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国最 新癌症报告
癌症仍然是人类的大敌

癌症仍然是人类的大敌作者:张田勘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目前,癌症仍然是人类的大敌。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每年一度的癌症报告阐明了这一点,但是也透露出人类征服癌症方面的种种进步和突破。
癌症的统计和分析必须以前几年各国癌症发病情况为基准,无论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还是中国的癌症报告都是基于3、4年前的确切数据和信息,尽管这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反映的是确实、可靠的信息。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8年9月12日发表了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这份报告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36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同时根据2015年的全球癌症情况,预测了2018年全球癌症的一些发展情况。
《全球癌症报告》表明,癌症仍然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全球癌症负担进一步加重。
目前,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三种癌症,死亡率分别位列第一、第五和第二。
但是,全球的癌症发病情况有着明显的两性差异。
在全球范围,肺癌是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同时也是男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男性肺癌的发病率为14.5%(男性肺癌占癌症总病例的14.5%),死亡率为22%(男性肺癌死亡约占所有癌症死亡的22%),在这两方面都占最高。
位于男性第二和第三高发病率的癌症是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3.5%;结直肠癌,发病率为10.9%。
但是,男性的癌症死亡率位于第二和第三高位的分别是肝癌,死亡率为10.2%;胃癌,死亡率为9.5%。
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中占第一位,为24.2%(占女性癌症总病例的24.2%),同时乳腺癌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为15%(约占女性所有癌症死亡的15%)。
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二至第四位的是结直肠癌(9.5%)、肺癌(8.4%)和宫颈癌(6.6%),但女性癌症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为13.8%;其次是结直肠癌(9.5%)和宫颈癌(7.5%)。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预防抗凝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

DOI:10.13558/ki.issn1672-3686.2019.04.022基金项目:2017年度东阳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公益类项目(17-305)作者单位:322100浙江东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东阳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经验交流·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预防抗凝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邵峰李丽军叶林妹张磊严景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1]。
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2]、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瘘[3]是结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预防性给予肝素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3],但是,预防抗凝治疗可能增加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瘘风险,造成临床医生对术后使用抗凝剂的极大顾虑。
本次研究评估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预防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220例患者,其中男性113例、女性107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38±12.54)岁;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1]。
根据是否采用预防抗凝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22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1.93±12.81)岁;对照组98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0.20±12.24)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两组均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
手术完成后,研究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4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7d。
对照组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治疗。
术后第3天采血检测D-二聚体水平,若D-二聚体水平>5μg/ml,行胸部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有无肺栓塞,行彩超检查明确有无双下肢血栓栓塞。
磁控胶囊胃镜——胃癌早期筛查的利器

磁控胶囊胃镜——胃癌早期筛查的利器文、图/中华中医药养生康复分会研究院李宁中日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马骁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文件还提出了癌症防治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我国是胃病大国.高发病种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发病率约为31.28/10万。
但我国胃癌的现状是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对于早期的胃癌患者.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均能超过90%。
胃癌早期无症状,规范筛查很重要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这为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而胃癌早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胃癌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是提高早期胃癌诊治率的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消化内科专家李兆申说:"发现一个早癌.拯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对于早期治愈率很高的胃癌患者来说.如果能早期发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胃癌发病高危人群,更要提高早筛意识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符合以下第1项和2-5项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在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者。
4.近亲属中有胃癌患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5.存在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及吸烟、饮酒等)。
以上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清学筛查.如果发现异常.则需进行胃镜检查,从而做到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018中国最新癌症报告出来了,看得人心惊肉跳

2018中国最新癌症报告出来了,看得人心惊肉跳1. 发病率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2. 死亡率全国癌症死亡数229.6万例。
到了医院才知道到了医院才知道:明明几千几万就能解决的事,偏偏我花了近百万还不够。
到了医院才知道:存折上的存款就是一个数字,不定哪天花完了就被清户了。
到了医院才知道:除了亲人和家人来看望你就是债主来看你了,家人来看你是关心你,债主来看你是来要钱的,之前所谓朋友早就躲得远远地,为啥?怕你借钱啊!到了医院才知道:辛辛苦苦几十年,都是给医院打工了,不管你有多少钱,在医院也就只能买到一张床,从贫穷到富裕很难很难,但从富裕到贫穷也许就是那么一瞬间。
很多年轻人总是说我身体很好,我多运动,身体就没事!也有人说,我的爷爷奶奶活到90多,顿顿白菜豆腐,吃什么保健品,养生有什么用!还有人认为,吃得好就是健康,我有的是钱,有医院给我做保障!其实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在赌自己的未来。
养生不是让你花多少钱,吃多少保健品,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别把希望寄托给医院,别等躺在病床上再谈养生,提前预防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在以更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被动治疗变成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从短期治疗痊愈变成为日常预防和院后康复与保健成为现在最受欢迎的健康管理方式。
在一线城市,年轻人对自身健康投资每月超过千元,民营企业对职工健康投资逐年增多,更有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为专业人才开出了年薪50万的诱人收入,可见,健康管理已成社会刚需,中国的14亿人口需要大约1000万健康管理人才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指导服务。
面对人才紧缺问题,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健康管理师等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
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
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
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
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
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

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对于全球人类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据2018年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公众和医学界敲响了警钟。
一、全球癌症患病率逐年上升根据2018年的报告数据,全球范围内癌症患病率在过去几年中呈上升趋势。
这一趋势可能受到人口增长、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报告中指出,全球2018年新增癌症病例约为1850万,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一倍。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各类癌症种类及分布根据统计报告显示,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
其中,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并且致死率最高。
在全球,肺癌的发病率呈不同程度上升,与吸烟率和空气污染有关。
乳腺癌则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但在发达国家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的手段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肝癌则在亚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结直肠癌和胃癌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常见的癌症类型。
三、癌症的预防和控制面对全球癌症问题,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筛查癌前病变及早期诊断、提供优质的治疗和关注生物疫苗的发展。
报告指出,有90%的癌症与环境、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其中一些因素是可以干预的。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少食多餐、保持体重、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可以降低癌症的风险。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暴露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
早期诊断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筛查高危人群,如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等,可以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存活率。
另外,新型的生物疫苗研究可以帮助预防癌症,其中包括研发乙肝疫苗和宫颈癌疫苗等。
四、制定全球癌症防控政策在防控癌症方面,需要制定全球和国家层面的政策。
中国肿瘤的趋势与现状

中国肿瘤的趋势与现状
目前,中国肿瘤的趋势是逐年增加。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2018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量达到了约492.6万,肿瘤已成为中国一大威胁人群健康的疾病。
中国肿瘤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发率:在中国,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其中,肺癌是中国男性的首位癌症死因,乳腺癌则是中国女性的首位癌症死因。
2. 早期筛查不足:由于肿瘤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治疗难度较大,生存率较低。
3. 区域差异:中国各地区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低。
4. 医疗资源不均衡:在中国,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较丰富,而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了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针对中国肿瘤的这些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改善肿瘤的防治工作。
例如,推行普及肿瘤早期筛查、加强肿瘤患者的康复护理、推广肿瘤诊疗技术的培训等。
同时,也呼吁广大公众重视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
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头号杀手之一。
据2018年的最新全国癌症报告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全国健康和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对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探讨癌症的危害、预防方法以及对癌症患者的支持。
在2018年全国癌症报告中,肺癌依然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据研究显示,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每年有大量的人因吸烟导致肺癌,这给社会和个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减少肺癌的发病率,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行吸烟禁令,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与此同时,胃癌也是中国癌症报告中的另一个关注焦点。
胃癌一直被视为中国的一种“多发病”。
中国的饮食习惯是胃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过量的食用咸腌制食品、红肉和精加工食品。
为了预防胃癌的发病,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且适度减少对咸腌制食品和热量过高的食物的摄入。
除了肺癌和胃癌之外,乳腺癌也是中国女性癌症报告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女性患上这种病。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的关键。
因此,女性应该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并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
同时,加强对乳腺癌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女性了解乳腺癌的风险,并采取积极的保健措施。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癌症类型,报告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类型的癌症,如大肠癌、肝癌、口腔癌等。
对于这些癌症类型,预防和早期诊断同样非常重要。
定期接受体检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都是防止这些类型癌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除了预防措施外,对于癌症患者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全国癌症报告提到了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受病痛影响的生活质量下降问题。
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
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
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
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
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
覆盖人口共288243347人(包括男性146203891人,女性142039456人),占全国2014年年未人口数的21.07%,其中东部地区164062330人,中部地区81477272人,西部地区42703745人。
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情况据估计,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
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
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存在地区性差异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
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趋势相似。
肺、结直肠、胃、肝癌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较常见,东、西部地区女性乳腺癌较常见,中部地区食管癌较常见。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肿瘤死因均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分年龄段发病率各地区0~30岁组恶性肿瘤发病率均较低,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快速增高,80~岁组时达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
各地区20~50岁组女性发病率均略高于男性,5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
3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人数快速增高,60~64岁组的发病人数最多,其后发病人数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各地区男性、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变化趋势相似。
肺癌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调查显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肿瘤,发展中国家男性肺癌新发病例数远超排在第2位的肝癌,但在发达国家中前列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新发病例最多的癌症。
我国各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中部地地区男性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这可能与我国男性较高的吸烟率有关。
肺癌在全世界女性中发病率排名第3、死亡率排名第2,发达国家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低于乳腺癌与结直肠癌,肺癌死亡病例数排名第1,发展中国家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低于乳腺癌与宫颈癌,肺癌死亡病例数低于乳腺癌。
我国女性肺癌发病率排名第2,但在西部地区肺癌发病例数仍居第1位,所有地区女性肺癌死亡率排名第1。
发达国家女性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近年来这些国家女性吸烟率的不断上升有关。
我国女性吸烟率较低,但女性肺癌发病率仍高于一些女性吸烟率较高的欧美国家,这可能与女性性二手烟暴露、室内油烟与燃料污染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
我国不吸烟女性二手烟暴露率高达71.6%,农村地区(74.2%)二手烟暴露率高于城市地区(70.5%)。
另有研究显示,我国北部、东部地区各省工作场所禁烟率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公共场所吸烟情况较为普遍。
同时,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室内燃料使用情况更为普遍,这些可能是导致西部地区女性肺癌负担较重的原因。
胃癌胃癌新发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第5位,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第5位,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最高。
我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东、西部地区。
不良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慢性幽门螺旋杄菌感染可能是胃癌高发的危险因素。
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和甘肃等地是胃癌高发区巧。
中部地区胃癌发病、死亡率较高,这与胃癌高发区的分布有一定关系。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
发达国家中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发达国家较高的肥胖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东部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这可能与东部发达地区人群生活方式明显西化有关。
西部地区发病率、死亡率与东部地区相似,而中部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则均较低,其原因需要更多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大规模人群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的筛查方法包括: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免疫化学粪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测、血清癌胚抗原检测测、弯曲乙状结肠镜检查、CT仿真内镜、气钡双重造影、结肠镜检査等。
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
肝癌肝癌疾病负担男性重于女性,发展中国家重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中男性肝癌发病排名第10位死亡排名第6位,女性发病排排名未进前10位、死亡排名第7位。
发展中国家男性肝癌发病、死亡均排名第2位,女性发病排名第6位、死亡排名第5位。
我国肝癌发病、死亡从高到低依次为西、中、东部地区。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肥胖等因素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1992年全国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流行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列。
2006年全国调查显示,东、中部地区乙肝流行率大幅降低而西部地区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与西部各省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有关。
西部欠发达地区应注重肝癌危险因素的防控工作,从而降低区域癌症负担。
乳腺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均排名第1,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2,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15。
我国东中部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排名第1,西部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例数少于肺癌,但发病率仍排名第1。
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
我国各地区乳腺癌死亡率普遍低于肺癌、胃沪、肝癌、结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乳腺癌负担较重,这与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较快有关。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西化、肥胖率的普遍增高、生育率的相对降低都是导致城市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增高的危险因素。
食管癌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ー。
包括河南、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区的太行山脉一带是我国传统的食管癌高发区域,我国中部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与食管癌高发区的分布有一定关系。
我国国高发地区90%以上的食管癌为鳞状细胞癌,其发生与吸烟、营养元素缺乏惯、食烫食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主要出现在女性人群中,发达国家女性甲状腺癌发病排名第7位,发展中国家女性甲状腺癌发病排名第9位。
我国东部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甲状腺癌是30岁以下女性人群的最主要癌症类型。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其他国家也发现了类似趋势,这可能与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有关。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甲状腺癌筛查率不同所导致的。
宫颈癌发展中国家女性宫颈癌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
宫颈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中未排入前10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2位,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9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3位。
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西、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死亡率略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低,这与欠发达地区女性宫颈癌筛查普及度较低、HPV感染率较高有关。
2017年,宫颈癌疫苗在我国内地正式获批上市,这为我国宫颈癌防控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体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癌谱略有不同。
胃癌、肝癌、宫颈癌等与慢性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疾病负担较重,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与较高社会经济水平、西化的生活方式有关的恶性肿瘤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疾病负担较重。
疾病谱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医疗资源分配的地域差异,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及高危地区对重点肿瘤开展基于人群的早期筛查工作提高预后较好的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加大力度推进医疗资源公平化,同时在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肿瘤监测和筛查覆盖率可能是未来我国肿瘤防控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