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三针治疗落枕经验总结
落枕还不好?针灸见奇效

落枕还不好?针灸见奇效岐黄针疗法1.治则:疏通筋络2.治法:通络止痛3.主穴:天牖4.配穴:可根据患者疼痛症状,加用颈2夹脊、颈4夹脊、颈6夹脊、肩井。
5.方义:穴均在颈项部局部及周围,体现中医的近治作用,可以疏调局部筋络气血。
颈项部主要累及的经脉以依附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颈夹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为主。
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己”。
颈夹脊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畅气血。
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肩井穴、天牖穴二穴均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能疏通局部经络、调畅气血。
如《甲乙经》云:“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能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络止痛。
6.操作方法:天牖穴直刺深度0.5~1寸,然后轻轻摆动针柄并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方向上下开30°做合谷刺,深度0.5~1寸。
最后迅速出针使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30秒,以避免出血。
7.治疗疗程:每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1~2穴,1-2次为一个疗程。
8.注意事项:进针操作过程中,应时刻注意针柄端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应当及时调整针刺方向,或者即刻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约3分钟。
押手定位要求精准,合谷刺需配合押手定位,注意掌握直刺及合谷刺的角度和方向,切忌针刺角度过大或针刺过深。
病案陆某,女,41岁,晨起后突感左侧颈项部肌肉僵硬、疼痛,疼痛向背部扩散,伴左侧转头活动受限,疼痛较剧烈,穿衣等生活及日常工作受限,无双上肢麻木及头晕等其他不适。
未进行相关治疗。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痛苦面容,左侧颈项部肌肉僵硬、压痛(+),头颈活动受限。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落枕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急性颈部软组织劳损治法:疏通经筋通络止痛穴位:左天牗穴、左肩井穴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同上。
落枕,针刺全部的套路【3】

落枕,针刺全部的套路【3】在落枕中,最常遇见受累的肌肉有4块,分别是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针刺肌肉的方法主要有肌肉起止点疗法和肌腹的阿是穴斜刺法。
对于扎肌肉,要想扎的准,前提是必须能够正确地评估出有问题的肌肉,要不扎了也白扎。
斜方肌斜方肌有问题,患者在左右转动脖子时,会出现少阳经位置的牵扯痛,特别是伴有肩井穴周围的不适。
治疗取穴:风池上,即斜方肌的起点,在枕骨的上按压寻找最应的压痛点,针后让患者左右转动脖子,看能否有减轻。
还有一招,在肩井穴附近,把斜方肌肌腹捏起来,这样扎起来就不会怕弄出气胸什么的。
在痛点或僵硬处斜刺进针,行鸡爪刺法,多能感觉手下有肌肉跳动感,这也能快速松解斜方肌。
肩胛提肌如果落枕是因为肩胛提肌出现问题,常会有脖子左右转动明显受限的情况,因为肩胛提肌是颈椎僵硬而不能转动的主要凶手。
患者还会告诉你,从颈椎后(小肠经的位置,即膀胱经的外侧一点)到肩胛骨内上角有一根筋扯着痛,而且头也没法顺利左右转动。
治疗取穴:肩外俞,其实就是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内上角的附着点。
在针刺前,可以先投石问路,按压一下肩胛骨内上角的痛点,同时让患者轻微活动颈椎,如果患者觉得症状有所缓解,那就在按压处直刺下针,多能有奇效。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的问题,会表现的比较隐秘,不会表现出整条胸锁乳突肌疼痛。
患者会说在颈椎少阳经侧的中段痛,这时容易与斜方肌混淆。
但是,也很好鉴别,因为斜方肌多伴随肩井部位的疼痛,而胸锁乳突肌则没有。
有时候患者也会说转脖子时下巴扯着痛。
通过触诊胸锁乳突肌,左右对比后,会发现病变侧的胸锁乳突肌肌张力更高,并且起止点都能找到明显的痛点。
治疗取穴:完骨穴、气舍穴,这两穴是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的位置。
在起止点附近,找最痛的点下针就可以。
需要注意,完骨穴一定要扎到乳突骨面上,因为胸锁乳突肌止于乳突上,而气舍穴就要扎在胸锁乳突肌起点的胸骨头或锁骨头的肌腱上,用1寸的针进3-5分就可以,不需要太深。
怎样用针刺法治疗落枕

怎样用针刺法治疗落枕落枕又叫失枕,是一种好发于冬春季节的常见病。
该病多由于患者的睡眠姿势不当、所用的枕头过高或过低以及在睡眠时着凉等,引起颈项部的局部肌肉痉挛,从而诱发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疾病。
通常,病情较轻的该病患者在一两天内即可自行缓解;病情较重的则可拖延数日乃至数周不愈。
中医认为,落枕是由于患者的颈项部发生扭伤或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使局部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所致。
在临床上,治疗落枕的原则是舒筋、解痉、镇痛,以针刺疗法为首选。
在为落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应首先让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以使其全身的肌肉放松并充分暴露针刺的部位,然后再选取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悬钟穴(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和落枕穴(手背的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
对于头部向左右活动受限的该病患者可加刺后溪穴(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对于头部向前后活动受限的该病患者可加刺申脉穴(外踝下缘凹陷中);对于头部向前后左右活动均受限的该病患者则可同时加刺后溪穴和申脉穴。
具体的针刺方法是:先按常规方法消毒针刺部位,然后用毫针直刺患者的神门穴0.8寸、悬钟穴1寸。
在针刺落枕穴和后溪穴时应将针尖指向患者的腕关节方向,并将针身与皮肤呈60度角斜刺1寸。
在针刺申脉穴时应将针尖沿患者的外踝下缘骨缝间隙刺入1寸。
在针刺上述各穴时均应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的强度应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的针感向上传至肘、膝关节为宜。
在对患者施以手法治疗约1分钟后要让其缓慢地活动一下颈项部,活动的范围可由小到大,待患者自觉颈项部的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或消失后即可起针。
在留针的过程中应每隔10分钟加强行针一次。
一般来说,落枕患者通过一次这样的针刺治疗即可痊愈。
未彻底痊愈者可连续进行2~3次这样的治疗,每日治疗一次,隔日交替针刺左右两侧穴位。
方中的悬钟和落枕二穴均为治疗落枕的传统有效穴,通过针刺这两个穴位可起到镇痛、解痉的作用。
落枕的针推治疗

落枕的针推治疗
落枕是指以一侧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局限性疼痛、肌痉挛、颈部活动受限为主的病症。
在古医籍中,一般称为项强,早在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即有针灸治疗的记载。
1、病因病机
静力性损伤:在不良姿势下,使颈部一侧肌群较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牵拉,或颈部突然转动,使颈肌扭伤。
风寒湿侵袭:受风寒之邪侵袭,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2、治疗
(1)针刺阳陵泉患者卧位或坐位,医者取3 寸毫针,呈450斜向下方针刺健侧阳陵泉,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同时嘱患者作颈椎主动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运动。
中医原理: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筋会阳陵,宁神定志。
(2)揉按足底反射区(颈)患者卧位,医者用力揉按与颈相对应的足底反射区(健侧足拇指根部),同时嘱患者作颈椎主动旋转和侧屈运动。
(3)手法松解肌肉痉挛用滚法、四指推法于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处,点按天宗穴。
(4)如合并颈椎错缝,可施整复手法。
手三针治疗落枕48例体会

又 称 颈 部 伤 筋 , 针 灸 临 床 常 见 适 应 证 。2 0 为 0 8年 1月 一 20 o9 年 7月 , 者 采 用 自拟 “ 三 针 ” 疗 落 枕 4 笔 手 治 8例 , 效 显 著 , 疗 现
・
28 18・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 dr ora o Itg t r ioa C ieea dWet nMe in 0 0Jn 9 1 ) o e Junl fner e Ta t nl hns n s r dc e2 1 u ,1 (7 n ad di e i 留置 针 可 以 比 金属 针 大 大 增 加 了 活 动 度 , 尽 量 注 意 不 要 让 但 针 软 管 打 折 , 要抓 扯 , 娩时 用完劲 后及 时 放松 输液 侧肢 体 。 不 分
2 0 6 5 : 1 3—1 3 0 8, ( ) 1 3 14
少 因 液 体 外 渗 、 头 脱 落 、 头堵 塞 而 需 多 次 重 复 穿 刺 给 产 妇 针 针
[ ] 熊 宇 .颈 外 静 脉 留 置针 通 道 在 上 消 化 道 大 出血 患 者输 液 中 的应 3
带 来 的 痛 苦 和 减 少 医 务 人 员 的工 作 量 , 高 了 工 作 效 率 , 分 提 为 娩 过 程 中 的用 药 和 产 后 出 血 的 预 防 、 救 提 供 了 方 便 , 妇 的 抢 产
长 5 。患 者 均 经 x线 拍 片 排 除 颈 椎 骨 质 病 变 。 d
1 2 治 疗 方 法 .
查 颈 部 右 侧 肌 群 痉 挛 强 直 , 项 及 肩 部 均 有 压 痛 点 。诊 断 为 右
落枕三针,绝对好使。落枕临床非常普遍,治...

落枕三针,绝对好使。
落枕临床非常普遍,治...
落枕三针,绝对好使。
落枕临床非常普遍,治疗方法很多,有推拿治疗的,有针灸治疗的。
我平常亦是常常选用推拿治疗。
大都一次推拿后即可痊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单纯推拿效果不佳,虽然症状缓解,但不能立即消失。
这种情况我一般配合针灸治疗。
基本一次而愈。
今将我的针灸穴位分享给大家。
我临床常常用的穴位是项强(经外奇穴,位于第二、三掌骨头后方凹陷处。
)、中渚、后溪。
关于落枕针灸书籍介绍的针刺穴位很多,且介绍针刺某一个穴位来治疗的最多;而我临床运用发现有些落枕的患者针刺某些穴位有效果,而有的患者针刺同样的穴位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虽然都叫落枕,而其在颈部疼痛的部位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是固定于颈部相同部位的;其中有的患者疼痛表现在胸锁乳突肌的前沿,对于这类患者针刺项强效果比较好,而选用其他两个穴位效果则没有那么理想。
有的患者疼痛表现以胸锁乳突肌的后沿为主,这类患者中渚就是首选。
而有的患者疼痛表现斜方肌枕骨部位,这类患者取后溪则比较理想。
临床中亦有这三个部位,也就是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枕骨的起始部位均疼痛,而且这类患者相对较多,故而三个穴位常常一起运用。
此是我临床治疗落枕的经验穴。
单纯针刺这三个穴位再要求患者活动颈部,多可一次而愈。
颈椎病疼痛典型的这三个穴位效果也非常理想。
针刺配合活动治疗“落枕”的一点体会

针刺配合活动治疗“落枕”的一点体会“落枕”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也常见于年轻人。
它的发生往往并非由于一次受凉或者姿势不良而引起,而是在长期的肌肉疲劳和劳累的基础上,受到外界一些轻微刺激,才引起了急性颈部肌肉痉挛。
这时,颈部肌肉的损伤和病变,就会引起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造成颈椎病的症状。
治疗“落枕”可以采用针刺配合活动的方式,通过针灸、推拿和特定的活动疗法来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我是一名针灸推拿师,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上从事治疗颈椎病等疾病的工作。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患有“落枕”症状的患者。
他们常常出现颈部疼痛、僵硬、肩部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患者需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治疗中,我发现针刺配合活动对于治疗“落枕”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颈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对于治疗“落枕”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途径,达到镇痛的效果。
在治疗“落枕”时,我常常采用经太冲、风池等穴位的针刺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针刺手法,如温针、艾灸等,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镇痛的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针刺配合活动治疗方法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配合活动还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和排泄代谢,从而加速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在治疗“落枕”病症时,我常常采用拔罐、刮痧等物理疗法,与针刺相结合,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颈部的供血供氧情况,从而加速病情的康复。
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活动疗法,如颈椎拉伸操、颈部按摩、热敷等,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康复的速度。
针刺配合活动治疗“落枕”的一点体会

针刺配合活动治疗“落枕”的一点体会
落枕是指突然转动颈部或睡觉时颈部姿势不当导致的颈部肌肉紧张或劳损,通常表现
为颈部疼痛、僵硬、肩背部痛等症状。
针刺配合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分
享我对于这种治疗方式的一些体会。
针刺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激活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从而改
善局部的气血堵塞和痉挛情况。
针刺的主要作用是在感觉上引起一种刺激,通过局部的刺
激传递,使患者感受到一种短暂的疼痛感,从而激活身体自身的自愈机制。
在针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穴位,遵循针刺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
全性。
活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调节颈部肌肉的张力和协调性,改善颈部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运动来改变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肌肉的放松和柔软,从而减
轻颈部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活动的范围有很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例如颈部
伸展运动、颈部旋转运动、颈部侧屈运动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
姿势和动作,避免过度用力或不正确的运动方式,以免造成伤害。
针刺配合活动治疗“落枕”的原理是通过针刺的刺激和活动的运动,改善局部的气血
循环和肌肉的张力,从而减轻颈部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刺穴位和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和改进。
治
疗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坚持,因此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配合医生
的治疗计划和建议,进行适当的锻炼和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三针治疗落枕经验总结
落枕是以颈项疼痛,颈部转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患,多见于熟睡醒后,颈部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痉挛疼痛,活动受限,并可向头部、背部及上肢放射,有时可见于急性扭伤。
笔者采用针刺颈三针治疗落枕患者48例,疗效非常满意,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共48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15~56岁,均为发病后初诊患者。
症状表现为晨起发病,头向患侧倾斜,一侧项背牵拉痛, 甚则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扩散,颈项活动受限、并有明显压痛。
2治疗方法
加减针刺三处经验穴:①此为主穴,必针之。
取穴方法: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颈外静脉交叉点向外旁开0.5~1cm处,可扪及第四颈椎横突,以第四颈椎横突下缘为入针点。
快速直刺入穴内1.5~2寸。
此处针感一般非常强烈,经常会向上或向肩臂放射。
②相应疼痛部位的颈夹脊,取其一。
快速直刺1.5~2寸。
③肩井穴,位于岗上肌中点,刺入方法为将岗上肌微微提起,平刺进入1.5~2寸。
若得气时患者岗上肌会自发跳动一下,同时患者会相应感到向后背或肩臂放射。
3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颈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无障碍)44例,有效(症状减轻,疼痛不适)4例,总有效率100% 。
80% 以上的患者立即可见症状改善。
26例病人经1次治疗即可临床治愈。
4讨论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针灸、药物、热敷等多见。
临床常见落枕患者症状表现为颈部肌肉痉挛、水肿,依笔者经验手法按摩,热敷等方法常常适得其反,反而会使颈部肌肉水肿加重。
因此对于落枕的治疗笔者首选针刺。
此三处经验穴为一老中医传与笔者,尤其经验穴1是其所特有的,并且采用的是速针手法,前后仅仅1秒,即一进一出之间立显效验。
笔者使用时采用留针5分钟。
如患者症状表现为低头不便的加经验穴2。
症状为转头不便的加经验穴3。
临床使用中还很少有用到三针的。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对于落枕来讲,症状多为颈部肌肉痉挛,是经脉不通的典型表现。
以针刺之,可收疏经通络之功效。
对于经验穴1的取穴,我们从解剖结构来看,其针下刚好是颈丛神经的所在,
现代科学对于中医经络的研究发现,往往经络与神经走形相重合,对颈丛神经的刺激,也许正是收效奇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