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

合集下载

水杨酸软膏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实验

水杨酸软膏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实验

软膏剂得制备一、实验目得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剂得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得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得影响。

二、实验指导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得具有适当稠度得膏状外用制剂。

它可在应用局部发挥疗效或起保护与滑润皮肤得作用,药物也可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基质为软膏剂得赋形剂,它使软膏剂具有一定得剂型特性且影响软膏剂得质量及药物疗效得发挥,基质本身又有保护与润滑皮肤得作用。

软膏基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三类:油脂性、乳剂型、与水溶性基质。

用乳剂型基质制备得软膏剂亦称乳膏剂,o/w型又称霜剂。

软膏剂可根据药物与基质得性质用研合法、熔与法与乳化法制备。

固体药物可用基质中得适当组分溶解,或先粉碎成细粉(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凡例标准)与少量基质或液体组分研成糊状,再与其它基质研匀。

所制得得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得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粘膜上且无刺激性。

软膏剂在存放过程中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就治疗而言,首要条件就是混合在软膏基质中得药物须以适当速度与足够得量释放到达皮肤表面。

因此药物自软膏基质得释放就是影响软膏剂作用得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从基质中释放来评价软膏基质得优劣。

药物从基质中释放有多种体外试验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得一种。

它就是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得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得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得速度。

扩散距离与时间得关系可用Lockie 等得经验式表示:y2=KX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 为扩散时间(hr)、K 为扩散系数(mm2/ hr)以不同时间呈色区得高度得平方y 2 对扩散时间X 作图,应得一条通过原点得直线,此直线得斜率即为K,K 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得大小。

尽管体外释药试验就是模拟人体条件进行得,但体外试验条件与实际应用情况(如琼脂与完整皮肤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体外测得数据有一定得局限性,多数就是比较性得,可以作为选择软膏剂得实验手段之一。

实验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十一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2.掌握软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二、实验指导1.软膏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占软膏组成的大部分,所基质对软膏剂的质量、理化特性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质本身具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常用的基质有三类:即油脂性基质、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不同,其中以乳剂基质释药为最快;不同类型软膏的制备可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制备量及设备条件不同而分别采用研合法、熔融法和乳化法制备;若软膏基质比较软,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可用研磨法;若软膏基质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与药物均匀混合,或药物能在基质中溶解,或药材须用基质加热浸取其有效成分,多采用熔融法;乳化法是制备乳膏剂的专用方法;2.制备软膏的操作注意事项1选用油脂性基质时,应纯净,否则应加热熔化后滤过,除去杂质,或加热灭菌后备用;2混合基质的熔点不同时,熔融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3基质可根据含药量的多少及季节的不同,适量增减蜂蜡、石蜡、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等用量,以调节软膏稠度;4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以下,且两相温度应基本相同,以免影响乳膏的细腻性;5乳化法中两相混合时的搅拌速率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6不溶性药物应先研细过筛、再按等量递增法与基质混合;药物加入熔化基质后,应搅拌至冷凝,以防药粉下沉,造成药物分散不匀;7挥发性或易升华的药物和遇热易破坏的药物,应将基质温度降低至30℃左右加入;8处方中有共熔组分如樟脑、冰片等共存时,应先将其共熔后,再与冷至40℃以下的基质混匀;9中药煎剂、流浸膏等可先浓缩成稠膏,再与基质混合;稠膏应先加少量溶媒稀乙醇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后,再加入基质中混匀;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乳钵、水浴、软膏板、软膏刀、蒸发皿、烧杯、电炉、温度计、药筛、乳匀机等;药品与材料: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凡士林、甘油、羊毛脂、液体石蜡、三乙醇胺、包装材料等;四、实验内容一盐酸黄连素软膏处方盐酸黄连素0.5g凡士林适量液体石蜡适量制法取盐酸黄连素置乳钵中,加少量约2ml液体石蜡,研磨至均匀细腻糊状,再分次递加凡士林至全量,研匀即得;功能与主治抗菌、消炎;用于化脓性皮肤感染;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敷于患处;注盐酸黄连素应与液体石蜡先混合使成细糊状,以利于与凡士林混合均匀;混合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二W/O型乳剂基质处方白蜂蜡12g石蜡12g液状石蜡56g硼砂0.5g蒸馏水适量制成l00g制法取白蜂蜡、石蜡与液状石蜡,置容器中在水浴上加热熔化后,保持温度在70℃左右;另取硼砂溶于约70℃的水中,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不断向同一方向搅拌至冷凝,即得;作用与用途滋润皮肤,也作作软膏基质用;注1.处方中蜂蜡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醇为W/O型乳化剂,尚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与硼砂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钠皂,为O/W型乳化剂;因处方中油相大于水相,故形成的是W/O型乳剂基质,如果增加水相比例大于50%,则形成O/W型乳剂基质;2.油、水两相混合时温度应相同,并不断搅拌至冷凝,搅拌是做乳化功,乳化功越大,乳膏越均匀细腻;三O/W型乳剂基质处方硬脂酸17g液体石蜡25g羊毛脂2g三乙醇胺2g甘油5ml尼泊金甲酯蒸馏水加至100ml制法取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在水浴中加热至熔,继续加热至75℃;另将三乙醇胺、尼泊金甲酯及蒸馏水25ml,加热至75℃,慢慢倒入硬脂酸等混合物中,随加随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至40℃此时基质乳化后由细变粗,又由粗变细即得;注1.本品为O/W型乳剂基质;处方中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作油相;甘油、三乙醇胺、蒸馏水作水相;部分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形成三乙醇胺皂作乳化剂;甘油为保湿剂;尼泊金甲酯为防腐剂;2.羊毛脂为类脂类,基质中加入羊毛脂,增加了对皮肤的亲和性,有利于药物透入真皮中发挥作用;3.本品除用尼泊金甲酯作防腐剂外,亦可用尼泊金乙酯及苯甲酸钠等四黄芩素乳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冰片0.2g硬脂酸12g单硬脂酸甘油酯4g蓖麻油2g甘油10g三乙醇胺1.5ml尼泊金乙酯0.1g蒸馏水50ml制成100g 制法1.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蓖麻油、尼泊金乙酯共置干燥烧杯内,水浴加热至50℃~60℃使全熔;2.将甘油、黄芩素、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50℃~60℃左右,边搅拌边加入三乙醇胺,使黄芩素全溶;3.将冰片加入1液中溶解后,立即将1逐渐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至室温,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用于急、慢性湿疹,过敏性药疹,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疖肿等;用法外涂,一日2次;必要时用敷料包扎;有渗出液、糜烂、继发性感染的病灶,先用0.05%高锰酸钾或0.025%新洁尔灭洗净拭干后,再涂药膏;五油脂性基质黄芩素软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凡士林87g羊毛脂9g制法称取凡士林,加羊毛脂,水浴加热熔融后,加入黄芩素细粉,搅匀,放冷即得;五、软膏剂质量检查1.刺激性检查采用皮肤测定法,即剃去家免背上的毛约2.5cm2,休息24h,俟剃毛所产生的刺激痊愈后,取软膏均匀地涂在剃毛部位使形成薄层,24h后观察,应无水疱、发疹、发红等现象;每次试验应在3个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并用空白基质作对照来判定;2.pH值测定取软膏适量,加水振摇,分取水溶液加酚酞或甲基红指示液均不得变色;3.无菌检查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ⅢB无菌检查法,主要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4.稳定性试验将软膏装入密闭容器中添满,编号后分别置保温箱39℃±1℃、室温25±1℃及冰箱0℃±1℃中一个月,检查其含量、稠度、失水、酸碱度、色泽、均匀性、酸败等现象;在贮存期内应符合有关规定;六、思考题1.软膏剂的制法有哪些如何选用2.分析乳剂基质处方,写出制备工艺流程及应注意哪些问题油、水两相的混合方法有几种操作关键是什么3.制备软膏剂时处方中的药物应如何加入实验十二黑膏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2.判断炸药、炼油的程度及膏药的老嫩度;3.熟悉黑膏药的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二、实验指导1.黑膏药系以植物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红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炼膏药的植物油以麻油为最好;油在高温条件下炼制,发生氧化、聚合、增稠作用,同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低分子的醛、酮、脂肪酸等分解产物;这些低分子物质,对皮肤可产生刺激性,这种刺激性物质俗称“火毒”;通常利用其能溶于水或具挥发的性质,将炼成的黑膏药趁热以细流倒入冷水中可部分挥发、溶解除去;2.黑膏药制备工艺流程为基质原料的选择→药料的处理→炸药→炼油→下丹→去火毒→摊涂→质检→包装;3.红丹的主要成分为Pb3O4和少量PbO,若红丹含有水分时易聚结成颗粒,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故在使用前应炒去水分,过五号筛备用;红丹在高温下与脂肪酸作用,生成脂肪酸铅盐,此铅盐又可进一步促进油丹化合起催化作用,使油继续氧化、聚合、增稠为黑膏药基质;3.丹与油的比例,一般为500g油用150g~210g;4.黑膏药处方中的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和细料药两类;粗料药提取时按药料的性质分先炸和后炸,质地坚硬药料先炸,一般者后炸,炸至药料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细料药如麝香、冰片、乳香、没药、血竭、樟脑等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5.炼油为关键操作,油温应控制在320℃~330℃,炼油程度以达到“滴水成珠”为度;炼油时应注意安全、劳动保护及通风,并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6.膏药程度的判断:若膏药粘手或撕之不断表示过嫩,可继续加热或适当补加红丹;若膏药撕之较脆表示过老,可加嫩油或嫩膏调节;若膏不粘手,粘度适当,即表示油丹化合良好;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火炉、小铁锅、铁锅盖、漏勺、油勺、过滤筛、温度计500℃、丹罗、搅棍、水盆、等药品与材料:麻油或花生油、红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裱褙材料等;四、实验内容一拔毒膏处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各100g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各18g麻油7500g制法1.配料按处方将上述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将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等药分别研细粉,过筛,100目混合均匀;2.炸药将白蔹等17味,予以碎断;另取麻油7500g,置于铁锅中,将白蔹等倒入,加热炸枯;捞除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3.炼油将药油继续炼至“滴水成珠”;4.下丹取红丹加入油中搅匀,使生成物由黄褐色变为黑褐色,取少量滴入水中,数秒钟后取出,撕之不粘手,柔韧钢劲,断面有声既可;4.去火毒取上述炼成的膏药以细流倒入水中,充分揉搓,再换水浸泡,少则1天,多则数日,每日换清水1次,摊涂前取出凉干;5.摊涂将已去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于70℃以下加入细料药物搅拌均匀,按规定量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即得;每张膏药重0.6g或1.5g;功能与主治拔毒止痛;主治痈疽肿痛,已溃未溃,疼痛不止;用法与用量用时温热化开,贴于患处,1~3日换药一次;贮于阴凉干燥处;注1.处方中的药料应按性质分先炸和后炸,如生穿山甲等14味药应先炸;金银花、蜈蚣后炸;细料药如血竭等7味药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即得;2.炼油至“滴水成珠”为度;炼油时应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3.下丹速度应适宜,太快则反应剧烈药油易溢出,且膏药质地不匀;过慢则油温下降,油丹反应不完全,影响膏药质量;4.膏药制成后应除去“火毒”,否则对皮肤易引起刺激性;五、黑膏药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外观乌黑光亮,油润细腻,厚薄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老嫩适中;2.重量差异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ⅠP规定的方法和标准检查;取膏药5张,分别称定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膏药重量,与标示重量比较,不得超出表12-1规定;表12-1膏药重量差异限度标示重量重量差异限度3g或3g以下±10%3g以上至12g±7%12g以上至30g±6%30g以上±5%3.软化点用环球式软化点测定仪测定,软化点一般在54℃~58℃之间;六、思考题1.试述黑膏药的工艺流程及操作关键;2.如何除“火毒”为什么要除“火毒”3.简述炼油的程度及膏药过老过嫩应如何处理。

7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

7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

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实验原理: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外用半固体剂型。

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它除起赋形剂的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起重要作用。

常用的软膏基质可分为三类:(1)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包括烃类、类脂及动植物油脂。

此类基质除凡士林等个别品种可单独作软膏基质外,大多是混合应用,以得到适宜的软膏基质。

(2)乳剂型基质:系由半固体或固体油溶性成份,水(水溶性成份)和乳化剂制备而成。

(3)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水溶性物质所组成。

常用的有甘油明胶、淀粉甘、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乙二醇等。

软膏剂的制法按照形成的软膏类型、制备量及设备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溶液型或混悬型软膏常采用研和法或熔和法制备,乳化法是乳膏剂制备的专用方法。

制备软膏剂的基本要求是使药物在基质中分布均匀、细腻,以保证药物剂量与药效。

软膏剂发挥治疗作用的首要条件是混合在软膏基质中的药物须要适当速度和有足够的量释放到达皮肤表面,因此药物自软膏基质的释放是影响软膏剂作用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来评价软膏基质的优劣。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有多种体外试验测定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的一种。

它是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

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lockie等的经验式表示:y2=KX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为扩散时间(h)、K为扩散系数(mm2/h)以不同时间呈色区的高度的平方y2对扩散时间X作图,应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即为K,K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水杨酸、液状石蜡、凡士林、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苯甲酸钠、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羟苯乙酯、纯化水、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三氯化铁、琼脂。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软膏基质的主要性质。

2、掌握软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它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占软膏剂组成的绝大部分,除起赋型剂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烃类、类脂类及动植物油等)、乳剂型基质(O/W型和W/O型)和水溶性基质。

基质应无刺激性,使用前应在150℃干热灭菌1小时,过滤备用。

软膏剂基质的制备方法可根据药物及基质的性质选用研和法、熔和法或乳化法。

含固体药物时应研成极细粉,并用少量基质或液状石蜡研成细糊状,然后加其余的基质混合均匀。

制备用具均应灭菌,并应在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操作。

对于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除应检查熔点外、酸碱度、粘度、稳定性和刺激性外,其释药性能等也是重要检查项目。

三、实验内容(一)仪器与材料仪器:蒸发皿、乳钵、电热水浴器、电炉、温度计、显微镜、等。

材料:(写实验时所用到的)(二)实验部分1、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处方]硬脂醇 1.8g 白凡士林 2.0g 液状石蜡1.3ml月桂醇硫酸钠 0.2g 尼泊金乙酯0.02g 甘油1.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20g[制备](1)取油相成分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70~80℃左右混合熔化。

(2)另将水相成分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乙酯、甘油和计算量蒸馏水置小烧杯中,于水浴上亦加热至80℃左右。

(3)在搅拌下将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O/W型乳剂型基质。

[操作注意] 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2、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软膏基质[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3.0g尼泊金乙酯 0.04g 蒸馏水加至20g[制备](1)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乳钵内,加甘油研匀,加入12ml水使完全溶解。

软膏制备实验总结

软膏制备实验总结

软膏制备实验总结引言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剂形式,具有渗透性好、易于涂抹和保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治疗和保养。

本文旨在总结软膏制备实验的步骤和关键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步骤以下是软膏制备实验的基本步骤:步骤一:准备材料•选购所需药物原料,比如基础软膏、活性成分、辅料等。

•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其他实验器材和试剂。

步骤二:称量和混合根据配方中每种药物原料的比例,仔细称量所需的每一种原料。

步骤三:加热融化将基础软膏加入制备容器中,加热至软膏开始融化。

步骤四:加入药物原料在软膏融化的过程中,将按照比例称量好的其他药物原料逐一加入容器中,并搅拌均匀。

步骤五:冷却固化将混合好的软膏溶液静置,待其冷却固化后,即可得到软膏制剂。

关键要点在软膏制备实验中,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特别注意:保持清洁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实验员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避免外界污染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正确配比药物原料的比例是保证软膏质量稳定的关键。

在配比阶段,务必要准确称量和按照配方比例加入。

搅拌均匀在加入药物原料后,务必搅拌均匀,以确保软膏中每一部分都含有足够的药物。

防止渗漏在软膏制备容器的选择上,要注意防止软膏溢出或渗漏,以免造成药物浪费和实验区域的污染。

测试质量制备好的软膏样品可以通过一系列测试,如外观、触感、溶解度等,来评估其质量和符合性。

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软膏制备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问题一:软膏溶解不彻底解决方法:加长加热时间,增加溶解度。

问题二:软膏凝固速度过快解决方法:降低冷却速度,可以在冷却过程中搅拌软膏溶液。

问题三:软膏质地不均匀解决方法:加长搅拌时间或增加搅拌强度,确保溶液充分混合。

问题四:软膏外观不理想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调整原料比例、加热温度等方法来改善软膏的外观。

结论软膏制备实验是一项重要的药物制剂实验,通过合理选材、准确配比和精细操作,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软膏制剂。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实验六软膏剂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的测定

实验六软膏剂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的测定

实验六软膏剂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操作关键。

2、熟悉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提要1.概述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软膏剂应均匀、细腻、稠度适宜,易于涂布,对皮肤无刺激性且不融化。

软膏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透过皮肤吸收后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处方主要由药物与基质组成,此外,还可以选用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以及透皮促进剂,以改善软膏的性质。

软膏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三类。

油脂性基质的软膏俗称油膏;水溶性基质的软膏亦称水膏;乳剂基质的软膏亦称乳膏,乳膏分为O/W与W/O两类。

2.制备方法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合法、熔和法和乳化法。

当软膏基质稠度适中,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时,可用研合法。

当基质在常温下不能均匀混合,则采用熔和法。

乳膏需用乳化法制备,大量制备时,使用乳匀机或胶体磨可使产品更均匀细腻。

3.制备要点软膏剂的制备,要围绕其质量要求来进行,关键是选择基质与制备方法。

对于不溶性药物,应粉碎成细粉、最细粉或极细粉(通过五号至九号筛,即80目至200目筛),再与基质混匀。

可以将药物细粉在不断搅拌下加到熔融的基质中,继续研磨,直至冷凝。

可溶于基质的药物,应溶解在基质或基质组分中;用植物油加热提取的药油应先与油性基质混合;水溶性药物应先用少量水溶解后以羊毛脂吸收,再与其余基质混合;药物的水溶液亦可直接加入水溶性基质中混匀;中药的水提液可先浓缩至稠膏状,再与基质混合;干浸膏可加入少量溶剂使软化或研成糊状,再与基质混合;含共熔组分时,可先将其共熔,再与冷却至40℃左右的基质混匀;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应使基质冷至40℃左右再与之混合。

软膏在制备中,研合法、熔和法与乳化法应联合使用,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4、质量评价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是从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的。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真实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六、实验总结与心得七、参考文献一、实验目的1.了解软膏剂的制备原理和生产过程;2.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3.检验制备软膏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一种质地柔软、易于涂布于皮肤或粘膜表面并能长时间停留的制剂。

它主要由药物、基础质和辅助添加剂组成。

软膏剂的制备原理是通过溶剂法将药物溶解在基础质中,再加入辅助添加剂进行混合、均匀分散,最后通过适宜的乳化、乳杂化技术使制剂均匀一致。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器材:磨粉机、移液管、玻璃瓶、批号桶。

2.试剂:药物(以阿昔洛韦为例)、基础质(以白软膏为例)、辅助添加剂(以白石蜡和液状石蜡为例)。

四、实验步骤1.将药物称量后进入磨粉机磨成细粉。

2.将磨碎的药物加入基础质中,加热并搅拌均匀使药物溶解在基础质中。

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避免药物分解或药效降低。

3.将辅助添加剂加入药物与基础质混合物中,继续搅拌均匀。

辅助添加剂的加入可以改善质地、加强黏附性和增加稳定性。

4.装入容器,待制剂冷却后,检查外观和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选取阿昔洛韦为药物,白软膏为基础质,白石蜡和液状石蜡为辅助添加剂。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获得了一批制剂,并进行相关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制剂外观为白色乳膏状,呈均匀的质地,无气泡和颗粒。

在质地方面,制剂具有良好的涂敷性和黏附性,符合预期要求。

经过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操作,药物成功溶解在基础质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辅助添加剂的加入进一步改善了制剂的质地和稳定性。

根据实验结果,本次制备的软膏剂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并符合软膏剂的质量标准。

然而,本实验只是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实际的软膏剂制备需要根据药物特性、目标使用部位和制剂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实验总结与心得本次实验以软膏剂制备为主题,通过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加深了对软膏剂制备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实验原理:
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外用半固体剂型。

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它除起赋形剂的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起重要作用。

常用的软膏基质可分为三类:(1)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包括烃类、类脂及动植物油脂。

此类基质除凡士林等个别品种可单独作软膏基质外,大多是混合应用,以得到适宜的软膏基质。

(2)乳剂型基质:系由半固体或固体油溶性成份,水(水溶性成份)和乳化剂制备而成。

(3)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水溶性物质所组成。

常用的有甘油明胶、淀粉甘、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乙二醇等。

软膏剂的制法按照形成的软膏类型、制备量及设备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溶液型或混悬型软膏常采用研和法或熔和法制备,乳化法是乳膏剂制备的专用方法。

制备软膏剂的基本要求是使药物在基质中分布均匀、细腻,以保证药物剂量与药效。

软膏剂发挥治疗作用的首要条件是混合在软膏基质中的药物须要适当速度和有足够的量释放到达皮肤表面,因此药物自软膏基质的释放是影响软膏剂作用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来评价软膏基质的优劣。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有多种体外试验测定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的一种。

它是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

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lockie等的经验式表示:
y2=KX
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为扩散时间(h)、K为扩散系数(mm2/h)
以不同时间呈色区的高度的平方y2对扩散时间X作图,应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即为K,K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实验药品与器材:
药品:水杨酸、液状石蜡、凡士林、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苯甲酸钠、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羟苯乙酯、纯化水、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三氯化铁、琼脂。

器材:天平、乳钵、玻璃棒、药筛、试管、纱布、软膏刀、温度计。

实验内容:
一、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1g
液状石蜡适量
凡士林加至20g
2.操作
取水杨酸置于研体中,加入适量液状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匀即得。

3.操作注意
(1)处方中的凡士林基质可根据气温以液状石蜡或石蜡调节稠度。

(2)水杨酸需先粉碎成细粉(按药典标准),配制过程中避免接触金属器皿。

二、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 1.0g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2.0g
苯甲酸钠0.1g
纯化水16.8ml
2.操作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溶有苯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用此基质同上制备水杨酸软膏20g。

三、乳剂基质的制备
1.处方水杨酸5g
硬脂酸甘油酯7g
硬脂酸10g
白凡士林12g
液状石蜡10g
甘油12g
十二烷基硫酸钠1g
羟苯乙酯0.1g
纯化水48ml
2.制法将水杨酸研细后过60目筛,备用。

取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白凡士林、液状石蜡加热熔化为油相。

另将甘油及纯化水加热至90℃,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及羟苯乙酯为水相。

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即得到乳剂型基质,将处理好的水杨酸加入上述基质中,搅拌均匀即得。

四、水杨酸软膏剂的体外释药试验
1.林格氏溶液的配制
氯化钠 0.85g
氯化钾 0.03g
氯化钙 0.048g
纯化水加至100ml
2.含指示剂的琼脂凝胶的制备
称取琼脂2g加入100ml林格氏溶液中,水浴加热溶解,趁热用纱布过滤除去悬浮杂质,冷至60℃,加入三氯化铁试液3m1(《中国药典》规定配制方法为:三氯化铁9g,加水使之溶解成100ml,即得),混匀,立即沿壁倒入内径一样的4支小试管(试管长约l0cm),不得产生气泡,每管上端留lcm空隙供填装软膏,
直立静置,室温冷却成凝胶。

3.软膏释药试验
在装有琼脂的试管上端空隙处,用软膏刀分别将制成的水杨酸软膏填装入内,填装时应铺至与琼脂表面密切接触,并且应装至与试管口齐平。

装填完后应直立放置并于0.5、1、2、3小时观察和测定呈色区的高度,记录于下表。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用呈色区高度(即扩散距离y)的平方为纵座标,时间为横座标作图,拟合一直线,求此直线的斜率即为扩散系数K,填入上表,K值大释药快。

从测得不同软膏的扩散系数K,比较各软膏基质的释药能力。

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1.采用乳化法制备W/O型或O/W型乳剂基质时,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溶液中,边加边按顺向搅拌。

若不是沿一个方向搅拌,往往难以制得合格的乳剂基质。

2.制备水杨酸乳膏时,加入水杨酸时,基质温度宜低,以免水杨酸挥发;另外,温度过高下加入,等冷凝后常会析出粗大的药物结晶;制备过程中应避免与金属器具接触以防水杨酸变色。

3.尽管体外释药试验是模拟人体条件进行的,但体外试验条件与实际应用情况(如琼脂与完整皮肤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体外测定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是比较性的,可以作为选择软膏剂基质的实验手段之一。

思考题:
1.分析水杨酸乳膏的基质中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并判断其为何种乳膏剂型?2.根据琼脂试验法结果说明各类释药能力的不同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