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合集下载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范文一: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向上的行动力。

随着不同阶段的学习和阅读,我认为读书的境界分为三重。

第一重境界是爱读书。

在这个阶段,我们读书常常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浅尝辄止,不拘泥于某一类型的书籍,而是广泛涉猎。

读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枯燥的内容,但是我们仍然保持着坚定、真诚的热爱,从内容中发掘学问,从字里行间中收获人生智慧。

第二重境界是善读书。

经过一定的时间学习和阅读,我们开始体会到读书的过程需要归纳、总结和思考。

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善于思考,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和提高意识。

同时我们还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读书需要注重质量,要有意识地选择和筛选好的书籍,提高读书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重境界是读好书。

学会选择有价值的书籍,培养自己的内心,我们开始有了选择性的读书,不仅仅是读得多,更加重视读书的质量。

我们知道了好的书籍可以助力我们完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具有深远的人生影响。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要深入思考,做好读书笔记,形成自己的读书体系。

一个人的读书境界高低,既能反映出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能影响人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读书境界,从而达到“三重境界”的效果。

写作重点:注意段落的划分,逐层递进地阐述出各个境界的概念和实质内容,表现出三重境界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整体框架清晰,内容流畅的效果。

用词分析: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并列句等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中性词、正面词汇,挖掘“读书”这一主题的精神内涵,使其更加深刻生动,有感召力和启迪作用。

范文二:读书,是人类和时间的对话。

读书不仅可以消磨时光、丰富生活,更是一种把握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体会到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浅尝辄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秘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书籍里的内容所吸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激发我们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

第二重境界是内外结合阶段。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的三大境界

读书的三大境界

读书的三大境界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拓展思维、提升境界的重要途径。

但是,读书并非简单地翻开书本,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这里,我将以读书的三大境界为主线,探讨读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人的影响。

一、读书的第一大境界是广度。

广度指的是阅读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

而广度就是我们阅读的范围有多广,涵盖的领域有多广泛。

只有广度足够,我们才能够了解更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一个人的广度越大,他的眼界也就越宽阔,思维也会更加开阔。

二、读书的第二大境界是深度。

深度指的是对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深度读书是指我们在某一领域选择一本经典的著作,通过仔细阅读、研究和思考,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只有深度足够,我们才能够真正领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深度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读书的第三大境界是高度。

高度指的是对于读书的态度和修养上的提升。

高度读书是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塑造。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品格和素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高度读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对待书籍的敬畏之心,对待知识的虔诚之心,以及对待人生的积极之心。

只有具备了这种高度,我们才能够真正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实现人的自我超越。

读书的三大境界——广度、深度和高度,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努力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通过广度的拓展,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通过深度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高度的提升,我们能够修养品格,塑造人生。

只有在这三大境界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因此,让我们不断地阅读、思考、成长,达到读书的三大境界。

王阳明读书的三个境界

王阳明读书的三个境界

王阳明读书的三个境界
1.初识书本:王阳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书本,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读书的真正意义,单纯地把它当成一种游戏和娱乐方式,无法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和思想。

2. 通达经义:在少年时期,王阳明开始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地学习各种经典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他逐渐理解了书中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道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3. 参悟天理:后来,王阳明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即参悟天理。

在他看来,书中所述的道理并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可以透过文字而感悟到的智慧和真理。

通过深入领悟书中的思想,王阳明最终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 1 -。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答: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分别如下: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求学的第一境界,主要指读书人刚开始读书时,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受限于阅历和知识储备,读书时往往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如同“望尽天涯路”。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求学的第二境界,主要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读书人会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即使“衣带渐宽”也在所不惜。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求学的第三境界,主要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后,读书人开始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突然在某个时刻领悟到了知识的真谛。

这三种境界描述了读书人从对知识的渴望,到努力探索,再到领悟真谛的过程。

对于现代的学者来说,这些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04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
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 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 04 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02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 ,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 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 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 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 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 03 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 板凳甘坐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0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 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 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 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 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 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 06 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 “时人
01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 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 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 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 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 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 二境也。
0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 二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 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 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 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 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 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莫道桑榆晚, 彩霞尚满天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