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路村农民致富带头人

合集下载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一记蛟河市天岗镇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谭国山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一记蛟河市天岗镇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谭国山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一记蛟河市天岗镇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谭国山作者:吉祖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1期吉祖文谭国山,吉林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天岗镇)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国山石材厂经理。

多年来,他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村民的热爱,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走上了富裕路。

大胆创业,勇当致富排头兵1991 年,他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天岗镇太平山村。

当时,因为年轻又充满活力,村里对他特别重视,把他列为村里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先后让他担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社主任和团支部书记等职务。

1995 年,谭国山担任村团支部书记,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了他的漫漫创业之路。

那时,他心里一直在想:“如何用自己在部队里学到的知识,闯出一条致富路,同时,也能带领全村青年创业致富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认识到:只有自己率先干事业、富起来,才能给村里的青年人树一个榜样,才能激发村里青年人的致富激情。

于是,他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方考察,寻找项目,发现石材产业在天岗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于是,他下定决心,大胆投资,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筹措了 3 万元资金,承包了蛟河市石材总公司的一处矿山。

由于该石场是过去集体的废弃石场,开发起来既需要大量资金,又需要相应的机械设备,作为刚刚起步创业的他来说,困难很大。

但他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为减少费用,在没有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他组织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用锹挖,用镐刨,用单轮车推,开扒石场。

经过全家人起早贪黑的艰苦奋战,终于扒出了石头,看到了希望。

创业的第一桶金,促使他产生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念头。

2002 年,天岗的石材产业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强劲的发展势头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在办好石场的同时,筹划建设石板材加工厂。

但是石板厂的投入较大,谭国山的资金不足,经他多方协调,最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向银信部门贷款10 万元,又向亲戚朋友筹借了8 万元,新进了石材加工设备,然后迅速开始了生产。

突破自身局限 带动全局发展——白大路村“生态兴村、产业强村”的新农村建设纪实

突破自身局限 带动全局发展——白大路村“生态兴村、产业强村”的新农村建设纪实

造林致富
h t t p : / / w w w . s j z z s . g o v . c n
文l 诺 敏胡 小 丹
— — 白大路村 ‘ ‘ 生 态兴村 、产业强村”的新农村建设 纪实
1 l _ 】J 身 局 来自限 表彰先进

动 全

在 内蒙古 自治 区西 南部 的准 格 业作 为一项重要 工作 来抓 ,制定切 尔旗 薛家湾镇 ,有这样 一 个地方 , 实可行措 施,把 林业做 大做强。 与 她 通过治理 生态环境, 改 变 自身的 此 同时, 大力发展 林业 所表现 出来 附加效益也越 来越 生 态缺 陷,进而 走 出了一 条 “生 态 的潜 在 价值 以 兴村、 产业强村 ”的新农 村建设 路 明显 。 线,这便是 白大路村。 通 过环境 问题 的治理, 水土 资 源得到 更好 的保持 ,加上 白大路村 位于十里长 川上 游,水资源 充足, 具 备 了发 展 现 代 农牧 业 良好 的 条 白大路村地 处黄土高 原的北部 件。经 与 多方专业 人士论证, 白大 边缘, 区域 内沟壑纵横, 在l 4 年以 路村可 走种养殖 结 合的路 子。今年 前,这 里 的绿 色植被非 常稀 少, 水 春天, 在 白大路 村沙坪社打 造现代 土流 失严 重, 生态环境极其 恶 劣。 农牧业开 发基地, 引进 良种作物, 1 9 9 9 年贺 虎 山同志担 任 白大路 村党 全部试 种成功并增 产增收。 白大路 处、 养羊厂2 支书, 从上任开 始,他便把 工 作重 村现有规模 化养猪 厂1 处、养 鸡厂l 处、塘 坝养 鱼7 处,这 点放在生态建设上。 贺支书介绍,2 0 0 6 年春天,号召 些养殖场 在创造 经济效益 的同时, 也保证 了蔬菜 种植基地 的农家肥供 全村党员义务植树 1 0 0 0 亩;2 0 0 7 年春 带领党 员义务植树5 0 0 亩;2 0 0 8 年种 应。 近年 来, 白大路村新 开发 改造 0 0 0 亩 ,并做 到合理规 划, 植油松2 0 0 0 亩、杏树2 4 0 0 亩;2 0 0 9 年 水 浇地2 种植油松5 0 0 0 亩、杏树5 4 0 0 亩;2 0 1 0 因地 制宜,将 陈家坡 列为果蔬 大棚 年春种植 杏树 1 0 0 0 0 亩、油松 l 5 0 0 0 区; 白大路社 列为百亩 露地蔬 菜保 亩。到 目前 为止,全村杏树林面积总 护 区;沙坪 社 列为温室大棚 、塑料 计 达到 了2 万亩, 全村7 7 _ 3 平 方公里 大棚和 无公害绿色有机 小 杂粮 区。 以充实的水资源 为基础,天然f i  ̄ - 4 处 的土地 已经披上 了“绿装 ” 。 大型 养殖 场肥料 为支柱, 力争打造 白大路特色的绿色放心 品牌。

让青春在黑土地上闪光——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何培雄

让青春在黑土地上闪光——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何培雄

让青春在黑土地上闪光文/李凤——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何培雄“既然选择了农业,就选择了付出;既然选择了农场,就选择了奉献。

我要让青春在黑土地上闪光!”这是何培雄的真实感言。

今年35岁的何培雄,耕耘黑土地、逐梦大农业、钻研科技生产已有10年,每年为农户节本增收300万元,大家都称他为“田秀才”。

2015年,他获得团中央和农业部联合授予的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如今,他载誉前行,带领职工群众脱贫致富,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而奋斗着。

攻克难题,带领群众致富2010年,何培雄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毕业。

他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一头扎进了北大荒。

先后担任过红卫农场第八管理区技术员、农机科科员、管理区党支部书记。

2017年3月,何培雄任管理区主任。

到任第一天他就向全区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畅通群众反映办事难等问题的渠道,决心急农户之需、排农户之忧、解农户之难。

上任之初,遇到一些种植户对物资发放提出质疑、甚至不认账的问题,他首先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做好亲戚朋友和所包片种植户的思想工作,对已发生的账目主动签字确认,对无理取闹拒不认账的种植户,管理区走法律途径清缴费用,并依据《区规民约》限制赖账户的土地承包权。

建立制度规定物资发放必须种植户本人签字方可领取,不许代签代领。

发放人每天核对账目并签字确认,总账目每季度核对,做到账目清晰。

种植户的质疑声没有了,攀比“不交钱也能种地”的人没有了,不认账、赖账现象没有了,管理区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何培雄说:“管理区是我成长的练兵场,我要在这里脱去稚气、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先当职工后当主任,干给职工看、带领职工干,在摸爬滚打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从‘泥腿子’、‘田秀才’做起,争当党在基层先锋队里的排头兵。

”这两年,精准扶贫是必须限期完成的重点工作。

他把管理区较贫困的家庭记在心上,逐户走访,针对每户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帮扶。

他帮助有机车的6户困难家庭纳入农机合作社,优先安排机车作业,每户可增收15000元以上。

古玉乡玉和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古玉乡玉和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古玉乡玉和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古玉乡玉和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熊小宁,男,汉族,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

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

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元;实现了%的组通公路,%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

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

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

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

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

当年就承包耕地余亩。

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年种植面积突破亩,粮食产量达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

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亩。

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

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一脱贫攻坚优秀党员事迹农村党支部书记5篇

七一脱贫攻坚优秀党员事迹农村党支部书记5篇

脱贫攻坚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白玉柱是我们村党员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这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阳春村干部群众对致富能手白玉柱的评价。

2010年,外出打工的白玉柱返乡创业。

2013年,阳春村党支部动员党员群众种植默科特柑橘,很多党员都打“退堂鼓”。

要害时刻,白玉柱挺身而出,带头种植了4亩。

如今,他的果园面积已发展到14亩,年收入10多万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

白玉柱经常免费指导其他群众管护果树,还将贫困户的果场承包下来,确保贫困户有收入。

2017年11月,白玉柱与他人合作注册成立了巴马香果满园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水果,为农户提供管护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目前,合作社种植有沃柑30亩默科特柑橘20亩,发展社员5人,带动贫困户15户,预计今年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决战脱贫攻坚的驻村第一书记村民脱了贫还要留下来——记上思县有生村第一书记彭宇上思县在妙镇有生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17年如期脱贫摘帽。

摘掉了贫穷帽子的村民快乐地说,这一切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彭宇,是他专心焐热了贫瘠的土地。

而最近,最让村民“郁闷”的是,彭宇任期将满,按规定就要回原单位工作了。

于是,大家轮番去挽留他,甚至有近百名村“两委”干部党员原贫困户等集体联名,向县委县扶贫攻坚办等单位写信要求留人。

主动请缨驻穷村两年多前,46岁的彭宇主动请缨,从自治区气象局来到有生村担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

有生村位于上思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0多公里。

2015年底,仍有36户174人处在贫困线下,贫困发生率高达10.97%,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为2700元左右。

而且,那时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与威望不高,带领群众脱贫意愿不高。

群众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思想。

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脏乱差。

村党员群众热切期望能有一位带头人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这个区里下来的胖干部能干啥,会不会是来‘镀金’就走呢?”“一个外来的书记,真的会甘心待在村里帮忙吗?”初到村里,不少村干和群众心里直嘀咕。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2019年精选文档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2019年精选文档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固阳县下湿壕镇陈家渠村是个革命老区村,也是固阳县的扶贫开发重点村。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林,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从2014年开始,王林带领村“两委”大力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

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的致富带富作用,推行“一带一”“一帮一”带富模式。

王林更是在脱贫攻坚中率先垂范,为了支持村里的整体建设规划,带头拆除了自家花费1万多元建造的猪圈,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多元为村里垫付工程款项。

陈家渠村地处偏远,多少年来只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外,每到雨季,这条土路就成了洪水沟,望水兴叹的村民一直渴望能有条畅通的通村公路。

面对群众的期盼,王林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在他的多方努力以及镇领导的支持下,一条投资200多万元的水泥通村公路完工通车,既便利了村民出行,也为全村的扶贫工作开启了绿灯。

陈家渠村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植马铃薯,可由于品种差、产量低、缺少储窖,马铃薯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王林反复与村里的致富能手探讨、向市里的专家求教,在全村推广高产脱毒马铃薯。

为解决多年的储存难题,他带领大家新建单座储量60吨的马铃薯储窖21座。

之后,他又推动村里由过去的单纯种植马铃薯转为培育马铃薯籽种,目前全村已发展种
薯基地2500亩,效益比过去提高了40%。

如今,陈家渠村人均纯收入已达6200元,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王林的带领下,陈家渠村被评为“包头市生态文明村”,王林也被授予自治区、包头市、固?县“优秀共产党员”及“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村民致富的领路人作者:许雷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2期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一个铆足了劲儿奔小康的美丽乡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宝库,一个矢志不渝的领路人。

“俺们村果园已有7500亩,一些果农早已发家致富了。

俺们的目标,就是超过丹东大梨树村。

”付宝库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

让天来村脱贫,是付宝库想得最多的事。

天来村山地多,有果树产业基础,但规模很小。

付宝库算了笔账:如果村里山地都发展果园,老百姓不但能脱贫,更能致富!于是,付宝库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准备发展果树产业。

可老百姓心存顾虑,担心不如种苞米好侍弄。

看村民犹豫,付宝库当场决定:如果三年后,种果树的收入不如种苞米,他个人给补钱。

做领路人,付宝库先当了蹚路人,他率先栽起了果树。

之后,班子成员、党员陆续开始栽树,再之后,一大帮老百姓就跟着他们,热情高涨地栽上了果树。

如今,天来村多半村民拥有果园,年总收入达1300多万元。

为了把产业做强,带动贫困户富起来,付宝库创办了“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

合作社党支部对贫困户实行包果苗、包技术、包管理、包销售、包脱贫的“五包”服务,并给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入了股,年年分红,让村里的贫困户陆续脱了贫。

多年来,付宝库一直在探索新产业、新品种。

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美早”大樱桃这个品种,想引进却遭到大家的反对。

为了把这个品种研究透,他个人出资上万元,带着党员、技术员到辽南地区学习,终于用有力的技术论证打动了其他人。

2017年,天来村开工建设了4个樱桃大棚。

第二年,大棚里的樱桃树就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

农民富了,但村集体经济还是“空壳”。

2016年,恰逢县里推荐天来村为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付宝库抓住机遇,在村里建设了6000平方米水果批发市场,村里通过收取公益金,壮大了集体经济。

2017年3月6日,付寶库领办的合作社获得了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200万元资金。

苏忠金典型材料

苏忠金典型材料

远教叩开致富门----记百都村农村远程教育学用典型苏忠金苏忠金同志1984年参加工作,1986年8月担任百都村党支部书记。

他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载体,认真学习农村种养技术,带领群众养殖、种桑养蚕。

同时,他践行着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带头人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的神圣职责,发挥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作用,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为改变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了带领群众尽快摆脱贫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百都村的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他恪尽职守,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付出艰辛的汗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得到了乡党委、人民政府的肯定。

学习先进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加强学用管理是搞好远程教育学用的有力措施。

苏忠金从百忙之中千方百计挤时间俯下身子学习远程教育操作技能,同时他把远程教育站点作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教育的主阵地,组织党员、群众举办远程教育培训班,引导居民利用科技致富。

一是拓展学习对象。

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入党积极分子、乡土人才和党员一起都纳入远程教育主体班,共同参加远程教育学习,从而扩大了教育覆盖面。

二是延伸学习内容。

制定学习计划,事先筛选学习内容,做到因地制宜,学以致用。

学习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拓展到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科普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党员干部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是制定学习制度。

结合社区实际,每月必须集中学习3次以上,并要求每次集中学习都要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记录、有效果”。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发展农村种养业由于百都村地处山区,群众学习新技术的渠道少、信息来源不足、市场信息不灵,严重挫伤了居民种养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苏忠金立足实际,以远程教育站点为平台,抢抓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种养业。

苏忠金在加强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经济增长点,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薛家湾镇白大路村潘秀明
潘秀明,60岁,薛家湾镇白大路村人。

由于早年家境贫寒,年轻时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因家庭负担重,继承父业开始种地,但因耕地只有3.5亩,位置偏,产量低,全家7口人生活非常困难。

但他具有刻苦、勤劳的风格,通过参加旗就业局关于农民种植培训班的培训后,他看准了发展种植这条致富之路。

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下决心依靠科技种植,2010年,他通过和白大路村委会协商,在沙坪社试种了30余亩洋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1年,在原有种植种类的基础上,他增加了种植的品种,有西红柿、茄子、黄瓜、青尖椒等近百亩,部分蔬菜通过外销输送到城镇区的超市,经过2年的努力,现年纯收入五万余元,潘秀明同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潘秀明用自己的热血和辛勤汗水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十多户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他也从一位贫穷的普通农民人一跃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自从潘秀明认准了种植这条路,就开始埋头苦干。

他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搞好种植管理,晚上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同时他积极参加种殖技术的学习,订阅了10多种植技术书,并通过报纸、杂志、多媒体等各种途径了解
最新的资讯。

每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他必到场向农技员咨询科技信息,较全面掌握了种植蔬菜的科技知识。

就这样,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勤于服务,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潘秀明同志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自己的创业理念“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因此,他将学到知识结合自己经验,摸索出一套简便易学的技术,在田边,在村委会向其他村民传授科技知识、种植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向村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爱国爱党观念,教育村民加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靠自己的双手,科学种田,科学种植,依靠科技致富。

通过他对群众正确引导,白大路村现在从老人到刚毕业学生几乎人人都具有依靠科技致富的理想,带动了群众积极发展生产的自觉性。

并带头做示范,短时间内就突破了种植难题,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潘秀明同志已成了白大路村农民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

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也直接促使村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优秀共产党员、双强村干部、致富能手纷纷涌现。

当你步入白大路村时,会发现村里处处充满生机,群众人人洋溢笑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绿树成荫,自来水送到农户家里,农业生产生机盎然,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蓬勃向上,社会生活井然有序,潘秀明同志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自己在科学种植上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的进取,成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财富奉献给白大路村父老乡亲,他的所作所为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在老百姓们的心中,他是一位品德很高尚人,在他的带领下白大路村将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