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

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

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

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

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引言肿瘤是世界各地常见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特点,成为肿瘤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基因突变分析及肿瘤细胞检测等方面探讨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患者的体液样本或组织中能够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质。

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灵敏的手段。

例如,以多聚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方法可以快速鉴定血浆中的肿瘤DNA,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则能够量化血浆中特定肿瘤标志物的浓度。

利用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肿瘤、评估疾病的进展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肿瘤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肿瘤样本中的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筛选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肿瘤基因突变的研究。

NGS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基因突变检测。

这些突变信息可以用于指导个体化的肿瘤治疗决策,例如针对突变基因设计靶向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肿瘤细胞的检测对于评估肿瘤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组织学检查,但其在活检操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创伤。

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样本采集方式,如血液、尿液或体液样本,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或肿瘤DNA。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细胞的动态变化,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例如,CTC的检测可以用于预测肿瘤转移的发生和预后预测。

结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给予了医生更多的信息和手段来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加个体化和精确的方式。

发掘分子诊断技术对于肿瘤临床的应用前景

发掘分子诊断技术对于肿瘤临床的应用前景

发掘分子诊断技术对于肿瘤临床的应用前景肿瘤是当今世界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肿瘤。

原因在于,肿瘤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很难被发现,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肿瘤诊断技术,以提高肿瘤的早期检测率和治疗效果。

而分子诊断技术正是其中之一,其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也备受关注。

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其基于对分子级别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

在肿瘤诊断领域,分子诊断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可以检测出肿瘤细胞内的某些分子特征,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情预测能力。

例如,在乳腺癌中,HER2受体是一种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它可以指导乳腺癌治疗的方案选择。

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HER2受体在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许多肿瘤相关的分子特征,如BRAF、KRAS等基因突变,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分子诊断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以用于肿瘤预后和疾病监测。

肿瘤治疗过程中,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医生通过检测病人的血液、尿液等样本中的分子特征,监测病情转归,并给予有效的治疗策略。

此外,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检测出高危人群中出现的特定分子特征,从而实现对高风险人群的精准监测,控制疾病的发展。

不过,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领域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存在一些肿瘤种类或病情严重程度较低的肿瘤很难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检测出来。

此外,分子诊断技术的检测结果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需要更多的标准化认证。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技术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审批标准和监管制度,确保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分子诊断技术的认识和信任度,推广其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总之,分子诊断技术的出现为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逐渐成为研究和诊治疾病的关键领域。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途。

本文将介绍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肿瘤分子诊断技术概述肿瘤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和生化学改变来进行肿瘤的预测、诊断、治疗和监测的一种技术。

肿瘤可以通过基因突变、DNA甲基化、miRNA表达等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肿瘤就是人体内某些细胞增生形成肿块,并且破坏正常的组织和器官。

而肿瘤细胞则有一些独特性的基因、蛋白质和表观遗传修饰等生物学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个体化程度。

二、肿瘤分子诊断的研究方法肿瘤分子诊断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肿瘤蛋白质、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

1. 肿瘤蛋白质研究肿瘤蛋白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与肿瘤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如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蛋白质等);二是研究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α-胎蛋白(AFP)等;三是研究蛋白质组学技术,如蛋白质质谱(proteomics)技术。

2. 肿瘤基因研究肿瘤基因研究主要研究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如P53、RB、Bcl-2等。

随着肿瘤基因组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组的变异来揭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特征。

3. 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学是指通过对DNA传递染色质上修饰的研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研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三、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前景1. 应用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早期诊断是让人类在抗击癌症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一步。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根据相应的生物标志物来确定肿瘤是否存在。

因此,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 应用在肿瘤治疗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明确肿瘤的种类和性质,为肿瘤治疗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为不同的肿瘤类型和分子特征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这些技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定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指的是肿瘤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的肿瘤源性DNA片段。

由于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分解,这些DNA片段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和分析ctDNA,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近期研究发现,ctDNA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机制的重要信息。

二、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脱落和进入体液的恶性肿瘤细胞,在血液或体液中具有极低的浓度。

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或体液中检测到极低数量的CTCs,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CTCs的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可作为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耐药性的指标。

三、微小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翻译和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的miRNA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检测和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组成、功能和调控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变化,可以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重排等,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定位。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单独遗传因素造成肿瘤的概率低于5%。

肿瘤的发生主要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基因是内因,与人体是否具有肿瘤易感基因有关。

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就是针对人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而进行的,它可以检测出人体内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或家族聚集性的致癌因素,根据个人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特别适合家族中有癌症病例的人群,可以帮助这类人群提前了解自身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

已知的肿瘤易感性基因有Rb1、WT1、p53、APC、hMSH2、hMLH1和BRCA1等,与其相对应的癌症综合征(附表)。

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与易感基因癌症综合征易感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Rb1Wilms瘤WT1LI-Fraumeni综合征p5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APC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MSH2,hMSH1乳腺癌BRCA1卵巢癌BRCA12、肿瘤相关病毒检测业已证明一部分肿瘤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因而检测这些相关病毒不仅可探计肿瘤和病毒的关系,而且可以找出肿瘤的易患人群。

由于病毒太小,且难以培养,一般方法检测病毒效果极差。

而核酸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

人类某些肿瘤可能与病毒有关病毒相关肿瘤HPV6、11亚型 宫颈尖锐湿疣(乳头状瘤)HPV16、18亚型 宫颈上皮内新生物和癌HSV及CMV宫颈恶性病变HBV原发性肝癌EB病毒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HSV6型 霍奇金病和鼻咽癌微小病毒葡萄胎ATL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肿瘤的早期分子诊断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最早期,远早于肿瘤临床症状的出现,是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基因突变检测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从最根本的基因上寻找肿瘤发生的微小趋势,第一时间作出肿瘤预警,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或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形成;在肿瘤发生初期实施针对性治疗,能极大程度增加治愈的概率。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它。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逐渐应用于肿瘤检测领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手段。

本文将从肿瘤形成机制、分子诊断的原理、应用案例等方面探讨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一、肿瘤的形成机制肿瘤是指人体组织或细胞在遗传和环境诱因的作用下,失去正常生长调控后,异常增殖形成的肿块。

临床上,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其中后者更加危险且难以治愈。

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人体正常细胞分裂、修复损伤、代谢物质和排泄废物等过程中,这些细胞会受到一些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了突变。

在这些基因或环境因素的不断干扰下,细胞会逐渐出现异质性,一些异常的细胞逃避了正常的生长调控,狂热地增长,继而形成了恶性肿瘤。

除了突变等内因性因素,外部环境污染和毒物的存在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会对肿瘤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原理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治疗性精准医学的手段,它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指标来诊断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

其实质是将肿瘤诊断从传统的形态学诊断向基因水平的分子诊断转化,从而实现对肿瘤增殖、压抑、凋亡等过程的直接监测和诊断。

目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两种:1.基于PCR等大分子技术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扩增一段特定的基因片段或一些特殊序列,对存在于体液或组织中的微量肿瘤DNA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

由于肿瘤细胞的DNA含量通常比其他组织更高,所以利用PCR等技术扩增、检测的敏感性也更高。

2.基于蛋白质、酶、细胞等小分子技术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肿瘤生长和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细胞因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物质的变化。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因子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产生,在尿液、血清中检测可以帮助早期检测前列腺癌。

此外,一些特异性肿瘤标记物也可以发挥重要的检测作用,如胃癌常见的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9(CA19-9)等。

乳腺癌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乳腺癌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分析,但这些方法在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的背景和意义乳腺癌是一种异质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分子和基因的异常变化。

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检测乳腺癌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突变、甲基化等变化,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二、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的种类及原理1. 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检测乳腺癌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筛选出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

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通过芯片技术或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

2. DNA甲基化分析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DNA甲基化分析可以检测乳腺癌细胞中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基因的表达活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甲基化芯片或测序技术来实现。

3. 微小RNA分析微小RNA是一种长度为21-25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分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小RNA分析可以检测乳腺癌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差异,并寻找具有调节作用的关键微小RNA。

4. 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分子遗传异常。

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微卫星DNA 序列的重复次数差异来判断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和预后。

三、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早期诊断和筛查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在乳腺癌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通过分析血液或组织样本中的分子标志物来实现早期诊断和筛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2、免疫监控失调 (1)免疫监视系统
要素 识别力 攻击力 快速反应 分工 信息传递 特异反应 组成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2、免疫监控失调 (1)、 免疫监视系统
识别 抗原递呈细胞
特异反应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血液
血浆DNA变化 血浆变中癌基因表达检测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
蛋白芯片
基因测序 PCR
肿瘤组织 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
肿瘤细胞的蛋白表达
免疫化学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肿瘤免 疫诊断会上提出的。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 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 或体液中;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 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三、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2、核酸检测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血浆DNA ( plasma DNA) 又被称为循环DNA( circulating DNA) , 是 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的细胞外DNA( cell-free DNA) , 它可以以DNA- 蛋白 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也可以游离DNA 片断形式存在。由于健康状态 下少量衰老死亡( 坏死或凋亡) 细胞的DNA 的释放, 健康人血液中存在 一定量的游离DNA。同时, 由于健康状态下, 循环DNA 的生成与清除处 于动态平衡状态, 因此对于健康人而言, 血液中循环DNA 的水平能够维 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低水平。循环DNA 能反映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状况, 是健康评判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外周血液中的血浆 循环DNA 量和质的改变与多种疾病( 包括肿瘤、复合性严重外伤、器 官移植、妊娠相关疾病、感染性疾病、器官衰竭等) 关系密切,因此血 浆DNA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指标, 有望成为某些疾病早期诊断、病程 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的一种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Sustained angiogenesis
Tissue invasion & metastasis
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血浆DNA浓度检测
研究发现,正常健康人群循环系统游离DNA平均约为7ng/ml;肿瘤患者 循环系统游离DNA水平明显升高,可达到29ng/ml;术后游离DNA水平迅速下
降至18ng/ml,并随病情的好转进一步下降。这种游离DNA的升高可发生在肿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杜珍武 phdzhw@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二、肿瘤分子诊断内容 三、肿瘤治疗的分子监控 四、肿瘤的免疫监控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外因 肿瘤自身原因 内因 攘外 安内 无限增殖 空间 转移 视而不见 功能丧失 同流和污 肿瘤免疫监控失活 资源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血浆DNA基因检测 ①检测DNA甲基化 包括P16基因、MGMT基因、 DAPK基因、TMS1基因、RASSF1A基因。 ②检测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P53基因突 变、FHit基因突变。 ③微卫星检测:MSA-2,3,4,5,12,16检测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2、免疫监控失调 (2)、 免疫监视系统与肿瘤发生
肿瘤监控失常原因 识别问题 肿瘤自身 来源与正常细胞相同 隐蔽抗原 免疫细胞 抗原递呈功能缺失 无视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2、免疫监控失调 (2)、 免疫监视系统与肿瘤发生
肿瘤监控失常原因 杀伤问题 肿瘤自身 抑制因子 杀伤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 功能异常 抑制性免疫细胞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血浆RNA检测 检测HER2/NEU以及HNrnp-b-1基因,文献
报道联合两种基因可以发现100%肺癌患者。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2)、基因组检测
科学家们预计,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项目之后 应该能够发现一些与人体常见疾病和性状相关的 遗传信息。但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之后大家突然 发现,现实与预期的完全不同,科学家们居然一 无所获。但我们真的就不能从人类基因组图谱当 中发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吗?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肿瘤标志物的测定:
包括测定血液、尿液中蛋白质(包括多肽)、 脂类,糖类、核酸物质。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1、蛋白检测
蛋白组学:引领21世纪生物科学
• 蛋白组学代表着对有机生物、 器官和细胞器中所有蛋白的特 性、分子量、结构和生物化疗、 细胞功能加以明确
– SELDI技术筛选出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载脂蛋白A1、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 CA125
• 预测良恶性可能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蛋白组学
• 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从实验室开拓到临床应用中 • 基于一项前瞻性双盲的临床研究,纳入27个机构共 516例患者
– 269 例患者只根据手术前信息进行评估 – 247 例患者根据手术前信息和OVA1结果进行评估 – OVA1 检测能识别出额外的潜在恶性肿瘤患者 • 能够在盆腔包块中检查出是否罹患卵巢癌,并确定是否需 要手术治疗,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确定属于什么类型的手 术,以及应该由谁负责实施。
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M 特异性高,对肿瘤与非肿瘤鉴别的准确性可100%。 敏感性高,能在极早期发现肿瘤的存在,不漏诊。 在体液中的浓度应与瘤体大小、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并可据此判断预后。 半衰期短,可根据其水平的升降监测治疗效果及肿 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检测方法灵敏可靠,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2、蛋白组学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蛋白组学
• 通过比较蛋白图谱可 以容易地找出标志物 • SELDI 技术比2D PAGE速度快,可重 复性高 • 这一技术用以发现多 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如卵巢癌、乳腺癌、 前列腺和膀胱癌
瘤早期,出现于临床症状发生之前。由于血清标本来源方便和非侵入性等优点, 因此血液中游离DNA定量检测可预测受检者早期肿瘤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有 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1)、血浆DNA含量检测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 同时了解这些特性在空间、时 间或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蛋白组学
相同的基因组 不同的蛋白组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在分子水平上描述蛋白和DNA的特性 蛋白组学 是理清基因功能的关键
mRNA t-RNA t-RNA
核糖体
•Autocrine loops •Over-expression of receptor •Receptor is always ‘on’ •Downstream signals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Evading apoptosis
• • • • External triggers Intracellular triggers Death receptors Caspases
t-RNA (....)
基因组学
DNA
t-RNA X (....)
蛋白
翻译后修饰
蛋白组学
X
具有活性的蛋白
CHO PO4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2、蛋白组学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二、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蛋白组学
化学表面 – 蛋白表达谱: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 (SELDI)
– Sensors (8, 9) – Executioners (3)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Sustained angiogenesis
• VEGF • FGF1/2 • Thrombospondin • Thalidomide • Avastin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es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肿瘤自身
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三、肿瘤的分子诊断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