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障碍的诊治策略2013.5.26
凝血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凝血障碍的护理
3
措施
预防感染
01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破损
02
勤洗手,避免 接触感染源
03
定期进行口腔 护理,防止口
腔感染
04
定期进行皮肤 护理,防止皮
肤感染
05
定期进行呼吸 道护理,防止
呼吸道感染
06
定期进行肠道 护理,防止肠
道感染
07
定期进行泌尿 道护理,防止
泌尿道感染
08
定期进行伤口 护理,防止伤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健康生活方式
0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02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 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0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 过度饮酒和吸烟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持充足 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
累
0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
郁
0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获得性凝血障碍
获得性凝血障碍是指由于遗传、疾病、 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类型包括:血友病、 抗凝血酶缺乏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症状包括:出血、 瘀斑、关节疼痛等。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抗凝血药物治疗等。
药物性凝血障碍
1
2
3
替代疗法
输血:通过输注血 液制品,补充凝血 因子,改善凝血功 能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可 进行血小板输注,提 高血小板计数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通过注射凝血因子, 如凝血因子VIII、凝 血因子IX等,改善凝 血功能
凝血功能障碍急救措施

凝血功能障碍急救措施凝血功能障碍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液凝血功能发生异常或丧失的临床综合征。
此类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包括成人和儿童。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外伤、免疫因素和遗传病等。
对于发生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尤其是紧急情况下需要进行抢救。
该文将介绍凝血功能障碍急救措施。
1. 必要的检查与流程对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医生应尽快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检查和流程:1.观察时间对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观察其所用时间。
包括最近的手术、外伤、月经和分娩时间。
2.病史调查调查患者以往的病史,了解是否患有白血病、淋巴瘤、贫血、血友病等相关疾病。
3.正在服用药物的询问询问患者是否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其他可能导致凝血障碍的药物。
4.必要的检查进一步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等必要的检查。
2. 必要的急救处置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措施:1.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对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新鲜冰冻血浆为最常见的急救措施之一。
2.给予凝血因子替代物针对不同的凝血因子缺乏症,需要选用相应的凝血因子替代物进行治疗。
3.给予维生素K补充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的必需物质。
对于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凝血障碍,需及时给予维生素K补充治疗。
4.发放止血带对于外伤出血导致的凝血障碍,可紧急发放止血带停止大面积出血。
5.抗纤溶剂治疗当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可使用抗纤溶剂治疗,包括肝素和氨甲环酸等。
3. 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包括大出血、感染、贫血、内脏栓塞和肾功能衰竭等。
4. 总结凝血功能障碍需尽早进行诊断并进行急救治疗。
在治疗期间,需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和反应,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
西医治疗产后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方法

西医治疗产后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方法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少见原因,常见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Ⅶ、Ⅶ凝血因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等;此外,妊娠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前置胎盘等使组织释放更多凝血活酶,这种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后,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母体血液循环中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发生难以控制的产后大出血。
一、如何诊断1.病史:产妇孕前患有全身性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再障、白血病等,或此次妊娠合并胎盘早剥、妊高征等。
2.出血时血液不凝:为持续不断不凝固“阴”“道”流血,常伴有皮下出血、瘀斑、注射针孔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及手术创面等全身出血表现。
3.休克:产后出血时,易发生DIC,而DIC又可加重出血及休克,二者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至影响重要器宫功能如脑、肺、肾而出现昏迷、抽搐、缺氧、少尿或无尿等。
4.溶血性贫血:微循环中微血栓的纤维蛋白形成网孔,血液通过时,红细胞受挤压,引起溶血,可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高热和寒战等。
5.凝血功能的检查:主要进行凝血因子缺乏的检查、凝血功能的检查,以及有关纤溶活性增高的检查。
二、西医治疗1.除去病因:产科DIC所致产后出血,在分娩后其病因已基本去除,但如病情继续发展,出血不止,则应设法阻断促凝物质进入母体循环的途径。
2.抗休克:采取综合措施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是抢救DIC的重要环节。
(1)给氧。
(2)补充血容量:输新鲜全血或成分输血、输液、输代血浆等。
(3)纠正酸中毒: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溶液。
(4)扩血管活性药物:①多巴胺:10~2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②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0mL 中静脉滴注。
(5)补充凝血因子:最有效的为新鲜血液和血浆,或用纤维蛋白原,2~4g/次,静脉滴注。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诊断详述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诊断详述凝血是人体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凝聚状态和止血的重要过程。
凝血因子是一类参与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分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复合物两个主要阵营。
异常的凝血因子功能可能导致出血障碍,而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对于正确治疗和预防出血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述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首先,了解病史是诊断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第一步。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家族史、过去的出血史和手术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遗传性凝血因子功能异常。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诊断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重要步骤。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皮肤、口腔和黏膜是否有出血点、瘀斑等出血迹象。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是否存在关节肿胀、淤血和疼痛等症状,这些可能是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表现。
第三,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凝血功能检查和特殊凝血因子检测。
全血计数可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低血小板症可能会导致出血障碍。
凝血功能检查常用的方法是血浆凝固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检测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功能,APTT检测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的功能。
正常范围内的PT和APTT结果可以排除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可能性。
如果PT和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对应凝血因子功能缺陷。
进一步的特殊凝血因子检测可以明确具体的凝血因子异常。
特殊凝血因子检测主要通过血浆因子测定或基因测序来确定凝血因子异常。
这些检测可以用于确定凝血因子活性、抗原浓度和基因突变等信息。
血浆因子测定可以通过使用特殊抗体或凝集抗体检测特定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浓度。
基因测序则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并确定相应的遗传类型。
最后,如果诊断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功能异常,进一步的评估也很重要。
这可以包括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查、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等。
这些进一步的评估可以帮助确定障碍的具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诊断依赖于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 病包括血友病、血 管性血友病、遗传 性凝血因子VII缺乏
症等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 病的症状包括出血 倾向、关节疼痛、
肌肉疼痛等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的分类
血友病:由 于凝血因子 VIII或IX缺乏 引起的出血
性疾病
血管性血友 病:由于凝 血因子XI缺 乏引起的出
血性疾病
血小板无力 症:由于凝 血因子XII缺 乏引起的出
血因子
抗凝血酶替代 疗法:通过输 注抗凝血酶来 抑制凝血酶的
活性
抗凝血酶替代 疗法:通过输 注抗凝血酶来 抑制凝血酶的
活性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纠正凝血因子缺乏,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手术方式:输血、血浆置换、骨髓移植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免疫排斥等 术后护理:监测凝血功能、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等
临床表现:出血症状、皮 肤瘀斑、关节肿痛等
家族史:家族中有凝血因 子缺乏性疾病患者
影像学检查:X线、CT、 MRI等,观察出血部位和 程度
基因检测:检测凝血因子 基因突变,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 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如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输血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预防措施:避免受伤、避免使用抗凝血药物等
药物治疗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通过注射凝血因子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抗凝血酶治疗: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阻止凝血反应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来阻止血栓形成 抗纤溶治疗:通过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来防止血栓溶解
替代疗法
凝血因子替代 疗法:通过输 注凝血因子来 补充缺乏的凝
如何应对和处理凝血障碍

如何应对和处理凝血障碍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载着营养物质和氧气,将它们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也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会凝结成块,这么做是为了将流出的血止住,防止出血。
但是有时候,血液的凝血过程会遭受到一定的干扰,导致凝血障碍。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凝血障碍的原因、症状以及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凝血障碍的原因凝血障碍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反应、遗传因素和疾病。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凝血障碍的因素。
1、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干扰血液的凝结机制。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利血平、水杨酸、铜等。
2、遗传因素某些凝血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导致。
例如,血友病就是一种由于缺乏特定凝血因子而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障碍。
3、疾病许多疾病也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例如,肝脏疾病、骨髓疾病、血液病、某些癌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等。
二、凝血障碍的症状不同的凝血障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出血出血是凝血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此外,出血的类型和强度也是不同凝血障碍的重要区别。
例如,血友病患者容易出现大量皮下出血,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出血或呕血。
2、瘀伤由于血液的凝血机制被干扰,凝血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蓝色或紫色的皮肤瘀伤,甚至可以出现脑内瘀伤和其他组织内出血。
3、贫血凝血障碍还可能导致贫血。
由于大量出血,身体无法及时补充血液,血红蛋白含量会下降,从而导致贫血。
三、如何应对和处理凝血障碍应对和处理凝血障碍需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综合考虑,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例如,出血严重的血友病患者需要注射凝血因子或其他止血药物来减轻症状。
此外,其他药物,如抗凝药物、补铁剂、抗生素等也可以用来缓解凝血障碍。
2、手术手术也是一种治疗凝血障碍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肝脏疾病和骨髓疾病而导致的凝血障碍,手术可能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如肝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感染、药物、肿瘤等引起的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某些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或缺失
获得性因素:感染、创伤、药物、肿瘤等
诊疗技术改进与创新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干细胞疗法:用于修复受损的凝血功能
生物材料研发:用于替代受损的血管和组织
药物研发:开发新型抗凝血药物,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诊断技术改进:开发更灵敏、准确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效率
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CONTENTS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概述
03.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04.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05.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6.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例分析
01
02
定义与分类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等
纤溶系统检查: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PAI-2)等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因检测:包括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IX等基因的检测
特殊检查项目
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
实验室诊断: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等检测
凝血因子Ⅱ缺乏症的治疗及护理

药物治疗
凝血因子Ⅱ缺乏症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凝血因子
01
Ⅱ,可以通过输血或注射凝血因子Ⅱ来补充。
凝血因子Ⅱ缺乏症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
02
疗,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药物治疗的剂量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
03
和凝血功能情况来调整。
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
04
应、血栓形成等,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
饮食规律:定时定 量,少食多餐,避
免暴饮暴食
饮食卫生:注意饮 食卫生,避免食物
中毒和感染
心理护理
01 保持积极心态:鼓励患者保持 乐观,积极面对疾病
02 提供心理支持:倾听患者的感 受,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03 减轻焦虑和恐惧:帮助患者了 解疾病,减轻焦虑和恐惧
04 增强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治疗和康复,增强信心
凝血因子Ⅱ缺乏症的 治疗及护理
汇报人:_
目录
01
凝血因子Ⅱ 缺乏症概述
02
凝血因子Ⅱ 缺乏症的治 疗
03
凝血因子Ⅱ 缺乏症的护 理
04
凝血因子Ⅱ 缺乏症的预 后和预防
凝血因子Ⅱ缺乏 症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导致凝血 因子Ⅱ缺乏
发病机制:凝血因子Ⅱ缺乏导致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症状
03
定期,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04
遵医嘱使用抗凝血药 物,防止出血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高蛋白、 高维生素、低脂肪、
低胆固醇
食物选择:瘦肉、 鱼、蛋、奶、豆制 品、蔬菜、水果等
避免食物:油腻、 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禁忌:避免饮 酒、吸烟、咖啡、 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PEYVANDI, F et al. Rare bleeding disorders -Thromb Haemost , 2009 , Volume 35 , N°4 , p. 346
病例4:遗传性FVII缺乏症
男, 23 岁,因血尿一个月于 1991.11.20 , 入院泌尿外科。 查体:中度贫血貌,无黄染,皮肤粘膜无出 血点及紫癜,LN(-),心肺(-),肝脾未及。实验 室检查: Hg90g/L , BPC100X109/L ,尿 RT , WBC少许,RBC#,肾功能正常。 因血尿原因不明请血液科会诊。
FVIII < 1% 为重度缺乏
西方国家发病率 0.3 :1000*
Von Willebrand Disease血管性血友病
VWF; FVIII ± 在普通人群中占1% (多数为轻型)
Factor IX
Haemophilia血友病 B: FIX
FIX < 1%为重度缺乏 西方国家发病率1 :106 * VWF/FVIII complex
APC以蛋白水解方式 灭活辅因子Va和辅因 子VIIIa ,从而降低两 个关键性的凝血反应 环节,即减少因子X酶 和凝血酶原酶的形成。 蛋白S增进蛋白C的激 活。
纤维蛋白溶解:当血凝块(血栓)形成和 稳定之后,血块溶解和血管修复立刻开始。 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和uPA在血块上(纤维 蛋白)上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成纤溶 酶。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流行病学:非常罕见 与出血无关 有文献报告纯合子个体的血栓风险
首例确诊病人死于肺栓塞(纤溶酶原激活缺陷?)
杂合子个体没有症状
32
病例3 FⅫ 缺乏症
患者女,27岁,无出血史,无家族史,产前 常规行凝血筛选试验检查,发现APTT明显延 长: PT 11.6” APTT 164.5” Fib 4.23g/L TT 15.6” vWF 179% FⅧ:C 125% FⅨ:C 77.6% FⅪ:C 92% FⅫ:C 0.2%
纤溶调节: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 相关项目:D-二聚体,FDP, FM, PLG等
13
诊断思路
1、是否为出血性疾病? 2、定位诊断: 一期止血障碍 ? — 二期止血障碍? 纤溶异常? 凝血功能障碍:内源性?外源性?共同通路? — 3、定性诊断: 遗传性 or 获得性? — 凝血因子缺乏 or 获得性抑制物? —
遗传性缺乏
内源性途径
Factor XI = Rosenthal disease罗森塔尔疾病
» 以往的不正确的名称:血友病C
罕见 出血多样化 < 15% 导致出血 见于拔牙后或术后 2/3病例或病人起源于德系犹太人
31
遗传性缺乏
内源性途径
Factor XII = Hageman’s disease哈格曼氏病
23
(5)凝血障碍与血小板异常共存:血管性血友病 、DIC等。
24
(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血的实验诊断
1. 筛选试验: FDP和D-二聚体(D-D)测定。 FDP是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 生成的X(x)、Y(y)、D(d)、E(e)碎片 ,含量增高反映纤溶系统激活。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表明纤 维蛋白的形成及溶解的发生,理论上可用于原发 性纤溶和继发性止血缺陷
1. 筛选试验: 常用APTT、PT、TT。 APTT模拟内源性凝血过程,主要反映因子Ⅷ、 Ⅸ、ⅩⅠ、因子ⅩⅡ、Ⅹ、Ⅴ的变化。 PT模拟外源性凝血过程,主要反映因子Ⅶ、Ⅴ、 Ⅹ的变化。 TT延长表明纤维蛋白原减少或血浆存在抗凝物质 。
20
(1)APTT和PT均正常:正常人、因子ⅩⅢ缺乏 症。 (2)APTT延长伴PT正常:内源凝血途径缺陷。 有出血倾向: 血友病(甲、乙)、遗传性凝血因 子ⅩⅠ缺乏症、循环中出现抗因子Ⅷ、Ⅸ或ⅩⅠ 抗体、血管性血友病。 无出血倾向: 因子ⅩⅡ、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 激肽原缺乏。
出血性疾病的诊治策略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潘学谊
1
凝血是一个促凝与抗凝之间的平衡
出血/凝血 出血性疾病/血栓
• 启动试剂 • 酶原 酶 (丝氨酸蛋白酶: IIa, VIIa, IXa, Xa) • 辅因子(V & VIII)
•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AT (ATIII) • 辅因子抑制物: PC / PS • (TFPI)
90年代对传统的凝血途径的重大修 改
1 、外源性的第Ⅶ因子在组织因子的结合下既可激活Ⅹ因子 ,又可激活内源性的第Ⅸ因子,从而打破了内源与外源的 界限。 2 、第Ⅻ因子缺乏时并不引起出血,这说明第Ⅺ因子并不一 定只被Ⅻ因子激活,现已证明Ⅺ本身具有自身激活作用。 3、凝血酶(Ⅱ因子)也可激活Ⅺ因子,原来认为只有Ⅻ因子才 能激活Ⅺ因子。 4 、 TF 被激活并与Ⅶ因子结合后会被一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TFPI)所抑制;后者已成为一种新型抗凝剂。
生理凝血
凝血是在多因素参与下,相互作用的加速过程。
凝血的调节
凝血受抗凝血系统的调 节。抗凝血系统包括: 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和TFPI。 凝血被紧密的调节,每 一种酶只有极少量被转 变成其活化形式。凝血 的调节至关重要,1毫升 血液的凝血潜能可以使 全身纤维蛋白原在10-15 秒钟凝固。
凝血酶
2
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瀑布学说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组织)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共同途径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3
纤维蛋白
3
内皮细胞
XII
凝血瀑布学说
XIIa
XI
XIa
IXa VIIIa
Ca++
VIIa
TF
IX
PF3
X
Xa
Ca++
Va
PF3
II
IIa IIa
= 凝血酶
4
4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18
2.血小板功能检测 (1)粘附功能:采用血小板粘附实验(PAdT); (2)聚集功能:常用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 (3)释放反应:β-TG、PF4、GMP-140、TSP 、5-HT测定; (4)花生四烯酸代谢:TXB2、cAMP/ cGMP测 定等; (5)收缩蛋白试验:常用血块收缩时间; (6)促凝活性:PF3 有效性(PF3aT)测定。
严重程度: 轻度到重度 流行病学1:1 million*
34
* PEYVANDI, F et al. Rare bleeding disorders -Thromb Haemost , 2009 , Volume 35 , N°4 , p. 346
遗传性缺乏
外源性途径
Factor VII
严重程度: 轻度到重度 流行病学1: 500,000*
25
(1)FDP和D-D均正常:纤溶活性正常。 (2)FDP阳性伴D-D阴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 降解而未有纤维蛋白降解,见于原发性纤溶。实际上在肝 病、术后大出血、重症DIC、纤溶初期、剧烈运动后、类 风湿因子阳性、抗Rh(D)抗体存在条件下,可出现FDP 假阳性。 (3)FDP阴性伴D-D阳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 解,见于血栓栓子自发性溶解。而在DIC、动静脉血栓形 成和溶栓治疗后,可出现FDP假阴性。 (4)FDP和D-D均阳性: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 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
28
*A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reported haemophilia A prevalence around the world J. S. STONEBRAKER et al, Haemophilia (2010), 16, 20–32
病例1:血友病
HA(重型)
17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1. 筛选试验 常用有出血时间(BT)和血小板计数(PLT) (1)BT和PLT均正常:除正常人外多数是血管性紫癜。 (2)BT延长伴PLT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BT延长伴PLT增多:血小板增多症伴功能异常。 (4)BT延长伴PLT正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某些凝血因 子缺陷所致。
追问病史,患者出牙,拔牙时牙龈渗血,劳 累后关节肿痛。家族中无类似症状患者。其父 母为姨表兄妹近亲结婚。 凝血因子检查:FVII:C 0.1%, 对患者家系3 代12人进行了调查,先证者母 亲,二弟,二妹,表弟虽无出血症状,但 FVII 分别为 0.40 , 0.15 , 0.27 , 0.35 。故诊断为先 天性FVII缺乏。 经用PCC及输血浆治疗,患者血尿消失。
遗传性缺乏
共同凝血途径
Factor II
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异常凝血酶原血症 严重程度: 轻度到重度 流行病学 1:2 million*
Factor V
» 老的错误名字: Owren Parahaemophilia
严重程度: 轻度到重度 流行病学 1:1 million*
Factor X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小片段(降解产物,FDP)。PAI-1调节tPA 和 uPA 活性;a2-PI调节纤溶酶活性。
出凝血三步骤
一期止血:形成血小板凝块的过程。 相关项目:出血时间(BT),VWF 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检测 二期止血:由凝血因子及其抑制物共同作用形 成纤维蛋白的过程。 相关项目:常规四项:PT, APTT, Fib, TT;因子检测;AT, PC, PS
14
如何诊断?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基本特征:性别、年龄 出血诱因:自发 or 外伤后出血 出血部位及表现:出血频度 既往出血史 手术或外伤史 用药史 基础疾病 家族史
15
一期止血与二期止血障碍的鉴别
16
诊断思路
实验室检查: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