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合集下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和清末时期。

这两个事件在改革思想、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原因也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治维新的理念与实际相符。

明治维新的核心思想是实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和实现现代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需求相吻合。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制度,充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积极的创新。

第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统一了行动。

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诸多冲突和对立,包括封建主义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争斗等。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共同推进了改革,这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通过与外国的接触和交往,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日本还成功地以军事手段保卫了自己的利益,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成功夺取了台湾。

第一,戊戌变法的理念与实际脱节。

戊戌变法尽管也有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宪政、建立警察机构等,但其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保守派官僚的观点,与当时国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戊戌变法也未能引入西方的成功经验,从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戊戌变法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触及的利益集团庞大而强大,如地主、官僚、军队等,他们对改革充满了敌意,甚至采取了明显的对抗措施。

而且,这些反对力量在清末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格局,包括各种政治派系、军阀势力等,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戊戌变法的外交政策不利。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的困境中,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

与此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已经迫在眉睫,戊戌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难以突破列强的压力和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元素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元素

本文是对“明治维新成功元素”的研究每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都会有许多必然的或者是偶然的因素。

我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归因于三个方面:宽松的世界环境,日本的民族性格,武士阶级的作用。

宽松的世界环境可以说是偶然因素,而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武士对维新的作用就属于必然因素(这是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而产生的)。

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

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而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中,日本没有中国和印度那样的广袤土地,也就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不会吸引资本主义国家太多的关注。

而且在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多都把心思放在中国身上,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他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尝到了侵略中国后的“大餐”,自然不会在意日本的那一点点甜头。

其次,是日本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未间断,特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例如: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

元朝时日本从中国招聘雕版印刷师,来发展日本印刷业。

至于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那就是19世纪的事了。

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快的接受并会利用外来的先进事物呢?答案有这么几个:日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民族,自古以来不懈地追寻着自己的大国梦。

日本还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凡是国际交往中崇拜和攀附的对象,都是其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

而且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引进,往往是在异文化的压力之下与之对峙、较量并失利之后进行的,而滋养其成长、强盛的异文化,后来又往往被当做迈向更高目标的垫脚石(明治维新就是个典型,当日本逐渐意识到他们从中国大唐以后学来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历史潮流时,就果断的放弃。

而中国,由于几千年来得大国地位,一直是东亚唯一大国,一直作为文化的输出国,所以难以接受落后的事实。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面对列强侵略与困境所进行的两次改革运动。

虽然两者的目标都是要摆脱国家的腐败与不发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19世纪末期的一场社会革命,主要由士族阶级发起,最终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天皇制度,实行了现代化改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晚期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由新兴士人发起,旨在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实现政治革新和军事强化。

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日本幕府政权的内部分裂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幕府内部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和派系之间的冲突,使得士族阶级能够利用这一矛盾切入,形成了推翻幕府的共同理念和行动纲领。

明治维新中的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机关的改革措施为日本实施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农田改革、教育改革、工业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等,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注重国际经验的吸收和借鉴,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取得了权利平等的对外关系。

他们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制度和管理经验,在相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相反,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和点子,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戊戌变法采取了激进的改革措施,忽视了社会的特殊条件和现实的政治局势。

变法运动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改革,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和政治革新,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清朝政府对于变法运动的态度迟疑不决,无法坚定地支持变法派的改革措施。

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加之外界的压力和干涉,使得清朝政府的决策不够果断,无法全力支持变法运动,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推进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在短时间内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的政治结构,封建社会离心力量的强大即西南诸藩、农民阶级、豪农豪商和中下级武士为核心革新力量的成长;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置产兴业"政策的实施,兰学的传播,以及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和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等。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一样虽然在国家统一后立宪,但宪法仅仅是给自己装门面的幌子而已。

因此,德意志帝国覆灭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又出现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日本的情况也一样。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宪法没有给国民带来什么权力,所以,大危机后日本政府的极权更是变本加厉。

两国的民主体制是经过血腥战争的洗礼,经过英美的外科手术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日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是因为它的私有化。

中国也有私有化。

秦汉以来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的土地一直是私有的。

所以,在20世纪初革命派攻击所谓封建制度时,康有为说:“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不相类。

”然而,中国的土地私有向来不是稳固的日本实现了土地私有。

重要的是,在更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它也实现了私有而不像中国的洋务派主张由国家垄断。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国营工厂拍卖就是典型的例子。

福泽谕吉也说“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

”1、日本人文化崇尚团结,日本注重教育这是总所周知的,注重学习,民族性具有相当活力。

鸦片在中国盛行,但在日本并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两国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2、日本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并不稳固。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成 功 的实现 的维 新变 革 呢 ?
恢 复 王 权 的 口 号 推 进 维 新 改 革 ,而 明 治 天 皇 其 实 也 是 借 助 的 维 新 派 的 力 量 从 幕 府 手 中夺 回 了 国 家 的 控 制 权 。 可
以 说 明 治 维 新 是 伴 随 着 改 朝 换 代 进 行 的 。幕 府 统 治 在 日 本 延 续 了 3 0 年 , 皇 的 权 力 被 幕 府 架 空 , 皇 朝 廷 名 0多 天 天 存 实 亡 。 是 “ 皇 神 授 ” 意 识 形 态 在 E本 人 心 目 中 具 但 天 的 l 有 根 深 蒂 固 的 地 位 . 即 使 幕 府 将 军 也 不 得 不 承 认 天 皇 的 权 威 及 其 存 在 。 治 天 皇 重 新 获 得 权 力 , 翻 的 是 被 人 民 明 推 认 为 是 祸 国殃 民 、 败 无 能 的 幕 府 政 府 。 此 天 皇 的 权 威 腐 由
也 出 现 了 洋 务 运 动 , 1 9  ̄ 的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宣 告 了 中 而 85g 国 洋 务 运 动 的 失 败 , 展 示 了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的 成 功 。 为 也
什 么 亚 洲 诸 国 只 有 日本 通 过 维 新 走 上 君 主 立 宪 、 国 强 富
日本 的 官 吏 的 选 拔 及 任 免 遵 循 门 阀 和 世 袭 制 。 日本 的 武士 按 照 门第 高低 划 分 成 了2 多 个 等级 。幕 府及 各 藩 0
维 新 改 革 , 者 维新 的思 潮 , 没有 一 个 能 够 通过 维 新 改 或 却 革 完 成 强 国 之 梦 。 1 世 纪 6  ̄ 代 发 生 在 日本 的 那 场 变 革 9 01 z 到 底 有 什 么 特 殊 之 处 ? 到 底 为 什 么 整 个 亚 洲 只 有 在 日本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十九世纪,欧美国家通过先后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均处于领跑状态。

由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这些殖民力量开始渗入东方国家。

六十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世界强国,然而三十年后中国的戊戌维新却以失败而告终。

同为封建君主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结果却恰恰相反,其原因值得深究。

首先是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

当时的日本已经出现家庭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工人”制度,形成了初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尤其是1854 年《日美亲善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封建经济基础进一步动摇、瓦解。

而且商人阶层力量逐渐增强,呼吁政治体制改革。

日本人一向是追求民族独立,美国的入侵又加了一把火。

反观中国,虽然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依旧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

1894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意识到只靠经济上的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但是清政府竟然在慈禧太后的指挥下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导致中国封建势力更为强大,资产阶级没有话语权。

在领导力量上两者也有显著不同。

明治维新是以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为骨干,以中上层武士为领导的,他们发起了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民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

所以明治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拥有财权和军权,实力雄厚。

中国的维新派以康,梁为首,本身力量脆弱,没有什么话语权。

他们仅仅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外加寻求支持的对象主要是朝廷中部分洋务大臣,这些人本身改革愿望不强烈,态度摇摆不定。

而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仍然掌握着大权,封建制度根本没有触动。

另外领导者素质也有较大差异,日本维新派的部分领导人参与过藩内的政治改革,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和政治谋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摘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学制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

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一)“文明开化”的教育政策明治维新时从1868年到1877年大约十年内,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废除封建武士等级特权、废除贱民称号、建立近代义务兵役制,改革地税、创办国营资本主义企业和奖励私人兴办企业,以及改革历法变太阴历为太阳历等等。

这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体现了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即:政治上的“富国强兵”,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文明开化”。

三大政策中,文明开化是关键,是基础。

所谓文明开化,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

当时明治政府提出的文教政策有三条方针,即:(一)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通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出人材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总工程枢纽。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

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明治三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

明治三年在福山藩公布了制定学校的规则,7岁入学学习“普通学”。

另外在岩国藩,根据明治三年十二月的学制改革,计划设立小学,中学校和外语学校,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在建议学制改革的藩校的“学制之议”中,其构想与明治五年《学制》基础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首都东京,明治三年五月把6所小学分别设在芝,市谷、牛进、汤岛、浅草、深川的寺院中。

明治四年七月文部省设置后,东京府的学校归文部省直接管辖。

同年十二月,在东京府下令开设6所小学和洋学校的布告中,说明了“人人不得不学”的必要性,其中体现了和“学制”相通的开明教育思想。

同时也打打促进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以小学教育为基础以小学为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抓小学全力以赴,以期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是明治维新时大办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近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

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

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

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

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

普及小学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同时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起了幼稚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以及残疾人小学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新式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

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科技文化知识。

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初小)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

上等寻常小学(高小)还增添几何等课程。

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

历史课除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洋史。

据统计,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语文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显然,明治政府在大办小学教育时,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

明治政府为了办好小学教育,连年不断地颁发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其中仅属小学教育的就占一大半。

这些法令贯彻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儿童入学率年年提高。

(三)设立中高等教育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

”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

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

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

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

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

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

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

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

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

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

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早在1871年,日本就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77年创办了驰名世界的东京大学。

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理、文、医四个学部,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

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

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

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这样就使得日本全体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为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拉大了日本也亚洲各国的差距。

(四)兴办女子学校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

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莫尔莱认为:“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

”所以,“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

”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

”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

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是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

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

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

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五)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早在幕末的庆应二年四月,幕府就已经允许留学生为学术和贸易而出国学习,当时幕府和诸藩向英、法、美各国派出了留学生。

明治政府也奖励出国留学,明治三年十二月制定了出国留学规则,并将留学生事务由外务省转交给大学。

明治五年的学制中又修改了出国留学的规则,出国留学生全部归文部省掌管,并将留学生分为官选和自愿两种,从出国的具体手续到归国后的义务详细地做了规定,明治六年三月学制第二篇中进一步做了增补。

明治四年赶赴欧美留学生的华士族子弟就有54人,明治六年十二月,除陆海军方面的留学生以外,命令其他留学生全部撤回。

明治八年五月文部省又制定了向留学生贷款的规则,明治十五年二月制定了官费留学生规则,并指定学科,所去国、学习年限、和学校等。

这就使得日本从外国人手中获得一整套大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借鉴过来服务于本国国民,并同时要求留学生们学成之后必须服务于国家。

这样就大大的充实了建设国家的人才队伍,使得国家的近代化建设更加的方便。

二、教育改革的成效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政府所进行的像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普及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发展事业教育和注重重点大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一)推动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发展首先,促进和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日本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