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文献综述
化工文献综述

化工文献综述1 性能氯化聚乙烯是由聚乙烯 [一般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 ,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HDPE ] 通过氯化反应进行化学改性得到的产物,分子中氯含量可为0一70%,其分子结构可看成乙烯、氯乙烯、1,2一二氯乙烯的三元无规共聚物``` ```且氯原子是沿着聚乙烯链无规分布,因此产品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
产品一般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老化性、耐燃性、寒性、耐油性、耐候性、自由着色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以及良好的相容性和加工性,与PVC,PE,PS及橡胶掺混以改进其物性。
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新型高分子弹性体材料,作为橡胶与塑料的优良改性剂和添加剂,在塑料门窗、PVC管材与板材、防水卷材、防腐涂料、橡塑共混材料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1塑料改性剂氯化聚乙烯在PVC加工中可起到一系列良好的辅助填加剂的作用:(1)增塑剂。
因其分子质量高于一般的酯类增塑剂,不会在温度高时产生迁移、渗出和日久挥发导致的硬化等弊病,是良好的永久性增塑剂。
(2)抗冲改性剂。
氯化聚乙烯与PVC间既有相互融合,又有某种程度的相分离现象,在混炼之后成为含弹性体微粒子的塑料合金状态,提高了PVC的抗冲击性能。
(3)助熔剂作用。
掺混氯化聚乙烯可使PVC熔点降低,促进塑化,降低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流动性,方便加工和缩短加工周期。
但加入氯化聚乙烯也使PVC的耐热性、刚性下降。
用其生产的硬制品包括抗冲型PVC硬板、硬片、增强PVC硬管、增强PVC管件、PVC异型材,生产的PVC软制品包括电缆料(改善热老化性)、软管、耐油管、地板、防水卷材、压敏胶带、密封材料等。
氯化聚乙烯用于改性ABS时,可防止燃烧时产生滴下物,改善冲击性,并在加工时起润猾作用。
在改性PE方面,因其具有阻燃性、与其它阻燃剂的互溶性和优良的填充性,可防止因PE与阻燃剂互溶性、填充性不佳造成的混炼操作困难和成品起霜现象。
文献综述

化工工艺学之文献综述学院: 化生材学院班级: 化工(1)班学号: 07053126姓名: 邹珍珍老师: 许文苑二零一零年五月α-羟基乙酸合成与分析方法综述摘要:α-羟基乙酸是一一种重要的大宗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黏合剂、金属清洗、生物降解材料、染色、纺织,而且是个人护理产品的重要组成成分。
化学法生产羟基乙酸存在原料消耗大、产品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生物法合成羟基乙酸条件温和、底物转化率高,为绿色合成羟基乙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文章查阅了很多文献比较了各种羟基乙酸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综述了羟基乙酸分离方法,特别是溶剂萃取和协同萃取效应。
最后,分析了羟基乙酸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羟基乙酸;腈水解酶;定量分析;协同萃取前言:羟基乙酸(hydroxyacetic acid),又名乙醇酸(glycolic acid),是最简单的α-羟基乙酸。
羟基乙酸是一种无色无味半透明状的固体,熔点80℃,由于热不稳定性和化学活泼性,在沸点100℃时分解;羟基乙酸毒性低,腐蚀性小,具有独特的金属螯合能力以及有效的中和性能能,工业上常用其70%的水溶液。
羟基乙酸还可以自聚合成,聚羟基乙酸(PGA)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迄今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1]。
20世纪9年代以来,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羟基乙酸,羟基乙酸水溶性好,具有强渗透性,能够穿过角质层被皮肤吸收,促进表皮的新陈代谢,消除皮肤皱纹[2]。
目前,世界上生产羟基乙酸的公司主要有美国杜邦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日本丸和公司以及德国赫可特公司等。
国内羟基乙酸潜在的是市场需求量大,但是尚无以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羟基乙酸及其相关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1 羟基乙酸的合成1.1 化学合成法羟基乙酸的化学合成方法较多,主要有氰化法、草酸电解法、氯乙酸水解法等。
氰化法是以甲醛和氢氰酸为原料,经过加氯合成羟基乙腈,再在反应温度为100~150℃的酸性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羟基乙酸。
化工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26万吨/年重整装置芳烃精馏的工艺设计--甲苯塔部分1 文献综述1.1苯1.1.1苯的来源工业上大量的苯主要由重整汽油及裂解汽油生产,甲苯歧化、烷基苯脱烷基等过程也是苯重要的工业来源,由煤焦化副产提供的苯占的比例已经很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苯的供应情况各不相同:美国主要从重整汽油中获得;西欧主要来自裂解汽油;中国则主要由重整汽油及炼焦副产品生产。
由重整汽油及裂解汽油分离苯:在石脑油经催化重整所得的重整汽油中,约含苯6%(质量),用液-液萃取法将重整汽油中芳烃分出,再精馏得到苯、甲苯、二甲苯。
由烃类裂解得到的裂解汽油中,苯含量最高可达40%(质量),工业上也用液-液萃取的方法从中抽提芳烃,然后精馏得苯等芳烃组分,但萃取前需先用催化加氢方法除去裂解汽油中的烯烃及含硫化合物等杂质。
脱烷基制苯:所用烷基苯可以是甲苯、二甲苯或多烷基苯,由芳烃的供需平衡决定。
烷基苯脱烷基工艺可分为催化脱烷基法和热脱烷基法。
催化脱烷基法反应温度500~650℃,压力3.0~7.0MPa,用负载于氧化铝上的铬、钴或钼系催化剂,特点是能耗低,但因催化剂易结焦,需有较大的氢/烷基苯比,俗称氢油比。
此外,还要求原料中非芳烃含量不能太高。
热脱烷基法允许原料中非芳烃含量较高,反应温度比催化脱烷基法高约100~200℃,压力为3.0~10.0MPa,特点是操作比较简单,但能耗大、反应器材料要求高。
甲苯歧化:甲苯与苯比较,用途较少。
甲苯经歧化反应除制得苯外,同时获得用途较大的二甲苯,因此这也是解决各种芳烃的需求不平衡的重要方法。
从炼焦副产分离苯:煤焦化过程中,除生成焦炭外,得到焦炉煤气及液体产物。
焦炉煤气经油吸收分离,得到芳烃混合物,再用硫酸处理或催化加氢,脱除混合物中烯烃及含硫化合物,得到粗苯。
粗苯中含苯(50%~70%)、甲苯、二甲苯等,可用精馏法分离出苯。
1.1.2苯的物理性质苯的沸点为80.1℃,熔点为5.5℃,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味甜、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易挥发。
林产化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林产化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林产化工是以林木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转化的过程,以生产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林产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环境友好、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林产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全面综述,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林产化工的发展历程林产化工起源于古代,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林产化工的体系。
本节通过回顾林产化工的历史发展,包括研究重点、关键技术和主要应用领域的变化,以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2. 林产化工的原料资源林产化工的原料资源主要包括林木、木材副产品、树脂、木浆和纤维素等。
本节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原料资源及其性质、获取方法和利用价值,阐述了林产化工中原料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在不同研究方向中的应用。
3. 林产化工的关键技术林产化工的关键技术包括木质素分解、纤维素转化、制浆造纸、木材改性和木材粘合等。
本节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讨论了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存在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4. 林产化工的应用领域林产化工在能源、材料、化学品和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节重点介绍了林产化工在生物质能源、木材改性、木材粘合剂、木浆和纸张制造、医药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5. 林产化工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林产化工的发展不仅对环境可持续性有影响,还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本节通过分析林产化工对环境的影响、碳排放减少和绿色经济的促进等方面,探讨了林产化工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和挑战。
6. 林产化工的创新与发展林产化工领域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
本节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等角度,提出了加强林产化工研究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林产化工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其研究和应用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化工热力学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是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为有效利用能量和改进实际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蒸汽机发展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
最初只涉及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之后逐渐扩展到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各种状态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规律。
在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能量守恒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能量转换的特点论证过程进行的方向。
这两个定律具有普遍性,在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领域,形成了化学热力学,其主要内容有热化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热能动力装置,如蒸汽动力装置、内燃机、燃气轮机、冷冻机等,形成了工程热力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学性质以及各种装置的工作过程,探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途径。
化工热力学是以化学热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为基础,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化工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蒸馏、吸收、萃取、结晶、蒸发、干燥等许多单元操作,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过程,生产的规模也愈来愈大,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例如在传质分离设备的设计中,要求提供多组分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各相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一般化学热力学很少涉及多组分系统,它不仅需要热力学,还需要应用一些统计力学和经验方法。
在能量的有效利用方面,化工生产所涉及的工作介质比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工作介质(空气、蒸汽、燃料气等)要复杂得多,且能量的消耗常在生产费用中占有很高比例,因此更需要研究能量的合理利用和低温位能量的利用,并建立适合于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193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H.C.韦伯写出了《化学工程师用热力学》一书。
1944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B.F.道奇写出了名为《化工热力学》的教科书。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工程实践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化学工程设计、反应工程、传输现象以及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实际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实践应用的基石,本小节将重点综述该领域的文献。
其中,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之一,研究热力学性质对化工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流体力学、传热学和质量传递学等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借助化学反应进行物质转化的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包括化工过程的设计、优化和控制等方面。
本小节将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其中,化工过程的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如何将化学原理和工艺技术转化为可实施的工程方案。
此外,化工过程的优化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进一步提高工艺效率和经济性。
同时,过程控制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系统对工艺过程进行监测和调节,以确保工艺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当前,化学工程与工艺领域涌现出许多创新技术和研究方向,本小节将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创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中,绿色化学工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选择环境友好的原料,降低化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膜分离技术、催化剂设计与合成以及纳米材料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崭露头角,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艺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效率。
化工大学范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发现企业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物流企业在管理上引进KPI体系更是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如何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KPI体系,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以至各企业往往无从下手。
KPI关键绩效指标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构建与运用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KPI的参考文献,其中不乏《物流技术》《物流技术与应用》《物流科技》等主流期刊。
物流企业构建实施关键绩效指标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
本论文参考国内外权威理论,在总结企业项目运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合理的方法,为这次论文做了充分铺垫和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KPI的研究及其文献著作,都对本论文的写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各企业所属行业不同,性质各异,在对KPI的选择与应用上差别也很大。
本论文选择一个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物流仓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在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具体的建立方法。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绩效管理框架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平衡计分法(Balance Scorecard,BSC)。
在我国国内,尤其在我国的物流、物流相关企业的运用也开始多起来。
中国物流企业现今的绩效管理方式仍存在目标弱,反馈少的情况,且基本没有奖惩管理。
中国物流企业对企业的使命和组织结构方面有较强的正确观念,但更热中于利用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这两个杠杆来控制和协调绩效,以及更依赖价值诉求来激励员工,而很少用美国企业常用的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
而近些年国内有关KPI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如:王伟在(2002)《供应链企业物流绩效评测体系(KPI)》中指出供应链企业物流绩效评测体系KPI是企业战略改革的基础,并在文中给出了使供应链健康发展的KPI的实施方法和运营方式。
文献综述(化工类)资料

文献综述石油是一种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中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相应的沸点从常温到500度以上,分子结构也是多种多样。
不同油区所产的原由在性质上差别较大,不同组成的原油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而不同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对原油的使用价值、经济效益都有影响。
石油不能直接作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发动机的燃料,必须经过各种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石油产品。
人们根据对所加工原油的性质、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加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分析、制订合理的加工方案。
原油常减压蒸馏是常用基本的加工方案。
石油炼制工业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和化学工业原料,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在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主要根据其特性、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投资力度等因素决定。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燃料型主要产品是用燃料的石油产品。
除了生产部分重油燃料油外,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通过各种轻质化过程转化为各种轻质燃料。
(2)燃料-润滑油型除了生产燃料的石油产品外,部分或大部分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还用于生产各种润滑油产品。
(3)燃料-化工型除了生产燃料产品外,还生产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
原油经过常压蒸馏可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馏分。
因原油性质不同,这些馏分有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有的需要进行精制或加工。
将常压塔底油进行减压蒸馏,等到的馏分视其原油性质或加工方案不同,可以作裂化(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原料或润滑油原料油原料,也可以作为乙烯裂解原料。
减压塔底油可作为燃料油、沥青、焦化或其它渣油加工(溶剂脱沥青、渣油催化裂化、渣油加氢裂化等)的原料。
一、设计方案设计一套年处理量为320万吨俄罗斯原油加工装置,由于原料中轻组分不多,所以原油蒸馏装置采用二段汽化,设计常压塔,减压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CHEMICAL TECHNOLOGY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报告题目: 年产25万吨甲醇的合成工艺设计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1203学号: 120110093姓名:邵静指导教师:蔡靖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年产25万吨甲醇的合成工艺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甲醇是一种有着广泛用途的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甲醇工业生产对其他相关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21世纪的化学工业,其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日益突出了精细化工的主体地位。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我国甲醇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下游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能源消费也不断增加,为了解决我国石油供应过分依赖进口的能源安全问题,解决机动车辆排放出的一氧化碳、碳氢、氮氧化物等严重污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甲醇的研究现状,煤制甲醇催化剂的选择,甲醇的意义等。
甲醇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甲醇是 C1 化学的基础物质和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洁净高效的车用料和大功率燃料电池的原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可用来制造甲醛、醋酸、合成橡胶、甲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甲基苯烯酸甲酯、氯甲烷、醋酸、甲基叔丁基醚、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可用于有机合成、农药、医药、涂料、染料和国防工业等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甲醇作为燃料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
近20年来,甲醇生产发展很快,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工艺逐步成熟,各项技术指标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甲醇汽、柴油的开发和应用,使其作为代用燃料,从技术性、经济性上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甲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甲醇下属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甲醇燃料的推广应用,甲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一、国内研究综述1、甲醇的生产现状世界各国的甲醇生产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
2006年世界甲醇总产能为4695万吨/年。
2007~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年增长率为4.5%~5.0%,到2010年产能将达到5800万~6000万吨/年。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建装置集中在中东、拉美和东亚等地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谋求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
装置规模也呈现出大型化(5000~12000吨/天)的趋势。
世界甲醇生产格局的变化导致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甲醇消费已由自给逐步转变为依靠进口。
中国也成为世界甲醇生产商的目标市场。
我国甲醇工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甲醇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由原苏联援建的以煤为原料采用高压法锌铬催化剂合成甲醇技术。
1957年第一套锌铬催化剂高压法甲醇合成装置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投产,设计能力为100t/d,然后在兰州、太原、西安等地陆续建厂投产。
60年代上海吴泾化工厂先后自建了以焦炭和石脑油为原料的甲醇装置;同时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研制了联醇用中压铜基催化剂,推动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合成氨联产甲醇工业的发展。
自2002年年初以来,我国甲醇市场受下游需求强力拉动,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甲醇价格一直呈现一种稳步上扬走势。
甲醇市场价格最高涨幅超过100%,甲醇生产的利润相当丰厚,效益好的厂家每吨纯利超过了1000元,因而甲醇生产厂家纷纷扩产和新建,使得我国甲醇的产能急剧增加。
随着甲醇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甲醇生产技术越来越高,生产工艺逐步成熟,生产规模渐渐扩大,特别是现如今的甲醇柴油、汽油等的出现成为一种经济、技术的代用燃料2.国内甲醇的生产状况[2]2002年,我国甲醇生产能力达到4.5Mt,产量为2.31Mt,进口1.8Mt,出口量为10kt,表观消费量为4.1 Mt,占市场需求的56%;2003年生产能力5Mt,产量为3 Mt,进口量为1.4Mt,出口量为50kt,表观消费量为4.35 Mt,占市场需求的69%;2004年生产能力达到7Mt,产量4.4Mt,进口量为1.36Mt,出口量约30kt,表观消费量为5.73Mt,占市场需求的77%;2005年生产能力为10Mt,产量达到5 Mt,进口量为1.15 Mt,表观消费量为6.15Mt,占市场需求的80%。
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生产甲醇3.4Mt比2005年同期增长29.7%,下半年又有2 Mt的新建甲醇装置陆续竣工投产,使得2006年我国甲醇产量突破7Mt大关,比2005年增加2Mt。
同时,2006年我国的甲醇需求量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消费量将超过7 Mt,再创历史新高。
2006年我国甲醇出口(主要出口到韩国)量已超过100kt。
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甲醇消费国,同时也是甲醇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并将继续高速发展。
2008年产能达到2338万吨。
2009年产能增加379万吨万吨,总产能达到2717万吨。
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又有大幅增长,增长比例38.26%,总产能达到3756.5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0年产量为1575.26万吨,是1990年产量63.97万吨的24.62倍。
2010年,国内共有甲醇生产企业近200家,产能3756.5万吨/年,产量1575.26万吨。
表1 2002~20014国内甲醇生产和消费情况[3]3. 就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煤制甲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选择冯亮杰,郑明峰,尹晓晖,张骏驰(2014)在《煤制甲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选择》[4]中阐述了中国发展煤制甲醇的重要性,以煤制二甲醚为例分析了不同煤气化技术对装置规模、技术路线及技术经济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原料煤具有良好成浆性的情况下,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以水煤浆气化技术最好。
姜波(2014)在《关于如何进行煤制甲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选择工作的探究》[5]阐述了煤制甲醇项目的工艺技术,通过BGL气化技术、多喷嘴对置气化技术和Shell干粉煤气化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煤制甲醇技术。
(2)甲醇制汽油穆建军(2011)在《甲醇制汽油项目的发展前景研究》[6]中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将项目评价方法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应用于对晋煤集团MTG项目建设的评价,详细分析了影响MTG项目建设的各类主要因素,将对项目的基础数据分析和工程建设的经验相结合,进行详细的分析,综合评价了甲醇合成油项目(MTG项目)的发展前景,找出了主要影响项目建设的几类问题,提出了规避项目建设和经营风险的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刘于英,原丰贞,赵霄鹏(2011)在《甲醇制汽油工艺概述》[7]中介绍了固定床工艺、流化床工艺、多管式反应器以及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的工艺特点及其流程,并对几种工艺进行了比较。
二、国外研究综述1.国外甲醇的生产状况甲醇是全球流通的大宗产品,中国、欧洲、北美作为甲醇的最主要需求地区,其贸易量约占全球甲醇贸易的3/4.目前甲醇行业的全球主要贸易流向是南美产品流向北美市场,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中东产品流向欧洲和东北亚,兼顾东西市场,是全球甲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另外还有部分东北亚的甲醇来自东南亚市场,但数量不大。
中东、南美为主要出口地区,东亚、西欧、北美为主要进口地区。
据统计,2013年全球甲醇有效产能1207万吨/a,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中东、南美和东欧部分地区,其中中国约4900万吨/a、中东1610万吨/a、美洲1360万吨/a,这3个地区产能粘全球甲醇产能的2/3以上。
除中国是集生产和需求于一体,两个地区均以出口为主,本地消化甲醇极少。
表2 2013年国际甲醇供需情况[3]3.就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任光(2010)在《煤制甲醇过程中煤气化技术的选取》[8]概述了国外合成甲醇工艺中5中煤气化技术:HTW流化床气化工艺、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SCGP气化工艺、GSP干煤粉气化工艺、Lurgi块煤加压气化工艺并对它们做了比较。
(2)KungHH(1980)《Catal[M].Rev》[9]中阐述了甲醇的低温高转化率的合成工艺。
(3)Cybulski A,Edvinsson R,Irandoust S,et al,(1993)在《Liquid-phase methanol synthesis:modeling of a monolithic reactor[J].Chem.Eng.Sci,》[10]中阐述了液相低温法合成甲醇工艺。
(4)Chem.Eng[M].(New York)(1981)[11]中简述了低温液相浆态床合成甲醇技术,其优点在于单程转化率高,甲醇含水量低,能耗低。
(5)Liu Y,Hayakawa T,Tsunoda T,et al(2003).《Steam reforming a methanol over Cu/CeO2 catalysts studied in comparisor with Cu/ZnO and Cu/Zn(Al)O catalysts[J]. Top Catal》[12]中Liu Y研究小组发现CuO/CeO2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甲醇蒸汽重整反应催化剂。
(6)Eswaramoorthi I,Dalai A K. (2009)《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mesoporous SBA-15 supported Pd-Zr catalysts in partial oxidation and steam reforming a methanol for hydrogen production[J]Int J Hydrogen Energy》[13]讲述了水热法合成大面积SBA-15载体,其甲醇转化率和H2选择性随着Pd负载量增加以及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
(7)Yasuki Kansha, Masanori Ishizuka, Chunfeng Song, Atsushi Tsutsumi(2014)在《An innovative methanol synthesis process based on self-heat recuperation》[14]中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工艺设计技术,称为自热回收技术,节能。
应用该技术,整个过程的热循环过程中无热量增加导致节省大量能源。
从节能角度出发,研究了将自热回收技术应用于甲醇合成工艺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甲醇合成工艺。
三、甲醇的发展趋势甲醇行业将按照园区化、集约化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