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但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2)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四)西汉:正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转变。

(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的重要贡献。 33、、认知识道百商家鞅争变鸣法局的面基形本史成实的。重要意义。 4、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
李贽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
晚年所指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
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王夫之
1、李贽
明末 思想家。福建泉州。祖辈从商。26中举。做官清廉。
目睹官场污浊黑暗,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形成离
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以“异端”自居。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4、著书立说
反映了战国时
期社会生产力
1、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提出“仁政”; 3、主张“民贵君轻”—早期民本思想 4、人性本善
的进步,对自 然认识、利用 和改造能力的
增强。
荀子 战国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人性本恶。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③“孔颜之乐”
程颢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程颐
“孔颜之乐” 指不注重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满足。
理学的成熟——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创立:北宋五子
(新儒学) 宋 明 理 学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
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之“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宋明时期融合儒佛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学景习。要求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 2、代儒表墨人道物法及四其家主的要主观要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儒了家解孔孟孔荀子主、张孟、子法、家商荀鞅子变对法儒的家基思本史想实形)成。和发
信“州宇宙(便上是饶吾心),鹅吾心湖便寺是进宇宙行”了一场大辩论。于是朱熹说 陆王守九仁渊:⑴心的天学理集学即大问“成灵为者明“”易,即简“工本心夫””,陆九渊说朱熹的学问 是“支⑵离修养事关业键在”于。“这致良就知是” 有名的“鹅湖之会”。
⑶ 强调“知行合一”
相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①内容:都认为“理”的核心是封建伦理道德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派的起伏涨落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并成为显学 秦 朝:焚书坑儒 西 汉: 东 汉: 隋 唐:
宋 明: 明末清初:
能不能给这几个时期起个荡气回肠的篇名?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西汉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加试) 唐代中后期 儒学复兴运动。(加试)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儒家:以德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攻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1.《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
概括。下面四组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
著有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基本主张:
(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反对盲从孔子,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 ★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加试
主张:做学问的目的在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影响: 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代表人物:
鹅陆九湖渊之:心会学开:创淳者熙三年(1176),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
⑴心即理也 ⑵反对埋首书册,主张“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①法、术、势三派 1、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要观点
理气论
①理是根本②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之理归为一
朱 修养论 熹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 进 ,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除了获 得精神自足和自由之外,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 治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儒家掌握着“道”,有干政的天然权力 ③儒家干政的关键是“正君心”
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 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 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变 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 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 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 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 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是很好吗?
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1、儒学的困境 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时期,道、佛教进一步冲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③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①韩愈:“道统”思想——《原道》
②李翱:“性命之源”
③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宋明理学应运而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学,是儒学理论化、哲学化的标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稳定,需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发挥,使其更适应统治者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体系:
(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评价:
积极方面: • 儒学地位上升,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
1、特点: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生的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3)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5)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
②目的:都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
对理认 识(世
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界观)
不 实现途

径(方
法论)
通过研究学习致知 (格物致知)
通过内心反省致知 (灵明致知)
哲学 范围
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
(有人问程颐:如果有妇人死了丈夫,贫穷无所依靠,可不可
以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非命、节葬、节用。
墨翟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考点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加试)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