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_(日)高杉尚孝著_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_2014.06_237页

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_(日)高杉尚孝著_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_2014.06_237页
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_(日)高杉尚孝著_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_2014.06_237页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习得与文化教学研究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习得与文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2-01-17T13:30:01.23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月C供稿作者:袁飞 [导读]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 摘要:改革开放,使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现实价值与历史含义。对外汉语教学为改革开放贡献着一种特殊的肋动力量与交际媒介,而改革开放,又为对外汉语教学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发展天地与探索空间。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有很多角度。对外汉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教学是重要内容,外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揭开东方文化神秘的面纱,语言是第一关,也是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一个汉语学习者语言学习是否“地道”的重要标志。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研究它们,了解它们,利用它们。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理论基础上,以具有汉语特有的色彩为研究视角, 阐述语言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概念中的定位和实施。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习得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2-0022-02 一、概述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而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与文化研究 1.汉语认知研究 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认知研究是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认知研究(或简称“非母语者的汉语认知研究”)。国内此类研究始于90年代后期,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是一个成果比较多的时期。非母语者的汉语认知研究,跟汉语习得研究有重合,又有所区别。其主要差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影响学习的因素和学习策略等问题,使用严格的心理实验方法。 2.语言习得研究 张德鑫(2000)说:“1984年,鲁健骥《中介与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偏误分析》一文,首次将‘中介语’理论引进我国语言教学界……1992年,《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三刊联合邀请了语言学界、心理学界、语言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专题座谈会……由此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90年代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刘(2000:204)说:“中国学者在80年代大量进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90年代初也开始了运用分析的研究,研究汉语的习得过程。”从发表的文献看,这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进行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这种研究借助了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数据库的方法。尽管限于教师和其他研究者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但是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受到国内外关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如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北语研制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得到‘中介语之父’塞林克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他所见到的最大的中介语语料库。” 3.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 张德鑫(2000)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成规模的研究大致始于80年代,盛于90年代,……比较突出的是张占一发表了《谈交际文化因素》(1989)、《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1990)、《交际文化琐论》(1992)等一系列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兴趣的讨论。”卢伟(1996)说:“1992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结束以后至1995年第五次学术讨论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 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笔记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现代汉语界定·汉语共同语发展简况 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 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并且“通语”只是就文言 文的发展而言,并非“现代汉语”所着重追溯的源头,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是早 期白话文。所以那种“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发展脉络不为所用, 是因为雅言的共同语特征不明显,通语不是完全的口语形式;雅言和通语不是现代 汉语的直接源头。所以要注意两点:一、着重的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二、分为 口语(官话…)和书面语(白话文)两种形式。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 说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较强。包括四个次方言区: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 “绪论”思考和练习一 一、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要镇。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一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第二章语音”习题答案 “语音”思考和练习一 四、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语音”思考和练习二 二、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各包括哪几种?请画成一个总表把声母填上。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七种。发音方法,从阻碍的方式看,包括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从声带是否颤动看,包括清音、浊音两种;从气流的强弱看,包括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种。声母总表(略)。 三、根据所提供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下面横杠上填上相应的声母。 1.双唇送气清塞音是p。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_0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 篇一: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附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语言是一定__语音_和一定__语义_的结合体,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符号体系。 2.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信息的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3.恩格斯曾经说过,语言是从______劳动_______中并和__劳动_____一起产生出来的。 4.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汇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符号体系。 5.语言学是研究________语言_____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人类的语言______。 6.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语言学是指_研究普通话的科学,而广义的语言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__方言的研究________。 7.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又叫__普通话,它是以___北京语音___为___标准音_,以____北方话_为___基础方言_,以_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_为_语法规范_的_____普通话___。 8.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其中书面语依赖口语而存在,口语是书面语的存在基础,先有口语而后才有书面语。 9.―五四‖以来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

10.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全民语言的_分支,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11.北方方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它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分别是_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 1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且_使之消除各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 13.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六 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余的是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14.普通话的―四用语‖是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 15.普通话的三级标准是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很少差错;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方言不太重,词汇、语法较少差错;一般普通话,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 16.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有_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17.现代汉语的方言按照历史渊源和目前的特点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共七种方言。 18.与印欧语和古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总的特点是:语音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词汇双音节词多,词汇丰富;有丰富的量词、语气词,语法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19..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这主要从单位的明晰性、表义的任意性以及传授性就可以论证出来。 20.按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江西南昌话属于赣方言区,南京话属江淮方言方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

第1章绪论 复习和思考一 一、语言和文字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世代积累,逐渐形成的,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利用语言人类认知世界,积累经验,交流信息,发展文化,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了语言,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 (2)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文字,有了文字,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文化技术和精神文明才能继承传播,绵延不绝发扬光大。语言和文字相辅相成,使人类进入了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 二、简单说说与其他语言(例如英语)相比,汉语和汉字有什么特点。 答:汉字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 (1)汉字是一种以方块结构形体,表示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语素文字。汉字和汉语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作为书写单位的汉字,在语义上是与最小的表义单位——语素相对应的,在语音上是与言语中最自然的发音单位——音节相对应的。汉字、音节、语素,在汉语中总体上是一一对应的。而英语中的拉丁文字是表音不表意的拼音文字。 (2)汉字与世界上广泛通行的拉丁化拼音文字最本质的不同是汉字是由形、音、义三方面组成的,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就是在掌握言语中可以构词造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三、为什么说汉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经同时并存着两种书面语言系统? 答:从书面语言资料看,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着两种文学语言,即两种书面语言系统: 一种是“文言文”,即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以及后代采用和模仿这种书面语言写作的各类文献著作。它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占有书面语言的正统地位。 另一种是“古白话”,即魏晋六朝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书面语言,它与当时的口语十分接近,大都用于通俗文学和笔记语录。它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四、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有什么不同? 答: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级阶段,它是在社会地区交流中自发形成的,没有固定语音标准,如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由官场共同语发展成为公众语言的官话;第二种是高级阶段,它是人为推广的有明确规范的语言,民族共同语由自发走向自觉,并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积极地加以推广,如民国初期的国语。经过加工规范的共同语是民族共同语的最高形式,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五、简单说说,汉语史的科学分期对汉语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汉语史科学分期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以及各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缓慢的,各时期各阶段很难划出一条绝对的界限。另外,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就语言本体说,语言三要素中的

汉语NA表量构式“火热”的语料库和认知研究

汉语NA表量构式“火热”的语料库和认知研究 本文基于权威语料,考察汉语NA表量构式“火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加以认知阐释。研究发现,“火热”的概念隐喻主要投射到三个域。个人域:喻感情热烈、喻爱情澎湃、喻愤怒、喻疾病、喻态度积极、喻性格热情、喻强烈的愿望;事物域:喻受关注的事物、喻发展迅速、喻色彩、喻程度深、喻精彩的生活、喻深受鼓舞;社会域:喻关系亲密、喻斗争紧张、喻危险、喻战争激烈、喻气氛热闹、喻市场活跃、喻人或物的活跃程度。“火热”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其形成是范畴化和隐喻作用的结果。 标签:NA表量构式语料库认知概念隐喻 一、引言 古往今来,人们常基于自身体验来认识外界事物。温度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重要的认知领域。“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五行之一,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对火的自身体验成为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来源。Goldberg(1995:4)将“NA表量构式”定义为“一个‘光杆名词+温度形容词’构成的表温度程度量的复合形容词构式”,它是“名形表量构式”的一个次类,即“复合类名形表量构式”(罗思明,2014)。本文以汉语温度域形容词“热”的次类——“火热”为例,基于权威语料,研究“火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语义加以认知阐释,以拓展对其词义的认知。 二、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关于温度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察汉语温度形容词的概念隐喻,如高航、严辰松(2008);第二,汉语温度词的历时研究,如张立红(2013);第三,汉英温度形容词隐喻对比,如郎姗姗(2008)、唐树华等(2011)、雷丹、覃修桂(2013)。以上成果虽与温度词相关,但少有涉及温度词次类的研究,更鲜有把温度词列为构式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对NA表量构式“火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和归纳,并进行认知阐释。 三、“火热”的概念隐喻 人们本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认识客观世界,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抽象概念。“火热”是温度域“NA表量构式”的代表,名词“火”是量度标准,其基本语义是通过比拟而表现出来的“估量”义,即“像火一样热”,这是人们认知“火热”的肤觉出发点。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2002:575)对“火热”的解释为:像火一样热,形容感情热烈、亲热、紧张、激烈。 (一)个人域 1.“火热”喻感情热烈

汉语隐性比较构式的认知研究

汉语隐性比较构式的认知研究 比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比较认知经概念化投射之后,可在语言中编码为不同的比较构式。 汉语比较构式的原型图式可概括为:“T+比+S+R”,其中T为比较目标,S为比较标准,“比”是将两个比较项T和S联系起来的中介物,又称比较标记M,常用来表示事物间的比较。这里的“比”是广泛意义上的比较标记,它还可由“像”、“如”、“似”、“与”、“和”、“跟”等替代。 在“T+比+S+R”这个句法构式中,R表示比较结果,通常置于句末。“T+比+S+R”构式映照或象似于汉语比较构式的概念化结构,充分反映了整个比较认知过程:“T比S=R”或“T:S=R”,其中“比”代表比较认知。 该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并置比较,就能达到区分辨析事物的目的。这个认知过程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整合的结果是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或差异等,其中R代表该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的结果。 基于汉语比较构式的相关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本研究把汉语比较构式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比较构式指传统的、带典型比较标记的(尤其是带比较词)、常被看作是核心成员的形-义结合体。 而隐性比较构式通常是汉语比较构式家族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因比较而生的其他形-义结合体。在汉语比较构式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典型显性比较构式“T 十比+S+R”是研究的焦点,因为整个句法结构表征了一个完整的比较认知过程,且句法形式和语义都较容易把握。 而那些在句法形式和语义上不易把握的、非核心的边缘隐性比较构式则通常

被排除在汉语比较构式的研究范围之外。这与构式语法所强调的语言研究既要关注核心又要关注边缘的原则相违背。 因此,本研究以语言事实和人类认知加工过程为依据,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集中探讨汉语中常被忽略的、处于边缘地位的隐性比较构式,包括常见却又非常重要的汉语“是”字和“有”字构式。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汉语隐性比较构式的认知机制是什么?(2)汉语隐性比较构式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3)汉语隐性比较构式的涌现义(构式义)从何而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和探讨,主要发现如下:第一,通过对汉语比较构式背后认知机制的考察,本研究发现比较认知是由一系列认知环节构成的环环相扣的动态认知过程,包括比较标准或认知参照点的设定、比较目标与比较标准的并置、对应的建立、视点的发现、扫描、域内或域际映射以及概念整合等。 比较认知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中介,它可以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人类对差异的感知似乎在于人类的感官本身,但实际上这种差异是通过后台的比较认知加工而来,人类的感官只起到辅助作用。 同样,人类对相同或相似等的把握也是由比较认知决定。比较认知是一种元认知方式,它为范畴化、类比、隐喻、象似性和概念整合等提供了源动力。 第二,汉语比较构式的认知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可视为一个认知场景。由于受详略度、焦点化、凸显和视角等识解维度的影响,这个场景中不同认知环节的凸显则会产生不同的比较构式。 凸显整个认知环节则常表现为典型的显性比较构式。而其他环节的凸显则会决定汉语隐性比较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若凸显两比较项的直接并置,那么比较标记和结果则隐含;凸显视点,则视点居于句首位置;凸显比较目标,比较标准则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 ——整理者:黎建军 语音部分 1、下列各词语中普通话读音有哪些语流音变现象?按组加以说明。(1)语言海水电视 (2)电报面食辛苦 (3)五个哑巴看见 (4)芝麻热闹头发 (5)意思豆腐客气 2、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说明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异同。 3、用严式音标标写下列汉字的读音,然后考察主要元音的分布状况,作出音位归纳。 割遏煤接学灯根二什么 4、举例说明儿化韵中包括哪些语流音变现象? 5、介音对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以及语音的系统性有什么作用? 6、用音位学的观点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哪三个字母代表的语音可以兼用其他一组字母来代替的? 7、为什么平上去入四声中,一般方言都保存有平上去三声而入声却在很多方言中年消失? 8、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是否指普通话音跟北京话语音是完全一致? 9、以普通话为例,说明声调对韵母读音的影响以及韵尾对韵腹读音

10、以“小组长”和“党小组”为例,说明在三字词中,为什么连上变调有12种不同的标调格式? 11、普通话的前高不圆唇元音和舌尖元音,拼音方案里为什么只用一个字母去表示,这对舌面辅音跟舌根辅音、舌尖前辅音、舌尖后辅音的音位归纳有什么影响? 12、举例说明汉语拼音方案中iou、uei、uen在跟声母相拼时省写主要元音的根据。 13、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说明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 14、列举出现在普通话儿化韵中的卷舌元音,并发表你对儿化韵音位分析的意见。 15、汉语方言中哪些地区有入声?这些地区的入声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16、用国际音标描写普通话语气词“啊”在音节连续中的语音变化,并说明原因。 17、举例说明下列各组概念: (1)声母和辅音 (2)央元音和中元音 (3)声调和轻声 18、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元音实际读音情况很复杂,但汉语拼音方案只用了不多的元音字母就可以加以区别,这是为什么? 19、下面书面形式相同的述宾短语可以有两种切分,它们在语音上有

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袁毓林先生的认知语言学课程 (2009-08-30 11:40:52) 标签:分类: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 任选课学分:2;周学时:2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论文或报告 任课教师:袁毓林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2)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乔姆斯基的心智哲学和句法自主论、(4)语言象征现实和句法的临摹性、(5)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6)原型理论和语法范畴、(7)隐喻、意象图式和语义的演变与词语的选择限制、(8)语法结构的认知分析、(9)认知加工难度和语序排列原则、(10)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和缺省推理机制、(11)语法结构和相关的标记模式、(12)汉语方位表达和理解的认知研究、(13)汉字的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14)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 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戴浩一(1989)《以认知为基础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第1期。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第1期。 郭锐(1997)《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提交第30节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论文,将刊《中国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姬东鸿、黄昌宁(1996)《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Vol. 6, No 1, Jun 1996, pp.25-33)。 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第2期。 收入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林书武(1995)《〈隐喻与象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 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语言是一定____和一定____的结合体,是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体系。 2.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恩格斯曾经说过,语言是从______中并和______一起产生出来的。 4.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语言是以____为物质外壳,以____建筑材料,以____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符号体系。 5.语言学是研究________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 6.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语言学是指______________,而广义的语言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_________。 7.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又叫____,它是以________为______,以______为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_____的_______。 8.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其中______依赖____而存在,____是____的存在基础,先有____而后才有_____。 9.“五四”以来开展的“______运动”和“____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 10.方言是___________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全民语言的____,是语言的_____。 11.北方方言是以____为中心的,是__________的基础,它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______________的明确的、一致的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__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六种______之一,其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普通话的“四用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 15.普通话的三级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现代汉语的方言按照历史渊源和目前的特点分为北方方言、______、______、________、湘方言、闽方言和______共七种方言。 18.与印欧语和古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总的特点是:语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这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就可以论证出来。 20.按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江西南昌话属于__方言区,南京话属________方言。 二、判断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2.作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最本质的特征。 3.文字、手势、表情、旗语、眼神、甚至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等也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4.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有的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具备掌握语言的能力。 5.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其突变性,尤其在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6.语言各个要素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7.语言是伴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8.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9.就汉语的情况而言,语言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 10.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语言也属于这一范畴。 1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是指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的词和语去指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12.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多得难以计算,并且还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13.思维的成果必须用语言来巩固、来表达,思维的过程却不一定需要语言的帮助。 14.内部语言是没有交际作用的,它往往是一种内心的思考。 15.语言单位存在于集体意识之中,是脱离于具体说话的思想和感情而存在的。 16.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中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运用问题。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笔记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重要考点 1、语法分析有哪些基本手续? 语法分析的基本手续:切分、归并、分类。 ○ 1切分是由语流切分成片段。切分出的单位有:篇章、段落、句群、句子、词组、词、语素。其中句子、词组、词、语素和语法有关。○ 2归并是把具有同一性的词(在语音形式和意义上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 ○ 3分类应是在归并的基础上进行的。 2、什么叫语法单位?单位有哪几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 (1)语法单位就是从话语中切分出的跟语法有关的大大小小的单位。语法单位是音义结合体,研究符号的组合。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2)语法单位有:○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或语言单位)。○3词组:词和词的组合。○4句子:最小的独立表达的语音片段(音义结合体)〖或最小的单说的语言片段〗。 (3)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成四级。 最小单位组合单位性质 1、 2、 3、 4、句子 (独立表达) 3、如何切分语素?什么叫剩余语素?剩余语素是如何切分出来的? (1)切分语素的方法:○ 1基本方法:对比法。到别的环境里去找与之音义相同的成分,若有,则可分出一个语素。○ 2剩余法:根据假设,如果我们断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 (2)剩余语素:只能与某一个语素结合的语素,只能在一个环境出现,又叫一用语素。剩余语素大多为音译词和借词。如:菠菜、沙丁鱼、哈巴狗、卡宾枪、苹果。〖注〗蝴蝶是一个语素。 (3)剩余语素的切分:在一个词中,如果我们先用对比法确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称为剩余语素。 4、如何确定语素和词的同一性? 一个语素独立运用时成为词。独立运用包括单说和临时组合。如:白/衣服,是一种临时组合,其中“白”就成为一个词。 5、汉语有哪几种句法结构?能区分各种句法结构。 汉语有五种基本的句法结构: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 6、什么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什么叫层次分析法?能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 (1)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词在组合中是线性排列的,但他们在组合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相邻的两个词不一

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

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发布时间:2010-9 -[作者简介]崔永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相关研究。 以下简要说明讨论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八个热点,讨论大致依据首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 (一)构建学科理论框架(一)构建学科理论框架 根据一些文献,探讨构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框架的首次高峰期应当始于1984年。其重要标志是当时几位著名语言学家就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地位发表的意见。王力1984年6月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1984年11月说:“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林焘1984年指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门学问,是具有理论性的一门学问。”另外,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施光亨1994:34,刘2000:48)吕必松(1990:115—124)认为,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提出了总体设计的理论”。盛炎(1990)认为:“70年代末以前,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多注意教学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技巧。80年代初以来,冲破了…方法?概念的束缚,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地探索汉语教学问题,力图建立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笔者以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有两点。第一是确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老一辈语言学家把对外汉语教学定位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表现出他们作为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当时已经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有它不同于汉语语言学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其不可替代性。第二项是确立了吕必松提出的“四大教学环节”的学科建设框架。四大教学环节的框架,是从我国以往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归纳、梳理出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教学论”。教育学中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设计所探讨的问题,大都在这个框架下得到了体现。二十多年来,它一直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纲领。这个框架的缺陷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没有主动取得教育学的指导。因此经验的成分偏多,理论基础显得薄弱。但是这个框架在20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中不断丰富、充实,围绕这个框架进行的各项研究、建设和讨论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仍然是今后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国外语言教学流派的介绍始于70年代末期,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介绍始于80年代初期,盛于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应当是美国学者黎天睦在中国的讲演稿《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和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内语言教学界面临着一大批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和了解这些流派,对刚刚起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无异于一次语言教学理论的“扫盲”运动。它提高了从业者队伍对语言教学本质的认识,特别是对当时建立新的、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起了指导作用,为沿用至今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流行不衰的《初级汉语课本》(鲁健骥等编)、《实用汉语课本》(刘等编),以及国内现行的分技能教学的模式,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三)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 张德鑫(2000)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成规模的研究大致始于80年代,盛于90年代,……比较突出的是张占一发表了《谈交际文化因素》(1989)、《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1990)、《交际文化琐论》(1992)等一系列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附答案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附答案

论 、填空题 语言是一定__语音_和一定__语义_的结合体,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符号体系。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信息的编码、发、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恩格斯曾经说过,语言是从______劳动_______中并和__劳动_____一起产生出来的。 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汇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种符号体系。 语言学是研究________语言_____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人类的语言______。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语言学是指_研究普通话的科学,而广义的语言学在此基础还包括__方言的研究________。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又叫__普通话,它是以___北京语音___为___标准音_,以____北方话_为__基础方言_,以_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_为_语法规范_的_____普通话___。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其中书面语依赖口语而存在,口语是书面语的存在基础,先口语而后才有书面语。 “五四”以来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 0.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全民语言的_分支,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1.北方方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它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分别是_华东北、西北、西南、江淮。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且_使之消除各个方面存的一些差异。 3.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六种工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一、汉语和汉字 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汉语释义 1.汉语的形成在绵长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与境内外其他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发展过程,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语言因素而形成的。 2.汉语的地位 (1)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语素文字的语言; (2)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发达、丰富的语言之一。 (3)汉语分布地域广、使用人数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3.汉语的组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又有两种系统:即“文言文”和“白话文”。其 中白话文又包括“古白话”和新白话。 (二)汉字释义 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世界上自形成到现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2.汉字的创制汉字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 3.汉字和汉语的内在联系作为书写单位的汉字: (1)在语义上是与最小的表义单位——语素相对应的; (2)在语音上是与言语中最自然的发音单位——音节相对应的。 (三)汉语的分支学科目前把汉语的研究分为三个分支学科: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1.古代汉语 研究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的文言文书面语言。

(1)上古期指商、周、秦、汉时期,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 (2)中古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从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左右; (3)近代期,指元、明、清一直至“五四”前后的文言文。 2.近代汉语 研究自晚唐五代以来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应用于通俗文学作品的早期白话文(古白话)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历时一千余年。 3.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大体上不晚于明朝中期。经过加工的规范的共同语是民族共同语的最高形式,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二、现代汉语的历史渊源 1.民族共同语的含义民族共同语是指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内部各地区成员之间用以互相沟通的语言。这种通用语的基础方言通常总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方言。2.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阶段 (1)从中古到现代“五四”运动之前,文言文占据正统地位,白话文则用于市井文学作品;(2)元末明初,一种被称之为“官话”的口头交际共同语开始形成了,并借助宋元以来在北方 话基础上已经形成的白话通俗文学书面语言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3)清朝时官话是官方认定的共同语。清朝后期官话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北京 话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优势、通行最广的共同语; (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富有民族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主张从汉字改革入手,创 制易识易写的拼音字母,普及教育。并且在1911年6月制定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了“国语教育事业”的实施办法。 三、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一个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汉语中的工具范畴。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研究,是“从语法意义入手探求语法形式”这一研究思路的直接表现,也是与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西方理论遥相呼应的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汉语事实、描写汉语规律,而且可以更广泛地拓宽理论思路、挖掘汉语语法研究的独特方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工具范畴,是汉语语义范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虽有不少论述,但都比较重视细部描写,没有把工具范畴纳入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因而缺少整体性和解释性。我们力图首先草创一个汉语的语义范畴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语义内涵和语法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的说来,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把工具范畴区分为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并且整合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理论的优点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法——多重特征分析法,运用这一方法结合社会调查对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典型性特征和可能性特征进行了形式化的描写。(2)指出语言工具范畴应该属于关系范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孤立范畴,提出“事件关系范畴”和“事项关系范畴”概念和确认准则,初步建立了汉语“关系范畴体系”。(3)在“事项关系范畴”中设立凭事范畴,把工具范畴、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看作凭事范畴的次范畴。比较细致地刻画了这三个次范畴之间的差

异,指出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但是从历史来源、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工具范畴无疑位于凭事范畴的核心。(4)从动词语义框架提出的不同语义限制入手,重新定义了工具动词,并且进一步把工具动词分为专一性工具动词、泛化性工具动词和多工具动词,标准统一,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5)参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并且把相应的语言表现总结为“透明性”和“递推性”,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6)从工具的认知特点出发,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人体工具的特性,以及人体工具入句后的语言表现,解释了一些前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得出了一些有一定说服力的结论。(7)对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以及“把”、“被”之后位置的原因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确定汉语语义格标志的标准和方法。当然,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文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特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还没有充分论述;对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的特点也没有来得及展开;在语言材料方面也没有利用方言材料和外语材料,缺少比较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关键词】:语义范畴语义特征工具范畴认知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