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下水常见分类方法的初步总结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1.结合水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失,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2.毛细管水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3.重力水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洞穴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专门研究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2.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1)裸露型:灰岩、白云岩基本上出露。
(2)覆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覆盖。
4.火山岩裂隙孔洞水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5.基岩裂隙水(1)块状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2)层状岩类裂隙水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1.上层滞水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
2.潜水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
3.承压水充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1)微咸水:1g/L≤M﹤3g/L;(2)半咸水:3g/L≤M﹤10g/L;(3)咸水:M≥10g/L,可分为:①盐水:10g/L≤M﹤50g/L;②卤水:M≥50g/L。
(五)按地下水的出露温度划分1.冷水:水温低当地年平均气温(即常温带温度),一般t﹤25℃(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2.温水(低温热水):25℃≤t﹤40℃;3.温热水(中温热水):40℃≤t﹤60℃;4.热水(高温热水):60℃≤t﹤100℃(沸点);5.过热水(超高温热水):t≥100℃。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
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
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
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
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
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
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
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
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1 )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3.地下水的分类

水层厚度是不变的,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是如 何进行的?!
问题? 承压含水层的变化:在储水与释水时,含
3.4.3 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弹性释水:测压水位降低导致
1) 含水层孔隙中水的压力降低 — 水体积膨胀释水,水的膨胀系数约为
1/20000
2) 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层颗粒间承受压力增加—骨架被压缩
颗粒不变—骨架压缩 = 空隙体积减小(排列改变) ———发生释水(挤出来)水
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补给增加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 而容纳。
排泄减少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
空隙缩减。
弹性给水度
μe
承压含水层中当测压水位下降 (或上升)1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
潜水的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 水循环;决定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 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
3.3.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影响因素
形状:
倾斜的曲面、水平的、上凸的半椭圆拱面 倾斜的方向总是朝向排泄区,潜水面最大倾斜方向表示
地下水的流向。
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的影响 2.大气降水的渗入及水文网特征的影响 3.含水层的岩性及其厚度的影响 4.隔水底板的形状对潜水面的影响 5.人为因素
包气带:地表以下与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空隙没有充 满水,包含有空气,该带称为包气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 满的带。
包 气 带 与 饱 水 带
地下水位
3.1.2 包气带
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
关于地下水常见分类方法的初步总结

0引言“地下水”这个概念,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地面以下的水。
地下水的总量有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分类方法:一是,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适用于地下水,也适用于地表水;二是,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就只能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就不适用了。
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地下水常见的一些分类方法。
1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地下水和地表水本质上都是液态水,他们都具有液态水的自身特征,所以按照液态水的自身特征而分出的水的类型,是两者都适用的。
下面是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1)按照温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过冷水、冷水、温水、热水、过热水(表1)。
表1地下水按温度分类(2)按照透明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透明的、半透明的(微浑浊的)、微透明的(浑浊的)、不透明的(极浑浊的)。
(3)按照酸碱性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强酸性水、弱酸性水、中性水、弱碱性水、强碱性水(表2)。
表2地下水按酸碱性分类(4)按照氧化还原环境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氧化环境、过渡环境、还原环境(表3)。
表3地下水按氧化还原环境分类(5)按照总溶解固体(总矿化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表4)。
表4地下水按总溶解固体(TDS)分类(6)按照硬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极软水、软水、微硬水、硬水、极硬水(表5)。
2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地下水又具有一些地表水所不具有的特征,下面是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表5地下水按硬度分类(1)按照含水空间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表6)。
表6地下水按含水空间分类(2)按照埋藏条件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表7)。
表7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3)按照地下水的来源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渗入水、沉积水、内生水(表8)。
表8地下水按来源分类(4)按照含水层的埋藏深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浅层水、中层水、深层水、超深层水(表9)。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被土壤、岩石等孔隙、裂隙和含水层储存的水。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下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1.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类(1) 单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单一的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非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中运移缓慢,水质相对较稳定。
(2) 多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多层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之间交流迁移,水质可能受到不同地层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3) 洼地地下水:指存在于坑洼低洼地带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由于地表径流、降雨渗漏等原因集聚在低洼地带,分布范围狭窄。
2. 按水文地质类型分类(1) 流水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孔隙或裂隙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中有比较稳定的水流运动,水质相对较稳定。
(2) 胀缩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是宏观上连续的,但微观上存在明显的胀缩、透水性差等特点,因此水质易受到地层影响。
(3) 含油、含气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油、含气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含有天然气、石油等成分,水质较差。
3. 按水质分为(1) 淡水:指含盐量低于1000mg/L的地下水,水质最好、最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
(2) 轻度咸水:指含盐量在1000-3000mg/L之间的地下水,水质较淡水略劣,但经处理后亦可作为用水。
(3) 中度、重度咸水:指含盐量分别在3000-10000mg/L和10000mg/L 以上的地下水,水质差,难以直接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十分多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按照其特征和水质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垃圾填埋 石化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 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的施用等
地下潜水
上层滞水
漂浮污染物
可溶性污染物 局部隔水粘土
潜水特征
1.与地表水大气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 环。 2.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3.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动对它的影响显著, 动态变化明显。 4.易受污染。
埋 深
潜水水位 潜水含水层
含 水 层 厚 度
隔水层
潜水特点
潜水与大气直接相通,具有自由表面,承受大气 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 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 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面随时间而变化,其形状则随地形的不同而 异,也和含水层的透水性及隔水层底板形状有关。含 水层厚度较大的地方。潜水面就变得平缓,隔水底板 隆起处,潜水厚度减小。
(三)承压水
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含水层顶板
含水层底板
埋深 承压水位
初见水位
泉水
泉水是出露的承压水
承压水具有如下特征
承压水的重要特征是不具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 承压水承受的压力来自补给区的静水压力和上覆地层压力。由于上 覆地层压力是恒定的,故承压水压力的变化与补给区水位变化有关。 当接受补给水位上升时,静水压力增大。水对上覆地层的浮托力随 之增大.从而承压水头增大,承压水位上升;反之,补给区水位下 降,承压水位随之降低。 承压含水层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常常是补给区远小于分 布区,一般只通过补给区接受补给。 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
地下水分类指标

地下水分类指标1、地下水的类型(1)根据埋藏条件,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大类。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又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个亚类。
(2)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岩层风化壳(黏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3)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
(4)承压水也称为自流水,是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5)裂隙水是指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根据基岩裂隙成因,将裂隙水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①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裂隙中,多数为层状裂隙水,多属潜水。
②成岩裂隙水分布在成岩裂隙中,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当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
③构造裂隙水分布在构造裂隙中。
当构造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且强度足够时,则在岩体中形成比较密集均匀且相互连通的张开性构造裂隙,这种裂隙常赋存层状构造裂隙水。
当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时,岩体中张开性构造裂隙分布不连续、不沟通,则赋存脉状构造裂隙水。
2、地下水的特征(1)包气带水:①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②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工程意义不大。
(2)潜水有两个特征,一是潜水面以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直接渗入,成为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二是潜水自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
潜水与地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一般地面坡度越大,潜水面的坡度也越大,但潜水面坡度经常小于当地的地面坡度。
(3)承压水的特征①承压水是因为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而具有一定压力,承压性是承压水的重要特征。
因有隔水顶板存在,与地表水联系较弱,承压水受气候的影响很小,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②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有两种:一为向斜构造盆地,也称为自流盆地;二为单斜构造自流斜地。
【推荐下载】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分类

隙水和岩溶水。将上述两种分类条件综合起来,可划分为9种复合型的地下水,每种类型
都有独特的特征。
2.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使岩土的强度
和稳定性降低、性能变差,从而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诸如滑坡、流沙、地基沉陷、隧道
NAS1524》指导文件;日本提出了九十八项标准化效果及计算方法;法国、德国、英国、
瑞典等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了一些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研究
数据。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会长TBahke博士在2002年DIN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标准
化给德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1年,德国在标准化方面的投入为77
[键入文字]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分类
工程水文地质学是介于水文地质学与岩土工程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水文地质
学理论与知识,如何有效防止与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各种灾害的一门学科。下面是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分类。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工程水文地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的是地下水及相关的问题,主要是地下水在自然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地表水圈
亿欧元,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是160亿欧元。这就意味着,德国经济增长的近1/3是由标
准化创造的,即标准化经济效果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研究还得出,标准化经济效
果与投资比:美国50∶1,法国20∶1,日本10∶1,前苏联75∶1。国外标准化经济效果研
究的趋向:从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定量的研究;从静态的研究发展到动态的研究;从一国发
涌水、坝基渗漏等,给各种土木工程工程的施工和运用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带来灾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下水常见分类方法的初步总结【摘要】本文对地下水常见的一些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地下水可以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常用的有6种分类方法;也可以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常用的有4种分类方法,还有一些分类方法本文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关键词】地下水;分类方法;总结
0 引言
“地下水”这个概念,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地面以下的水。
地下水的总量有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分类方法:一是,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适用于地下水,也适用于地表水;二是,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就只能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就不适用了。
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地下水常见的一些分类方法。
1 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
地下水和地表水本质上都是液态水,他们都具有液态水的自身特征,所以按照液态水的自身特征而分出的水的类型,是两者都适用的。
下面是根据液态水自身的特征来分类:
(1)按照温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过冷水、冷水、温水、热水、过热水(表1)。
表1 地下水按温度分类
(2)按照透明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透明的、半透明的
(微浑浊的)、微透明的(浑浊的)、不透明的(极浑浊的)。
(3)按照酸碱性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强酸性水、弱酸性水、中性水、弱碱性水、强碱性水(表2)。
表2 地下水按酸碱性分类
(4)按照氧化还原环境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氧化环境、过渡环境、还原环境(表3)。
表3 地下水按氧化还原环境分类
(5)按照总溶解固体(总矿化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表4)。
表4 地下水按总溶解固体(tds)分类
(6)按照硬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极软水、软水、微硬水、硬水、极硬水(表5)。
2 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
地下水又具有一些地表水所不具有的特征,下面是根据地下水特有的特征来分类:
表5 地下水按硬度分类
(1)按照含水空间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表6)。
表6 地下水按含水空间分类
(2)按照埋藏条件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表7)。
表7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
(3)按照地下水的来源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渗入水、沉积水、内生水(表8)。
表8 地下水按来源分类
(4)按照含水层的埋藏深度来分类,地下水可以分为:浅层水、中层水、深层水、超深层水(表9)。
表9 地下水按含水层埋藏深度分类
3 结论
本文总结的是地下水常见的一些分类方法,还有一些分类方法如舒卡列夫分类、布罗茨基分类、阿廖金分类因为不太常用,所以没有总结;还有按照国标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可以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这种分类需要把水中常见的一些污染指标分析之后,才能进行分级;还有按照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气态水、固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矿物水,这种分类方法里面的种类超出了液态水的范围;还有一些按照地下水中的成分对水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一般是针对于某些特定地区的。
本文对地下水常见的一些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大纯,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m].地质出版社, 1995.
[2]章至洁,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潘宏雨,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m].地质出版社, 2008.
[4]林学钰,等,编著.现代水文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2005.
[5]曹剑峰,等,编著.专门水文地质学[m].科学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