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

合集下载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引言:血液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传统上,对血液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髓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等传统检测手段,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分子诊断方法逐渐成为血液病诊断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常见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1.1 遗传突变检测遗传突变是导致很多血液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患者DNA或RNA进行序列分析,可以检测到与血液病相关基因中可能存在的突变。

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常见基因TLX1和TLX3异常导致白细胞克隆扩增并抑制细胞凋亡,可通过PCR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1.2 基因重排检测在某些血液病中,基因间的重排现象是发生肿瘤发展的关键步骤。

这种重排不仅可以导致特定基因的过度表达,还可能造成其他癌基因的激活。

通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倒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可以对此类基因重排进行检测。

如AP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的PML/RARA染色体融合基因就可以通过FISH技术诊断。

1.3 突变谱分析突变谱分析是一种对疾病相关基因中多个位点进行突变频率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发现血液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突变类型和频率分布规律。

例如,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常见的BCR/ABL融合基因存在多个突变点,通过突变谱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临床样本中该突变谱。

二、分子诊断方法在血液病中的应用意义2.1 提高诊断准确性传统的血液病诊断方法往往依赖于骨髓穿刺等操作,而分子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血液或组织样本,避免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

同时,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血液病相关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和改变。

2.2 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血液病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其中,肿瘤检测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肿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早期诊断对于肿瘤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中,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检测。

本文将从分子诊断技术的基础原理、应用场景和优点三方面深入探讨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基础原理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精准的检测方法,它不仅可以检测出疾病的存在,还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

其基本原理是对疾病相关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例如,疾病相关伴随体(biomarker)的检测就是分子诊断技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伴随体使得分子诊断技术具有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例如,针对肿瘤的伴随体,安捷伦公司研制了多种不同的伴随体检测产品,能够检测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场景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早期肿瘤检测和疗效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早期肿瘤检测在细胞癌变的早期阶段,肿瘤释放的伴随体也是较为微弱的,一般很难通过传统检测手段发现。

而分子诊断技术的灵敏性为早期肿瘤的检测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例如,美国生物技术公司Grail研发的血液肿瘤检测技术就可以对40多种肿瘤进行早期检测。

2、疗效监测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根据肿瘤细胞进展所产生的不同伴随体的表征,对患者的疗效作出评估。

如针对肾癌治疗效果的监测,目前研究出了许多肾癌治疗相关的伴随体,这些伴随体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病情的判断。

通过对上述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三、分子诊断技术的优点1、灵敏度高肿瘤伴随体的释放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对这些伴随体的检测来判断肿瘤是否存在。

而传统的检查方法比如X光和CT则很难检测出这些伴随体的存在。

因此,分子诊断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血液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病理学上,可以将其分为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分子诊断技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技术血液病是由体内的某些细胞发生异常,导致血液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影响正常健康的病理过程。

因此,基于分子水平对病理细胞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监测,是血液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式。

1.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指对DNA的测序,它可以揭示染色体的异常,或者指出肿瘤细胞中的某些突变是病因的原因。

对于血液病而言,这种技术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鉴定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比如白血病中的某些亚型。

此外,基因测序还可以揭示某些遗传因素导致的血液病。

2.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基于DNA模板进行体外扩增。

它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从极少数的细胞中扩增出目标序列。

在血液病的检测中,PCR可以用来检测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痕迹,也可以用来检测血液中的某些特异性标记物,比如肿瘤相关抗原等等。

3.基于蛋白质的技术在血液病的分子诊断中,基于蛋白质的技术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方面,这种技术可以检测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标记物,比如血红蛋白等等。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原理,鉴定不同细胞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中的病理变化。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血液病临床中的应用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于血液病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多益处。

1.提升诊断精度血液病患者的病理细胞是经过一定的遗传突变而发生的,这些基因异常可以导致血液细胞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控制机制,从而形成异质性群体。

基于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血液病,从分子水平上提取血液中的病理标记物,以此来提升诊断精度。

2.指导治疗方案对分析血液病的基因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更加准确地评估,并且选择在药物治疗方面更加合理的方法。

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血液科疾病是指与血液相关的各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血液肿瘤、遗传性血液病以及各类免疫性疾病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为血液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本文将着重讨论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在血液科疾病中,基因突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检测,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

例如,在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中,采用常见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DNA重组技术在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中的应用DNA重组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改造DNA的结构,从而实现特定功能的方法。

在血液科疾病的诊断中,DNA重组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重组的方式,可以构建特定的DNA探针用于检测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中常见的染色体易位。

此外,还可以利用DNA重组技术进行遗传性血液病的基因检测,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提前发现疾病风险。

三、核酸杂交技术在血液科疾病中的应用核酸杂交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将待测核酸序列与已知特异性序列进行杂交,来检测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在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中,核酸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来检测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基因的突变情况,从而判断是否携带相关疾病的遗传突变。

四、基于PCR技术的血液科疾病分子诊断方法PCR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外扩增DNA特定区域的方法,其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在血液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白血病的诊断中,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白血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物,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白血病。

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

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

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是一种常见的肿瘤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肿瘤标志物分子,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肿瘤的存在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就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的意义、应用、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意义肿瘤标志物分子是指在肿瘤细胞内合成并释放到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一类特定分子。

通过检测这些分子的存在和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患癌的风险、诊断肿瘤的部位和类型以及监测治疗的效果。

肿瘤标志物分子具有非侵入性、简单快捷等优点,因此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的应用1. 早期诊断:部分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改变可以在肿瘤形成之前出现,因此通过对这些标志物分子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肿瘤的存在。

例如,乳腺癌早期一般会出现癌胚抗原(CEA)和癌抗原(CA15-3)的升高。

2. 临床诊断: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部位和类型。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升高常与前列腺癌有关。

3. 动态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

如果标志物分子的水平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三、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的优缺点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作为一种常用的肿瘤诊断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非侵入性: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样本,可以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测,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2. 简单快捷:与其他肿瘤检测方法相比,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检测操作简单、结果快速。

然而,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特异性:某些标志物分子在非肿瘤患者中也有升高的情况,或者在某些肿瘤中并不升高,因此特异性有待提高。

2. 敏感性:某些肿瘤早期,标志物分子的水平并不显著升高,导致无法准确诊断。

四、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的未来发展为了克服肿瘤标志物分子诊断的局限性,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开发新的标志物分子,并研究改进肿瘤标志物分子的检测方法。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准确诊断的需求,而分子诊断技术的出现为肿瘤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分子诊断技术以分子水平的变化作为依据,可提供更准确和精细化的肿瘤诊断信息。

本文将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子诊断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肿瘤分子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特定分子,它们可以反映肿瘤的存在、类型、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信息。

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是分子诊断技术的基础,常用的方法包括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

以肿瘤标志物CEA为例,利用PCR技术可以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到CEA的特定序列,进而判断其是否患有结直肠癌等相关肿瘤。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1. 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在肿瘤分子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测序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组进行测定,从而发现潜在的致病基因和突变。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也被广泛用于肿瘤分子诊断中。

通过芯片上的探针可以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机制。

2. 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鉴定,从而寻找肿瘤标志物。

质谱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质谱仪的分析可以鉴定出肿瘤细胞中表达异常的蛋白质,进而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3. 微小RNA技术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小分子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中的miRNA进行筛查和鉴定,从而找到与肿瘤相关的潜在标志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循环miRNA水平来判断肿瘤的存在和预后情况。

三、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分子诊断技术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准确诊断信息,还可以指导肿瘤治疗的选择和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某些基因突变,可以确定是否适合采用靶向治疗方法。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肿瘤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一支,而分子诊断技术则是肿瘤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中的一项全新技术,它给我们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成效。

本文将从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定义、特点、应用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定义与特点分子诊断技术是指通过研究组织、器官、个体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学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疾病进程等方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和治疗。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就是将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主要有三个特点:1. 高灵敏度。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到非常小的分子变化,一旦出现病变,就能够及时观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2. 高特异性。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能够非常精确地检测到肿瘤特有的分子标志物,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 高重复性。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多次重复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肿瘤筛查随着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和研究,人们发现很多肿瘤早期便已有蛋白质、DNA等分子的异常表达,因此,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肿瘤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可以在早期发现患者的肿瘤,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肿瘤分子分型肿瘤分子分型是指通过对肿瘤内部的分子特征和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将肿瘤分为不同的亚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荐治疗方案。

例如,HER2基因的扩增与癌症进展呈正相关性,因此通过HER2基因检测可以指导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选择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中,肿瘤标志物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和患者复发的风险。

例如,前列腺癌的患者在治疗后,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下降可以反映治疗进展和预测复发的风险等。

4. 个性化治疗通过肿瘤分子分型可以发现不同肿瘤亚型之间存在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因此可以针对不同肿瘤分子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液病相关分子检测-华大基因

血液病相关分子检测-华大基因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

JAK2基因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MPD)是一组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

在骨髓细胞普遍增生的基础上有一系或多系细胞尤其突出,呈持续不断的过度增殖和外周血中成熟细胞数量增多为特征。

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但各亚型几乎都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增多,后期出现骨髓纤维化和骨髓衰竭,随病程进展部分可转化为其他疾病。

其经典的分类主要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以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等。

JAK2是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调节。

JAK2基因特定位点的突变将破坏正常JAK2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自我抑制作用,导致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

JAK2V617F突变发生在65%~97%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3%~57%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35%~57%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

根据JAK2突变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密切关系,在修订的2008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系统中,JAK2突变成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主要的诊断指标。

检测JAK2基因突变,对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白血病都有重要意义。

华大基因临床检验中心,可以对JAK2基因的多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不仅自动化、精确度高,还可以检测新突变基因。

STR嵌合体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根本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首家全国连锁经营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cn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已进入“精确诊断”时代。

目前血液学实验室中主要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等;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简要概述分子生物学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

一、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在分子水平发生异常而导致的分化障碍和凋亡阻滞的异质性疾病。

具有相同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在致病机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等方面基本相似。

融合基因主要通过染色体的易位形成,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重要致病机制,融合基因的检测已成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

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等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可据此进行诊断和分型,当患者出现以上3种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诊断为AML;B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较常见的融合基因包括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4和MYC-IgH等;T-ALL较常见的融合基因有SIL-TAL1和RHOM2-TCRδ等。

此外,许多较罕见的融合基因也被陆续报道,如DEK-CAN、NUP98-HOXA9、NUP98-HOXD13和GTF2I-RARA等。

预后危险度分层是制定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FLT3-ITD、c-kit、NPM1和CEBPα的突变已被常规用于对AML进行危险度分层。

FLT3-ITD和c-kit为不良预后因素,而NPM1和双突变的CEBPα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除此之外,近年来发现了更多的基因如DNMT3A、IDH1、IDH2、TET2、WT1、ASXL1、KRAS、NRAS、RUNX1和CBL等突变,大多为AML预后不良的指标。

涉及ALL预后的基因有IKZF1、PAX-5、NOTCH1、FBXW7、CDKN2A/B、CRLF2、TP53、JAK1/2、CREBBP、PHF6和CDKN1A等;其中IKZF1突变主要见于B-ALL,与高复发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NOTCH1和FBXW7则是T-ALL常见的突变,二者突变常同时存在,提示预后良好。

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已被常规用于评价白血病的预后和疗效。

目前已有多种分子标志物被用于MRD水平检测,包括RUNX1、WT1、NPM1等。

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融合基因,BCR-ABL是确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主要依据。

定期监测BCR-ABL的表达水平,可准确评估其疗效及预后判定。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使用是肿瘤个性化治疗的里程碑,而ABL激酶区突变则是TKI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及时检测ABL激酶区突变,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MPN分为8类,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合称为经典MPN,长期以来经典MPN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髓病理的检查。

2005年JAK2/V617F突变的发现,使得MPN的诊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PV中的高频率;随后报道的JAK2Exon12及MPLExon10的突变进一步扩充了MPN的分子指标,但是仍有40%~50%的ET和PMF患者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

2013年对CALR基因突变的研究表明,除少数MDS患者外,CALR基因突变主要见于MPN,联合检测JAK2、MPL、CALR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

与JAK2突变的患者相比,CALR突变的ET和PMF患者表现出较低白细胞计数、较高的血小板计数、以及更好的总生存率。

CALR突变的检测进一步提高了MPN的诊断水平。

另外一项研究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及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27例CNL或不典型CML患者中,有16例患者(59%)存在CSF3R突变,而该突变在其他研究对象中的检出率不到1%,表明这些CSF3R突变为这两种疾病所特有。

CSF3R突变包括截断突变和近膜突变两种,分别对多激酶抑制剂Dasatinib和JAK家族激酶的抑制剂鲁索替尼敏感。

鉴于CALR及CSF3R在MPN亚型诊断中的高度特异性,Tefferi等建议新的WHO分类系统中将二者的检测纳入MPN的诊断标准中。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的发生和演变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步骤的病理过程,目前发现的参与MDS发生发展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1)表观遗传调节子基因,如TET2、ASXL1、DNMT3A、EZH2、IDH1、IDH2和ATRX等;(2)剪接体复合物蛋白编码基因,如SF3B1、SRSF2、U2AF1和ZRSR2等;(3)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如KRAS、NRAS、RUNX1、JAK2和CEBPα等;(4)其他,如TP53、NPM1等。

其中ASXL1、EZH2、RUNX1、TP53、SRSF2和ZRSR2被认为是预后不良基因。

SF3B1突变是难治性贫血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RARS)的主要致病基因,突变率高达84.8%,伴有该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TET2突变最早在MDS中发现,且是MDS中突变率较高的基因,目前TET2突变对MDS预后的影响尚有争议,有待于通过大量的病例进一步验证。

四、淋巴瘤淋巴瘤是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难点,部分病例表现复杂,单纯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很难准确鉴别,而一些特异性的遗传和分子水平的改变则可帮助诊断及进一步分型。

淋巴瘤的形成是由于淋巴细胞成熟阻滞于某个阶段发生克隆性增生,因此全部肿瘤细胞具有一个相同的免疫球蛋白(Ig)或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即单克隆性重排。

需要注意的是,克隆性的增生并不一定就是淋巴瘤,当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先天性、移植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EB病毒感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良性单克隆性γ球蛋白病、良性皮肤T细胞增生性病变等时也可检测到克隆性的改变。

另外,Ig和TCR基因并不局限于B和T细胞谱系,存在着谱系交叉,特别是在原始淋巴细胞性肿瘤中。

NK细胞目前没有特别理想的克隆性标志物,虽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中的CD158a、CD158b和CD158e的限制性表达是NK细胞克隆性的标志,但和CD158家族的复杂性相比,目前有限的CD158抗体不足以用于临床诊断。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治愈率较高的一类肿瘤。

研究证实HL中存在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两个编码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因子的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是SOCS1和PTPN1。

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SOCS1是HL中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PTPN1突变见于20%的HL患者,该基因的沉默可引起下游靶基因的过度磷酸化及过表达。

这些基因的鉴定有助于进一步发现HL的特殊标志物。

根据基因表达谱的特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三类:生发中心B细胞样的DLBCL(GCB-DLBCL)、活化性B细胞样DLBCL(ABC-DLBCL)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

相对与预后较好的GCB-DLBCL,ABC-DLBCL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基因突变(如CARD11)导致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已经鉴定了许多与DLBCL相关的基因,主要涉及B细胞功能(BCR、NF-κB、NOTCH、Toll样受体和PI3K信号通路)、免疫调节、细胞周期/凋亡或表观遗传调控。

MYD88是ABC-DLBCL中频率最高的突变,约为30%;GCB-DLBCL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EZH2。

ABC-DLBCL和GCB-DLBCL共同存在的突变基因包括参与染色质甲基化的基因(如CREBBP和EP300)、MLL2和FOXO1等。

Love等首先完成了对Burkitt淋巴瘤基因组的测序,通过与DLBCL基因组比较,除了特征性的MYC基因以外,还鉴定了70个重现性突变基因,其中可促进细胞周期进程及增殖的ID3基因突变出现在34%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中,而在DLBCL中未检测到。

这一发现为Burkitt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一个标志性改变为cyclinD1的易位。

新近学者发现,MCL中频率较高的突变基因除了包括已知的CCND1外,还有ATM、TP53、MLL2,以及编码抗凋亡蛋白的基因(BIRC3、TLR2)和参与染色质修饰的基因(WHSC1、MLL2和MEF2B)等。

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研究中,Wang等通过对CLL进行大规模平行测序,确认了9种基因突变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分别是TP53、ATM、MYD88、NOTCH1、SF3B1、ZMYM3、MAPK1、FBXW7和DDX3X,这些新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对CLL进行分类及预后评估。

2011年BRAFV600E突变的发现,开拓了毛细胞白血病(HCL)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随后的研究证实,BRAFV600E仅见于典型的HCL,而变异型HCL及表达IGHV4-34的HCL缺乏BRAFV600E突变;HCL中除了BRAFV600E突变外,在BRAF第11外显子上还鉴定了2个新的突变点(F468C和D449E)。

因此对于BRAFV600E阴性的HCL,还应检测BRAF第11外显子。

新近有学者发现,MYD88L265P突变广泛存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而在多发性骨髓瘤、边缘区淋巴瘤及CLL等中无表达或罕见表达。

因此,MYD88L265P成为淋巴浆淋巴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虽然外周T/NK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免疫表型,但根据现有的免疫表型,仍有40%~50%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不能被鉴别,被归类为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

Iqbal等利用基因表达谱对372例PTCL患者的标本进行了分析,其中55例PTCL-NOS患者通过分子标记被重新归类。

此外,根据基因表达谱差异,还将121例PTCL-NOS患者分为两个亚型,其中40例患者(33%)高表达GATA3,与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另有59例患者(49%)高表达TBX21。

尽管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中报道存在TET2、IDH2和DNMT3A的突变,但是这些基因突变同样存在于其他的髓系肿瘤中,不具有特异性。

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结果发现68%的AITL患者检测到RHOAG17V突变,而在B细胞恶性肿瘤及髓系肿瘤中未见该突变,提示RHOA可作为AITL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