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民族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是一首极具触动人心的歌曲。
该曲体现了江姐为了信仰和民族利益勇敢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勇敢抗争的精神。
以下分析该曲的演唱。
首先是歌曲的旋律。
《红梅赞》的旋律简洁明快,易于唱响。
歌曲以激昂的节奏开头,旋律紧扣歌曲主题,表达了江姐视死如归的勇敢和坚定。
歌曲中插入了感人至深的旋律,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江姐无私奉献的纪念和悼念。
这种简洁明快、顿挫分明的旋律形式,让听众很容易记住歌曲的主旋律,使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是歌曲的歌词。
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直白而富有情感。
歌曲以江姐的革命信仰和救国理想为中心,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诗句,表现了江姐舍己为人的壮举和牺牲精神。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表现了普通人在艰苦岁月中的力量。
歌曲的歌词鲜明地反映出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系了人们思考历史、思考人生的情感共鸣。
最后是歌曲的表演。
歌曲的表演需要有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出色的演技。
正是因为该曲的主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民族感情,所以演唱者需要深入挖掘歌曲的情感内涵,尤其是要学会用自己的感情来表达歌曲所包含的感情。
除此之外,还需要表演者有超群的音乐功底。
在演唱过程中,各种音高和音色的变化需要得到充分的把握,以确保歌曲的演唱有足够的厚度和层次。
总之,《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是一首卓越的民族歌曲,它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牺牲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厚的感情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完全投入其中,将这种感情传达给听众,以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民族歌剧《江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江姐》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表达了江姐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付出。
这首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向观众展现了江姐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走向光明。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不仅展现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更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感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这首歌曲在民族歌剧《江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情感色彩。
1.2 概括《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民族歌剧《江姐》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以极具激情和感染力的演唱形式,表达了江姐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展现了她坚定不移地站在革命队伍前线的英勇形象和崇高情感。
在这首歌曲中,演唱者通过激昂的唱腔和情感饱满的表演,将江姐的青春活力和对信仰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歌曲的演唱,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江姐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无限忠诚和坚定决心,以及她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这首歌曲在整部民族歌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其浓烈的感情表达和动人的旋律,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使人们对革命事业和江姐这位伟大女英雄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
这首歌曲通过精彩的演唱展现了江姐的英雄形象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民族歌剧《江姐》中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一首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描写江姐的形象和背景江姐,本名蔡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上海妇女维护会秘书长。
她因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和革命斗争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她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被称为“革命女烈”。
江姐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无畏的精神,她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江姐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乐观、坚定、无畏的女性英雄。
她不畏艰险,勇敢地面对困境,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摘要】﹕中国歌剧是在汲取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从而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剧《江姐》把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推向了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本文通过四个部分阐述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主题、艺术特征、民族化、戏曲一、中国歌剧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叩开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大门。
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丰腴、从低靡到繁荣,一步步向世人走来,它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萌芽,40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中国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国民族歌剧的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统治地位,歌剧艺术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一翼而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
”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歌剧艺术工作者感到歌剧创作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洋歌剧形式创作的、并投入大量制作成本上演的一些歌剧,在中国却失去了广大的基层观众,人们不再像喜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那样喜爱它了,中国歌剧失去了很多市场,新时期民族歌剧面临着困境,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民族歌剧的这种现状,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二、《江姐》的主题音乐结构《江姐》这部歌剧是根据著名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1964年首演。
以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刻画了一些性格各异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了一些特务、叛徒的丑恶嘴脸。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江姐》是一部以江青为原型的民族歌剧,剧中主题曲《红梅赞》是该剧最脍炙人口的曲目之一。
这首歌曲由韩 S 唯创作,以红色文化为背景,表现了江青豁达奋斗、坚定抗争、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精神。
演唱者通过叙述江姐的故事,表现出江姐坚守信仰,崇尚自由的理念,铸就了中国革命先烈的传奇人生。
在演唱上,该曲开头以清朗的钢琴、小提琴伴奏,韩式唯的嗓音清晰而抑扬顿挫,充满了感染力。
在精彩的副歌部分,歌曲中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呈现出强烈的和弦效果,和歌曲中韩式唯高亢的歌声相协调,让人听了感觉神采奕奕、豁达高远。
歌曲中的歌词也十分精妙,语言简练而押韵明显,使得整首歌都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极具动听性。
整首歌曲充满了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几乎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被激励。
演唱者不仅仅是在唱这首歌,更多的是在表现江青这个英雄人物,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把江青的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传承革命的火种,发扬光大红色文化。
在演唱过程中,歌曲中的高亢歌声,与乐器的齐奏互相烘托,展示出一种庄严的气氛。
整首歌曲充满了搏斗、奋斗的意味,彰显出中国革命者顽强的生命力和铁血斗志。
歌曲最后以高亢、洪亮的歌声落下帷幕,向江青这位英雄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迄今为止,《江姐》这部民族歌剧及其中的主题曲《红梅赞》一直备受赞誉。
演唱者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唱功,让观众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江姐这位优秀的女革命者所传达出的巨大感染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激励人心的精神。
这首歌曲在不断地被传颂,已经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革命精神不断盛放的注脚。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江姐》是一部根据中国著名革命烈士江姐亲历经历改编而成的民族歌剧,它以民族英雄江姐为主人公,通过她的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革命的艰辛以及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
《江姐》中有许多经典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主题曲《红梅赞》。
这首歌曲由曾国祥作词,郑德荣作曲,朱丹玲演唱。
它激昂慷慨、充满力量,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
歌曲的歌词描绘了江姐革命的自我牺牲、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民族自豪感和共同团结的力量。
首先,歌曲的曲调非常激昂,快节奏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音乐张力,同时充分体现了革命时期的紧张气氛。
整首歌曲充满着豪迈的气息,调子高昂、旋律飞扬,充分展现了革命烈士的血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歌曲的歌词同样非常积极向上,语言简洁生动,表达了江姐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江姐牺牲自我、保卫祖国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听众,激发青年一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和理解。
其歌词:“我不是那纯洁的雪花,只愿心如红梅不改绿色的信仰;我不是那开得最早的花儿,只愿鲜艳妩媚不改炽烈的斗争”更是表达了江姐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斗争的热爱之情。
最后,朱丹玲的演唱也是歌曲成功之一。
她以饱满的情感演绎了这首歌曲,让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
她的歌声充满张力,歌曲高潮部分更是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姐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在民族歌剧《江姐》中,主题曲《红梅赞》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忠诚革命、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内涵,更是让这首主题曲代表了一代人对祖国的深情,对革命斗争的不断颂扬和追忆,成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有力载体,也是青年人爱国主义的雏形。
歌剧《江姐》观后感300字左右从音乐的角度

歌剧《江姐》观后感300字左右从音乐的角度《江姐》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歌剧爱好者,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立刻被其神奇的音乐所折服。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江姐》的音乐表达出了深刻的对爱国主义的尊重和家庭爱的深情厚谊。
全剧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其中部分乐曲用了中国传统乐器,让观众更加清楚地感受到中国元素的独特性。
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我总是在《江姐》的歌曲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绪,这般感觉弥足珍贵。
在音乐风格上,《江姐》使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风格,把中国人民独有的活泼、喜悦和梦想有机地融入到了表演中。
此外,还使用了流行音乐,给每个角色赋予了不同的音乐色彩,使角色和人物内心深处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在音乐的构成上,《江姐》中的大部分音乐都是以管弦乐作为基础构成的,演唱者对管弦乐的表演可以说是完美的,让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都受到了极大的美妙感受。
此外,还使用了少量的古典音乐,让整部剧显得更有气氛感。
通过《江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音乐不仅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而且能够让观众更加接近该剧叙事的深层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整部剧的气氛中。
音乐让《江姐》的故事更加动人并强调了角色的感情。
总之,《江姐》的音乐无疑更加强调了这部作品的爱国主义情绪,
以及人们对家庭的深情描绘,是一部令人惊叹的歌剧,也是一部令人无法忘怀的作品。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主题曲的演唱分析《红梅赞》是民族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曲之一,它是根据中国著名作家冯雪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首歌曲通过对江姐的赞颂和红梅的比喻,表达了江姐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在演唱方面,《红梅赞》以其深情的旋律、激昂的节奏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江姐的坚毅和勇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这首歌曲的旋律很具有感染力。
在《红梅赞》的演唱中,歌手们往往会选择一种激昂有力的方式来展现这首歌曲。
旋律起伏跌宕,仿佛江姐坚定的步伐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高潮部分更是气势磅礴,激昂奋进,仿佛让人感受到江姐在忠诚信仰中的坚定信念。
这种激情奔放的旋律带着观众一起感受江姐的英雄气概,使人们对江姐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歌词的深刻含义也是这首歌曲的一个显著特点。
歌词中对红梅的赞颂,巧妙地比喻了江姐的英雄形象。
红梅是寒冬中的一抹亮色,象征着不屈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坚强精神。
正如歌词中所唱:“雪中送炭点滴相邻,冰封三尺红梅新。
万里长征又一天,颠簸辛苦是雪中。
”这些歌词不仅赞美了江姐的坚韧不屈,更隐含着对她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崇敬之情。
这种崇敬和敬仰的情感通过歌词与旋律的融合,使得《红梅赞》更加感人,更加具有震撼力。
演唱者的表现力也是这首歌曲的一大亮点。
在《红梅赞》的演唱过程中,由于歌曲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抒发的力量,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他们需要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音量的轻重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
演唱者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表情来展现江姐的坚毅和英雄气概,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心生敬仰之情,这对演唱者的演技要求是非常高的。
歌剧江姐赏析论文

歌剧江姐赏析论文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和著名作词家张铁林合作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
该歌剧以中国革命英雄江姐的生平为题材,通过歌剧的形式展现了江姐坚贞不屈、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在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歌剧《江姐》进行深入的赏析,从音乐、剧情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歌剧《江姐》在音乐上的表现。
这部歌剧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子,又融入了西方歌剧的元素。
在配乐上,丁善德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合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使整个歌剧音乐的氛围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表现江姐坚毅不屈的性格时,音乐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同时,歌剧《江姐》中的歌词也十分动人,张铁林的词作深刻地揭示了江姐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使人们在欣赏歌剧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江姐的伟大精神。
其次,我们来看歌剧《江姐》在剧情上的表现。
整部歌剧以江姐的生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剧情展开,生动地再现了江姐的成长经历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
从江姐年少时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牺牲,整个剧情紧凑而又感人至深。
尤其是在描写江姐与革命同志们的情感交流和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时,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整部歌剧通过细腻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将江姐这位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对江姐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我们来分析歌剧《江姐》在历史背景上的意义。
歌剧《江姐》以江姐的生平为题材,将中国革命的历史与江姐的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歌剧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江姐这一革命英雄形象的再现,歌剧《江姐》向人们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者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同时,歌剧《江姐》也使人们对江姐这一英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人们对江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摘要】﹕中国歌剧是在汲取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从而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剧《江姐》把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推向了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本文通过四个部分阐述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主题、艺术特征、民族化、戏曲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叩开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大门。
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丰腴、从低靡到繁荣,一步步向世人走来,它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萌芽,40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中国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国民族歌剧的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统治地位,歌剧艺术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一翼而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
”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歌剧艺术工作者感到歌剧创作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洋歌剧形式创作的、并投入大量制作成本上演的一些歌剧,在中国却失去了广大的基层观众,人们不再像喜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那样喜爱它了,中国歌剧失去了很多市场,新时期民族歌剧面临着困境,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民族歌剧的这种现状,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二、《江姐》的主题音乐结构
《江姐》这部歌剧是根据著名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1964年首演。
以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刻画了一些性格各异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了一些特务、叛徒的丑恶嘴脸。
《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40多年来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一直在歌坛传唱不衰,耐人寻味。
《红梅赞》的这一音乐主题,不单是出现在人物江姐出场前的伴奏中,也同样出现在人物江姐的唱腔之中。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更是富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成功唱段。
这段唱腔的前奏(实际上是江姐的主题),贯穿在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
前半部分有两处铿锵有力的大跳,加上高音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刻画了一个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后半部分的旋律中去掉了四度跳进,多采用级进关系的音程,使得人物性格由硬朗转为柔美,从而体现了剧中人物江姐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无尽的爱和深情。
这一旋律恰恰是《红梅赞》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旋律,紧接前述主题,导入江姐唱腔的慢板部分,唱“春蚕到死……”娓娓地道出心中对党、对战友的无限深情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整部作品中,主题从头至尾在器乐曲与声乐曲中贯穿,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艺术记忆。
在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一句意味深长的“啊”,仅仅用了一个字,用下行级进的音程将一个革命者人性的一面表露无遗,在情感上为接下来诉说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做出了铺垫,在情绪上为诉说内心愿望时的平静提供了缓和的余地,在结构上也为转板做出了衔接。
因此说是主题音乐在唱腔中意味深长的一次贯穿。
多处使用润腔,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 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 时,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大量采用了川剧的唱腔,由于川剧高腔, 是最具戏剧性的声腔形式, 其中的“一字腔”, 特别长于细致地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
“一字腔”节奏的强弱处理,旋律的扩展收缩, 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 而节奏强弱处理, 旋律扩展收缩, 又完全体现于强与弱、高与低、快与慢、断与连、颤与直等对比的演唱技巧。
这些技巧的运用, 是唱词语气的夸张与音乐化, 也是对人物情感的渲染升华,也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此外该段吸收了京剧、越剧、川剧、婺剧、洋琴、四川清音等民族戏曲、曲艺的音乐语汇。
《春蚕到死丝不断》这一段采用慢板演唱, 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地去拼读,声音的共鸣缩小, 用弱声唱, 感情内在而深沉, 因为在江姐她的人生里, 只有最崇高的信仰了, 对革命信念动用了真情, 对祖国同志动用了真情, 一个牺牲了自己个人幸福和生命的女人, 还具有女性独有的温婉的气质, 所以在演唱这段时给人的感觉是欲哭无泪, 坚忍地情绪在其中,采用过腔接字的气息与声腔的连贯, 字与字的连接首尾相连,把每一个字的字尾送到下一个字开始的字头上去, 润腔润字, 精打细磨, 这样她唱出了“丝不断”般的主人翁的一片丹心。
在《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唱腔,江姐的主题出现,拖腔部分是主题的一次变化再现。
一方面,旋律中围绕mi的上行进行描写了江姐即将赴刑场时对明天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另一方面,拖腔部分的后两小节下行叹息式的音乐,表明江姐为自己不能生活在幸福的明天而感到惋惜。
作为拖腔部分表现出江姐作为共产党人的自豪和荣耀,与主题相比,节奏时值增加一倍,描写出江姐的从容不迫,也像在对战友们诉说自己为革命能够贡献自己的青春,感到虽死犹荣,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这里是主题的原始再现,描写江姐表达出对党和人民无怨无悔的一腔激情之后,对自己孩子的一片难舍之情。
《红梅赞》为七声徵调式,歌曲中多处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使得旋律开阔而有气势。
歌曲的素材主要借鉴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还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曲调朴实优美,深情而又乐观,充分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绣红旗》具有婉转柔和的曲调,又饱含情意创作特点,它的创作吸收和运用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一特征使歌曲的旋律更加适合歌剧的韵味。
表现江姐和狱友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特殊感情”。
“热泪随着针线走,含着热泪绣红旗”的特定事件和微妙复杂的感情,表达江姐和战友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发展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之上,我国音乐家、艺术家们把中国歌剧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长期屹立在舞台上,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歌剧《江姐》由阎肃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本文主要从歌剧《江姐》的历史背景、性格特征、音乐表现等不同视角来诠释歌剧《江姐》的魅力,从而作曲家赋予“江姐”的人物气质以及创作意图,通过对《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绣红旗》等经典唱段演唱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分析,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性格以及音乐的深层
含义充分表现出来,为今后演唱及分析理解作品方面起到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
对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新歌剧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塑造革命的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歌剧《江姐》在这方面的创作成就显著,它在舞台上为江姐这个人物塑造了色泽鲜明的艺术形象。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一个很好的文艺武器。
三、通过歌剧《江姐》反应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中国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不能认为歌剧是西方艺术,应向其全方位靠拢,越“洋”越能与世界接轨。
它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例如早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团出国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压群芳的演艺折服观众,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改革开放后,豫剧等地方戏曲走向世界舞台,以其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受到热烈欢迎。
因此,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准标志的歌剧,更应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完整的艺术体系、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歌剧艺术中绽放独特魅力的艺术之花。
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生活的载体,他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需求反映其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的文化。
歌剧《江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做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歌剧作品。
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
【参考文献】:
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孙允文.《音乐在歌剧与戏曲中的功能与表现特征之比较研究》
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
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