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

第2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教材整理1理学的产生1.背景(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
(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2.产生(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
(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
3.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4.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X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X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X(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X先有理而后有物。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X“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教材整理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X(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X“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教材整理4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影响巨大。
(2)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3)东南亚一些国家从东西文化中汲取了丰富
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
立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 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栏目 导引
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明清:继承和批判时期。明末清初,黄宗
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
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儒学弊端进行批判, 提出经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对传统儒 学加以批判继承,从而使儒学重获新生。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 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 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 华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
2.演变规律
(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势更新。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 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 可分割的。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 界的影响
1.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隋唐以后出现了 “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朝时期,二程和 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 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即理学。明朝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特别提醒] 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等同于近代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及发展的产物。但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早 期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轻巧识记] 明清思想家及观点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 思想家”
5
2.思想主张 (1)提出“__穿__衣__吃__饭____,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 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__童__心__说______”,以此反对礼教的 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代表作:《藏书》《续藏书》《__焚__书________》和《续焚 书》。
8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主旨是“__循__天__下__之__公__”,揭露和批判历代帝 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_运__动__规__律_____的自然史观和社会 史观。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主要思想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___潜__书_______》。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13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 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 秦朝遭打击,汉武正统立。
宋明很讲“理”,明清现生机。
14
程朱理学
史料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 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 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指的是哪些 思想家? (2)他们反思的原因何在? 提示:(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2)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宋明理学日益禁锢人们的 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高中历史全套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全套思维导图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儒家思想,到后来的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礼教、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本质、自由、正义等问题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现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实现。
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文学艺术方面,古代中国的诗词、歌曲、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XXX的万有引力定律,到XXX的相对论,再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基因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如民主、科学、人权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如、、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电影、音乐、美术等文学艺术形式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家和学派。
这些思想迥异但又相互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系统归纳和介绍这些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儒家经典的主要内容,如《论语》、《大学》等,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君主统治和科举制度中的表现和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为核心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自由和安宁。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医学、养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在古代养生保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四、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辉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古代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中国古代戏曲等。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等。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的思想: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③“仁”与万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
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
②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新学
思想主张:心即理,人心便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其最大特点就是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4. 明清之家的儒学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A.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B. 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