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

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引出关于美的概念,如礼仪、和谐、和平、爱心、宽容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欣赏美的表现。

教师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抒情、哲理、比喻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美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对每一个人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

语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从汉字的审美教学入手,培养品文审美情趣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画面,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汉字结构具有和谐的对称美,如“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给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同时,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具有丰富性和稳定性,这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

有的灵活之中显得稳重,有的对称之中表现和谐。

汉字还具有形象意境之美,如大家熟悉的“龙”字,中国很注重崇拜龙图腾,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意境深远,学生可以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古代的先民们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且意蕴深邃的文化。

正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才产生了众多书法家,从而也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汉字的审美教育入手,要求学生写字时写好笔画,搭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字就端正、美观了。

二、从文学的角度提升感性审美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的知识 , 他们马上会 与其生活 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起 来, 在知识形式基础上 , 调动记忆、 想象 、 情感 等心理功 能, 丰富和完 善审美知觉形式 , 创造 出更多 、
第三, 抓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激发情感是审美教育 的前提 , 揭示诗中
表达 的高 尚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实现 以情育情 。如穆旦的 《 赞美》 一 更意味深长 的审美 。
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 的过程 。具体的教学 中,教师可 以运用媒体的教学方
第三 , 要赏析课文 , 深入挖掘美 的内涵 。这是语文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部

其次 ,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语 言表现 。 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法, 好 创设感受作 品美 的情境 。 言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读一篇课文 时,教师会 让 自己首先沉浸在课文之 分。 教师应着重 以美的眼光从不 同的层 面上拈 出美 的亮点, 深入挖掘美的内
三 、 效 利 用 学 生 自身 的 特 点 进 行 审 美教 育 有
高 中学生的思维在感知层次之外, 已经 加上了伦理的、 社会 的、 政治的、
历史的尺度 。在语文学 习中,古今 中外的文艺名作开始进 入他们 的欣赏视
野, 杜甫、 鲁迅 、 士比亚、 莎 贝多芬 等伟大艺术 家成了他们甚至崇拜的人物 。

而要特别注意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
其次 , 高中学生记忆力强, 别容易记住那些让 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特 语 言是形象 的, 很容易引发学生 的记忆兴 奋点, 这就为高中生理解 并接受美奠
定 了一 个 良好 的基 础 。
第三 , 高中学 生想象 力强 , 能够 由此及彼 地产生强烈的联想, 习书本 学
其次, 要创设美的环境氛 围, 领略动人 的审美情韵。语文学科既是培养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深 度 和 灵魂 。好 的文 章 ,在 陶 冶 我 们情
操 的同 时 , 也会 带给 我 们 美 的 享 受 。就 人 心 , 她 是 心 物 婚 媾 所 产 生 的 婴 儿 。 ”
文 学 而 言 ,华 美 是 美 , 凄 美 何 尝 不 是 他 还 说 : “ 感 起 于 形 象 直 觉 。 美 ”这 就
无 源 之 水 ,无 本 之 木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感 知 能力 ,就 要 让 学 生 放 飞 联 想 和 想
如 李 白的 《 进 酒》 将 ,我 们 除 了要 理 解 它 隐含 的豁 达 之 美 和 豪 放 之 美 外 ,也
象 。语文教 学要引导 学生入境 、入情 ,
在 特 定 的情 境 中 体 验 特 定 的 审 美 情 感 ,
美感 知 能 力
语 文 教 学 ,离 不 开 学 生 的 联 想 和 想
导学 生通 过 渗透 在美 感直 觉 中 的 “ 理 解 ” 即 “ 悟 ”去 获 取 作 品 中蕴 涵 的 意 领 蕴 、 理 趣 , 由 感 性 认 识 上 升 到 理 性 认
识。
象 。没 有 联 想 和 想 象 的 课 堂 , 也 就 成 了
美 活 动 来进 行 的 ,而 人 的 审美 活动 又 是 具 有可 感 的形 象 和情 感 的激 发 作 用 的 。 例 如 , 《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诗 中 , 梦 一 口 , 写 出 了天 姥 山 的 高 大 神 奇 , 用 五
想 和 创 造 美 的能 力 。美 育 主 要 是通 过 审 作 者 先 站 在千 里之 外 的东 鲁 ,借 越 人 之 岳 、 赤 城 、天 台与 之 相 比, 烘 托 其雄 伟
此 时 ,作 者 完全 融 入 其 中 ,远 离 万

高中语文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论高中语文教育的审美能力培养摘要:新课标突显其人文性,倡导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培养语感、提高素质。

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手段;创造情境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它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点来实施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材本身是审美教育的富矿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

从文体的角度看,既有庄重严肃的议论文,也有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从语言的角度看,既有通俗易懂的民间言语,也有规范可学的政论性语言,还有优美抒情的诗一般的文学语言。

学生读后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

以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为例。

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

其中有独立于橘子洲头的少年、依依不舍康桥的诗人、痴痴等待的女子;有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祖国的深深爱恋、对爱人的坚贞不一。

如何将这些审美感受带进课堂,传达给学生呢?首先,应该特点突出朗读的地位。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感情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完后则回味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和朗读,让学生充分体味其中的韵律美。

其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的秋天晚景的自然美。

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尽显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主义雄壮美。

以上这些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增添了无穷的审美乐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探【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关于审美教育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可贵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努力寻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

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1)形象性。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提出了多种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价值引言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被视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现状和有效策略,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从而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美丽意境,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他们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及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1]。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方式。

这种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发展终身的审美习惯。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且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高中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优势,因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同时去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这不仅是增强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键,也是使学生进一步接近文学艺术的最佳渠道,更是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有力相应。

本文对于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对策进行粗略的论述,以期为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在高中阶段开展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有着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

在当前我国苏教版的全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美育资源,这些美学因素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久而久之接受更好的审美熏陶。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苏教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提取教材中优秀的美育片段,赋予高中语文教学以全新的内涵,从而有效地在日常教学活动组织中,为学生奠定一定的审美基础,使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所接触的环境感染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够得以被充分挖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加强对于美的感知与领悟,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品鉴文章的过程中,主动找寻美好的事物,感受文章中对于美的描述。

举例来说,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用情感人,再引申到文章更高层次。

”[1]让学生能够通过倾听和朗读,去理解作者的情怀与写作的巧妙心思,产生娱目悦耳的美感。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学生发现美、接受美、感悟美的过程。

学生要感悟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形象美,更要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要能够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中,找寻美的因素,从而为己所用,使学生能在阅读训练与写作中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美学因子,更好地去创造美和传播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不断学
习知识并提升综合素质,为进入大学奠定基础,为成为新世纪的有
用之才而努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已成为需要深入探究和实践的教学课题。

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
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作如下几方面研究。

一、核心素养及审美教育解读
(一)核心素养20XX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
是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审美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
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
美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
美学理论知识,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求真、尚善、赏美的教育目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
美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是具有
丰富情感的课程,是集诗词歌赋、经典美文、历史典故、人文地理、
自然科学等于一体的学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

因此,高中语
文教学天然具备进行审美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审
美情感的引导,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
情感,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相互促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入
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

比如,《沁园春•雪》表现
了气势恢宏之美,《荷塘月色》表现了清幽之美。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欣赏,逐步培养学生的
综合审美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挖掘审美教育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
在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认真学
习新时期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的发展”作为育人指南。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
审美元素,将文学佳作的艺术之美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针对性
地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知、品赏语文之美,提升语文教学
的有效性。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综合分析,有学者认为其
中的审美元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言辞之美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言辞之美是共性的存在,课文语言或抑扬顿挫,或淋漓尽致,或节奏铿锵……均给人以美的
享受。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滕王阁序》,文辞雅致、修辞华丽、情韵
丰厚,表现了作者绚烂至极的语言之美。

2壮阔之美壮阔之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形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表现壮阔之美的课文有多篇。

比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

3幽静之美幽静之美是一种幽雅、宁静之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幽静之美的代表性课文首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该文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幽静之美的浸润。

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给人一种孤独自由之美。

再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仿佛使人感受到荷塘的恬静、安谧、朦胧、柔和的美,读来令人陶醉。

4人格之美人格之美是永恒的存在,人格的主干是品德,人格美是社会美的一种形态,体现了先进的社会倾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那些闪耀着人格之美的人物可歌可泣。

比如,《苏武传》通过记叙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的事迹,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作为真正的勇士,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命运感到哀痛,为了改变黑暗的现实,她敢于献身,代表了中国女性勇毅、坚韧的理想人格。

5行为之美行为美是受到人们肯定和赞美的行为。

行为美要求既美且善,凡是有益于人民,有助于历史发展,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倾向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行为美。

行为美又分为崇高的行为美和平凡的行为美。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而努力的爱国行为及廉颇勇于认错、敢于担当的行
为便属于崇高的行为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对“我”关爱的则属于平凡的行为美。

6清雅之美清雅之美是指自然界的物态形象所显现出来的和谐、幽雅、清丽之美。

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故都的秋》所描
写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几根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便都具有清雅之美。

7奇险之美奇险之美多表现在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之中,让人
读后叹为观止,连连称奇。

比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
李白这样描写天姥山的高耸巍峨,直冲云霄之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在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这样描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这样的描
写便尽显奇险之美。

8悲剧之美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
人看。

”悲剧的主角通常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故事一般都
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以此来激起读者的悲愤、崇敬,达到提升思想
情感的教育目标。

比如《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善良勤劳、美丽忠贞、才艺出众的刘兰芝遭受婆婆的百般刁难,被迫与丈夫焦仲卿分离并
双双自杀的故事,由此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焦刘夫妇坚
贞不屈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9喜剧之美喜剧是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引
起人们对丑恶行为的嘲笑,并对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予以肯定。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怪人别里科夫,他在晴天也要穿着套鞋、
打着雨伞、戴着眼镜和帽子。

他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典型意义在
于让人们在笑声中深刻感悟到沙皇专制制度的惨无人道。

10浪漫之美浪漫之美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豪放的语言大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心声、理想等。

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描写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构思新颖,汪洋恣肆,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之美。

(二)扎根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审美教育实效前面我们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主要审美元素作了分析,这些审美元素是开展审美教育的承载。

我们要在对其进行正确分析的前提下,扎根语文课堂,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好审美教育。

1注入情感曾有人十分形象地说过,感情是文学作品的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文学作品就成了“化石”。

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要关注情感,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比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有学者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乐曲《梁祝》,创设情境,在音乐声中提出了爱情这个话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被全世界的人们争相传颂,那么什么是爱情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这样的导入蕴含着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迫不急待地开始学习,一场爱情之美的盛宴亦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欣赏比肩而立、深情相对的爱情。

2感受意境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图画、音乐、影视作品及身体语言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比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有学者首先播放配乐朗诵,然后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再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诗词的壮美,从而领略伟人的气质与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