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抒情性作品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
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 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 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 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 属性。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
②抒情也是一种三社会个交流主; 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①抒情内容的含义; ②抒情话语的含义; 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博喻、隐喻和借喻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司空图) (二)倒装与岐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抒情角色的含义; (二)抒情角色的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则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借景抒情文章名人名篇

借景抒情文章名人名篇

借景抒情文章名人名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借景抒情,是一种古典的文学表达方式,常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来凸显情感的深邃和细腻。

这种叙事手法通过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位文学名人的作品来领略借景抒情的魅力。

1.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是宋代文学巨匠,以其超凡的才华和深邃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水调歌头》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其中描绘了一副绿水青山的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文章开篇即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通过描绘明月的清辉和璀璨,展现了作者优美的诗意风格和内心深藏的孤独之情。

2.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她的《如梦令》同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

词中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悱恻情感。

其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将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表现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3.辛弃疾《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辛弃疾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

词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景,通过对江水悠悠、花影婆娑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4.杜牧《江南春》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江南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借景抒情之作。

诗中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对翠竹、婆罗门、莺飞燕舞等自然景观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

5.陆游《秋夕》借景抒情是一种古典文学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上面几位文学名人的作品展现了借景抒情的魅力,无论是对春天的赞美、对秋夜的凄凉,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都表现出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抒情性作品——精选推荐

抒情性作品——精选推荐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如果说叙事性作品侧重于从客观外部世界入手以反映人类生活的话,那么抒情性作品则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

”这自然带来了抒情性作品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抒情的现实依据、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第一节抒情的现实依据本节主要从情感经验、多种动机以及作者与抒情主人公这三方面来讲。

抒情性作品区别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前者的题材属性是人生经验激起的人的主观的感受、心理的情绪、生命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成分。

这些成分统称为情感经验。

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抒情主人公指作品中作家为表现情感所借助的抒情角色。

一、情感经验情感经验与人的世界经验关系极为密切,也是现实中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这种人的情感经验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时,它便体现着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质的规定性,因而情感经验自然地成为抒情性作品的抒情内容和现实依据。

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内心世界,而抒情性作品正是以情感为表现目的和表现对象的作品,揭示内在人生为其根本目的,传达情感是其本质特征。

抒情性作品通过表现形形色色的内在人生,反映出人类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时代精神,并带领我们去感受、去认识人类的心路历程,洞察人类灵魂的历史和主体存在的奥秘,使读者为之愉悦、受之感染。

抒情性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在人生为其表现的对象和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内在人生归根结底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反映和价值判断,这就使抒情具有了某种客观性的品格。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全民癫狂的文革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 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 就是好呀就是好 马列主义大普及 上层建筑红旗飘 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 七亿 人民团结战斗 红色江山牢又牢 (文化大革命好 文 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 一代新人在成长 顶风逆浪 战英豪 工业学大庆(嘿)农业学大寨万里神州传捷 报 七亿人民跟着毛主席 继续革命向前跑 (文化大 革命好 文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意识形态的联系。 别林斯基:“诗人的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整 个的、自成一体的世界,维持在自己的法则上,有 它自己的原因和基础……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 他就越是一个诗人。”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对客
观社会情感把握的结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主观世界,偏于用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 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第二节
抒情的现实依据
一、情感经验 1、抒情内容: 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 既是稍纵即逝的,有时微妙复杂的,不想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 可以用词语相对确切的表述,而往往是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 “零度抒情”在中国: 自我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天狗》(我 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燃烧! 我如大海 一样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飞跑! ) 历经血火考验的抗日战争前后——艾青《我爱这土 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热情歌唱的建国初年——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写于1959,改于1962)“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渊明逸致图》
•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 2、内涵
•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1、广义的情感与狭义的情感
•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
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
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
“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
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
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1、人类的情感是无处不在且非常复杂的。其复
情感。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三 抒发情感即转移情感
• “移情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早把“移情”作
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
•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 即把主观的
情感投射于物 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 约翰·罗斯金(英)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屈原
《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抒情”意
指“表达情思”。
•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著名抒情散文

著名抒情散文

著名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体,以抒发情感、表达感受为主要特征。

它以自由的形式,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的描写,展现出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品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情感的触动和心灵的慰藉。

下面将介绍几位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首先是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家徐志摩。

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多以抒发爱情、思乡之情为主题。

其中,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思念之情,令人感慨万分。

他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种柔情和深情的表达,让人读后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另一位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家是沈从文。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以家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中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抒情的写作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还有一位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家是余秋雨。

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

他的散文作品以抒发生活情感和思考人生为主题,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中的散文作品《故乡的秋》就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他的抒情散文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他们以抒情的方式,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他们的作品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抒情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感悟。

它以自由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春思》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
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平仄关系、押韵、格律 ❖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 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近
莱辛
❖ 莱辛(Lessing ,1729—1781) ❖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表现-2
(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表现
1.抒情性作品可以借助各种手段,通过种种途径, 行之有效地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
vc 第一节 抒情性作品与情感 vc 第二节 抒情的界定 vc 第三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vc 第四节 抒情方式
第一节 抒情性作品与情感
一、抒情性作品的内涵-1
(一)抒情性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 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 你,在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 衾,死同一个椁.
(一)情感的特点
1.人类情感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它是人类从一种 特殊的角度观看世界的方式。
a.情感浓烈的作品。 b.“不动声色”的作品
2.情感是高度复杂的。 a.情感的形式上。 b.情感的内容上。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 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 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 声与情 ❖ 景与情
声与情
❖ 诗与乐同源 ❖ 声调与情调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内容: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 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 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 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 的象征功能
2.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3.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同情、厌恶、赞美、憎恨等)
二、抒情与现实-2
(二)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1.抒情通过创造性想象改造现实。 (月是故乡明)
2.抒情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空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时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景与情
真与幻
❖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 逻辑的真实。
❖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 非有二道。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 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 他,诚焉耳。
四、抒情与宣泄-2
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的活动。
苏珊·朗格:“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 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 化成的可见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 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第三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1
(一)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是否具有鲜明个性是评价抒情性作品优劣的尺度 之一。
鲁迅《〈野草〉题辞》
(二)抒情具有社会性
1.抒情主体的个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 统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
苏轼《前赤壁赋》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2
2.抒情是一种交流,受到读者的各种经验、趣味、素 养和理想等的制约和影响。
---- [元初]管道升《你侬我侬》
一、抒情性作品的内涵-2
剑外忽传收蓟北, 北阕休上书,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南山归蔽庐。
却看妻子愁何在, 不才明主弃,
漫卷诗书喜欲狂。 多病故人疏。
白日放歌须纵酒, 白发催人老,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阳逼岁除。
即从巴峡穿巫峡, 永怀愁不寐,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松月夜窗虚。
——方东树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 比喻与象征 ❖ 倒装与歧义 ❖ 夸张与对比 ❖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二、抒情角色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男性作者采用女子 口吻代言抒情的作品。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的意识形态的联系。
四、抒情与宣泄-1
(一)抒情是一种宣泄。
(二)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 制与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
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 现的。
华兹华斯:“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 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 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 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是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 情形下向前展开。”
抒情
表现(express):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
传达(convey):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 内在心性。
一、抒情性作品的内涵-4
(三)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
抒情诗
西方:颂诗、哀诗、情诗、讽刺诗、 田园诗、山水诗等。
中国:诗、词、曲、赋。
Hale Waihona Puke 抒情散文散文诗 某些戏剧和小说
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表现-1
2.抒情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 样。(悲叹、欢欣、平和、激越等。)
第二节 抒情的界定
一、抒情的本质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expression)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communication) 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戴望舒《雨巷》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 孔》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 主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 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景与情
情景关系
❖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 重要概念
❖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们 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杜甫《闻官军 ----孟浩然《岁
收河南河北》
暮归南山》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江曲》
一、抒情性作品的内涵-3
(二)抒情性作品的内涵
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 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 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projection)
约翰·罗斯金:把“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二、抒情与现实-1
(一)抒情是对现实的反映
1.抒情反映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时代精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