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资料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医药的发展在古代被整理成了不少经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黄帝内经》和《难经》。
在中国古代,中医医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一系列重要人物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帝,他被称为中医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2世纪,一部由扁鹊所著的《黄帝内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病因和诊断,而《灵枢》则侧重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杨上善编纂了《杨上善医书》,其中介绍了一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同时,荣誉为“神农氏”之称的神农尝百草,尝试各种植物和动物,鉴别其毒性和药用价值,为后来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医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的孙思邈写了很多中药方剂和医疗方面的书籍,他的主要作品《备急千金要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宋朝的华佗被誉为医林传奇,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医疗理论,如“心气血津液”理论和“病机正邪”理论。
同时,他还发展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开创了针灸学的新时代。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和中药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明代著名学者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被誉为中医学指南,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本草纲目》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草药学著作,它收集了大量的草药,描述了它们的药性和功效。
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中国曾经有过衰退的时期,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机会。
195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后,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涵盖了从经典文献的形成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
中医药在中国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与推广,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对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医药的繁荣和发展。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针灸电针、中药提取等。
总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过程,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早期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是在民间流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发展,医药学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经典医药学的形成汉代,随着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出现,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医药学著作。
这些著作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政府开始重视医药学,设立了专门的医官和医疗机构,同时也有了许多医药学专著问世。
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民国时期,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传入带来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改革,推动中西医结合。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原因,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机构。
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六、全球化时代的中医药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学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接受中医药学,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天然药物和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七、当代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研究和实践。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中药材溯源系统、智能化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案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1.原始社会的医药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这些初步的认识为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的正式形成.二、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40年)1.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对医学产生了影响。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两汉时期的医药发展两汉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
同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魏晋南W娥时期的医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隋唐时期的医药发展隋唐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隋朝设立了太医署,唐朝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孙思邈、陈藏器等。
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
1. 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内经》问世。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
2. 公元前1046年:《神农本草经》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数百种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草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加强了医药学科的研究。
4. 公元前1世纪: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总结了数百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成为后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5. 公元3世纪:华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医家之一,他对外科手术和针灸疗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6. 公元5世纪:道教养生学派兴起,强调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开创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学派。
7. 公元13世纪: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四气调神”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8. 公元16世纪:李时中编写《千金方》,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草药应用方法,并开创了中医药方剂学的研究。
9. 1929年:中医药科班制度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医药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正规化。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1. 1956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確立。
通过编写《中医药理论演绎》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12.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
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13. 2004年:中医药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14. 2005年:国家卫生部设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奖”,以表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阶段:
起源阶段: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最早的医学文献来自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其中记载了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的内容。
经典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药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成为了后世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宋元明清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至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完善,医学学派和学说也相继出现。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者,如朱震亨、李时中、张仲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阶段:20世纪初,中医药开始面临现代医学的挑战和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中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合。
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一些科学验证和认可,逐渐得到国际上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起源、经典、宋元明清和现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和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史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社会中医药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医药就开始了它的历史。
当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利用各种天然植物、动物来治疗疾病。
对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周朝中医药周朝是中医药的萌芽时期,人们开始探索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提出了“经络论”、“五脏论”、“六腑论”等经典理论。
在草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草药开始被用作治疗疾病。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汉朝中医药汉朝是中国中医药传统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和肘部曲张、拔罐、针灸等疗法。
五、唐宋时期中医药唐宋时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岑仲勉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综合了前代的中医经验,并增加了许多药方。
宋代苏东坡对中医药的研究贡献巨大,他不仅整理了中医药的药物系统,而且获取了大量的经络、腧穴的知识,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是中国中医药的成熟阶段,明代李时中彻底破除了“察脉断症”一说,并将“气血津液”理论引入了中医诊疗中。
清代针灸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希孟的《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
总体来讲,中医药的发展历程里充满了匠心、经验、智慧和文化的积累,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中药传统在大千世界中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加强对中药资源及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管理力度
动员国内现有的各类研究开发经费, 加大对中药研究开发的 投入
建 立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 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药现代评价体 系,建立中药信
息网络系统
(五)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
跨部门联合,发挥各部门所长,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良好的运 行环 境。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 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 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 界的普遍抗争。
多学科并举,发掘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奠定中医药学 的现 代科学基础。
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和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 引导我国的中 药生产企业向科技
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 平,逐步 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竞争能力的
中药产业集团。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 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东汉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 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 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 种,可说是东汉以前我国药物知 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 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
•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 (公元452~536年)将《神 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 《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 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 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 的内容。
点击添加 文本
点击添加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 文本
点击添加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目前困扰许多厂家的专利保护问题,就是如何以 处方加减来判断是否侵权。
也正因为复方成分的功效无法具体到哪个成分发 挥了哪个具体作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长期以来 一直处于一种“灰色地带”,中国中药出口到欧盟市 场时,一直使用食品、营养品、食品添加剂等身份, 而真正的药品身份却被完全忽略。由此,也给中药在 国际市场上注册专利带来了阻碍。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内容页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内容页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明朝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 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 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编成了符合 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 纲目》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 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 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 了很大发展。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 的著作,也是我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 的成就。
中医药现面临的 主要问题
中药专利申请存在问题
◆ 创新能力低
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占到了80%~90%的市场份 额,而其原料的70%~80%来自我国。而我国所有的4000多种制 剂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仅为3%~5%。 ◆ 申请数量少
目前,全国每1万家医药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约为19.68件,多 数中药企业还没有专利申请。
解决办法 中药的管理包括产地、炮制、加工、仓储、流通等方面,都
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规范,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进行专业的 管理 这样严格地把好中药的各个环节,假药才会无所遁形。
Page 21
中医存废问题
中医药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 甚至招致包括管理部门、药厂、专家以及无数民众的热烈回应。这说 明,中医存废,确实关乎民生。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1)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中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 整、医疗卫生体 制改革、科教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为
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鼓励提高中药研究、开 发和生产的现代 化水平。
(3)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扶持,鼓励和吸引农民采用 现代化新技术, 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保
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绝对的赢家, 品种占80%至90%,而中国的制剂在国际市场仅占3%至5%。
报道认为,印尼的做法值得中国政府借鉴。印度尼西亚等 亚洲国家将自己的传统药品设为国家保密项目,其他国家的企 业无权随意使用。
◆ 专利保护范围小
业内人士说,“由于中药的经典配方在古籍上大 都早有记载,即便有些改良处方与经典处方相比有所 加减,但也会因难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而不能申请专利。”
◆一些其他问题的影响
中药出口困难。比如有些药材的重金属 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超标;原料和工艺不 成熟导致质量不稳定;成分和机理不清,外 国患者不接受等。
在企业方面,原因至少有四方面:
一是企业只重视销售、商标和广告投入,而忽视了研 发和专利
二是部分企业盲目认为行政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 三是部分企业认为技术保密可以替代专利保护 四是科研人员只重视发表论文,忽视专利申请
自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
★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 了清除的对象。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民间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 以来, 中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官方态度。
对待中医不信任主要来源于一些江湖医生,以中医的形式出现, 诋毁了中医声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 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 是药物,都要向前发展,不要向后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 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 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 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 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 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 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 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 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 称为“本草”。
麝在1988年时国内还有200万只,1995年统计时 全国就只剩下不到5万只。
穿山甲的甲壳以前一年国内可以产200多吨,现
Page 20
2、管理的疏忽
在我国,医药是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药监局这 三家机构来共同管理的,权力太过分散。正是由于疏于管 理,中药在药品的采购、加工、储存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
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医药不是民族博物馆里的展品, 中医、中药,中国不会放弃。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2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4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32
过渡页
01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内容页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中药专利申请不敌老外:
中国有99.4%的中药没有申请国际专利,完全放弃 了国际市场。
相比中国中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冷淡,国际制药企 业来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热忱却居高不下。上海雷允上 制药质量技术部经理倪敏芳透露: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 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而美国 是从近几年跃居第三的。
中医药的造假
把人参放到锅里开始炖 的时候,却发现炖出来 的“人参”有股白萝卜 的味道.
Page 16
猪皮熬制驴皮阿胶也 是人们所熟知的造假手段。
造假者甚至会在天麻刚刚长出块茎时,把一根金 属小棒插入块茎里,等到天麻长成后,从外观 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但“体重”却大大增加了, 而且,插金属留下的小孔早已长拢,天衣无缝。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志之士参与我国中药产业 的发展
(六)进一步扩大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内外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传统中 药的 优势,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利用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
推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 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医药跨国产业集 团形成,提高中药
Eg :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中成药,然而想要生产 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 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 两项产品的专利。
事实上,此类尴尬并非个案。
薄荷作为地道的中药材,目前已有八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 而日本一家 公司也已为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等在美国申请专 利,并明确提出芍药为活性成分。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的相关 中成药出口到美国,很可能会被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扣押或征 收高额专利费。
唐朝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 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 品种日见增加。
李勣[jì]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 称为“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