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PPT课件

脂多糖 核心多糖
类脂A
脂蛋白 外膜蛋白
微孔蛋白
②内胞壁:肽聚糖(占5-20%)
溶菌酶作用点
G+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青霉素作用点
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③ 革兰氏染色原理: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 当酒精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 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 酒精脱色,仍呈兰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酒精脱色不能使 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酒精将脂溶解,缝隙 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 脱色,细胞无色,蕃红复染后呈红色。
④失去细胞壁的细菌
①L型细菌: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下,细 菌的细胞壁缺损或失去了细胞壁的细菌。菌 体呈多形态型,能长久或短暂地进行分裂和 繁殖,其菌落为“油煎蛋样”。(霉形体菌 落也为油煎蛋样)通常将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统称为L形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由丹麦
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基本步骤:(1)初染(结晶紫1min) (2)媒染剂(碘液1min) (3)脱色(95%乙醇10~40S) (4)复染(蕃红1min)
结果: 革兰阳性菌——兰紫色; 革兰阴性菌——红色。
G+(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存环境: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都有大量细菌活动。有特殊的臭味或酸败 味,发粘、发滑。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
Bacterial shape examined microscopically
球菌及其排列状态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以典型的二分裂殖方式 繁殖, 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
类脂A
脂蛋白 外膜蛋白
微孔蛋白
②内胞壁:肽聚糖(占5-20%)
溶菌酶作用点
G+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青霉素作用点
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③ 革兰氏染色原理: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 当酒精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 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 酒精脱色,仍呈兰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酒精脱色不能使 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酒精将脂溶解,缝隙 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 脱色,细胞无色,蕃红复染后呈红色。
④失去细胞壁的细菌
①L型细菌: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下,细 菌的细胞壁缺损或失去了细胞壁的细菌。菌 体呈多形态型,能长久或短暂地进行分裂和 繁殖,其菌落为“油煎蛋样”。(霉形体菌 落也为油煎蛋样)通常将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统称为L形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由丹麦
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基本步骤:(1)初染(结晶紫1min) (2)媒染剂(碘液1min) (3)脱色(95%乙醇10~40S) (4)复染(蕃红1min)
结果: 革兰阳性菌——兰紫色; 革兰阴性菌——红色。
G+(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存环境: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都有大量细菌活动。有特殊的臭味或酸败 味,发粘、发滑。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
Bacterial shape examined microscopically
球菌及其排列状态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以典型的二分裂殖方式 繁殖, 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1)脂多糖(LPS)
LPS是G-菌的内毒素 组成:
脂质A:毒性部分 核心多糖: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菌体O抗原
(种特异性)
(2)外膜:
类似于细胞膜结构,外膜内镶嵌着 多种蛋白质称为外膜蛋白(OMP)
(3)脂蛋白:
位于肽聚糖和外膜之间,使外膜与 肽聚糖层构成一整体
4.细胞壁功能
❖ 维持细菌形态,承受细胞内高渗透压 ❖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 带有多种抗原表位,可以诱发机体的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 微生物。 广义细菌: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细菌: 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测量单位 微米 (m)
基本形态三种: 球菌;杆菌;螺形菌
近年来研究较深入的膜蛋白
• 青霉素结合蛋白:参与肽聚糖的合成,是 青 霉素的作用靶位
• 蛋白分泌系统:G-菌所有,I~V型(由细 胞膜蛋白、外膜蛋白和辅助 蛋白组成)
•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与毒力和致病性有 关 组氨酸蛋白激酶 反应调控蛋白
• 细胞质(cytoplasm)
成分:
无色透明胶状物,由水、蛋白 质、脂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组成
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 的机制
•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
人组织的Eh约为150mV,普通培养基在有氧环境中 Eh可达300mV,细菌必须有高Eh的呼吸酶类(如细胞色 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才能氧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
•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会产生具有强力杀菌作用的氧 基团,如O2-和H2O2,厌氧菌缺乏分解这些有毒氧基团的 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触酶、过氧化物酶)
1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

• 较 厚 15-80nm • 肽 聚 糖 15-50层,坚固致密 • 特殊组分
⑴ 磷壁酸:胞壁外层,构成表面抗原,
与致病性有关。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⑵ 表面蛋白:某些G+菌具有。
2020/8/16
53/71
2020/8/16Biblioteka 周浆间隙54/71
3.G-菌细胞壁的特点及特殊组分:
• 较 薄 10-15nm • 肽聚糖 1-2层,疏松稀薄 • 特殊组分
(肾形、矛头形)。排列方式: ①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 ②链球菌(sreptococcus):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③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 ④四联球菌(tetrads);⑤八叠球菌(sarcina)。
2020/8/16
34/71
2020/8/16
43/71
G+
G-
2020/8/16
Hans Christian J. Gram, 1853-1938,
44/71
细胞壁的组成:
1.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原核细胞所特有的成分,G+菌和G-菌的 共有组分
2. 特殊组分: G+菌和G-菌各有不同
2020/8/16
45/71
1. 肽聚糖的组成: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8/16
24/71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⑴ 磷壁酸:胞壁外层,构成表面抗原,
与致病性有关。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⑵ 表面蛋白:某些G+菌具有。
2020/8/16
53/71
2020/8/16Biblioteka 周浆间隙54/71
3.G-菌细胞壁的特点及特殊组分:
• 较 薄 10-15nm • 肽聚糖 1-2层,疏松稀薄 • 特殊组分
(肾形、矛头形)。排列方式: ①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 ②链球菌(sreptococcus):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③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 ④四联球菌(tetrads);⑤八叠球菌(sarcina)。
2020/8/16
34/71
2020/8/16
43/71
G+
G-
2020/8/16
Hans Christian J. Gram, 1853-1938,
44/71
细胞壁的组成:
1.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原核细胞所特有的成分,G+菌和G-菌的 共有组分
2. 特殊组分: G+菌和G-菌各有不同
2020/8/16
45/71
1. 肽聚糖的组成: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8/16
24/71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3. 病原微生物(pathogen):可引起人或动植物发 生疾病微生物。
2020/10/31
15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 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
2020/10/31
16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 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020/10/31
17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Experience phase 经验时期 Experimental phase 实验时期 Modern phase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10/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 传染病的病原体。
2020/10/31
24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10/31
25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毒
2020/10/31
27
启示:
1. 发现问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 解决问题—发展的基石; 3. 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力; 4. 科研人员—成功的关键。
2020/10/31
28
2020/10/31
15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 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
2020/10/31
16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 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020/10/31
17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Experience phase 经验时期 Experimental phase 实验时期 Modern phase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10/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 传染病的病原体。
2020/10/31
24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10/31
25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毒
2020/10/31
27
启示:
1. 发现问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 解决问题—发展的基石; 3. 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力; 4. 科研人员—成功的关键。
2020/10/31
28
细菌的基本性状PPT课件

杆 菌(bacillus)
单杆菌
双杆菌
2019/8/19
链杆菌
9
分枝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10 2019/8/19
2.细菌的非典型形态
菌龄、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梨形、丝状等
11 2019/8/19
二、细菌基本结构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100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基因型变异遗传型变异表型变异非遗传型变异变异原因基因结构改变环境作用等变异性状能否遗传不能变异是否可逆不可逆可逆变异数量个别细菌所有细菌本质dna改变dna未改变细菌变异类型101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遗传物质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转座子102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细菌染色体为一环状闭合双股dna长链呈超螺旋形式缠绕成团附着在横隔中介体或细胞膜上构成核质携带细菌主要的遗传信息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2019/8/19
青霉素作用点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17、五肽桥
肽聚糖(peptidoglycan,粘肽)
2019/8/19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 聚糖骨架、四肽1侧8 链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磷壁酸
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G+)菌细胞壁特殊组份,根据 其在细胞表面上的固定方式,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不深入质膜,其末端以磷酸二酯键与肽聚糖 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是重要的表面抗原。膜磷壁酸 跨过肽聚糖层,以其末端磷酸共价连接于质膜中糖脂, 是粘附因子,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变异现象。
3 2019/8/1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2019/3/24
34
2)、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如:菌毛,细菌素,毒力,耐药 性的形成等。
2019/3/24
35
3)、胞质颗粒
指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各种内含颗粒,大多为营养 储藏物; 不是细菌的恒定结构;
3.荚膜的功能:
荚膜是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与细菌的致病性 有关。具体的功能有: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 抗杀菌物质的损伤作用;抗干燥作用。
2019/3/24 39
荚膜
2019/3/24
40
(二 )
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根据鞭毛的数量、位置可将鞭毛菌分成四类: 单毛菌(霍乱弧菌);双毛菌(空肠弯曲菌); 丛毛菌(绿脓杆菌);周毛菌(伤寒沙门菌)。 有鉴别意义
2019/3/24
43
1.菌毛的化学组成:
菌毛蛋白
2.菌毛的种类: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
普通菌毛;
性菌毛
3.菌毛的功能:
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 相关,丧失菌毛者致病力减弱或消失。 如:大 肠埃希氏菌的I型菌毛;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由F质粒编码)。 传递遗传物质。
2019/3/24 44
2019/3/24
33
1)、核糖体:
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细菌合成蛋白
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个细菌 体内可达数万个。 沉降系数为70S(30S+50S),是某些抗生素 作用位点。 链霉素、四环素能与30S亚基结合,氯霉素、 红霉素则能与50S亚基结合,从而干扰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形态学-文档资料

5.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参与菌体机体的免疫应答。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
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在一般环境中不能耐受菌 体内的高渗透压而将会涨破死亡。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原生质球 (spheroplast)。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测量单位: 微米(μm)
细菌的形态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弧 菌
螺 菌
形态与结构
球菌(coccus) 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双球菌
球菌(coccus) 链球菌(streptococcus)
球菌(coccus) 葡萄球菌(straphylococcus)
磷壁酸-----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
化学结构: 由核糖醇和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连接组成长链,穿插于肽 聚糖中 类别: 壁磷壁酸- 与细胞壁中肽聚糖中N-乙酰胞壁酸连接 膜磷壁酸- 与细胞膜相连 作用: 具有抗原性,是重要的表面抗原;有一定致病作用
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 (outer membrane)
杆菌(bacillus)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螺杆菌
二、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绪论-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1(7)课件

2020/10/18
7
绪论
学习要点:
1. 什么是微生物及微生物学? 特点、分类?
2. 发展过程?
3. 为什么学习?
4. 怎样学习?
2020/10/18
8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须 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数万倍才能 观察的微小生物。
Harald zur Hausen
human papilloma viruses causing cervical cancer
2020/10/18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Luc Montagnie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3
第一篇 细菌学
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
2020/10态分: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1.球菌(coccus):1mm左右,球形或近似球形
(肾形、矛头形)。排列方式: ①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 ②链球菌(sreptococcus):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③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 ④四联球菌(tetrad);⑤八叠球菌(sarcina)。
因工程技术中使用更加广泛。
2020/10/18
12
四、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人体各部位经常 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
2.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或 机会致 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正常情况下 不致病,只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寄生部位 改变时才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技术中使用更加广泛。
2020/11/27
14/62
四、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人体各部位经常 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
2.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或 机会致 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正常情况下 不致病,只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寄生部位 改变时才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理学时代,发现发酵与腐败均由微生物 引起;
• 李斯特 (1827-1912) 创建了外科无菌手
术;
2020/11/27
21/62
2020/11/27
22/62
2020/11/27
23/62
• 郭霍(1843-1910) 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菌
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① 发明固体培养基,可做细菌纯培养; ② 建立细菌染色方法; ③ 动物实验;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 传染病的病原体。
2020/11/27
24/62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11/27
26/62
现代微生物学(Modern phase):
1. 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 2.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 3. 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4. 新型疫苗研制工作发展迅速; 5. 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2020/11/27
27/62
启示:
1. 发现问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 解决问题—发展的基石; 3. 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力; 4. 科研人员—成功的关键。
5/62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2020/11/27
6/62
第八章 球菌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第十章 弧菌属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2020/11/27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演 示文稿
(优选)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 本性状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0/11/27
3/62
2005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
2020/11/27
4/62
五年制大课讲授目录
绪论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 噬菌体
2020/11/27
16/62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 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020/11/27
17/62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Experience phase 经验时期 Experimental phase 实验时期 Modern phase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11/27
18/62
Experience phase
2020/11/27
19/62
Experimental phase
微生物的发现 免疫学的兴起 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
2020/11/27
20/62
• 列文虎克 (1632-1723) 发现微生物的第
一人;
• 巴斯德 (1822-1895) 开创了微生物的生
7/62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十八章 支原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第二十章 衣原体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2020/11/27
8/62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2020/11/27
28/62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与学习目的:
1. 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2.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 3. 建立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4. 抗感染免疫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5. 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2020/11/27
29/62
2020/11/27
11/62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须 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数万倍才能 观察的微小生物。
2020/11/27
12/62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 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如:病毒;
25/62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毒
的人 (1892年);
• 琴纳(1749-1823) 第一次采用牛痘预防天花;
• 弗来明(1881-1955) 1928年发现青霉素 对葡
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弗洛瑞(1898-1968) 1940年提取出青霉 素G的
纯品。
2020/11/27
3. 病原微生物(pathogen):可引起人或动植物发 生疾病微生物。
2020/11/27
15/62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 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
2020/11/27
2. 原核细胞型:有原始的核, 细胞器不完善, 如: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有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如: 真菌。
分布非常广泛
2020/11/27
13/62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
益的和必要的。 1. 维持氮、碳循环,保证自然界食物链形成; 2.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 3.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或模型,
2020/11/2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2020/11/27
10/62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2020/11/27
14/62
四、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人体各部位经常 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
2.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或 机会致 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正常情况下 不致病,只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寄生部位 改变时才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理学时代,发现发酵与腐败均由微生物 引起;
• 李斯特 (1827-1912) 创建了外科无菌手
术;
2020/11/27
21/62
2020/11/27
22/62
2020/11/27
23/62
• 郭霍(1843-1910) 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菌
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① 发明固体培养基,可做细菌纯培养; ② 建立细菌染色方法; ③ 动物实验;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 传染病的病原体。
2020/11/27
24/62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11/27
26/62
现代微生物学(Modern phase):
1. 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 2.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 3. 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4. 新型疫苗研制工作发展迅速; 5. 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2020/11/27
27/62
启示:
1. 发现问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 解决问题—发展的基石; 3. 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力; 4. 科研人员—成功的关键。
5/62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2020/11/27
6/62
第八章 球菌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第十章 弧菌属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2020/11/27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演 示文稿
(优选)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 本性状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0/11/27
3/62
2005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
2020/11/27
4/62
五年制大课讲授目录
绪论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 噬菌体
2020/11/27
16/62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 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020/11/27
17/62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Experience phase 经验时期 Experimental phase 实验时期 Modern phase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11/27
18/62
Experience phase
2020/11/27
19/62
Experimental phase
微生物的发现 免疫学的兴起 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
2020/11/27
20/62
• 列文虎克 (1632-1723) 发现微生物的第
一人;
• 巴斯德 (1822-1895) 开创了微生物的生
7/62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十八章 支原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第二十章 衣原体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2020/11/27
8/62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2020/11/27
28/62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与学习目的:
1. 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2.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 3. 建立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4. 抗感染免疫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5. 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2020/11/27
29/62
2020/11/27
11/62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须 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数万倍才能 观察的微小生物。
2020/11/27
12/62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 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如:病毒;
25/62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毒
的人 (1892年);
• 琴纳(1749-1823) 第一次采用牛痘预防天花;
• 弗来明(1881-1955) 1928年发现青霉素 对葡
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弗洛瑞(1898-1968) 1940年提取出青霉 素G的
纯品。
2020/11/27
3. 病原微生物(pathogen):可引起人或动植物发 生疾病微生物。
2020/11/27
15/62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 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
2020/11/27
2. 原核细胞型:有原始的核, 细胞器不完善, 如: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有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如: 真菌。
分布非常广泛
2020/11/27
13/62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
益的和必要的。 1. 维持氮、碳循环,保证自然界食物链形成; 2.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 3.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或模型,
2020/11/2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2020/11/27
10/62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