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冠帽演变与中国文化
秦汉帽式制度

秦汉帽式制度秦、汉时期特别是在汉代,用冠帽巾帻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
冠是贵族普遍佩戴的首服,是区别于平民的标志。
冠主要有冕冠、长冠、进贤冠、委貌冠、武冠、法冠和头上的巾与帻。
秦汉时期有4种人不能戴冠,即儿童、犯罪、异族人和平民百姓,但允许戴头巾帻。
冕冠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
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
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1.长冠长冠原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其形制来自楚国民间。
汉代官宦斋祭时用此冠,因此又称斋冠。
因汉高祖刘邦所戴,也叫刘氏冠,形制如一长板竖立头上,高7寸、宽3寸,以竹为里,外裹帛。
刘邦为天子后对戴此冠加以限制,只限于贵族和贵族的侍者戴用。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木俑多戴此冠2.进贤冠进贤冠为汉代文官所戴,冠上有梁,又称梁冠。
冠上用铁、木做梁。
西汉伊始,以冠上梁的多少来分等级,冠下衬巾愤。
如无巾愤与梁,则为儒者戴用,称"儒冠"。
进贤冠为黑色,前高中国服装简7寸,后高3寸,顶部长8寸。
公侯为3梁,博士为2梁,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为1梁。
以后发展为: 一品7梁,二品6梁,三品5梁,四品4梁,五品3梁,六品和七品都是2梁,八品和九品1梁。
进贤冠已成为历代在朝的文官用冠,到元朝以后才废除3.委貌冠委貌冠,又称玄冠,与古皮升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罚杯,用黑色增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
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
作为贵族的礼冠,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
《仪礼·士冠礼》的解释为:此冠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
梦的轮回——话说帽冠

梦 的 轮 回
之话说帽冠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 首之物。在古代,巾、帽、 冠同属于首服,古人扎巾是 为了便利,戴帽是为了御寒, 戴冠是为了装饰。据说,古 人戴冠是从鸟兽肉角上收到 的启发。人们发现鹿、牛之 兽及鸡、翟之禽的头角和肉 冠非常美丽,于是便用木、 骨、玉、石等材料加工成动 物的冠角形状而戴在头上,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 定的首服。
宋代女子的发式以高髻为时尚,承袭五代之风,也有梳 成“朝天髻”式。 皇后冠饰有九龙四凤及两拨鬓,加大小花钗十二支。命 妇头饰:一品花钗九株,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株,翟八 等;三一品花钗七株,翟七等……
战国时期的中国,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 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 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织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殷商青铜盔造型粗犷,顶端有柱孔,可能原来 插有一两只较短的鸟翎,以区分军别。
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其帽子有武 弁大冠、貂蝉冠 等。
秦汉
秦代兵马俑不仅以整齐军甲为世人所叹,其繁多的 结巾发饰在秦代用于军事上具有持久不易散乱的实 用性,而且,是运用头发本身的盘结,经济巧妙地 把特殊的美感融入实战之中。古代中原男子多以冠 帽束发,秦将却用绛帕包头。秦统一后,曾以仅帕 赏赐武将,与帽巾同时使用。汉代帻巾的广泛使用, 当在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只是由于帻巾的逐渐普 及和发展,这种辫盘复杂的发饰在不多见了。西汉 虎贲骑士必须以细纱为帽。
四川省广汉市西郊三星堆蜀国早期都城祭祀遗址内,出土 商代大型青铜人立像——“东方巨人”。
汉代冠帽制度

汉代冠帽制度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汉代的冠帽制度,这事儿可不是个小玩意儿,它就像咱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头有讲究,有门道。
你想啊,汉代那会儿,冠帽可不单单是戴在头上的玩意儿,它是个身份的象征,地位的标志,简直就像现代人的名片。
咱先说说那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吧,他们戴的帽子叫“巾”,这玩意儿简单,朴素得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看就是在田里忙活的人。
平时他们戴着这巾,忙得像陀螺似的,头顶上就这么个小布片,遮阳避雨,实在是够用了。
不过,咱要是说起那些当官的,那可就不得了了。
他们戴的叫“冠”,这冠一戴上,立马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就像咱村里那头牛,套上犁就知道自己得干活了。
这冠上头还有个帽子,叫“缨”,这缨子一系,简直就像给自己加了个光环,官威立马就出来了。
你瞧瞧,那时候的官帽可不光是好看,颜色、样式、装饰都得讲究。
皇帝老儿戴的叫“通天冠”,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这玩意儿能把人的气势顶到天上去。
皇帝戴着通天冠,坐在那儿,感觉整个大殿都得围着他转。
再说说那些文武百官吧,他们戴的帽子叫“进贤冠”,这名字多好听啊,进贤,进贤,不就是提拔人才的意思吗?这冠一戴上,官员们心里就跟吃了蜜似的,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升官了。
还有那些武将,戴的叫“武弁冠”,这冠一戴上,立马就让人想起战场上的英姿,简直就像一头雄狮,威武不凡。
打仗的时候,武将戴着这冠,冲锋陷阵,那气势得有多足啊!咱再来说说那些士大夫阶层,他们戴的冠帽叫“儒冠”,这冠子一戴上,立马就显得斯文有礼,学富五车。
就像咱村里那老秀才,戴着儒冠,一手拿着书卷,一手捋着胡子,感觉满肚子学问都得从这冠子里冒出来。
其实,这冠帽制度不光是好看,它还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秩序。
就像咱老祖宗说的,“礼崩乐坏”,要是没了这些冠帽的规矩,社会就得乱套了。
你想想,要是大街上人人戴着同样的帽子,谁也分不清谁是官,谁是民,那还了得?而且,这冠帽的变化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迁。
你看,汉初的时候,冠帽还比较简单,到了汉武帝时期,冠帽的样式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
宋朝男子帽子

宋朝男子帽子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它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中韩、中日的大交融时期。
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宋朝男子
帽子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代表之一。
宋代的男子帽子类型繁多,各具风格。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冠帽类
宋代冠帽的种类很多。
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官帽和官冠。
对于一些官
员而言,穿戴官帽和官冠就是身份的象征。
而一般人则多带大眉帽、
挑笋帽等。
二、天青类
天青,即蓝色。
宋代时期,天青被视为是非常高贵和典雅的颜色,因
此掌握了一定的地位。
带有天青色的帽子,在那个时代被认为很漂亮,也往往代表了贵族的身份。
三、紫毫类
紫毫是一种很稀有的颜色,代表了高贵和尊重,因此也常常用于帽子上。
在官场上,一些大官常常戴着紫毫帽子在街头上游走,散发出不
同寻常的威严和气势。
四、法帽类
宋代时期,中国文化被大力开拓和深度推广。
也因此,西方文化中的
法帽也被带入到宋朝的帽子中。
法帽在此时期代表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因此也非常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五、银花类
除了颜色,银花图案也是当时男子帽子上常见的元素。
因为当时社会
的非常注重装饰,因此一些豪门大户、富翁等阶级的人士,往往在帽
子上花费巨资雇人刻画精美的银花图案,以增加自己的豪华形象。
总之,在宋代,男子帽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特色之一。
不仅代
表了那个时期特殊的审美和时尚,更象征了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地位,给人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回忆和传统。
中国古代帽饰的发展意义

中国古代帽饰的发展意义引言帽子作为一种头部装饰品,在中国古代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服饰,更代表了社会地位、文化认同和身份象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帽饰的发展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与起源中国古代的帽饰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草编帽子是当时最早的帽饰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帽饰逐渐从简单的保护头部的功能发展为一种文化符号。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有各自的帽子款式和规矩。
社会地位与身份象征在古代中国,帽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皇帝的帽子就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帽饰之一。
如黄色帽子代表皇帝,紫色帽子代表皇太子等。
官员们也根据自己的职位佩戴不同款式的帽子,这种差异化的帽饰设计,使帽子成为权力和尊贵的象征。
文化认同与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帽饰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认同和风俗习惯。
如广东的冠帽、苏州的云锦帽、西藏的纳帕、锡伯族的费郡帽等都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帽饰。
帽子的款式、材质和装饰图案都能传达出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与仪式用途中国古代的帽饰在宗教信仰和仪式用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佛教和道教中的僧侣和道士都有特定的帽子样式,象征着他们的宗教身份。
在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佩戴不同的帽饰,以示尊重和庄严。
社交礼仪与时尚潮流帽饰在古代社交礼仪和时尚潮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的宴会和仪式上,人们佩戴不同款式的帽子以示尊重和礼貌。
同时,帽子的款式和颜色也与时尚潮流密切相关。
时尚达人们常常通过佩戴最新款式的帽饰来展现自己的品位和时尚意识。
总结中国古代帽饰的发展意义丰富多样,不仅是一种头部装饰品,更是社会地位、文化认同、身份象征、宗教信仰、社交礼仪和时尚潮流的体现。
帽饰的演变和发展不仅记录着一个文明的演进历程,也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帽饰通过其独特的造型、款式和装饰,传达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地域和审美观念。
了解和研究古代帽饰的发展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冠帽发展演变

• 衍生名词: 衍生名词:
冠岁: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 弱冠:刚成年 冠者: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 并赐以字 冠士: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 年之士 冠子: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 !! 谢谢!!
张园 0810210035 08历史普本班 历史普本班
• 奴隶社会 • 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 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寒御热, 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寒御热,而是它的 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 统治权力和尊贵地 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 这时的帽子应该叫“ 位。这时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 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 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 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封建官僚秩序, 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封建官僚秩序,就 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 ,《释名 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曰“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 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都没有 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 戴帽子的权利. 戴帽子的权利.
•
• 魏晋南北朝 •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动乱, 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 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 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幽人赋 中有“弹云冕以辞世, 》中有“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 延伫” 这时北方的胡人 胡人带来一种 延伫”。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一种 真正的“帽子” 皮帽” 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 因为普遍“汉化” 因为普遍“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 。
乌纱帽、 民间帽、 女子与冠帽
c.冠礼: 冠礼:
a.冠帽之渊源”: “a. ”
•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 ”,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 。《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 以后的字。观看和阅读古代的文物以及书籍,我们发现帽 子跟女人的关系很小,古代社会女人可以是从来不戴帽子 ,只有男人和帽子有关系,说白了帽子就是一种权力和地 位的象征。在中国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跟“权力”和 “地位”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与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它既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反映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从先秦时期的冠服制度,到汉唐的盛世衣冠,再到宋元的服饰变革,以及明清的华丽装饰,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服饰主要以冠帽和衣裳为基本款式。
冠帽有冠、冕、巾等种类,衣裳分为上衣和下裳,上衣有衣、襦、衫等款式,下裳有裙、裤等款式。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深衣、裳衣为主,颜色以黑、白、红、蓝、黄为主。
二、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我国服饰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代的服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服饰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唐代服饰则受到了波斯、突厥等民族的影响,风格多样,色彩丰富。
这一时期的特色服饰有:汉代的宽袖大襟衣、云肩、曳撒裙,唐代的胡服、立领衫、马面裙等。
三、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服饰逐渐由宽松向紧致转变,注重服饰的实用性。
宋代服饰以淡雅、简洁、朴素为特点,流行对襟衫、直身裙等款式。
元代服饰受到了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如旗袍、马褂等。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我国服饰讲究华丽、装饰丰富。
明代服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服饰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清代服饰则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特点为宽松、华丽、装饰繁复。
这一时期的特色服饰有:明代的立领衫、马面裙,清代的旗袍、花盆底鞋等。
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服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依然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服饰以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为时尚,现代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服饰的元素,也有西方服饰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从先秦的冠服制度,到汉唐的盛世衣冠,再到宋元的服饰变革,以及明清的华丽装饰,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近现代,我国传统服饰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历朝历代官帽及服饰特征

中国历朝历代官帽及服饰特征历代每朝每代官帽及服饰特征历朝官帽由于中国古代的男人都留发,所以必须给男人的长发有一个去处,于是古代各个朝代的官帽都有一个作用:束发和固定头发。
一个横的簪就是起到固定头发作用的。
春秋的帽子高而狭长,样式也简朴些。
秦朝的官帽高度下降,但很讲究簪的花纹。
汉朝的官帽又恢复了简朴但提高了高度。
三国的帽子典型的是诸葛亮式的。
突出了冠,发簪几乎不见。
晋朝又恢复了突出发簪的样式,总体看比三国时期美观。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
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
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
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
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
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
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
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
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
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
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
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历朝服饰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品朝冠顶戴: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 3000多种矿石中的一种, 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 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 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 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 硬度为 7,相当于钢锉一 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 的黄玉、钻石、欧泊石、 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 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 水晶,比如:巴西、乌拉 圭、美国、南非、赞比亚、 俄罗斯、 中国、越南、巴 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 晶最有名。
六品朝冠顶戴:
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 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 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 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 代玻璃器 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 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 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 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三、冠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 示成年。行加冠礼,首先要挑 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 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 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 祖先。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 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 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 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 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 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 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 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 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 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七、八、九、品朝冠顶戴:
七、八、九品都是金 顶,区别是七品官用 素金顶,八品、九品 均用镂花素金顶。
4、花翎:翎管、翎枝: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 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 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 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 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 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 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 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 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 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 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 的严重处罚。
加冠礼的程序有:
1、布席告祖、筮卜吉期。 2、主人戒宾。 3、礼馔於西塾。 4、彻筮席。 5、布加冠席。 6、厥明告天。 7、厥明告祖。 8、东荣盥洗。 9、陈献礼器。 10、司礼就位於「堂阶」。
四、总结
男权社会权利和地位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形式感和生活必需品 标志物 用整体的、进步的、连续的观点看问题
二品朝冠顶戴:
二品吉服冠珊瑚顶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 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 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 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 之上,仅次于红宝石。珊瑚与 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 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 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 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 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 的首饰宝石品种。
三品朝冠顶戴: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 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 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 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 蓝色、淡蓝色、绿色、 黄色、灰色、无色等, 均称为蓝宝石。以缅甸、 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四品朝冠顶戴: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 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 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 的喜爱石拥 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 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 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 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 汗。迄今为止,在我国沿 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
LOREM IPSUM DOLOR
文古 化代
清 朝 冠 帽 演 变 与 中 国
目录:
一、冠帽的渊源 二、清朝官帽 三、冠礼 四、总结
一、冠帽的渊源:
冠帽即帽子。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头衣”。
古代的“头衣”包括帽子、巾、䧤、头、冠、冕、牟等
古代社会女人可以是从来不戴帽子的,只有男人和帽子有关系,说白了 帽子就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和“权利”和 “地位”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 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 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 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 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 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 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 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 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 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 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2、清朝官帽顶戴:
按照清朝礼仪:一
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 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 宝石、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 磲、七品用素金、八品 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 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 则无品级。
一品朝冠顶戴:
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 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 级刚玉。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 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 彩,被视为吉祥之物。世界红宝石 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 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 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 量最佳。
二、清朝官帽
1、清朝官帽分类:
凉帽
暖帽
清朝官帽分为两种。 礼帽和便帽。礼帽分 为两种:一为暖帽。 二是凉帽。暖帽圆形, 有一圈檐边,多用皮、 呢、缎、布制成,多 黑色,中有红色帽纬、 帽子最高处有顶珠。 凉帽。无檐,喇叭式, 初期扁而大,后期小 而高,用藤、篾席, 外裹绫罗,多为白色, 也有湖色、黄色,上 缀红缨顶珠。
、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