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整理ppt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 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等。
整理ppt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
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整理ppt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整理ppt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ppt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整理ppt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整理ppt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
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再次是族外婚
(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 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 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 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2)东夷文化集团:
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
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黄帝和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
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 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一、中国人的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古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演变

古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演变

古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古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等,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思想传统。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演变。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伦道德体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

在政治方面,儒家文化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并认为天下一家,君主要以仁德来治国。

在经济方面,儒家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着重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共赢的精神。

在文化方面,儒家文化讲究的是适应社会规范的道德修养,强调学问和修养的意义,提倡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人生。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在政治方面,道家文化主张“上善若水,善人居下”的治国理念,重视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治国。

在经济方面,道家文化主张“任劳任怨”的劳动精神,避免贪图功利,倡导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平衡。

在文化方面,道家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反对枷锁束缚,提倡五德舒展,发挥自我潜力,实现个性的完美。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强调人性的解脱和超脱,倡导无限的慈悲与智慧,提倡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政治方面,佛教文化主张“舍去一切,以自利利他”,反对贪污腐败、暴力与战争。

在经济方面,佛教文化倡导“物质和内涵的平衡”,强调财富的重要性,但也要注意慈悲之心和别人的需要。

在文化方面,佛教文化主张通过修行,达到知觉智慧,超越生命物质的束缚,接近于自然界,实现精神的奇妙超越。

4.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在传统的节日、习俗、姓氏、歌谣、童谣、戏剧、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形成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

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

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

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

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

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

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

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

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

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

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成就呈现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内容
“道”是最高的哲学 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材料3
成就呈现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核心
内容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仁”和“礼 ”: 反对苛政和刑杀; “仁者爱人”、“克 要求体贴民情。主 己复礼”; 张遵循周礼。 “为政以德” 用德教化百姓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 实事求是、学思结合、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坚持真理等 罔,思而不学则殆 创办私学; 弟子三千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五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 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 永远不会翻身。
(南怀瑾)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
总体概括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流中 思国 想传 的统 演文 变化 主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
思想主张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守 株 待 兔
“无事取天下”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思想概括: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法 观点主张 非 家 子
发展趋势
作 用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内容概览
百家争鸣
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 讲“苛政猛于虎”的 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 孟子的什么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 加完备。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
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 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 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阶级: 文化: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想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攻
汉武帝
董仲舒
内容概览: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系统
完整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沉重 打击

成为 正统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感知
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
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
与国家大政。
表现:(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仁政 思想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思想 学说
墨子 思想 特点
生平 思想 文化 教育 成就
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知识点拔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 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2)倡儒: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思想概括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墨 家 : 墨 翟
主张:
非攻 非乐
尚贤 非命
尚同 节葬
主张 节用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特点 :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