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题目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名:***学号: ************ 学习中心:广西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二〇一一年一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凌子茗_______ 日期:___2011年1月__________目录引言................................................................................................................................. (2)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 (2)二、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基本特点 (3)(一)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3)(二)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 (4)(三)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美 (4)三、布局谋篇的结构艺术 (5)(一)漂亮的构思 (5)1.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5)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6)(二)缜密的结构 (6)1.服务性 (7)2.整体性 (7)3.多元性 (8)四、朴实清新的语言艺术 (8)(一)语言的诗化美 (8)(二)语言的口语美 (9)(三)语言的朴实清新 (9)五、以形传神的抒情艺术 (10)(一)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追求一种真挚的美 (10)(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的美 (11)(三)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追求一种“理趣”的美 (11)结论 (12)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
【精编版】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之分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分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1.《乡土中国》中善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乡土中国》比较研究的特点及效果。
2.作为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的章回回目颇具匠心,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
请从内容、情感、修辞三个角度简析第四章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精妙之处。
3.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部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论文集中,对“经典”做出了多个定义:①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②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决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③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你在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时,对这两部经典作品是否也有卡尔维诺阅读经典时的某种感受?请结合任意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在阅读经典时的丰富感受。
(不少于200字)4.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由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和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构成网状结构,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历史生活画卷。
B.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C.《红楼梦》运用多重视角来表现人物。
读者对“贾宝玉”的了解来自冷子兴、贾敏、林黛玉、王夫人、警幻仙姑等人口中、心中、眼中,这种技巧使人物立体丰富,文章灵活多变。
D.《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
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5.简述《巴黎圣母院》一书的美丑对照原则。
6.“美丑对照原则”即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开题报告+论文)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级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 1 月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摘要:现代散文是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所形成的一个富有个性的产物,它是对传统散文的扬弃与超越。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和风格特色成为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在思想内容上,他的散文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及个性特点,显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艺术上,他的作品以漂亮、缜密著称,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很高成就。
在风格上,朱自清的散文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文采:一种是工笔画式的精雕细琢,达到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另一种是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用清幽细密语言艺术达到质朴自然的极境。
关键词:情感、意境、构思、语言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海州,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所以他说“我是扬州人”。
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时代和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期间,他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以后,他的创作转向散文。
他的散文大多写于此后的十年间。
他曾说自己“近几年诗意枯竭,搁笔已久”,“觉得小说非常难写”,“至于戏剧,更是不敢染指”,但“有不免有话要说”,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1]。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欧洲杂记》(1934年出版)、《你我》(1936年出版)。
早在1924年还出版了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
1925年,27岁的朱自清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文艺作品评论题目

文艺作品评论题目1.《百年孤独》:时间与孤独的交织之美2.《围城》:现代人的无奈与迷茫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与情感4.《时间的礼物》:深情而优美的家庭故事5.《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性的扭曲与追求的荒唐6.《月亮与六便士》:艺术家的追求与放弃7.《安徒生童话》:童话故事的魅力与哲理8.《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的奇妙与想象9.《追风筝的人》:友情与忏悔的感人故事10.《红高粱家族》:乡村变革与家族传承11.《荆棘鸟》:爱与憎的错综复杂12.《老人与海》:人性的坚韧与勇气13.《神雕侠侣》:侠义精神与爱情的融合14.《雾都孤儿》:社会底层的生存与逃脱15.《鲁滨逊漂流记》:人类的求生与探险16.《1984》:政治与人性的恶与美17.《孤独六讲》:孤独的本质与价值18.《白鹿原》:乡村与城市的冲突与融合19.《傲慢与偏见》:爱情与社会阶层的冲突20.《飘》:战争与爱情的矛盾与融合21.《唐吉坷德》:狂想与现实的边缘22.《雪国》:爱情与死亡的冷酷与美丽23.《水浒传》:义与恶的纷争与和谐24.《三体》:科幻小说的哲学与信仰25.《罪与罚》:罪与赎的纷争与探索26.《夏洛的网》:友情与勇气的童话故事27.《红与黑》: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与融合28.《灰色的地带》:人性与战争的摧残29.《围城》:城市与自由30.《茶花女》:爱情与社会压力的挣扎31.《白夜行》:病态的爱与罪恶的秘密32.《麦田里的守望者》:青春的迷茫与孤独33.《魔戒》:魔法与英雄的传说34.《莎士比亚戏剧》:人性与命运的探索35.《哈利·波特系列》:魔法与友情的冒险36.《窗边的小豆豆》:自我发现与爱情的成长37.《无声告白》:真相与道德的探究38.《尤利西斯》:人类命运与文化的演变3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革命与人性的矛盾40.《儒林外史》:士人与平民的纷争与和谐41.《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时间与爱情的抉择42.《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交融与传承43.《失乐园》: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矛盾44.《钱钟书文集》:文化传承与历史演变45.《大地之灯》:人性与自然的和谐与美丽46.《荒野生存》:人类的生存与意志的力量47.《朗读者》:阅读与情感的渗透与提升48.《悲惨世界》:艰难与奋斗的生命之路49.《安德的游戏》:虚幻与现实的游戏与童年50.《奥斯汀小说》:爱情与社会礼仪的融合51.《小王子》:童心与成长的启示52.《歌德诗歌》:自然与人性的思考与赞美53.《解忧杂货店》:情感与疗愈的奇妙旅程5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命运与爱情的巧合与悲剧55.《朝花夕拾》: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与体验56.《人类简史》:文明与进化的历史与展望57.《月亮山庄》:黑暗与灵魂的探索与拯救58.《查令十字街84号》:书信与友情的跨越59.《红楼梦》:贵族社会与人性的探究60.《1984》:权力与个人自由的斗争61.《绿山墙的安妮》:成长与自由的奋斗62.《亲爱的安德烈》:执着与痴迷的爱情63.《西蒙的猫》:孤独与真理的追寻64.《战争与和平》:历史与人性的史诗65.《冰与火之歌》:权力与野心的博弈66.《福尔摩斯探案集》:推理与智慧的博弈67.《海边的卡夫卡》:命运与自我寻找的奇幻之旅68.《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智慧与疯狂的边缘之旅69.《飘》:爱情与自由的传奇70.《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与人性的趣谈71.《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生命与思维的哲学探索72.《独唱团》:年少的梦想与追求73.《疯狂的外星人》:科幻与人性的奇妙碰撞74.《三体》:科幻与文化的交流与变革75.《黑客帝国》:自由与命运的哲学启示76.《追风筝的人》:友情与救赎的奇妙旅程77.《变形记》:自我认同与社会排斥的矛盾78.《斗破苍穹》:玄幻与情感的双重体验79.《彷徨》:自我价值与人生追求的探索80.《飞鸟集》:自由与灵魂的诗歌之旅81.《独孤皇后》:女性与权力的争夺与成长82.《权力的游戏》:阴谋与复仇的宏大史诗83.《无人生还》:推理与罪恶的探究与反思84.《摆渡人》:人生与死亡的穿越与领悟85.《围城》:人性与现实的矛盾与妥协86.《叶子》:爱情与死亡的美丽与悲哀87.《情书》:青春与爱情。
2020年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04 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

重难点04 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诗歌,尤其是近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类文本的重要一环,已经走出“学得不考、考得不学”的误区,登上了山东等地新高考的模考试卷中,给广大考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也给学校的教与学工作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以考促教,希望考生重视近现代诗词的复习备考工作。
除了思想内容的答题技巧之外,现代诗歌的手法运用也是重要的知识点,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
【满分技巧】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如:艾青《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虚实结合;(2)虚写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祖国。
这片叶子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
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了,就缩小了。
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
这就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
3.篇章结构。
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语》中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2.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3. 《西游记》的奇幻元素与民间传说关系研究4. 唐诗中的自然审美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5. 宋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审美价值二、现当代文学探讨1. 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研究2. 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分析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4. 鲁迅杂文中的批判精神及其现实意义5. 茅盾《子夜》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意蕴三、比较文学研究1. 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异同及审美价值2. 中日古典诗歌的交流与影响3.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相似性4.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我国先锋文学的比较研究5. 法国启蒙时期文学与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比分析四、文学理论探讨1. 生态批评理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2. 精神分析批评在小说解读中的价值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4.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文学史研究5.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五、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从道家思想看《庄子》的文学价值2.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分析3. 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改编作品的艺术得失4. 文学与社会学的关联:从小说看近代城市变迁5.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注:本文仅提供部分论文题目,实际研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背景进行调整和拓展。
)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1.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与民族精神传承2.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探讨3. 《聊斋志异》中的鬼神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4. 辛亥革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5. 红色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传承七、文学教育研究1.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研究2. 高校中文专业文学教育现状与对策3. 现代文学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4.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影响与挑战5. 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八、文学批评与鉴赏1. 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途径2. 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3.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4. 文学奖项评选标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5. 文学批评家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角色定位九、文学与地域文化1.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色与地域文化研究2. 江南水乡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3. 西北地区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4. 四川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5. 海派文学与上海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十、文学与时代背景1. 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与价值3.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4.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5. 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使命与担当(注:本文继续提供部分论文题目,以供参考。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首先,艺术特色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力。
不同
文学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几种艺术特色进行
分析。
1.意境的营造: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形象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作品可以呈现出丰富
的情感色彩,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其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写作技巧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1.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使作品更加具体
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描写的选择和运用也会直接影响
作品的意境和氛围。
2.对比:通过对相似或相反事物的对比,来突出一些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对比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明,增加冲突和对立,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
和反思。
3.象征:通过使用具有隐喻意义的符号和形象,用来代表和体现其中
一种思想和情感。
象征有时可以起到强化作品内涵的作用,增加作品的艺
术感和深度。
在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不仅
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更好地
应对相关考题。
因此,希望以上的探讨可以帮助你在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
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题型来看,大部分省市的题目题型基本保持不变,题量基本稳定,偶尔有些许调整,但是,也有小部分的省市的考题越来越灵活,考察范围不变,题型却有了
很大的改变。
由于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并没有做相关准备,导致考场失利。
在诸多对于教师
招聘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中,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类的题目成为考生中心中最大的“痛”。
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考生平时备考中非常熟悉的知识,而题型的改变让考生措手不及,无法完美呈现出自己的知识积累。
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题成为考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谈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的题目,考生应如何将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很好地输出在考卷
上呢?笔者将以小说为例来谈谈其艺术成就有哪些方面。
艺术特色的分析往往从文学文本的某一角度出发,探究其使用意图和表现效果。
一般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字词妙用。
某些字词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离骚》中的“兮”“些”等词,表现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第二,句式特点。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句式的特点非常明显。
比如:《诗经》中的诗歌,重章叠句大量出现,
创造了一种韵律美。
第三,结构方式。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结构方式,大体来说,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单线型结构,以一条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比如:《伤痕》。
2.复线型结构,作品中有两条线索,比如:《安娜·卡列宁娜》。
3.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的线索相互交错,极似蛛网,比如:《红楼梦》。
当然,还有板块型结构、回环型结构等等。
第四,语言风格。
语言是赏析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
在艺术特色类题目中,也是重要的答题方向之一。
第五,修辞手法。
修辞能让作品增色不少,适合的修辞手法还会让作品成为典范。
第六,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需要格外注意。
第七,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五种各有特色,也可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之一。
第八,思想内容。
有人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开来赏析,但,我们也可以把主题思想当作艺术特色的
一部分。
第九,人物形象。
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就是人物,成功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因此,也
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在明确了以上思路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文学作品知识来进行分析了。
不过,并不
是每部作品都具有以上几个方面,伟大的作品能被高度认可,具有几个就可以了。
以鲁迅的
作品来说,它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结构方式上,采用单线型和双线型为主,兼有片段型。
2.语言风格上,简洁凝练,文约意深。
3.修辞手法上,突出的对比手法。
4.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为辅。
5.表达方式上,典型的细节描写。
6.人物形象上,典型人物的塑造。
当然,更多的、更深入的赏析还是需要的。
以上只是简略地分析,为考生考场答题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考方向。
答题时,还需要具体地回答,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赏析侧重点。
如果是论述题,需要加上具体的作品名称和论述的细节。
答题技巧不能代替知识的储备,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扩大阅读面,深入思考某个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着重练习几位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信一定会对考试大有裨益,对提高大家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有好处。
中公讲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