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章5.3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章5.3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描述: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一、学习任务1. 能够熟练的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2. 发展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知识清单平行线的性质三、知识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性质①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②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间的拐点问题① 已知 ,如图,当点 处于以下位置时, 与 , 的关系是:② 已知 ,如图,当存在 个 点时, 的值.③ 已知 ,如图,当存在 个 点时,, 与 的关系.AB ∥CD E ∠E ∠B ∠D AB ∥CD n E ∠B +∠D +∠+∠+∠+⋯+∠E 1E 2E 3E n AB ∥CD n E ∠B ∠D ∠+∠+∠+⋯+∠E 1E 2E 3E n例题:四、课后作业(查看更多本章节同步练习题,请到快乐学)AB ∥CD如图所示,已知直线 ,,则 _______.解:.AB ∥CD ∠1=50∘∠2=50∘答案:1. 如图,直线 ,直线 与 , 相交,,则 .A .B .C .D .Ba ∥bc a b ∠1=65∘∠2=()115∘65∘35∘25∘答案:2.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那么两个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A .先向左转 ,再向左转 B .先向左转 ,再向右转 C .先向左转 ,再向右转 D .先向左转 ,再向左转 B()130∘50∘50∘50∘50∘40∘50∘40∘答案:3. 如图,,直线 分别交 、 于点 、 ,若 ,则 的度数为 .A .B .C .D .DAB ∥CD BC AB CD B C ∠1=50∘∠2()40∘50∘120∘130∘4. 如图,直线 ,, 交直线 于点,,则 的度数是 a ∥b AC ⊥AB AC b C ∠1=60∘∠2()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有理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概念.2.理解并会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五种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学会借助数轴来理解绝对值、有理数比较大小等相关知识.4. 理解科学记数法及近似数的相关概念并能灵活应用;5. 体会数学知识中体现的一些数学思想.【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有理数的相关概念1.有理数的分类:(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要点诠释:(1)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有理数“0”的作用:作用举例表示数的性质0是自然数、是有理数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要点诠释:(1)一切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的是有理数,如π.(2)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对应的数总比左边的点所对应的数大.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称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要点诠释:(1)一对相反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位于原点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这两点是关于原点对称的.(2)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即可. (3)多重符号的化简:数字前面“-”号的个数若有偶数个时,化简结果为正,若有奇数个时,化简结果为负. 4.绝对值:(1)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2)几何意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要点二、有理数的运算 1 .法则:(1)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3)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4)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即a÷b=a·1b(b≠0) . (5)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①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②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①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③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要点诠释:“奇负偶正”口诀的应用:(1)多重负号的化简,这里奇偶指的是“-”号的个数,例如:-[-(-3)]=-3,-[+(-3)]=3.(2)有理数乘法,当多个非零因数相乘时,这里奇偶指的是负因数的个数,正负指结果中积的符号,例如:(-3)×(-2)×(-6)=-36,而(-3)×(-2)×6=36. (3)有理数乘方,这里奇偶指的是指数,当底数为负数时,指数为奇数,则幂为负;指数为偶数,则幂为正,例如: 2(3)9-=, 3(3)27-=-.2.运算律:(1)交换律: ① 加法交换律:a+b=b+a ; ②乘法交换律:ab=ba ;(2)结合律: ①加法结合律: (a+b)+c=a+(b+c); ②乘法结合律:(ab )c=a(bc) (3)分配律:a(b+c)=ab+ac 要点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有:(1)数轴比较法;(2)法则比较法: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 作差比较法.(4)作商比较法;(5)倒数比较法.要点四、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及精确度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此种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例如:200 000=5210⨯.2.近似数:接近准确数而不等于准确数的数,叫做这个精确数的近似数或近似值.如长江的长约为6300㎞,这里的6300㎞就是近似数.要点诠释: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只要看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是舍还是入.3.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称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精确到的这一位也叫做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度. 要点诠释:(1)精确度是指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2)精确度有两种形式:①精确到哪一位.②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这两种的形式的意义不一样,一般来说精确到哪一位可以表示误差绝对值的大小,例如精确到0.1米,说明结果与实际数相差不超过0.05米,而有效数字往往用来比较几个近似数哪个更精确些. 【典型例题】类型一、有理数相关概念1.已知x 与y 互为相反数,m 与n 互为倒数,|x+y |+(a-1)2=0,求a 2-(x+y+mn)a+(x+y)2009+(-mn)2010的值.【思路点拨】(1)若有理数x 与y 互为相反数,则x+y =0,反过来也成立. (2)若有理数m 与n 互为倒数,则mn =1,反过来也成立. 【答案与解析】解:因为x 与y 互为相反数,m 与n 互为倒数,(a-1)2≥0, 所以x+y =0,mn =1,a =1,所以a 2-(x+y+mn)a+(x+y)2009+(-mn)2010=a 2-(0+1)a+02009+(-1)2010=a 2-a+1.∵a=1,∴原式=12-1+1=1【总结升华】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倒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 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有理数的复习与提高 357129 复习例题2】【变式1】选择题 (1)已知四种说法:①|a|=a 时,a>0;|a|=-a 时, a<0. ②|a|就是a 与-a 中较大的数. ③|a|就是数轴上a 到原点的距离. ④对于任意有理数,-|a|≤a≤|a|.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2)有四个说法:①有最小的有理数 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③有最小的正有理数 ④没有最大的负有理数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3)已知(-ab)3>0,则( )A .ab<0B .ab>0C .a>0且b<0D .a<0且b<0 (4)若|x-1|+|y+3|+|z-5|=0,则(x+1)(y-3)(z+5)的值是( ) A .120 B .-15 C .0 D .-120 (5)下列各对算式中,结果相等的是( )A .-a 6与(-a)6B .-a 3与|-a|3C .[(-a)2]3与(-a 3)2D .(ab)3与ab 3【答案】(1)C ;(2)C ;(3)A ;(4)D ;(5)C【变式2】(2015•呼伦贝尔)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 600 000km 2,把9 6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答案】9.6×106.2.(2016•江西校级模拟)如果m ,n 互为相反数,那么|m+n ﹣2016|=________. 【思路点拨】先用相反数的意义确定出m+n=0,从而求出|m+n ﹣2016|. 【答案】2016.【解析】解:∵m ,n 互为相反数, ∴m+n=0,∴|m+n ﹣2016|=|﹣2016|=2016; 故答案为2016.【总结升华】此题是绝对值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意义,相反数的性质,熟知相反数的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类型二、有理数的运算【高清课堂:有理数专题复习 35713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1)211143623324⎛⎫⎛⎫⎛⎫⎛⎫-----+- ⎪ ⎪ ⎪ ⎪⎝⎭⎝⎭⎝⎭⎝⎭(2)5153()( 1.5)()1244-÷⨯-÷- ()()23541(3)24121522⎛⎫-÷-⨯-⨯-+ ⎪⎝⎭(4)137775111 2.534812863⎡⎤⎛⎫⎛⎫⎛⎫+--÷--÷⨯- ⎪ ⎪ ⎪⎢⎥⎝⎭⎝⎭⎝⎭⎣⎦(5)()1003221511221132⎛⎫----÷- ⎪⎝⎭+--⨯【答案与解析】 解:(1)原式21111143622332412=-++-= (2)原式543421215239=-⨯⨯⨯=-(3)原式3132(4)12(1516)104=-÷-⨯-⨯-+=-(4)原式12561[1(2)1]()233253=+-++-⨯⨯-=(5)1125112()41192---÷-=+--⨯原式 3.9=-【总结升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很多技巧,如:正、负数分别相加;分数中,同分母或分母有倍数关系的分数结合相加;除法转化为乘法、正向应用乘法分配律:a(b+c)=ab+ac ;逆向应用分配律:ab+ac =a(b+c)等. 举一反三: 【变式】(1)225117832[()10.25]199[()2]7148923-÷⨯-⨯-⨯--(2)23155115(1)()()(2)()299229-⨯---⨯-+-⨯【答案】解:(1)225117832[()10.25]199[()2]7148923-÷⨯-⨯-⨯--251471834()199(2)492584929=⨯⨯-⨯-⨯- 118343()199(2)449292=-⨯-⨯-⨯20(3)3=--2033=-+123=(2)23155115(1)()()(2)()299229-⨯---⨯-+-⨯955515()()()()499289=⨯---⨯-+-⨯5951()()942817224=-⨯++=-4. 先观察下列各式:11111434⎛⎫=- ⎪⨯⎝⎭;111147347⎛⎫=- ⎪⨯⎝⎭; 11117103710⎛⎫=- ⎪⨯⎝⎭;…;1111(3)33n n n n ⎛⎫=- ⎪++⎝⎭,根据以上观察,计算: 1111447710+++⨯⨯⨯ (1)20052008+⨯的值. 【答案与解析】 解:原式111111111111343473710320052008⎛⎫⎛⎫⎛⎫⎛⎫=-+-+-++- ⎪ ⎪ ⎪ ⎪⎝⎭⎝⎭⎝⎭⎝⎭… 111111111344771020052008⎛⎫=-+-+-+⋅⋅⋅+- ⎪⎝⎭1113200812007320086692008⎛⎫=- ⎪⎝⎭=⨯=【总结升华】根据题中提供的拆项方法把每一项拆成11133n n ⎛⎫- ⎪+⎝⎭的形式,然后再进行计算.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有理数的复习与提高 例2】 【变式】用简单方法计算:120180148124181++++ 【答案】解:原式=1111111111115(...)244668810101222446101224++++=-+-++-=⨯⨯⨯⨯⨯ 类型三、数学思想在本章中的应用5.(2014•香洲区校级二模)(1)阅读下面材料: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综上,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2)回答下列问题: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②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如果|AB|=2,那么x为;③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④解方程|x+1|+|x﹣2|=5.【答案与解析】解: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4.②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x﹣(﹣1)|=|x+1|,如果|AB|=2,那么x为1或﹣3.③当代数式|x+1|十|x﹣2|取最小值时,∴x+1≥0,x﹣2≤0,∴﹣1≤x≤2.④当x≤﹣1时,﹣x﹣1﹣x+2=5,解得x=﹣2;当﹣1<x≤2时,3≠5,不成立;当x>2时,x+1+x﹣2=5,解得x=3.故答案为:3,3,4,|x+1|,1或﹣3,﹣1≤x≤2.【总结升华】此题综合考查了数轴、绝对值的有关内容,用几何方法借助数轴来求解,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点.类型四、规律探索6.下面两个多位数1248624…,6248624…都是按照如下方法得到的:将第1位数字乘以2,若积为一位数,将其写在第2位;若积为两位数,则将其个位数字写在第2位.对第2位数字再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第3位数字……,后面的每一位数字都是由前一位数字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的.当第1位数字是3时,仍按如上操作得到一个多位数,则这个多位数前100位的所有数字之和是( ).A.495 B.497 C.501 D.503【思路点拨】多位数1248624…是怎么来的?当第1个数字是1时,将第1位数字乘以2得2,将2写在第2位上,再将第2位数字2乘以2得4,将其写在第3位上,将第3位数字4乘以2的8,将8写在第4位上,将第4位数字8乘以2得16,将16的个位数字6写在第5位上,将第5位数字6乘以2得12,将12的个位数字2写在第6位上,再将第6位数字2乘以2得4,将其写在第7位上,以此类推.根据此方法可得到第一位是3的多位数后再求和. 【答案】A【解析】按照法则可以看出此数为362 486 248…,后面6248循环,所以前100位的所有数字之和是3+(6+2+4+8)×24+6+2+4=495,所以选A .【总结升华】特例助思,探究规律,这类题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从特殊到一般来总结发现规律,并表示出来. 举一反三:【变式】世界上著名的莱布尼茨三角形如图所示,则排在第10行从左边数第3个位置上的数是( ).A .1132 B .1360 C .1495 D .1660【答案】B 提示:观察发现:分子总是1,第n 行的第一个数的分母就是n ,第二个数的分母是第一个数的(n-1)倍,第三个数的分母是第二个数的分母的(1)2n-倍.根据图表的规律,则第10行从左边数第3个位置上的数是111094360=⨯⨯.附录资料:方程的意义(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方程的概念,并掌握方程、等式及算式的区别与联系;2.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3.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要点梳理】【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一、方程的有关概念】要点一、方程的有关概念1.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要点诠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要点诠释:判断一个数(或一组数)是否是某方程的解,只需看两点:①.它(或它们)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②将它(或它们)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若左边等于右边,则它们是方程的解,否则不是.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4.方程的两个特征:(1).方程是等式;(2).方程中必须含有字母(或未知数).【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要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要点诠释:“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一元一次方程满足条件:①首先是一个方程;②其次是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指数是1;④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三、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要点三、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概念: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2.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那么 (c为一个数或一个式子)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那么;如果,那么.要点诠释:(1)根据等式的两条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的变形;(2) 等式性质1中,强调的是整式,如果在等式两边同加的不是整式,那么变形后的等式不一定成立,如x=0中,两边加上得x+,这个等式不成立;(3) 等式的性质2中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时,这个除数不能为零.【典型例题】类型一、方程的概念1.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①3x-2=7;②4+8=12;③3x-6;④2m-3n=0;⑤3x2-2x-1=0;⑥x+2≠3;⑦251x=+;⑧28553x x-=.【答案与解析】解:②虽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③不是等式;⑥表示不等关系,故②、③、⑥均不符合方程的概念.①、④、⑤、⑦、⑧符合方程的定义,所以方程有:①、④、⑤、⑦、⑧.【总结升华】方程的判断必须看两点,一个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当然未知数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四个式子中,是方程的是()A. 3+2=5B. x=1C. 2x﹣3<0D. a2+2ab+b2 【答案】B.2.(2015春•孟津县期中)下列方程中,以x=2为解的方程是()A. 4x﹣1=3x+2B. 4x+8=3(x+1)+1C. 5(x+1)=4(x+2)﹣1D. x+4=3(2x﹣1)【答案】C.【总结升华】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根据方程解的概念,只需将所给字母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若两边的值相等,则这个数就是此方程的解,否则不是.举一反三:【变式】下列方程中,解是x=3的是( )A.x+1=4 B.2x+1=3 C.2x-1=2 D.217 3x+=类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3.(2016春•南江县期末)在下列方程中①x2+2x=1,②﹣3x=9,③x=0,④3﹣=2,⑤=y+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个.A.1 B.2 C.3 D.4【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可以逐一判断.【答案】B.【解析】解:①x2+2x=1,是一元二次方程;②﹣3x=9,是分式方程;③x=0,是一元一次方程;④3﹣=2,是等式,不是方程;⑤=y+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有2个,故选: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举一反三:【变式】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①2x-1=4;②x =0;③ax =b ;④151x-=-. 【答案】①②. 类型三、等式的性质4.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为等式,并说明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得到的.(1)如果41153x -=,那么453x =+________; (2)如果ax+by =-c ,那么ax =-c +________; (3)如果4334t -=,那么t =________. 【答案与解析】解: (1). 11;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11;(2).(-by ); 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by ;(3).916-; 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34-. 【总结升华】先从不需填空的一边入手,比较这一边是怎样变形的,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对另一边也进行同样的变形.举一反三:【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等式ab =ac 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B .在等式a =b 两边除以c 2+1,可得2211a b c c =++. C .在等式b c a a=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 D .在等式2x =2a-b 两边都除以2,可得x =a-b.【答案】B.类型四、设未知数列方程5.根据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一次考试共有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或不做一道倒扣1分.若小明想考80分,他要做对多少道题?【答案与解析】解:设小明要做对x 道题,则有(25-x)道做错或没做的题,依题意有:4x-(25-x)×1=80. 可以采用列表法探究其解显然,当x =21时,4x-(25-x)×1=80.所以小明要做对21道题.【总结升华】根据题意设出合适的未知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量的等式. 举一反三:【变式】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l)x的5倍比x的相反数大10;(2)某数的34比它的倒数小4;(3)甲、乙两人从学校到公园,走这段路甲用20分钟,乙用30分钟,如果乙比甲早5分钟出发,问甲用多少时间追上乙?【答案】(1)5x-(-x)=10;(2)设某数为x,则1344xx-=;(3)设甲用x分钟追上乙,由题意得11(5)3020x x+=.。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一、整数及其运算
整数的概念、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运算法则。

二、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直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及其性质。

三、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象、函数的变化及其含义。

四、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调查与应用、频数表、频数直方图、统计量和样本。

五、解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基本解法和应用。

六、数列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七、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元素、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比例与相似
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相似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两点间的距离与中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公式。

十、几何变换
平移、旋转、翻折及其组合。

以上是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的基本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掌握,从而能够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本文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进步!。

(完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第一至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PDF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第一至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PDF版)

第一章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有理数的定义: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拓展】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形式:①字母π型,含有π的式子。

②根式型,根式中的被开方数开不尽,如3。

③构造型,如0.1010010001....,数字中有变化规律,但不循环。

④其他一般无限不循环小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按定义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按性质分类:⎪⎪⎩⎪⎪⎨⎧⎩⎨⎧⎪⎩⎪⎨⎧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1)定义: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用途性质:我们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所有的有理数。

在数轴上,越靠右的点表示的数越大。

3.相反数(1)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几何定义: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性质:相反数的和为0。

即:a、b 互为相反数⇔a+b=0。

4.绝对值(1)几何定义:绝对值的表示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用符号|a|来表示。

代数定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2)绝对值重要性质:⎪⎩⎪⎨⎧<-=>=)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小提示: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3)几个含绝对值或含平方的式子之和等于0,则每一个式子等于0。

5.倒数(1)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0,那么a 的倒数是a1;注意:0没有倒数。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七下数学学习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七下数学学习总结(最新最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内,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种:①点在线上②点在线外同一平面内,两条或多条不重合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一、相交线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反之,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产生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邻补角:两角共一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

要注意区分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的异同。

对顶角:两角共顶点,一角两边分别为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注:①、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对顶角相等。

反过来亦成立。

②、表述邻补角、对顶角时,要注意相对性,即“互为”,要讲清谁是谁的邻补角或对顶角。

例如:判断对错:因为∠ABC +∠DBC = 180°,所以∠DBC是邻补角。

()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注意:两直线垂直,是互相垂直,即:若线a垂直线b,则线b垂直线a 。

垂足: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垂直时,一定要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这一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3、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线的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垂线与垂线段:垂线是一条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垂线的一部分。

垂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或说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距离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这条垂线段的本身。

所以,如果在判断时,若没有“长度”两字,则是错误的。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六面八角: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将平面分成了六个部分,形成八个角,其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和2对同旁内角。

注意:要熟练地认识并找出这三种角:①根据三种角的概念来区分②借助模型来区分,即:同位角——F型,内错角——Z型,同旁内角——U型。

(完整word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完整word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第一章 有理数一、知识网络结构⎪⎪⎪⎪⎪⎪⎪⎪⎪⎪⎪⎪⎪⎪⎪⎩⎪⎪⎪⎪⎪⎪⎪⎪⎪⎪⎪⎪⎪⎪⎪⎨⎧⎪⎪⎩⎪⎪⎨⎧⎪⎪⎪⎪⎪⎪⎪⎪⎩⎪⎪⎪⎪⎪⎪⎪⎪⎨⎧⎪⎪⎪⎩⎪⎪⎪⎨⎧⎩⎨⎧⎩⎨⎧⎪⎪⎪⎩⎪⎪⎪⎨⎧⎩⎨⎧⎪⎩⎪⎨⎧⎪⎪⎩⎪⎪⎨⎧科学记数法有理数大小比较律、分配律运算律:交换律、结合、混合运算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按正负分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按定义分分类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数轴正数、负数相关概念有理数0二、知识要点1、大于______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正数前面加上,通常这个“+”号_____省略。

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______的数叫做负数,这个“-”号_______省略。

______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不仅仅表示没有,它是正数和负数的_______。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_____________的量,如果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那么负数表示与它相反的意义的量,但把哪个量规定为正数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______的分数,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3、有理数分类:按定义来分⎪⎪⎪⎩⎪⎪⎪⎨⎧⎩⎨⎧⎪⎩⎪⎨⎧负分数正分数负整数正整数_______0_______ ; ⎪⎪⎪⎩⎪⎪⎪⎨⎧⎩⎨⎧⎩⎨⎧负分数负整数正分数正整数按正负来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有理数常常称为正数,负有理数常常称为_______,正整数和0统称________,负整数和0统称________,正数和0统称________,负数和0统称_________ 。

如果a是非负数,则 a≥0 。

0 可以 - 不可以 0 分界 相反意义正整数 0 负整数 1 整数 分数 正有理数 0负有理数 负数 非负整数 非负数 非正整数 非正数5、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一章:有理数总复习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1.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负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

备注:在正数前面加“-”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性质:(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性质:(1)数a 的相反数是-a (a 是任意一个有理数);(2)0的相反数是0;(3)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若a 、b 互为相反数且a 、b 都不等于零,则1-=ba ; 5.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性质:(1)a 的倒数是(a ≠0); (2)0没有倒数 ;(3)若a 与b 互为倒数,则ab=1;若a 与b 互为负倒数,则ab=-1。

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和联系:(1)a 与-a 互为相反数; a 与a1(a ≠ 0)互为倒数;(2)符号上:互为相反数(除0外)的两数的符号相反;互为倒数的两数符号相同;(3)a 、b 互为相反数 →→ a+b=0;a 、b 互为倒数 →→ ab=1;(4)相反数是本身的数是0,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 。

6.绝对值: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性质:(1)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2)若a >0,则︱a ︱= a ;若a <0,则︱a ︱= -a ;若a =0,则︱a ︱=0;(3) 对任何有理数a,总有︱a ︱≥0.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可通过数轴比较: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即:若a <0,b <0,且︱a ︱>︱b ︱,则a < b.二、有理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③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1)认真审题 (审题) (2)分析已知和未知量 (3)找一个合适的等量关系 (4)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 (5)列出合理的方程(列式) (6)解出方程(解题) (7)检验 (8)写出答案(作答)
一元一次方程牵涉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种植面积问题、比赛比分问题、 路程问题,相遇问题、逆流顺流问题、相向问题分段收费问题、盈亏、利润问题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 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 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 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 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 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 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发展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4.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5.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有理数的除法 二、重点 正、负数的概念;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 三、难点 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及商的符号的确定。 四、知识框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7.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8.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 a≠0,那么 a 的倒数是1/a;若 ab=1等价于 a、b 互为倒数;若 ab=-1 等价于 a、b 互为负倒数。 9.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10.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1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12.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 数决定。 13.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4.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即 a/0 无意义。 15.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 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 是未知数,a、b 是已知数,且 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 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 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 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a,得到方程的解 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正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 2.负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 3.有理数: (1)凡能写成 q/p(p,q 为整数且 p 不等于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 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4.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等价于 a+b=0等价于 a、b 互为相反数。 6.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