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李 庭栋 L i d n I  ̄ og Tg 周 济元 Z N ya HE GJ u n i
刘 晓 春 LU Xac u 刘瑞 殉 LU R i n I i hn o I ux u
杨 建 国 Y G J n u 杨 振 宇 Y G Z e y 郑 亚 东 Z E G Y dn 郑 达兴 Z N aig AN i g o a AN h nu H N a og HE G D xn 金 振 民 ]N Z e mn i h n i 康 玉 柱 K G Y zu AN uh 赵 越 Z AOYu H e 赵 文 津 Z OWe j HA ni n 郝 梓 国 HA iu O Zg o
孙 叶SNY U e
李 方 全 L a gu n IFn q a 吴珍 汉 wU Z eh n h n a
孙 岩 SN a U h Y
李 东 旭 L o gu I n x D 吴 淦 国 WU G n u ag o
『殿卿SND ni [ 孙 U iqg a n
刘 泽蓉 LU Zrn I eog
万 天 丰 WA ine g 马宗 晋 MAZ n j N Tafn o gi n 王 恩 敬 WA in NG S ig j
石耀霖SIai H on Y l
吕古 贤 L u in uG xa
陈 运 泰 C NY na HE u ti 吴 树 仁 W US ue h tn
主 编 E i ti if崔 盛芹 C I h nqn dt Che: o n U eg i S
副 主 编 D p t dtri he 董树 文 D NGS u e 龙 长兴 L NG C aI ig e uyE i C if o n : O h w n O h rxn g 赵 越 Z O Y e 吴珍 汉 WUZ ehl HA u hn a l
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核心期刊

TU 建筑科学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建筑结构6.工业建筑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中国给水排水9.岩土力学10.给水排水11.施工技术12.建筑技术13.世界建筑14.建筑科学15.世界地震工程16.建筑学报18.工程勘察19.城市规划20.暖通空调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建筑机械24.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新型建筑材料27.空间结构28.城市规划汇刊TV 水利工程1.水利学报 2.泥沙研究 3.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省4.水利水电技术 5.人民黄河6.水力发电7.水科学进展8.人民长江9.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0.水力发电学报11.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2.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3.长江科学院院报14.水利水电科技进展U综合性交通运输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交通运输工程学报U2 铁路运输1.铁道学报 2.铁道车辆 3.中国铁道科学 4.铁道运输与经济 5.内燃机车 6.中国铁路7.铁道建筑8.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改名为: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9.铁道工程学报10.路基工程U4 公路运输1.汽车工程 2.中国公路学报 3.汽车技术 4.公路 5.桥梁建筑 6.公路交通科技7. 现代隧道技术8.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的一部分合并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世界桥梁10.世界汽车11.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2.中外公路U6 水路运输1.中国造船 2.船舶工程 3.船舶力学 4.水运工程 5.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6.造船技术7.船海工程8.舰船科学技术9.中国港湾建设10.港工技术11.中国航海12.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期刊名称—————种类—————专业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灾害学——CSCD——防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学报——CSCD——岩土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施工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仿真学报——CSCD——土木建管系统工程学报——CSCD——土木建管中国管理科学——CSCD——土木建管注: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青海昆仑河北地区岩浆活动、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青海昆仑河北地区岩浆活动、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焦和;康继祖;黄国彪;贾建团;彭建;鲁海峰;雷延祥【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22(28)3【摘要】青海昆仑河北地区靠近昆中断裂带,经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近年来自西至东陆续发现黑海北、拉陵灶火、苏海图、加祖它士西、向阳沟、加祖它士东、大灶火、黑刺沟等多个金矿床(点),形成一条东西长度近150 km长的成矿带。
文章在总结带内金矿成矿基本特征基础上,选取黑海北金矿和加祖它士东金矿的赋矿围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海北硅化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3±8 Ma,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向柴达木地块俯冲碰撞后伸展环境;加祖它士东的花岗闪长岩脉含有较多的继承锆石,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0±1 Ma,继承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0±2 Ma,加祖它士东花岗闪长岩侵位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背景下的大陆弧构造环境。
综合分析认为昆仑河北地区金矿成矿作用与早中生代三叠纪岩浆活动关系更为密切,其矿床类型存在造山型金矿与岩浆热液型金矿两种不同认识。
昆仑河北地区土壤化探异常、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主要断裂(穿矿区)的次级断裂形成的蚀变破碎带等可以作为区内主要的找矿标志,推测该成矿带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总页数】23页(P383-405)【作者】焦和;康继祖;黄国彪;贾建团;彭建;鲁海峰;雷延祥【作者单位】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勘探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P612【相关文献】1.青海东昆仑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2.东昆仑希望沟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3.东昆仑造山带都兰县沟里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4.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5.青海昆仑河地区黑海北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及环境演变的初步认知

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及环境演变的初步认知明庆忠;潘玉君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2(008)004
【摘要】云南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比较而言,云南高原环境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较零星,不够系统深入.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的独特性和有助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有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云南高原环境演化从第三纪的云南"准平原"形成后受云南运动(青藏运动B幕)的影响,使夷平面位移解体,现代地貌和水系格局逐步形成,由古季风气候控制转化为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共同交互影响,出现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等多种特征,也影响到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使云南高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宝地"之一.
【总页数】8页(P361-368)
【作者】明庆忠;潘玉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6
【相关文献】
1.云南高原隆升特点的初步研究 [J], 杨达源;李郎平;黄典;葛兆帅;胥勤勉;李徐生;韩志勇
2.云南高原典型湖泊现代过程及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J], 史正涛;明庆忠;张虎才
3.南疆尼雅地区4000a来的地化元素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 [J], 舒强;钟巍;熊黑钢;塔西甫拉提;高村宏毅
4.柴达木盆地环境演化与绿洲农牧业变迁初步研究——以诺木洪绿洲为例 [J], 曾永丰
5.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15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 [J], 赵兴有;骆君;买买提.依明;刘嘉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力学学报》稿件写作格式要求

为提高稿件的录用概率,请你在投稿前先仔细阅读有关内容,并对稿件进行修改完善。
《地质力学学报》稿件写作格式要求1.来稿应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数据准确、文字精炼,不涉及保密内容,对署名无争议,且无剩窃、抄袭、篡改、一稿多投(发)等学术不端行为。
2. 来稿全文字数不超过8000,组成部分及其顺序为: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与上述内容对应的英文内容,首页脚注(基金项目资助(编号)、第一作者简介、收稿日期及修改稿日期),正文(引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及讨论等),致谢(可选),中英文参考文献。
3.摘要写作参考GB6647—1986《文摘编写规则》(摘要)撰写,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以报道性摘要为佳,建议采用如下格式:[目的]为了……[方法和过程] 采用(提出) ……方法(技术),对……进行了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
摘要内容一定要突显出论文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字数250~300 为宜。
关键词:3~8个4.引言部分不要插图、列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以文字叙述为主;引言内容一般以文献综述或技术发展历程为主线,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其次说明当前的研究现状、已取得的成果,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比较本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最后引出主題,说明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与意义或拟解决的问题。
引言字数不可超过1000字。
5.插图要求: 文中只附必要的图件,插图要有中英文图序、图名(图名为5号仿宋,英文图名为小5号Times New Roman),图题在图下居中,按照“文先图后”的原则在文中留出位置。
要求图片清晰可辨,过于复杂的图形请合理简化;通栏排图宽度最大为16 cm,半栏排图宽度以7.5 cm为宜。
汉字为宋体,数字和英文字母为Times New Roman格式,字号(6号)。
线条的宽度为0.1~0.2 mm,图例、比例尺是否全?横纵坐标物理量/单位书写正确;如不出彩图,请改为黑白图,黑白图为1200 dpi以上,灰度图为450 dpi以上,彩色图为300 dpi以上。
一些免费开放的地质专业期刊

以下是一些免费开放的地质专业期刊,里面的文献都可以免费检索和下载:
1.地质论评/georev/ch/index.aspx
2.地质与勘探/dzyktcn/ch/index.aspx
3.矿床地质/ch/index.aspx
4.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5./Portal/?isCookieChecked=true
6.地质通报/ch/index.aspx
7.大地构造成矿学/
8.岩石学报/ysxb/ch/index.aspx
9.地质学报/dzxb/ch/index.aspx
10.地学前缘
/CN/volumn/current .shtml
11.中国地质图书馆/
12.地球科学/default.aspx
13.地球学报
/dqxbcn/ch/index.aspx
14.地质力学学报/ch/index.aspx
15.中国岩溶/ch/index.aspx
16.岩矿测试/ch/index.aspx
17.第四纪研究
/CN/volumn/current.shtml
18.资源与产业
/CN/volumn/current.s html
19.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oa_journal_list.aspx
/
20.地球化学/geochimica/
21.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cn/default.aspx。
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古构造特征

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古构造特征
黄继钧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川黔SN向构造带以单式或复式褶皱及相伴的断层组成。
从晚古生代到侏罗纪地层全部卷入这个构造带,盖层构造明显受古构造控制。
川黔SN向构造带基底具双层结构,下硬上软,带内SN向古隆拗开始干早寒武世,由南向北逐渐推进。
【总页数】1页(P19)
【作者】黄继钧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7
【相关文献】
1.杨庄井田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突水特征及对策 [J], 王萍;郑永果;王君宝;孙孟杰
2.哀牢山构造带古构造应力场特征 [J], 王明亮;张加桂;汪新文;栾秋雷
3.滇黔桂接壤区晚二叠世古构造沉积相特征及... [J], 罗祖虞;刘俊
4.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杨跃明;陈聪;文龙;陈骁;粱瀚;刘冉;关旭;罗冰;谢忱
5.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地层水化学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J], 楼章华;苏一哲;朱蓉;刘一锋;徐士林;李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质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30名排行榜

488高校地质学报5卷中国地质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30名排行榜1997年1)1998年2)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1岩石学报0.66341岩矿测试0.901 2地质学报0.62862地学前缘0.835 3地学前缘0.55703地球化学0.794 4地球物理学报0.52334地质学报0.740 5古脊椎动物学报0.47925地质科学0.727 6地球化学0.44076地球物理学报0.600 7矿床地质0.35807岩石学报0.579 8地质科学0.35168地球学报0.567 9地震学报0.31979地震学报0.488 10地质论评0.304610地质论评0.488 11地球科学0.292211地质实验室0.486 12高校地质学报0.285712地球研究0.412 13中国区域地质0.258313地震地质0.412 14地层学杂志0.250014地层学杂志0.409 15工程地质学报0.250015地球科学0.386 16沉积学报0.242216矿床地质0.363 17中国地震0.238617中国区域地质0.353 1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0.235818高校地质学报0.330 19微体古生物学报0.230819古脊椎动物学报0.327 20地球科学进展0.220620古生物学报0.321 2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0.211621地球科学进展0.311 22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0.209522地壳形变与地震0.305 23现代地质0.208623中国地震0.302 2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0.18692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0.298 25地震地质0.184625地震0.276 26岩土力学0.184526地质力学学报0.254 27岩土工程学报0.180027西北地震学报0.254 28矿物岩石0.171428中国岩溶0.237 29地震0.16822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0.228 30大地构造与成矿学0.166730岩石矿物学杂志0.224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课题组,1998岁末,据全国582种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排序,5高校地质学报6列第62名;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9-10;据全国1274种科技期刊排序,5高校地质学报6列第144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2006年6月地质力学学报JOURNA L OF GE OMECHANICSV ol 112N o 12Jun.2006文章编号:100626616(2006)022*******收稿日期:200620420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调查“黄河上游新构造活动与地壳稳定性研究”项目(200012400103)资助。
作者简介:张春山(19642),男,博士,研究员,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灾害与地应力方面研究工作。
E 2mail :zhangcs401@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张春山1,李国俊2,张业成3,马寅生1(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2.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温州 325006;31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北 065201)摘 要: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了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市、旗)为单元的风险评价。
评价单元共116个。
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共分为5级,高风险单元3个,较高风险单元8个,中等风险单元24个,较低风险单元54个,低风险单元27个。
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不同地区崩滑流灾害风险程度相对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特点是中部地区较高,北部和南部较低。
从风险指数的结果来看,有些风评价单元的风险指数非常接近临界值,一旦危险性条件和易损性条件发生改变,将会引起地质灾害的风险级别发生变化。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无论是在开发资源还是进行各种工程活动,都应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地质灾害向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黄河上游;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P64212文献标识码:A1 地质灾害概况黄河上游地区是指从内蒙古托克托县城到黄河源头的黄河流域范围,共包括116个县(市、旗)。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简称崩滑流灾害)是本区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
崩塌灾害发生较少,主要分布在六盘山地区和陇中高原地区,以黄河干流及一些主要支流沿岸和铁路沿线、水库库岸地区较为常见,其次分布在南部山地。
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滑坡3万余处,以中部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地区最为发育,其次分布在北部的大青山、贺兰山和南部的青海高原地区。
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泥石流沟1000条以上,全区116个县(市、旗)中有59个县(市、旗)发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
最严重地区为地处陇中高原的西宁—兰州—天水地区,以江河沿岸最为发育;其次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小口子地区;再次是零星分布在西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的一些地区。
受气候影响,本区崩滑流活动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9月,即春末至初秋季节。
其中3~6月份多为融雪洪水引起的崩滑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西北缘的冷龙岭地区。
6~9月份主要为暴雨洪水引起的崩滑流,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
崩滑流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制约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本文试图通过崩滑流灾害风险评价反映黄河上游地区总体风险水平与地区差异,为指导国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211 崩滑流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控制和影响崩滑流灾害风险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崩滑流灾害活动条件,二是崩滑流灾害受灾体条件[1~2]。
崩滑流灾害活动条件是指影响灾害活动程度的各种因素,在风险评价中,称其为危险性条件。
通常条件下,崩滑流灾害活动条件越充分,崩滑流灾害活动越强烈,即灾害发育的数量越多,密度和规模越大,活动频次越高,灾害风险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崩滑流灾害受灾体条件是指受灾害危害对象的数量、密度、价值以及抗御崩滑流灾害的能力与遭受崩滑流灾害破坏后的可恢复性,在灾害风险评价中,称其为易损性条件。
通常情况下,易损性越高,崩滑流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即受灾体数量越多、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遭受灾害破坏后的可恢复性越差,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本文根据崩滑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将风险评价体系概括为二个方面(图1)。
一是危险性分析。
主要包括历史活动程度条件和潜在形成条件。
二是易损性分析。
主要包括包括评价区的承灾能力和防治能力。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崩滑流灾害风险评价(崩滑流灾害风险程度与时空变化)危险性分析潜在形成条件历史活动程度灾害规模灾害频次灾害密度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其他易损性分析 评价区承灾能力(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防治能力减灾工程经济水平人口房屋生命线工程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其他图1 崩滑流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示意图Fig 11 Scheme of the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avalanches ,landslides and mud flows212 风险评价要素的选取与数据预处理21211 风险评价要素的选取 根据崩滑流灾害形成条件和风险评价体系,作者选取可以数据化或经过分析整理可以概化成数据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风险评价的主要指标。
在危险性要素中,选取下列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历史活动程度选取崩滑流的发育密度———即平均单位面积发育多少处崩滑流来反映灾害的历史活动程度。
潜在形成条件则选取地212地 质 力 学 学 报2006 形地貌———用地貌类型和切割程度来反映;地质条件———用易灾岩土的发育程度、活动断裂发育程度、地震烈度和差应力值来反映;气候条件———用降水量和暴雨及融雪程度反映;植被条件———用森林植被度来反映;人为条件———用耕地、放牧、采矿、工程建设活动程度反映。
在易损性要素中,选取下列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人口———用平均人口密度反映;交通设施———用铁路、公路线密度反映;经济水平———用产值密度和邮电业务总量反映;国土资源———用耕地丰度即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反映。
房屋———用单位面积房屋数量即密度来反映。
21212 数据预处理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黄河上游崩滑流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对选定的风险评价要素进行分级,确定数据概化标准(表1),其原则是将各种因素均划分为5级,以便比较其相对程度。
在此基础上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资料进行表1 黄河上游地区崩滑流风险评价要素概化分级表T able1 G eneralized grading of risk evaluation elements of avalanches,landslides and mud flows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 ellow River风险评价要素要素分级A B C D E危险性要素易损性要素崩滑流发育密度(处Π100km2)<11~55~1010~20>20地震烈度<66~77~88~9>9活动断裂线密度(kmΠ100km2)<015015~11~22~5>5易灾性岩土发育程度块状岩浆岩、变质岩为主,易灾性岩土极不发育块状岩浆岩、变质岩为主,部分地区发育有易灾性岩土软硬相间的层状碎屑岩为主,黄土等易灾性岩土比较发育以软硬相间的层状、片状碎屑岩等黄土和易灾性岩土发育黄土和易灾性岩土特别发育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和河谷平原主要为山间平原和河谷平原主要为侵蚀丘陵、台地主要为黄土塬、黄土梁峁、侵蚀低山—中山,部分丘陵、台地主要为黄土塬、黄土梁峁、侵蚀高山地形切割程度(mΠ21km2)0~2020~7575~150150~600>600年平均降水量(mm)<300300~400400~500500~600>600年平均暴雨日数(天)<011011~012012~013013~015>015森林植被度(%)>2015~2010~155~10<5差应力值(MPa)<210210~215215~219219~313>313人为活动程度微弱较微弱较强烈强烈特别强烈人口密度(人Πkm2)<1010~100100~200200~800>800国内生产总值密度(万元Πkm2)<1010~3030~5050~100>100铁路线密度(kmΠ100km2)<011011~22~55~10>10公路线密度(kmΠ100km2)<1010~2020~5050~80>80耕地丰度(khΠ100km2)<11~22~33~4>4邮电业务总量(万元Π100km2)<1010~5050~100100~500>500房屋密度(间Πkm2)<1001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等级赋值124710312第2期张春山等: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412地 质 力 学 学 报2006 概化预处理。
将概化预处理后各评价要素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其目的是使所有要素的评价结果均位于区间[0,1]之间。
资料依据概括如下:(1)崩滑流发育密度主要来源于本文建立的近50年来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灾情属性数据库,黄河流域地貌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图(1Π200万)[3]、甘肃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图[4]等资料。
用每百平方公里崩滑流发育的处数来表示,单位处Π100km2。
(2)活动断裂发育程度主要来源于中国及毗邻海区新构造图(1Π400万)[5],从图上量取得到活动断裂长度,用活动断裂的线密度来表示,单位kmΠ100km2。
(3)地貌类型主要来源于中国及毗邻地区地貌图(1Π400万)[5],黄河流域地貌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图(1Π200万)[3]等资料,按表1分级标准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地貌等级。
(4)切割程度主要来源于中国及毗地海区地貌图(1Π400万)[6],黄河流域地貌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图(1Π200万)[3]等资料,按表1分级标准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切割程度等级。
(5)年降水量主要来源于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7]的“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直接从图上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年降雨量平均值,单位为毫米。
(6)暴雨日数来源于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7]的“华北地区年暴雨日数及年雷暴日数图”,直接从图上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年暴雨日数,单位为天。
(7)易灾岩土来源于黄河流域岩土工程地质类型图(1Π200万)[8],黄河流域工程地质图(1Π200万)[9]。
从图上按各评价单元的岩土类型或组合类型得到易灾岩土等级。
(8)人为活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1999年统计资料中的人口密度、工程状况等资料,按人类活动的强弱得到人类活动程度等级。
(9)森林植被资料来源于1Π10万地形图(国家测绘局,1971年),并辅以卫片校核,直接从图上量取得到各评价单元的森林植被的面积,用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数表示,单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