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综述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综述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概述区别于传统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指的是跨境流动的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服务贸易也逐年增长。
本论文旨在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解读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
其核心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政策环境以及国际声誉等。
本章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
三、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率市场规模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总体规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市场增长率指的是每年的服务贸易增长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是否趋于成熟的重要指标。
此章将围绕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四、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含量指的是服务贸易所需的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人才。
技术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能力。
在如今的服务贸易市场中,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愈加重要。
本章将对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五、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产业结构指的是服务产业结构,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都会对服务贸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一、中国医疗服务走出去在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医疗服务成为了迫切需要提高的领域之一。
从2018年开始,国家逐步开放了医疗服务对外合作。
中日医疗合作服务项目、中韩医疗合作服务项目等合作深入发展,逐渐成为未来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案例突出了在新的背景下,海外医疗服务将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领域。
二、中国支付服务“走进”世界支付服务一直是我国面对的难点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支付服务迅速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深入我国消费者的生活中。
这使得我国支付服务在国际市场中迅速走红。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和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1. 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全球化使得市场的边界逐渐模糊,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满足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商品的需求。
2. 资源的优势和合作伙伴关系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钢铁等。
这些资源的供应,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3. 技术的进步和科研实力全球化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我国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技术合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实现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影响因素。
以下是几个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 商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质量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核心。
加强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商品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是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 价格竞争力和成本优势价格是决定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 贸易政策和法规环境贸易政策和法规环境对于保护本国产业、提升贸易竞争力至关重要。
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降低贸易壁垒,将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4. 金融支持和贸易便利化金融支持和贸易便利化政策,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和风险保障,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现状1. 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许多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中心。
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发展经济和开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市场、政策、产业、企业等方面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市场竞争力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之一,其人口数量的庞大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倡议,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中国正在实行的国内大循环战略,以内部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也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政策竞争力政策竞争力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例如,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贸易平台和机会;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税和出口退税政策,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投资和不断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三、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
中国通常被认为是全球工厂,以其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规模效应形成了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在高端设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完善产业链和生产工艺,推动产业升级。
四、企业竞争力企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体,也是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规则、业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
但是,中国企业拥有较强的成本及规模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企业不断进行品牌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差异化经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疫情等风险的增加,中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一引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们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增强自身的优势便成了各个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
另外,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某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西方的发展史来看,在早期实物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后技术进步却逐渐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这凸显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其他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
从经济增长的总量来看,一国国民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大师认为,相对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显著,其收益率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已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知识更为复杂、细化,环境变化更快,管理者不可能对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技术、知识都精通或了解,而作为专门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型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管理者更了解,并且能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可见,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1世纪管理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将主要体现在通过智力资本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上,因此人才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
已有文献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定性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分析中国贸易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提升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1.分析中国贸易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提升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存在问题:1)贸易结构调整缓慢、发展不稳定2)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过低3)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产业升级的压力4)人民币的不断升值5)欧美等国家有针对性的变相贸易壁垒6)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的欧美主要市场需求下降7)东南亚印度等国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冲击解决措施:1)、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首先,要向高档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便获得持续的更强的竞争力其次,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再次,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2)、完善外贸促进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外贸立法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出口促进资金保障机制⏹筹集经费建立国家研发资助基金,品牌发展基金等,以促进外贸企业发展⏹加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外贸产业的支持度⏹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投入,开展国际市场信息调研,加快信息反馈3)、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要加强经济开发区规划,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分割,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整合各类企业和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聚集分散的中小企业,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利用企业集聚优势,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4)、加强技术创新,创建知名品牌⏹加大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品牌发展中优胜劣汰的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品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5)、培植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最能体现一国外贸竞争实力,虽然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由1995年的2家达到2010年的54家,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因此要提高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必须要培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2.结合我国外贸实践,论述: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特点及其转变对策特点:1)、贸易总量失衡;2)、贸易结构不合理;3)、贸易方式不合理;4)、贸易主体合理;5)、贸易市场过于集中;6)、贸易条件较差重创汇较效益;重经济效益较环境效益;重货物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重出口轻进口对策:中国贸易模式需要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转变1)减少外贸顺差、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国别地区结构,增加对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出口和进口,同时又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国家放开对中国出口的种种限制,增加对中国的技术设备的出口从而使中国能够扩大进口,达到进出口的平衡,实现外贸的互利共赢。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文章介绍了中国国际贸易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从中国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挑战以及发展趋势入手,全面剖析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问题。
结合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加强贸易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建议。
总结指出,中国国际贸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未来应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实现互利共赢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优势、劣势、挑战、发展趋势、应对措施、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扮演着重要的国际贸易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并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中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
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以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纺织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占据很大比重。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国际贸易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化的趋势,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国际贸易现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中国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经济形势,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形势下,作为新兴产业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已经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相对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更需要借助服务贸易参与国际竞争,摆脱加工业下滑的困境。
要达到这一战略目的,就必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地分析。
标签: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外汇贮备据世界第一。
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服务贸易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而增长。
据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七。
但是,总量的增长并不表示质的提高。
和世界经济强国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薄弱,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还不到一半,而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所产生的利润在经济总量中都超过了70%,美国更是高达8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也达到了50%。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低,所以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
和美国等经济强国的服务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传统领域里,其中以旅游服务居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运输服务。
这两项服务贸易所创造的产值占了整个服务贸易产值的60%。
和世界经济强国的服务贸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在保险、通信、咨询、管理输出等技术和知识密集行业里,依然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然处在提供劳动力的原始阶段,在资本和技术领域劣势明显。
2.国内服务需求的水平不高。
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但是经济规模大并不等于经济实力强。
反应在国内的服务需求上的表现就是国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国内市场对服务需求低,导致国内服务市场狭小,影响了本国服务市场的水平和国家对外服务贸易的水平低下。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有国内服务业的水平高低决定的。
在我国的经济总量中,传统出口加工业占据主力位置,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长期不受重视,得不到发展,导致我国服务业水平落后。
科学评价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

出我 国工业 制成 品的竞 争力 水平 争 力 同样 是 多个 国家通 过 生产 要 国 生产 要 素 结合 的结 果 。 这种 在
1 国际 市 场 占有 率 指数 ( ) . MS 从 我 国制 成 品 出 口在 国 际 市
出 口 总 量 大 幅 提 高 , 世 界 贸 易 国 贸 易 行 为 的 借 口 。 我 们 认 为 , 场 占 有 率 方 面 看 , 据 WT 在 根 O的 统 中 的排 名 不 断 提 升 , 现 了我 国 体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 个 国 家 计 , 这 一 指 标 数 值 由 18 年 的 一 90 对 外开放 和参 与国 际经济竞 争 中 的 产 品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力 需 08 .%上 升 到 1 9 9 0年 的 1 %、 0 0 . 2 0 9 的 巨 大 成 就 , 也 引 发 了 越 来 越 要 在 价 值 链 或 供 应 链 中 加 以 全 面 年 的 4 %, 20 但 . 在 0 6年 达 到 1. 7 0 %, 8 严 重 的 贸 易 摩 擦 。 肯 定 我 国 外 的 阐 释 。 在
我 国 工 业 制 成 品 出 口 年 均 增 长
竞 争力和 开放效 益 的评估方 面存 评价方法 : 0 0年 以 来 , 以出口数量和国际市 增 长 最 快 的 国 家 。2 0
在一 些模糊 的认 识 , : 大的 出 如 巨 场 份 额 为 主要 标 志 口 数 额 、 高 的 国 际 市 场 占有 率 较 是 否 完 全 源 自国 内本 身 的 竞 争 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认识和掌握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贸易发展及贸易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正确测度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度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常使用的指标有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这两种与贸易相关的指标,本文将分别使用TC指数和RCA 指数对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番全面的实证测度,以大致勾画出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轮廓。
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9大类,即SITC中的0-8 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表1 1980-1997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年份 0类商品 1类商品 2类商品 3类商品 4类商品1980 0.0098 0.3684 -0.3500 0.9094 -0.59871981 -0.1066 -0.5604 -0.3479 0.9691 -0.05881982 -0.1819 -0.1454 -0.2913 0.9334 -0.16131983 -0.0450 0.3867 -0.1303 0.9535 0.20001984 0.1620 -0.0265 -0.0244 0.9549 0.28571985 0.4201 -0.3248 -0.0990 0.9529 0.05061986 0.4648 -0.1821 -0.0388 0.7593 -0.28531987 0.3236 -0.2009 0.0472 0.7879 -0.62331988 0.2577 -0.1910 -0.0891 0.6677 -0.66591989 0.1904 0.2171 -0.0689 0.4473 -0.82101990 0.3292 0.3707 -0.0746 0.6092 -0.71831991 0.4416 0.4513 -0.1787 0.3846 -0.65481992 0.4507 0.5016 -0.2951 0.1359 -0.58131993 0.5840 0.5724 -0.2810 -0.1722 -0.42011994 0.5226 0.8729 -0.2862 0.0042 -0.57031995 0.2376 0.5533 -0.3980 0.0196 -0.70321996 0.2867 0.4595 -0.4483 -0.0739 -0.63721997 0.4395 0.5325 -0.4823 -0.1919 -0.4449年份 5类商品 6类商品 7类商品 8类商品1980 -0.4440 -0.0190 -0.7172 0.67911981 -0.3202 0.0768 -0.6873 0.74001982 -0.4211 0.0482 -0.4345 0.76811983 -0.4357 -0.1806 -0.5312 0.65901984 -0.5129 -0.1830 -0.6583 0.59791985 -0.5339 -0.4518 -0.9092 0.29401986 -0.3703 -0.3107 -0.8776 0.45001987 -0.3829 -0.0634 -0.7870 0.53921988 -0.5186 0.0038 -0.7155 0.61331989 -0.4049 -0.0619 -0.6491 0.67681990 -0.2812 0.1708 -0.5018 0.71561991 -0.4169 0.1588 -0.4655 0.74411992 -0.4391 -0.0886 -0.4063 0.71941993 -0.3546 -0.2702 -0.4932 0.71311994 -0.3209 -0.0949 -0.4031 0.76131995 -0.3109 0.0568 -0.2527 0.73691996 -0.3420 -0.0483 -0.2159 0.73851997 -0.3073 0.0327 -0.0939 0.783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计算得出。
一、TC指数分析贸易竞争指数(TC 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基本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1980-1997年间我国9大类贸易商品的TC指数如表1所示:(一)0类商品 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及肉制品、乳品及蛋品、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糖及糖制品、咖啡及茶、饲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0类商品的TC指数存在着较明显的波动趋势。
但从总体上看,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后,其TC指数大都介于0-0.5之间,这说明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初级产品中的主要出口商品。
1997年我国此类商品出口额为1.1054亿美元,占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46.19%。
(二)1类商品 1类商品为饮料及烟类,包括饮料、烟草及其制品。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饮料及烟类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8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大都徘徊在较低的区间,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出口额也较少;第二阶段为1989年以后,受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饮料行业的影响,我国1类商品的TC指数开始大幅攀升,1994 年竟高达0.8729,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量也逐渐扩大。
(三)2类商品 2类商品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生皮及生毛皮、油籽及含油果实、生橡胶及合成橡胶、木材及纸浆、纺织纤维、天然肥料、金属矿砂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2类商品的TC指数几乎均为负数,这说明我国非食用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相当低下,近年来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其国际竞争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3类商品 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包括煤、焦炭及煤砖、石油及其产品、天然气及人造气、电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3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个大幅下跌的过程。
1980-1985年,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均在 0.9以上,显示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自1986 年以来,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迅速下降,1986年便降至0.7593,而到1992 年已跌至 0.1359,近两年甚至变成了负数,其国际竞争力下降之快堪称我国贸易产业之首。
(五)4类商品 4类商品为动、植物油脂及腊,包括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已加工的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腊。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4类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存在两个较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数值由1980年的-0.5987 上升至1984年的0.2857;但之后,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转而持续下滑,最低跌至1989年的-0.8210。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弱的状况,近年来一直在-0.5左右徘徊。
由我国2-4类商品TC指数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均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而原料产业作为制成品产业的一个上游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说明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是我国基础产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还迫使我国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工业生产必要的原材料,1997年我国2-4类商品的进口额达2.399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83.84%。
(六)5类商品 5类商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染料及着色料、医药品、香料、制成肥料、塑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我国5类商品的TC指数均为负数,并一直稳定地保持在-0.3左右,尤其是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动。
这说明我国的化工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其国际竞争力仍较弱。
近年来我国化工产业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产量也不断提高,但其国际竞争力却未出现改善,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注意。
(七)6类商品 6类商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皮革、皮革制品等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木制品、纸、纸板及纸制品、纺纱、织物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金属制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6类商品的TC指数波动较为频繁,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1980-1981年的小幅上升后开始大幅下跌,1985年跌至-0.4518后逐渐上升,最高升至1991年的0. 1708,此后又开始下滑,1993年滑至新的底谷后开始回升。
这说明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十分不稳定,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程度较大,并且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平衡,相差甚远。
如我国纺织行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但同属6 类商品的皮革制品和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则较弱。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强,其发展也较为缓慢。
(八)7类商品 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械及各种运输设备。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7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2年的小幅上升阶段、1982-1985 年的下跌阶段及1985年后的持续攀升阶段。
总体上来看,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不高,但其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自1985年以后,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持续上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在 7类商品内部, 各种具体商品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1996-1997年我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如表2所示:表2 1996-1997年中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机械设备种类 1996年 1997年动力机械及设备 -0.3512 -0.3317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8447 -0.7717金工机械 -0.8031 -0.6945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0.4475 -0.335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0.3250 0.3476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0.2137 0.2665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0.0841 -0.0657陆地车辆(包括气垫式) 0.0837 0.2100其他运输设备 -0.3829 -0.2733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1996年第12期和1997年第12期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