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2020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农业生产和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专题四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4.2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 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主干精讲】1.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1) 从自然因素分析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②地形:类型、海拔、平坦、易于耕作。
③水源: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④土壤:性质、厚度、肥力。
(2) 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①市场: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专题7农业区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题目专题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农业的区位因素
2、了解农业身长过程中的主要种植方式
3、提高同学解题力量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小组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展现法
课堂主讲内容〔工程〕
一、课堂导入:提问导入
二、新课:
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集体研讨状
况记录2020级集体备课
总课时:授课日期:
组别:地理组主备人:
完成学习指导和配套检测卷同学提升落实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专题七〔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4、农业开展中的问题、缘由、对策
5、把握农业生产过程中覆膜技术的应用
6、回忆世界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7、提高同学解题力量
重点难点
1.农业开展中的问题、缘由、对策
教学方法
小组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展现法
课堂主讲内容〔工程〕
课堂导入:提问导入
4.农业生产过程中覆盖技术的应用
(1)覆膜
集体研讨状
况记录2020级集体备课
总课时:授课日期:
组别:地理组主备人:
同学提升落实完成学习指导和配套检测卷教学反思。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3部分第15章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我国的东北地区与美国的农业生产) 细化课标探究线索核心素养1.分析区域农业的生产条件,讨论其布局特点。
2.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3.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熟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布局状况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人地协调观:联系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教材内案例]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1)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区分布主要产品类型(1)地位①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的转变[轻巧记忆]__图解法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教材外案例]美国的农业生产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2. 使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区域农业发展案例的图片、数据和新闻报道等。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农业发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农业科技制作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第一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义1.2 区域农业发展的意义1.3 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第二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2.1.1 气候条件2.1.2 土地资源2.1.3 水资源2.2 社会经济因素2.2.1 人口与劳动力2.2.2 市场需求2.2.3 政策与支持第三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3.1 粮食作物种植模式3.1.1 大规模机械化种植3.1.2 小规模家庭农业种植3.2 经济作物种植模式3.2.1 水果与蔬菜种植3.2.2 茶叶与咖啡种植3.3 综合农业发展模式3.3.1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3.3.2 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4.1 优化农业结构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4.5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5.1 案例一:中国的东北农业发展5.1.1 背景介绍5.1.2 发展策略与措施5.1.3 成果与启示5.2 案例二:荷兰的花卉产业5.2.1 背景介绍5.2.2 发展策略与措施5.2.3 成果与启示第六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6.1 资源与环境问题6.1.1 土地退化与水资源短缺6.1.2 农业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2 市场与经济问题6.2.1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6.2.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6.3 政策与支持问题6.3.1 政策支持不足6.3.2 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不完善第七章: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7.1 现代农业技术概述7.1.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2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3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2 现代农业技术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7.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8.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1.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8.1.2 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8.1.3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措施8.2.1 生态农业建设8.2.2 农业循环经济8.2.3 农业绿色生产与营销第九章: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9.1 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意义9.1.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9.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9.1.3 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9.2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9.2.1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9.2.2 农业品牌建设与农村市场营销9.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才培育第十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10.1 案例三:地中海地区的葡萄栽培10.1.1 背景介绍10.1.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1.3 成果与启示10.2 案例四:日本的精密农业实践10.2.1 背景介绍10.2.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2.3 成果与启示10.3 案例五:巴西的农业扩张与可持续发展10.3.1 背景介绍10.3.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3.3 成果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环节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环节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重点环节四: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重点环节五: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六: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重点环节七: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八: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九: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重点环节十: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策略与措施、挑战与问题、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战略以及国际案例研究等内容。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本节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
本节课利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拓展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灵活迁移地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是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三是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234【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分析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2.复习难点本课涉及的内容本身难度不大,难的是运用该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精心编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东北农业生产的条件、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东北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3.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4.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G图2探究活动1:以东北地区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探究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2是东北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耕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图中_____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生产特点有: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4.2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 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主干精讲】1.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1) 从自然因素分析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②地形:类型、海拔、平坦、易于耕作。
③水源: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④土壤:性质、厚度、肥力。
(2) 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①市场: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②交通: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③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④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⑤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构建和调动分析农业区位的思维模型,整合题目所提供的农作物生长习性以及区域环境特征,“三位一体”,作综合分析。
【迁移应用】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机械粒收是我国发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通常在30%~40%,难以满足机械粒收籽粒含水率低于28%的要求。
美国玉米机械粒收高峰期迟于生理成熟高峰期约1个月,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降低至15%~25%,而华北地区在现有种植模式下通过推迟收获期降低籽粒含水率的力度有限。
下图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时间分布图。
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陕西西部与河南东部夏玉米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2.与美国相比,该区域通过推迟收获期来实现机械粒收的力度有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A.热量不足B.人口稠密C.复种指数较高D.技术水平较低3.从气候条件考虑,最适宜推广机械粒收技术的地区是A.豫南B.鲁东C.冀北D.皖北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
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
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是以靠近城市的近郊大棚种植为主,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
番茄类型有薄皮和厚皮之分,目前新疆薄皮番茄产量较低,以种植厚皮番茄为主。
据此回答4~5题。
4.番茄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靠近城市的近郊以棚内种植为主,主要原因是棚内种植A.单位面积产量高B.品质好口感佳C.可以延长供应时间D.靠近市场方便运输5.目前新疆生产的番茄以厚皮类型为主,主要原因是A.适合大规模种植B.耐运输耐储存C.方便机械化生产D.利于棚内种植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
有绝佳的苹果种植环境,生产的苹果绿色环保,品质较高,被称为“苹果之岛”。
近年来塔斯马尼亚岛苹果陆续出口我国,受到消费者欢迎。
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山地、河流分布。
据此回答6~7题。
6.塔斯马尼亚岛苹果大量摆放在我国大型超市的季节是我国的A.夏季B.冬季C.春季D.秋季7.与我国苹果主产区相比,塔斯马尼亚岛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是①靠近欧美各国市场,销售量大②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生态环境好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发达④岛屿与大陆相隔,病虫害少A.②④B.①④C.①②D.③④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橄榄油是我国通过中欧班列从西班牙等国进口的商品之一。
油橄榄树适宜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亚热带很多地区不适宜种植油橄榄树的自然条件。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考例导悟】例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回答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主干精讲】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
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大牧场放牧业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谷物农业谷物、牲畜主要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高混合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种植园农业2.农业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评价某地农业地域类型,一般可从该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生产特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
要注意生产条件与特点、问题与措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并注意借鉴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功经验,现举例如下: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迁移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
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
据此回答1~2题。
1.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2.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牛肉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肉牛上市之前,一般要经过天然放牧和集中圈养育肥两个阶段,罗克汉普顿有远洋运输深水港,出口羊毛、金、煤、铜、活牲畜等,工业主要为牛肉加工业。
读右图,回答3~4题。
3.澳大利亚生产牛肉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B.交通C.科技D.政策4.甲地牧牛业采用天然放牧的原因是①地广人稀②降水丰富③需求量小④降低用工成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利用自然水域发展水培农业,是中国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在水面上利用浮力强的塑料泡沫,上覆土壤,栽培水稻或者蔬菜。
水培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便形成鱼菜共生农业系统(下图),其产品品质优于大棚无土栽培。
据此回答5~7题。
5.与大棚无土栽培相比,农户利用自然水面生产蔬菜的优势是A.成本较低B.管理方便C.病虫害少D.便于采收6.与大棚无土栽培农业相比,自然水面栽培的蔬菜品质更好,其原因是A.蔬菜水分含量充足B.农药施用和残留少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不受自然灾害影响7.鱼菜共生农业A.可降解塑料,净化水质B.可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C.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能够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考点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
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
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 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 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 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 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主干精讲】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模式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 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很多种,但大体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或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