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仪器分析的定义(一定要掌握):采用比较复杂的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2.仪器性能评价指标精密度:表示平行测定一系列数据的靠近程度,用偏差来衡量。

灵敏度(检出限)P278:为吸光度随浓度的变化率dA/dc,即校正曲线的斜率(在给定分析条件和某一置信水平下可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为检出限)。

准确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符的程度,用误差来测量。

线性范围:从检测下限开始,能够使浓度与信号值成线性响应关系的范围(浓度的范围)。

3.原子发射光谱(AES):激发态原子向低能级或基态跃迁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来,由此产生了原子发射光谱。

4.原子吸收光谱(AAS):以测量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共振线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光谱。

5.激发电位(P251):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所需的能量成为激发电能或激发电位。

6.电离电位:原子若获得足够的能量还会发生电离,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或电离电位。

7.自吸和自蚀现象P253自吸现象:原子在高温是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自蚀现象:当自吸现象非常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将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自蚀现象。

8.分析线:定性分析所使用的谱线被称为分析线。

9.狭缝:影响光谱通带宽度与检测器接受的能量的缝。

10.灵敏度:灵敏度S为吸光度随浓度的变化率dA/dc,亦即校正曲线的斜率。

11.灵敏线:是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共振线。

12.最后线: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13.特征浓度(原子吸收光度法):能产生1%吸收(吸光度值为0.0044)时所对应的分析元素的浓度14.特征质量(石墨炉原子化法):能产生1%吸收信号所对应的分析元素的绝对量15.检出限:在给定分析条件和某一置信水平下可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仪器分析是一项涉及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对物质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

通过仪器分析,可以获取关于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在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仪器分析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的质量和质量与电荷比的仪器分析技术。

质谱仪是质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待测物质样品转化为气态、液态或固态粒子,并将其离子化,利用磁场或电场将离子按质量或质荷比进行分离,最后测量和记录离子信号,从而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子质量等信息。

质谱分析在有机化学、生物学、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仪器分析技术。

光谱仪是光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样品与特定波长或一定范围的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测量和记录信号的能量和强度变化,从而获得物质样品的光谱信息。

光谱分析包括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多种形式,根据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特点,可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光谱分析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仪器是电化学分析的主要设备,如电位计、电解槽和电化学工作站等。

通过将待测物质与电极接触,应用电位差和电流进行反应和测量,从而获得物质的电活性和电化学参数等信息。

电化学分析可用于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物质的电导率以及电化学反应速率等。

在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电池等领域中,电化学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将待分析物质溶液以流动相或静态相的形式通过色谱柱,利用待测物质在固定填料上的相互作用和迁移行为进行分离和测量的仪器分析技术。

色谱仪是色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分离原理和方法不同,色谱分析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名词解释-仪器分析

名词解释-仪器分析
提纯。
适用范围有限
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样品或特定组分的测 定可能不适用。
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仪器分析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保 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高通量和高灵敏度仪器的发展
总结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的高通量和 高灵敏度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红外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紫外-可见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样品对紫 外-可见光的吸收和反射程度,来确定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拉曼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拉曼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 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方法。根据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流、电压、电导等参数的 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分析法 等。
详细描述
高灵敏度仪器能够检测更低浓度的物质,有 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疾病,保护环境和食品 安全。高通量仪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 样本,提高分析效率,满足大规模筛查和个 性化医疗的需求。
微型化与便携式仪器的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仪器分析的微型化和便携化使得检测更为便捷,特别适用 于现场快速检测和移动医疗。
多技术联用仪器将电化学、光学、质谱等多种检测技术 集成在一个仪器中,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高检 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仪器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指标 ,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和跨学科 的研究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样品中原 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 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 则是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发射出的光 子能量和数量,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 种类和含量。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doc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是一门研究测定物质的含量、结构及性质的科学。

它是由分析化学与仪器学结合起来的科学。

它是对物质的构成、含量及性质进行分析测定和确定的方法,也就是说,借助仪器和手段,通过物质本身的反应,检测物质的特征和各种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目的。

仪器分析具有准确、快速、高效、可重复等特点。

它结合了传统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学的技术,能够检测出物质的特征,并且能够精确地测定出物质的含量。

仪器分析可以分为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

光谱分析是仪器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利用物质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判断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可以分为原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X射线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

质谱分析是测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另一种方法。

它利用质谱仪,将物质分成其原子的离子,并以质量分辨率的形式测定出物质的分子结构。

它分为电子质谱分析和离子质谱分析两类。

电化学分析是测定物质及其反应物的含量时使用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从而测定出物质的含量。

它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为它可以测定出低激活能量物质的含量。

核磁共振分析(NMR)是一种测定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在核磁场中对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分析,测定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它也可用于测定物质的含量。

仪器分析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含量、结构及性质的科学,它是由分析化学与仪器学结合起来的科学。

仪器分析具有准确、快速、高效、可重复等特点,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它是通过借助仪器和手段,结合传统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学技术,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和确定的方法,从而达到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目的。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绪论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并借助于特殊的设备,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一类方法,又称物理分析法。

2.检出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信噪比3:1)。

3.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组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10:1)。

4.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信号变化量/浓度变化量,标准曲线斜率越大,灵敏度越高。

光谱绪论5.光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6.波数:每cm长度中波的数目,单位cm-17.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8.发射:物质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物质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的过程。

9.可见光:波长在400~750nm范围的光。

10.单色光:具有同一波长、同一能量的光。

11.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光。

12.光的互补: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如黄-蓝;蓝绿-红13.光谱法: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4.非光谱法: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的跃迁,仅通过测量电测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变化的分析方法。

UV-Vis15.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利用待测物质具有选择吸收紫外-可见光辐射的特性,所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16.最大吸收波长:最大吸收峰峰高处所对应的波长。

17.吸收曲线: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质,经待测物质吸收后,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以辐射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2. 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3. 保留时间: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tR。

4. 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 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

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6. 速率理论认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7. 有效塔板数:8.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称为容量因子,也称分配比,用k表示。

9.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用K表示。

10.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表示。

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11. 程序升温:12. 气相色谱检测器:13. 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键合在担体(硅胶)表面所形成固定相。

14.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极性大的先流出,适于非极性组分分离。

15. 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电化学传感器。

其结构一般由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组成。

16. 直接电位法:是将电极插入被测液中构成原电池,根据原电池的电动势与被测离子活度间的函数关系直接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绪论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

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

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

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

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12 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散射、折射、干涉、衍射:(1) 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2) 发射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3) 散射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4) 折射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6) 干涉干涉现象;(7) 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13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变化时所发射或吸收的一系列光所组成的光谱。

14 辐射源:指能发射比所需波长范围更宽的光谱的器件。

15 拉曼散射:当光子与分子间发生非弹性碰撞的相互作用时,相互间有能量交换,使光子的能量增加或减少,这时将产生与入射光波长不同的散射光,这种散射称为拉曼散射。

紫外光谱、分子发光、原子吸收光谱16 透光率:透光率是指透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之比。

17 辐射跃迁:激发态分子以释放辐射的形式失活到基态或低能激发态的过程,称为~,是光吸收的逆过程。

18 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

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2、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19 多普勒变宽:也叫热变宽。

主要是由原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它与T1/2成正比,与Ar1/2成反比,Ar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0 单重态:分子吸收辐射使电子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能级,同时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在分子能级跃迁的过程中,电子的自旋状态也可能发生改变。

应用于分析化学中的荧光和磷光物质几乎都含有π→π*跃迁的吸收过程,它们部含有偶数电子。

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在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要彼此相反,即基态分子的电子是自旋成对的,净自旋为零,这种电子都配对的分子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singlet state),具有抗磁性。

21 激发单重态:倘若分子吸收能量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变化,这时分子处于激发的单重态。

22 激发三重态23 振动弛豫:是指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而丧失振动激发能的过程。

对于大分子,可以不要求以碰撞为前提,弛豫过程可通过分子内各振动模之间的偶合和能量的再分配而实现。

24 系间窜越:指单重态电子能级向能级相近的三重态电子能级之间的非辐射跃迁。

25 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导致荧光强度变化或相关的激发峰位变化或荧光峰位变化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过程。

26 荧光激发光谱: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测得的某一波长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27 荧光发射光谱:由于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不同波长的入射光具有不同的激发效率,如果固定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而不断改变荧光的测定波长,并记录相应的荧光强度,所得到的发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谱图则为荧光的发射光谱。

28 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

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能够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800nm)产生吸收,且吸收系数较大,这种吸收具有波长选择性,吸收某种波长(颜色)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颜色)的光,从而使物质显现颜色,所以称为生色团,又称发色团(chromophore)。

质谱法29 离子源:离子源是使中性原子或分子电离,并从中引出离子束流的装置。

在许多基础研究领域如原子物理、等离子化学、核物理等研究中,离子源都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设备。

30 电子轰击离子源: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中常用的一种离子化方式,作用是是被分析的物质离子化,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能量,它由加速电场,推斥极和灯丝组成。

31 化学电离源:通过试剂气体分子所产生的活性反应离子与样品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而使样品电离32 场电离源:采用强电场把阳极附近的样品分子的电子拉出去,形成离子。

场致电离有两种技术:场电离(FI)和场解吸(FD),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求样品处于气态,后者则可将固体样品涂在电极上,不需气化而直接得以电离。

33 场解析电离源:质谱法中离子源中的一中,应用强电场诱导分析的样品分子电离成带电的离子,并使这些离子在离子光学系统的作用下,汇聚成有一定几何形状和一定能量的离子束,然后进入质量分析器被分离。

34 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将带电离子根据其质荷比加以分离,用于纪录各种离子的质量数和丰度。

质量分析器的两个主要技术参数是所能测定的质荷比的范围(质量范围)和分辨率。

主要包括单聚焦磁场分析器双聚焦磁场分析器、四极杆分析器、离子阱分析器、飞行时间分析器、傅里叶变换分析器等。

35 分子离子: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电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用M+(加号下面有一点)表示。

36 准分子离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受到电子轰击后,失去1~2个电子(大多数为1个),使分子带有l~2个正电荷,这种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准分子离子是比样品分子质量数多一或少一的分子离子。

37 同位素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元素是由非单一稳定同位素组成时,分解反应生成的含有重同位素的离子。

10 碎片离子由于分子离子具有过剩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进一步发生键的断裂,产生质量较低的碎片,这就是“碎片离子”。

11 裂解指无氧气存在下,有机物质的高温分解反应。

即通过热能将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转变成另外几种低分子化合物的化学过程。

此类反应常用于分析复杂化合物的结构,如利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有α-裂解,β-裂解12 重排有些离子不是由单纯裂解产生,而是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键,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的,这种裂解称重排。

其中最常见的是麦氏重排和反Diels-Alder重排13 离子丰度是离子强度之间的相互比值,是定性的时候考虑的。

电分析化学导论1 指示电极(indicator electrode)指电极电位随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或活度变化而改变的电极(φ与C有关)2 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电极电势已知、恒定,且与被测溶液组成无关,则称为参比电极(φ与C无关)。

3 原电池是利用两个电极之间金属性的不同,产生电势差,从而使电子的流动, 产生电流.又称非蓄电池,是电化电池的一种,其电化反应不能逆转,即是只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简单说就即是不能重新储存电力,与蓄电池相对。

4 电解池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电池。

5 电化学分析方法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测量电位、电荷、电流、和电阻等电信号电位法分析法1 玻璃膜电位玻璃电极的敏感玻璃膜内扩散电位和膜与电解质溶液形成的内外界面的界面电位的代数和,来自离子交换(无电子交换),不受待测溶液有无氧化还原电对的影响。

2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中,当膜内外溶液pH值一致时,由于膜两侧表面性能不一致导致φ膜不为0的现象,称不对称电位。

3酸差(课件):pH < 1,pH测> pH真→正误差(H2O活度下降,而H+靠H3O+ 传递,导致到达表面的表观H+活度下降,实际pH值比真实值偏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