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亭的构造分析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拙政园园亭立意与布局

拙政园园亭立意与布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
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一 ·园亭立意:•主观立意•客观立意♦主观立意☻主要借古诗词立意:绣漪亭——取杜甫诗“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萤”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色的绮丽;与谁同坐轩——政园西部的扇面亭,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据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借以写景,取名为“与谁同轩”,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也暗示着园主孤高的品格;放眼亭——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亦称“补拙亭”。
绣漪亭与谁同坐轩放眼亭♦客观立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植物与水体●以植物立意: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举例说明:荷风四面亭的荷,夏季清香四溢、荷风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桔红”;雪香云蔚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追求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有嘉实”;•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飞檐翘角,四壁设有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宛若亭中有亭;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作为江南古典园林得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就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得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得历史,具有深厚得文化意蕴,拙政园得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与谐得空间布局,丰富得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得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得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得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拙政园整体得空间布局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得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就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间得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得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分别就是:东园、中园、西园。
东园得面积约为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得“归园田居"为主。
现有得景物大多为新建,园得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得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
再西有一道依墙得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中园就是全园得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
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得亭台楼榭、西园面积约为12。
5亩。
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其中,建筑以南侧得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与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瞧北池中得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得假山、茶花。
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
拙政园分析

中三
拙政园中部第三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南向北依次为:块状空间1、 2 (实)——面状空间3 (虚)——块状空间4(实)——面状空间5 (虚)—— 块状空间6 (实) 面状空间在平面形式上成L型,块状空间1、 2也形成了 L型的块状组,南部虚实空间相互咬合,使得该组庭园的虚实空间序列在具有一定 的节奏感的同时又富有变化 两个点状空间——香洲、见山楼——重要的控制性节点
•该庭园的空间结构从南至北依次为:块状空间1 (实)——面状空间2 (虚)——块状空间 3(实)——面状空间4(虚)——块状空间5(实)——面状空间6(虚)——块状空间7(实) •三个点状空间——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和倚玉轩——重要的控制性节点 •塑造观赏性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以远香堂为巾心的庭园序列空间
纵一
西园
西部园林曲折迂回的水系形成了两纵、两 横的水轴线,纵向的水轴线为南部住宅建筑 轴线的延伸和错位,进而形成了“三纵两 横”五条轴线。
纵二
纵三
纵向的第一条轴线南起西园主体建筑卅六 鸳鸯馆,北至浮翠阁,中间点缀有笠亭,该轴线 上的景观特色以山景为主 纵向的第二条轴线位于园区西侧,塔影亭、 溪涧和留听阁形成了该轴线上的主要景观 纵向的第三条轴线南端为宜两亭,中间经过 长长的溪涧、水廊,北止于倒影楼,该条轴线 上的景观特色以水景为主,将如倒影楼、与 谁同坐轩、水廊、留听阁、塔影楼等临水 而筑的建筑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对游人视线 具有引导作用。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H3为绣绮轩 所在的
山体,东西长约32米
,南北约21米,与主 峰HI隔水相望。
Hl、 H2、 H3形成 了巾园的主要地形
地势。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西园地形地势由H4、
H5、 H6三座山体形
拙政园园亭分析ppt

绣漪亭
取杜甫诗“绣绮 相辗转,琳琅愈青 萤”之意,以豪华 的丝织品比喻周围 景色的绮丽
放眼亭
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 亭。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 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 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 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 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 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 丽。此区地域开阔,建筑 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 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 规则的山岛。立于山巅的 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 强的点景作用。亭取自白 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 而得名。透过树梢,中部 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 亭名之意境相契。
拙政园平面图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 绿水环绕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 烂漫”。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 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 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 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 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 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 意。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 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 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 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 很适合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需 要,从深层意义上反映了我国传 统的审美情感。
荷花四面亭
四面皆水,夏季 莲花亭亭净植, 垂柳婀娜多姿, 其抱柱联“四壁 荷花三面柳,半 潭秋水一房山” 坐落在池中小岛, 具有“柳浪接双 桥,荷风四面来” 的风云特色。
塔影亭
单檐八角形攒尖 顶亭,建在池中心, 倒映在水中,犹如 一座宝塔,端庄怡 然,增强了西部花 园的整体性,升华 了水体竖直方向上 的倒影效果
一、园亭的立意
1.借水立意 拙政园的特点是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 平淡天真、疏朗自然。以水为主题,在各个方面充分抓住 主题,突出水的优美。 园亭以独特的造型,结合水顺 应地形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 布置,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 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水边 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 的景色,另一方面丰富水景效 果。
拙政园分析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
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西山较大,山顶建雪香云蔚亭,东山较小,山后建北山亭藏而不漏,与前者成对比烘托。
岛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
北
南
水源
园门—障景,大小空间转换、开合对比手法运用。
拙政园西端水尾的处理:小沧浪、小飞虹南北呼应,配以周围亭廊构成一个空间内聚的独立幽静的水院。
景观深远、层次丰富:小沧浪—小飞虹——荷风四面亭(见山楼)
别有洞天与梧竹幽居的对景梧竹幽居的框景
园中之园枇杷园,嘉实亭—月洞门(框景)—雪香云蔚亭
中部拙政园水体约占五分之三,水面广。
靠北的主景区即是以大水面为中心的而形成的一个开阔的山水环境,再利用山池、树木及少量的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互相穿插、处处沟通的空间层次,领略的景域范围比实际稍大。
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
靠南的若干景区则多是建筑围合的内聚和较内聚的空间,建筑密度较大,提供园主人生活和园居活动需要。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
西部的补园亦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理水的处理与中部不同。
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具有点景和观景效果
宜两亭:既能俯瞰西部园景又能邻借中部之景。
拙政园园亭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
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
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诗经曰:‘绿竹漪漪。
’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放眼亭,拙政园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亭。
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丽。
此区地域开阔,建筑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规则的山岛。
立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
亭取自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而得名。
透过树梢,中部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境相契。
译意:放开眼光看山水之争。
简析:亭额因地点出景观特色。
亭立于土山之巅,位高宜远观,因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意名之(此亭曾名“补拙亭”)。
“凭轩送远目,百里纳清旷”,居高四眺,东部园林山水景色尽收眼底;近看满山树木葱郁,环视山下曲水萦绕,东南开阔平远的清池,直达芙蓉榭;北接秫香馆,一水西流,蜿蜒入园中部水池。
景色秀美,宛如天然画本。
当年园主王心一有《放眼亭观杏花》诗,道出了彼时美景:“浓枝高下绕亭台,初染胭脂渐次开。
遮映落霞迷涧壑.漫和疏雨点莓苔。
低藏双燕人前舞,蜜引群蜂花底回。
安得庐山千树子,疗饥换有谷如堆。
嘉实亭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
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空间布局丰富多彩、精致绝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探究其美学意义及设计特点。
首先,苏州拙政园的整体布局是典型的“四周围中间”式院落结构,即围合墙把中间的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观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冲突,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拙政园内部的空间布局又可分为三个区域:前园、中园和后园。
前园面积为1.1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入口处和主要活动区域,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茶室和广场等。
广场的设计非常独特,以水为中心,环绕着一个四合院,四合院中心则种植着一棵古树,极富景观价值。
茶室与游客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广场的东西两侧,整个广场布局简洁、美观,与周围的园林景色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幽雅、灵动的美感。
中园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主园区,中间是天心亭和回廊,天心亭由苏州石头建成,是整座园林的精华之一,回廊贯穿南北,如同画卷般展开,巧妙利用墙角、转角和曲折的廊道,将四个花园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搭配各式各样的花木和假山,让人倍感生机勃勃,环绕其中的喜马拉雅雪松和紫薇长廊等,以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增强了空间的美感和感染力。
后园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高潮部分,作为一个法式花园,后园的风格与前中两园迥然不同,空间更显得宽敞,建筑也更加华丽。
后园主要包括漫游区、独秀亭、远芳园和曲溪馆等景区。
其中漫游区由完全不同类型的景观相连,各花园自成一体又保持着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独秀亭是后园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后园南端,山水相依,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
远芳园则是后园最美丽、最壮观的景区之一,这里以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朵为主题,让人感受到都市繁华中的田园生活。
总体来说,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巧、合理,将亲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打造出富有美学意义的休闲空间,成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亭外观
绿漪亭
嘉实亭
放眼亭
松风亭
梧竹幽居
雪香云蔚亭
绣绮亭
荷风四面亭
待霜亭
塔影亭
宜两
亭
亭
与谁同坐轩
二、亭分类
(一)攒尖顶 1.绿漪亭 2.嘉实亭 3.放眼亭 4.松风亭
5.梧竹幽居 (二)卷棚歇山顶
1.雪香云蔚亭 2.绣绮亭
1.绿漪亭(平面方形)
雷公柱是支撑宝顶并形成屋面攒尖的柱子,雷公柱只须靠 每个方向上的角梁延伸构件“由戗”支撑住而悬空垂立着, 故有的称它为“雷公垂柱”。但当宝顶构件比较重大时, 雷公柱应落脚于太平梁上。
雷 公 柱
三)、角梁
亭子的角梁,是多角亭形成屋面转角的基本
构件。圆形亭因为无角,故没有角梁,只有
由戗,用来支撑雷公柱。
2.雪香云蔚亭(卷棚歇山顶,屋角水 戗发戗式,花岗岩柱,有8柱)
屋角大样
水戗发戗的构造较 简易,只有老戗(即 老角梁)没有嫩戗(子 角梁),而木构件本 身不起翘,仅戗脊 端部翘起。
雪香云蔚亭剖面图
4柱长方歇山亭木构架,采用抹角梁,之前的是8柱
3.塔影亭(平面八角形)
塔影亭剖面图(无太平梁)
嫩戗发戗
嫩戗相似于仔角梁,但形状与仔角大不相同,嫩戗是 一个底大头尖的矩形截面,斜立于老戗的檐口端,其 长按3倍正身飞椽长,截面尺寸的根部为老戗的0.8倍, 上端为根部的0.8倍。嫩老戗端头用千斤销固定。
完
插垫板,如图所示,底面做卯口承插柱顶榫。
二、单檐亭的上架结构
一般由:檐檩、井字梁或抹角梁、金枋及金檩、 太平梁及雷公柱等四层木构件垒叠而成
檐檩搭交
檐檩是攒尖顶木构架中最底层的承重 构件,它按亭子的平面形状分边制作,
然后在柱顶位置相互搭交在花梁头的
凹槽上。
井字梁或抹角梁
井字梁是搁置在檐檩上,用来承托其上面 金檩的承托构件,一般用于四、 六、八边 形和圆形的亭子上,因为梁的两端一般作 成阶梯榫趴置在檩的榫卯上, 故又称为 “井字趴梁”。井字梁由长短二梁组成,
清制官式作法分老、 仔角梁,老角梁是转 角处的基本承重构件, 仔角梁是使转角檐口 起翘和伸出的构件。 仔角梁叠在老角梁上, 老角梁的前支点是檐 檩,后支点是金檩或 金柱。角梁根据后支 点的制作方法不同, 分为“压金法”、
“扣金法”、“插金 法”等三种做法。
扣金法:是指将老仔 角梁的后支点挖成上 下檩槽,相互扣住在 金檩上,这种做法是 亭子建筑中用得最多
在第一圈和第二圈檩木 的交角处安置角梁,各 角梁尾端由延伸构件 “由戗”与雷公柱插接 形成攒尖结构,这就是 亭子的上架结构,如图 所示。
最后在檩木上布置椽子, 在椽子上铺设屋面望板、 飞椽、连檐木、瓦口板 等,就可进行屋面瓦作。
圆形亭木构架
圆形亭可不需角梁,只需将由戗撑压在 金檩上即可,但一定要设太平梁
多边亭横枋尽端做成箍头形式,其中大额枋一般采用 霸王拳形式箍头,小额枋常采用三叉头形式箍头。
(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 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额枋上置平板枋)
霸王拳箍头
圆形亭横枋为弧形,做凸凹 榫相互连接,与柱作燕尾榫连
接。
花梁头是搁置檐檩的承托构件两边做凹槽接
1.宜两亭 2.塔影亭
1.宜两亭
2.塔影亭
四)、单檐园亭
—— 笠亭
笠亭(顶部坡度平缓)
五)、重檐亭
—— 天泉亭
天泉亭(重檐八角)
六)、异形亭
—— 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轩(扇面亭)
与谁同坐轩模型
七)、半亭
1.倚虹亭 2.涵青亭
倚虹亭
涵青亭(平面凸字形)
三、亭结构
一)、单檐亭木构架 二)、重檐亭木构架(双围柱法)
1.梧竹幽居(四边有墙,墙起承重作 用,外围有12柱,屋角嫩戗发戗)
平面图
梧竹幽居剖面图
嫩戗发戗的构造较复杂,其 老戗下端斜立嫩戗,故屋檐
两端升起较大。
嫩戗发戗
嫩戗相似于仔角梁,但形状与仔角大不相同,嫩戗是 一个底大头尖的矩形截面,斜立于老戗的檐口端,其 长按3倍正身飞椽长,截面尺寸的根部为老戗的0.8倍, 上端为根部的0.8倍。嫩老戗端头用千斤销固定。
2.嘉实亭
3.放眼亭(平面矩形)
4.松风亭
5.梧竹幽居(四边有墙,墙起承重作 用,外围有12柱,屋角嫩戗发戗)
1.雪香云蔚亭(卷棚歇山顶,屋角水 戗发戗式,花岗岩柱,有8柱)
2.绣绮亭(卷棚歇山顶,8柱)
二)、单檐六角亭
1.荷风四面亭 2.待霜亭
1.荷风四面亭
2.待霜亭
三)、单檐八角亭
在檐檩之上设置“井字趴 梁或抹角梁”,梁上安置 柁墩用来承接搭交金檩, 故一般称为“交金墩”。 在交金墩上安置“搭交金 檩”,形成屋顶结构的第 二层圈梁。
规格较大的亭子还应在金 檩上横置一根“太平梁”, 在太平梁上竖置“雷公柱” 作为尖顶支撑构件。而规 格较小的亭子可以省掉太 平梁,雷公柱由下面所述 的“由戗”支撑。
长梁趴在檐檩上,短梁趴在长梁上。
抹角梁是斜跨 转角趴置在檩 上的承托梁, 故又称为“抹 角趴梁”。一 般用于单檐四 边亭和其他重 檐亭上。
金檩是与檐檩共同承担屋面椽子,形成屋顶形状的承托 构件。
椽 子 金檩
檐檩
抹角梁
金枋在这里是对金檩起垫衬作用的枋木,因为金 檩一般不直接搁置在井字梁或抹角梁上,它的下 面要垫有托墩或瓜柱,枋木可用来兼替托墩和垫 板,但有些亭子屋面做得比较陡峻时,仍需采用 托墩和垫板。
4.倚虹亭(半亭)
半亭剖面图
五、木构架设计
(单檐亭) 一)、下架结构 二)、上架机构
三)、角梁
单檐亭的木构架 可以将它分为下 架、上架、角梁 三部分。以檐檩 为界,檐檩以下 部分为下架,檐 檩本身及其以上 部分为上架,转 角部位为角梁。
一)、单檐亭的下架结构 单檐亭下架是一种柱枋结构的框架,主要 构件是立柱、横枋、花梁头和檐垫板等。
一种方法。
插金法:是指将老仔角 梁的后尾做榫插入金柱 的卯口内,它是重檐亭 中,下层檐角梁的主要 做法。
压金法:是指将老角梁的后支 点,挖凿成檩槽直接压在金檩 上,仔角梁作成翘飞椽形式。 这种做法最简单,但靠檐口端 的伸出和承重不能太大。一般 只能用于较小步架的亭子上。
(北方的官式建筑:仔角梁贴伏在老角 梁上,前端稍稍昂起,翼角的出椽也是 斜出并逐渐向角梁处抬高,以构成平面 上及立面上的曲势,它和屋面的曲线一 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造型美。 江南园林建筑: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 老戗的下端伸出于檐柱之外再来,在它 的尽头上向外斜向镶合嫩戗,用菱角木、 箴木和扁檐木等和嫩戗拉牢,这样就使 屋檐的两端升起较大,形成展翅欲飞的 态势;水戗发戗本身不起翘,仅靠端部 的铁件和灰泥形成翘角,屋檐也基本上 是平直的。)
一)、单檐亭的木构架
首先设置若干根“承重 柱”作为支立构件,在 柱子的上部之间,由 “檐枋”将其连接起来 形成整体框架。再在柱 顶上安置 “花梁头” 以承接檐檩,各花梁头 之间填以垫板。
另在个柱子之间,分别 在其上 下安装吊挂楣 子和坐凳楣子,即可形 成亭子的下架,如图所 示。
在花梁头上安置搭交“檐 檩”,形成圈梁作用,这 也是屋顶结构的第一层(即 底层)圈梁。
二)、重檐亭木构架(双围柱法)
双围柱法 将原单檐亭木构架的柱子增高, 使原亭上架作为上层檐,另在 外围对应原下架柱(该柱这时变 为里金柱)增加一圈外柱作为重 檐下架檐柱,这样就形成内外 两圈柱子的带廊亭子,里外柱 子由穿插枋串接起来,并在各 外柱顶端安装檐枋,形成整体 框架。 另在外围柱顶上横施抱头梁与 里柱榫接,再在抱头梁外端上 安置檐檩,并在里柱抱头梁端 之上,各里柱之间连接“承椽 枋”,这样即可将下层屋面椽 子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