花》,用比喻手法,借颂梅花以喻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脱胎於南朝苏子卿《梅花落》一诗。

原诗是:“中庭一树梅,多叶尚未开。

只言花是雪,悟有暗香来。

”王诗对原作加以点化提炼,使全诗语句更为精练,意境更为深远。

这首咏梅诗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神韵和香色。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寒冬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

“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梅花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前句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

与诉诸人们嗅觉形象的下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

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

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此诗中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诗人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境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再看他的《独山梅花》: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作者:孙佳楠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自古以来,梅花因为其具有的坚韧不拔、清高孤傲的特质而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古典诗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梅花这个意象的发展经历和精神内涵两方面,分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关键词:梅花;发展;品格;精神内涵一、梅花意象的发展梅花因为具有不惧风雪、坚韧不拔、傲雪欺霜的特质,自古以来收到文人的关注。

它这种高洁的品质也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的崇高精神。

但是梅花意象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梅花的被关注点从果实、外表到蕴含情感,从一个一般意象到一个独立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咏花诗词中,梅花并不是最早出现的,开始的时候也并不受人追捧。

梅花意象所占的比重也远不如莲花、杏花和桃花。

但是作为一个孤傲的意象,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姿态还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眼光,最终,依靠自身的魅力,在诗词歌赋中站稳了脚跟。

在古诗词发展的成河之中,梅花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不同的历史意义。

因此,梅花意象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过程:魏晋时期,中唐以及宋朝[1]。

(一)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然则人民精神却极大地解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以后,魏晋时期的人民进入了一种文学自觉的时代。

咏花草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梅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开始的时候,梅花仅仅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花,作为咏春或早春的诗中,起到铺垫和点缀的作用暂时并没有被赋予一种意象。

如萧纲《雪里觅梅花》中说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二)中唐时期中唐起,人们意识到梅花与杏花、桃花有着不同的特点,梅花虽不能与杏花、桃花并肩,但是自此,人们开始着眼于梅花的“外貌”以及习性特征,如郑谷《梅》诗:“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粘袖李须饶。

”由此可以看到,这时的诗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把梅花的这一实景转化为虚指的意象。

晚唐亦是如此,借梅花托物言志者有,但受众仍是少数。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梅花意象解释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梅花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梅花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梅花古代梅花意象的鉴赏梅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备受推崇的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诗词歌赋中绽放了千年的芬芳。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花卉,更是文人墨客情感与志向的寄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梅花的自然之美首先令人陶醉。

它在严寒的冬季独自绽放,花朵娇小玲珑,花瓣粉嫩或洁白,花蕊纤细而娇艳。

其形态优美,枝干苍劲有力,曲折多姿,或横斜而出,或挺拔向上,给人以一种坚韧而又婉约的美感。

这种自然的美丽成为了诗人描绘和赞美的对象,也为梅花意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诗词中,梅花常常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

它于寒冬中傲雪凌霜,独自开放,不与百花争春。

这种坚韧和独立的精神,被诗人视为高尚品质的象征。

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寥寥数语,生动地展现了梅花在墙角默默绽放,不畏严寒的坚韧姿态。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通过描写梅花即使凋零飘落,化为泥土被碾作尘埃,依然散发着香气,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借梅自喻,抒发自己虽遭遇坎坷但坚守志节的决心。

梅花也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和寂寞。

在寒冷的冬日,大多数花卉都已凋零,唯有梅花独自盛开。

这种孤独的姿态,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在梅花的陪伴下,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愈发深沉。

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描绘梅花稀疏的影子和清幽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心境。

梅花还寓意着纯洁和高雅。

它的花朵洁白无瑕,不染尘埃,香气清幽淡雅,不事张扬。

因此,梅花常被用来形容人的纯洁品质和高雅气质。

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将梅花置于冰雪之中,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纯洁之美。

苏轼的《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用“玉骨”和“冰姿”形容梅花,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高雅姿态。

梅花在古诗文中的寓意

梅花在古诗文中的寓意

梅花在古诗文中的寓意
梅花,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意象之一,自古以来就在诗词歌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梅花的寓意丰富多样,既有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的品质,也有高洁脱俗、清新自然的气息。

在古诗文中,梅花的寓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梅花生长在严寒的冬季,不畏严寒,独自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正如古人所说:“雪压枝头低,香透冻云飞。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古人所推崇的,因此在古诗文中,梅花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的人。

其次,梅花寓意着高洁脱俗的气质。

梅花的花朵清雅脱俗,花香幽远,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古人常以梅花来比喻那些品行高洁、超然物外的人。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梅傲雪独开时,更无花鸟共争春。

”这里的梅花就是高洁脱俗的象征。

再次,梅花代表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梅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如宋代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道:“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这里的梅花就是忠贞爱情的象
征。

最后,梅花还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与“福”字谐音,因此梅花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写道:“梅开百花之先,故有‘梅开五福’之说。

”这里的梅花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寒梅花分外香——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

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

在众多的咏梅诗中这类诗歌的数量是最多的。

我们最熟知的当数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和王安石的《梅花》。

山园小梅二首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林逋少时孤贫,学习刻苦,性情恬淡,不求名利。

早年曾经浪迹江淮间,后归杭州,长期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不入城市。

他终身未仕,亦不曾婚配,无妻无子,一直过着隐逸诗书的生活,性喜种梅养鹤,并以此为乐事,人称“梅妻鹤子”。

这首极负盛誉的咏梅佳作,也是他最著名的诗作。

诗人给我们多层次地描摹和塑造了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突出了梅花妩媚绰约的风采和高洁雅淡的品性,表现出一种孤高淡泊的生活情趣。

特别是“疏影”、“暗香”两句诗人着力表现梅花的不染尘俗,清秀高洁,幽独娴雅,神清骨秀,前人以为深得梅花之魂。

梅花一树独出,诗人孤芳自赏,梅花厌弃豪华,安贫守志,诗人鄙视荣利,不附流俗。

两者心志相通,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诗人写梅花幽独淡泊的品性,不正折射出自己的高洁志趣和人格吗?因而我们读诗时在疏落清丽的梅景中,时
时看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格。

关于王安石写梅花的缘由,在宋代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

”这话是否可信,尚难断定。

但从诗歌抒发的情怀看,也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抱负远大,为人刚直,对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很是喜欢、赞赏。

本篇即是咏梅赞花之作。

诗中形象地刻画了寒梅高洁芬芳,凌寒独放的风度与品格。

晚年的王安石退居江宁,不免有些凄清冷寂,这正与墙角之梅的境遇相契,它“凌寒独开”、“暗香浮来”的特点和诗人坚贞不屈、傲岸清高的风骨以及他不卑不亢、淡泊自乐的情怀相吻合。

所以诗人所赞美的梅花实际就是自己清廉自律、独立不阿人格的写照。

二、梅花是诗人们思乡情念友意的载体
思乡念友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柳枝、月亮、梅花、酒等这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则是诗人们抒情的载体。

在以梅花为意象的诗中,唐时王维的《杂诗》和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应是其中的代表。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赠范晔诗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杂诗》中王维以第一人称询问的形式开篇:你是从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情况。

乡情乡事,可问者实在太多,但其他诸般情事,皆不在所问之列,诗人唯独关心和问起的,是对方从故乡来的时候,那窗前的梅花开放了没有呢?故园的父老亲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固然令人怀念,但诗人更为关注的,却是梅花的开放与否,似乎故乡之值得眷恋,全在于窗前的那株梅树。

这就颇出常情。

显然,这株梅树已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景物,而是旧日家园和往昔生活的一种象征,它是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是他思乡之情的载体。

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则通过折梅相赠,传达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流露出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诗人赏玩梅花之时,正好遇到出使北朝的差人,便顺手折下一枝梅花。

因为驿使北去,好友范晔此时正在长安,正可托他把这枝梅
花捎给远方的友人。

可见,诗人“折梅”是为了“寄”,而“陇头人”则是“寄与”的对象。

诗人告诉朋友,没有什么可送你的,姑且捎来一枝江南的春色吧。

“无所有”是说没有足以传情的珍贵之物。

在诗人看来,梅花最能寄托情意,是最贵重的礼物,故折枝梅相赠。

梅花不仅带给朋友暖暖的江南春意,更带去诗人的一片问候与祝福。

可见,梅花作为寄情之物,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今天“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它和“折梅”都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别后相思之情的最常用到的典故。

三、梅花是揭示某些普遍人生哲理的载体
咏梅诗在宋代达到一个高潮,宋人做诗,往往好发议论,喜欢说理,于浅近的诗句中寓托某种深微的命意,在众多的咏梅诗中,富含哲理内容的并不在少数。

萧绎的《咏梅》和卢梅坡的《雪梅》当是代表。

咏梅
萧绎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迟。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萧绎的《咏梅》题目虽是“咏梅”,内容却很少在“梅”字上落笔,诗歌前两句写新梅所处的环境,梅花在今春的树上含苞欲放,但所面临的还是旧日的水池。

其实,树又何尝不是旧日之树?可谓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彼此相衬相映。

后两句由写花转到写人,由自然推及人生。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既憧憬明天、向往未来,又总是怀着对昨日的依恋,对往昔的追忆。

这与今梅临于旧池、新花发自故枝并无二致。

诗人实际是以梅为引线,揭示出自然人生的某些共同现象和普遍情理。

卢梅坡的咏梅诗更是笔法高妙,议论精绝,妙趣横生。

雪梅(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冬末春初,梅放雪舞,二美并出,共迎新春,相比而言,梅花色白却不及寒雪,但以香胜。

诗人抓住这一特征,通过对梅、雪的一番评估,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了梅花的独绝姿态,同时也说明了事物总是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的道理。

第二首诗是进一步的抒写和评论。

前一首以梅、雪作为描写对象,借助自然景物发表议论,一分高下,本篇连诗人自己也融入其间,加入梅、雪争春的行列。

在诗人看来梅无雪不爽,雪无诗则俗,只有自然与人事的和谐配置,有机交融,才是完美无缺的,才会充分显示事物本身的美的价值。

诗中通过梅、雪、诗三美并举,方臻佳境的描述,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缺一不可的。

诗中所写的这种自然与人生的现象,在生活中极为普遍,但常人又往往熟视无睹。

诗人们却能以独有的灵性,将这两种似乎并不相干的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中发现某些共同之处,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总结某些耐人寻味的意趣,说明某些人所共知的道理,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中国古代的咏梅诗,单纯咏物的篇幅极少。

咏物常常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牵连,又往往与诗人自己的身世际遇有关。

在对梅花的吟咏中充分显示了诗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考,烙刻并透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刻印记。

梅花的形象已深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阅读古典诗歌时最美好的一个怀想。


参考文献:
党天正.历代咏梅诗词探胜(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