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和红漠化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类型。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并对区域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原因、危害和治理方面介绍这五种环境问题。
首先,荒漠化是指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成荒漠的过程。
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水资源匮乏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荒漠化导致水资源枯竭。
随着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地下水储量减少,降雨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
其次,荒漠化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和风蚀。
风沙的吹袭破坏了农作物和房屋,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大量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缺乏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大和坡度陡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土壤贫瘠、农田退化和水体污染。
大量的土壤流失导致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流失,使得土地贫瘠不毛,无法维持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土壤和养分被冲刷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灌溉和排水不良。
过度灌溉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导致土壤盐碱化。
同时,排水不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无法顺利排出。
盐碱化对农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和失收。
高盐度和高碱度的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此外,盐碱化还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土地变得不透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面列出以下几种措施:
1.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树木和草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护土地表面,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改善水土保持条件,恢复生态系统。
2. 推行水土保持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通过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如修建防风林、设置石垄、建造梁坝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肥力,从而改善土地环境。
3.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通过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总之,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多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 1 -。
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200-400mm
<200mm
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
第16页/共42页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第17页/共42页
2.地形:
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第33页/共42页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第34页/共42页
第35页/共42页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36页/共42页
荒漠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盐碱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降雨集中;丘陵地形
人口增加;过度樵采
过度垦殖
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处形成涝洼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盐分积聚地表。
;不合理排灌
第28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危害
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第9页/共42页
5、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6、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第10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概述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的自然演替中,经过一个稳定的生长发育阶段,逐渐趋于稳定,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扩大,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问题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使土地避免被侵蚀、退化或者损失。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植被覆盖、建设梯田、修筑隔离带、控制冲刷沟壑、封山育林治沙、改善水土环境等方法。
首先,加强植被覆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因为植物在土壤中生长时能够将土壤固定在一起,避免了由于风雨等因素而造成的土壤流失。
同时,植物还能增加土地的润湿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因此,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大力发展植被保护。
其次,建设梯田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这种方法可以将陡峭的山坡改造成层层耕地,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梯田可以使雨水在田地内逐层渗透、滞留,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为防治洪涝灾害提供了保障。
最后,修筑隔离带、控制冲刷沟壑等方式也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防止运动沙质土或陡坡上的土壤出现滑坡等现象,以及通过修筑缓坡沟壑等方式控制径流量,使水流减缓,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因此,在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这些措施都应该得到重视和采用。
二、荒漠化防治荒漠化是指在气候、土地、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的作用下,面积不断扩大,土地逐渐丧失生产能力,成为了一种自然环境的恶化过程,对生态和环境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发展适应性林业。
适应性林业就是指在适宜区域内,选择适宜生长的防风树和经济作物,通过有计划有序的林业开发和育造,控制、阻断并逐步治理荒漠化地区。
二、开展合理畜牧业。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地球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化指的是干旱地区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会导致土地失去肥力,水资源的缺乏,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减少。
水土流失则是指土地表面被暴露在空气中,而没有保护,经常受到风雨的浸蚀,导致土壤的流失。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也影响到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以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的退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从而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水资源的缺乏,食物的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干旱地区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化都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有关。
此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土地的贫瘠和荒芜,从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方法为了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采取。
以下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植树造林可以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保护土地免受风蚀和水蚀,从而使土壤更加肥沃,并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多用于建筑和饮用水的木材和资源。
同时,植树造林还可以帮助恢复生态系统,增加生态多样性,以及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水源保护和管理水源保护和管理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方法。
水资源的管理可以通过建造水库、防洪堤、灌溉系统等设施来实现。
此外,水资源管理还可以采用耕地旋作、田间排水、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减少荒地的流失和保护沃土。
另外,通过水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可以减少人类对地面水的需求,从而缓解水源短缺问题。
3.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来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例如,灌溉沙漠地区,使其变得充足、肥沃有机,使荒地恢复过去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丰富性。
浅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浅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首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用比较专业的语言来说是指农用地在外力的作用下土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有很多的现象可以表现土地的退化,比如农牧交错带的南移,过牧草地产量下降,植被覆盖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等等。
土地是所有动物与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摇篮,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离不开土地的养护。
水土的破坏会直接危害到生物的多样性,使数个物种数量锐减甚至消失。
而且此类的破坏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复原。
这其中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从地理方面来说,土地的荒漠化出现在我国的三北地区,那些地方的气候条件相较于南方比较恶劣,阳光充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土壤多为盐碱性土壤不合理的灌溉很容易使土地盐碱化,导致一大片土地寸草不生。
而且我国北方的水文条件远不如南方,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这些都使得北方的荒漠化灾害十分严重。
南方的环境问题则集中在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方面负担以及由水土流失带来的地质灾害。
如农牧的减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我国华南部地区,出现了一种叫做“红色沙漠”的现象,很大一片山坡上寸草不生,因为南方的土地为红色,所以放眼望去一片胭脂一般的红色。
所以被称为“红色沙漠”。
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该片山地的植被遭受到破坏,土地裸露出来,南方降水充沛,大量的雨水将土壤中所剩无几的营养元素冲刷干净,红土地本来就很贫瘠,植物更加难以生长。
经过进一步的破坏,就形成了这种红色沙漠。
红色沙漠上的土壤无法固定,从而成了泥石流发生的隐忧。
对山下的城市或者乡村造成了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十大国家之一,生态环境与现今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矛盾。
生态学考试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措施

生态学考试: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两大难题,治理措施多样且复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流失,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2. 工程措施:比如修建梯田、护坡、挡土墙等,以减少径流冲刷,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3. 农业技术改进:如合理轮作、间作,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保护土壤结构。
4.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的土壤侵蚀。
荒漠化治理措施:
1. 植树造林:在荒漠地区种植耐旱植物,构建防护林体系,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 节水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土壤结构、发展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土地利用调整: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类活动对荒漠环境的破坏。
4. 生态移民:将受荒漠化影响的居民搬迁至其他地区,
减少人类活动对荒漠环境的压力。
5. 科研监测:加强对荒漠化原因和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治理措施

荒漠化治理措施
1、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耕地质量监测。
以水土流失面、植物凋落面
为主体,采取护坡、荆棘篱笆、草地修复、树种更新等措施,保护耕地水、坡、土壤。
2、建立耕地坡度(及草地修复地夒)的管理体制,采取挖口、护坡
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荒漠化。
3、开展防护植被作业,采取植物种植、驯养、杂草除草等措施,恢
复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岩溶破碎带植被覆盖。
4、开展林业护理,采取除草播种、苗木种植、清林造林、森林修复
等措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袭。
5、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农田灌排,关闭死气,挖沟引水,动态调
节水量,防止水资源浪费。
6、积极改善地质环境,保障土壤机械特性与水分含量的稳定,促进
地表植被的生长,控制土壤风蚀。
7、开展荒漠生物恢复技术,采取矿石粉末撒布、禽鹤牧养等措施,
促进生物重建,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地形: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4.河流: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6、生态环境脆弱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荒漠。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2.人类的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 1% 水资源利用不 当 10% 过度农垦 27%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32%
过度放牧 30%
荒漠化的成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二、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 ④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1)请用箭头表示出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2)由此得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还能分析出荒漠化的什么原因?
(填图要求:填出图中 山脉、城市河流名称)
35°N
2、黄土高原特点: ①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沟谷发育, 千沟万壑; ②黄土覆盖,多次生灌从、矮林,植被覆 盖率低; ③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脆弱的环境(∵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表现在: a.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灾害频繁, 人类不合利用加剧灾害发生频度。 b.环境遭破坏后恢复困难。 ②黄土高原黄土层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夏季多暴雨。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成因
西 北 地 区
华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分析原生性荒漠的成因
热带荒漠 温带 荒漠
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寒流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
过度开垦
a.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一、中国水土流失状况:
1、分布: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 方的土石山地都有发生。黄土高原最严重。我国水土 流失约180万k㎡。
2、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有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原因,但人 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如:陡坡毁林毁草开荒,强取耕 地;滥砍滥伐,强取薪柴,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开矿, 地表裸露。110°E40°N35°N
③改善天然草场植被(规定合理载畜量), 改善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保持水土);
④煤炭开发时有计划存放表土,开展复垦工 作。 ⑤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三、南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
1、本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乱砍滥伐森林; 3、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在全国仅次于 黄土高原。但本区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比黄 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 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
(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引发量占90.4%∴控制改善人为行 为,可治理。 ①尖锐的人地矛盾,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 的压力很大。人们为解决吃饭问题毁林开荒(开垦 陡坡、林地、草地),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经济 环境的恶性循环,自然灾害频度加大;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耕作,破坏林草种源)。 ③开矿:露天开矿及河道、滩地开矿,形成水土流 失新的物源,增加河流泥沙含量。
荒漠化的过程 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 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 即发生土地 继续发展 退化
使土壤中水分和 养分进一步流失
一、荒漠化的概述
1、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 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 盐渍化 4、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半湿润地区。
4、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抓好梯田建设,挖掘水资源, 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 前提。——即: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②扩大林、草地面积(根本措施):现有土地 造林种草(造林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实施退 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25°的陡坡耕地)。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超载 放牧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3、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是:
①造成当地土地贫瘠; ②农业低产, ③河流下游河床抬高,增加防洪难度; ④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范围:
110°E 40°N
长城-秦岭,祁连山东 端(乌鞘岭)-太行山, 跨青-甘-宁-内蒙古-陕 -晋-豫7省区。
5、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 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 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6、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 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 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四﹑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昆仑山-阿尔金 山-祁连山以北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 岭以西
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 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 小部分
长城以北
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
<200mm 200-400mm
400-800mm >800mm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