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航空运输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航空运输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航空运输发展与分布分析报告作者:王譞赵金艳孙亚楠聂晓波金峰苟磊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地理与布局完成日期:2012年3月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收入的增加,航空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航空运输发展与分布的内在规律、特点及趋势,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与相关产业政策,使得航空运输业朝着正确的方句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阐述了我国航空运输发展与分布的历史;通过国内航空运输发展与分布现状分析及国内外航空运输业发展概况的对比,直观得出了我国航空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发展航空运输业的启示;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对比,并结合未来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创造性的提出发展我国航空运输发展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 航空客货流分布航空布局发展现状发展规划一.中国航空运输发展历史回顾 (5)(一) 1949年以前 (5)(二)初创时期(1949—1957年) (5)(三)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四) 曲折前进时期(1966—1976年) (6)(五)新的发展时期(1977年至2001年) (6)(六)2002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时期 (7)二.中国航运发展与分布现状及国内外对比 (8)(一)国内航空客货流分布现状 (8)(二)国际航空客货流分布现状 (9)(1)概况 (9)(2)航空运输自由化加剧国际航线竞争 (11)(3)航空公司联合兼并愈演愈烈 (12)(4)低成本航空公司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价格冲击 (13)(5)征收航空碳排放费/税将成为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贫易中的新壁垒 (13)(三)我国国际航空运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4)1.企业运营 (14)2.行业管理 (15)(四)、对策与方法 (18)1.加决制定民航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明确国际航空运输发展方向 (18)2.完善国际航权和航班时刻分配机制,更加有效配置资源 (18)3.完善国际航线补贴及扶持政策,提高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运营积极性 (19)(五)中国机场分布与发展 (19)1.运输航空 (20)2.旅客运输量 (20)3.机场业务量 (22)4.机场建设与分布 (23)三.对未来中国航空运输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29)(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 (29)(二)未来发展展望(可持续发展) (32)1.机场建设 (32)2.客货运输发展 (34)3.可持续发展 (35)一.中国航空运输发展历史回顾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对“中国研制大型飞机”的政治学思考

对“中国研制大型飞机”的政治学思考

了相应的技术 和经验 ; 上世纪8 年代 我国又成 功研制 了运 十大型1 R 2 支线客机在人才 、 术、 技 材料 、 制造 、 适航取证和项 目管理等方 面积 累
了一定的经验 , 为下一 步研制大飞机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
二 、 现 了我 国 的 对外 职 能 体 首先 , 体现 了防御外敌 的侵犯和颠覆 、 捍卫 国家 的主权 和领土完整 的职能 。
上海。 目前 , 民用航 空运输9 %以上都是由大型民用飞机完成的。 0 离开大飞机 , 一
个 国家的现代 民航就无从谈起 , 军事上的战略打 击力量也就 不完整。 制大型飞 研
机 是 党 中央 、 国务 院 在 新世 纪 之初 作 出的 一项 重 大 战略 决策 , 也是 建设 创 新 型 国
需求 , 增强 民族凝聚 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商 用飞机有 限责任 公 司是经 国务 院批 准成 立, 由七 家股 东单位组成 、 国家控股 的有 限责任公 司, 主要 从事 民
用 飞 机 及 相 关 产 品 的设 计 、 制 、 产 等 业 务 。 司注 册 资 金 10 ̄ , 部 设 在 研 生 公 9 4元 总
鍪 ^ 万亿元, 鏊 近5 外汇储备超过l 万亿美元, 这表明我国已有经济实力研制自己的大
/ . 飞机了。 我国航空工业已有5多年的历史 , 0 又曾于上世纪8年代与美国合作生产 0 \ \~ / 大型麦道飞机 , 前我国一些飞机制造企业在为波音、 / 目 空客生产关键部件 , 积累
三 、 现 了我 国 国 家 机 构 的 对 人 民 负 责原 则 体
我国 国家机 构是 人 民意 旨的执 行者 和捍卫 者。 对人 民负责 , 力为人 民服 努 务, 是一切 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 的行为准则和工 作宗 旨。 自建 国以来 , 国就 我 立 志要 制造我们 自己的飞机 。 通过我们几代航空人 的努 力 , 国已经 制造 出 了国 我 防和民用的为数众多 的中小型飞机 。 但是 , 国家 急需 的大飞机 , 如大 型军用运输 机、 大型民用 客机 、 大型货物运输机 、 大型轰炸机等 , 却一直无大的进展 。 因此 , 研 制大飞机是令我们 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 意气风发 的一件 大事 , 这是多少 中国人期 待 已久 的一个决定 , 这是几代 航空人士梦寐 以求的愿望 ! 中央 、 党 国务院作 出研 制大飞机的决定 , 合乎 民心 , 顺应 民意 , 必将大大增强 国家的凝聚力 , 增强全体海 内外 中华儿女的 民族 自尊心和民族 自豪感 。 四、 体现 7中国共产 党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体现 7党科学 执政的执政 方式 和理念 现阶段 , 中央 、 党 国务院作 出研制大飞机 的决定 , 顺应 了人 民的呼声 , 适应 了 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 要。 国际民航权威机 构的预测数据说 , 当一个 国家人均 国内

国产大飞机C919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产大飞机C919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产大飞机C919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者:陆叶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21期摘要:以国产大飞机C919为例,分析了国内外航空运输业的现状,指出了中国航空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立足于顶层设计,完善机制、沉着应对,全面提升我国航空产业链综合实力的建议,以期为该行业相关方面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运输国产大飞机C919 航空产业链综合实力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V2- 9 文献标识码:A发展国产大飞机,是我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所采取的重要战略措施,是集中体现我国的科技和工业水平的项目,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C919的首飞成功,是中国民航工业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式进步,标志着随着中国飞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航空事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航空产业链也实现了完善优化。

作为大型民用运输机的又一竞争者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中国商飞),已经将矛头指向了世界两大飞机制造巨头波音(Boeing)和空客(Airbus),ABC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

但在欢庆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未来的征途上C919将必定面临着巨大的艰难险阻,而我们要以钢铁般的意志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从国内外航空运输业现状出发,总结和分析了中国航空运输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 航空运输业现状1.1中国航空运输业概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航空装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仅次于美国,中国机队规模预计将保持5.5%的平均年增长率;到2024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民用航空市场。

未来20年,中国的飞机需求将占全球同期新飞机需求总量的二成左右。

1.2中美贸易摩擦当前民航运输机95%的干线机依赖进口,贸易额高达百亿美元,如果加上航材及飞机发动机等,进口额则将近千亿美元。

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航干线飞机共3103架,其中波音占比50.5%(1569架),民航持有波音飞机未交付订单超过1770亿美元,波音公司对中国的出口能为美国创造千亿级GDP及数千个工作岗位。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题目: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战略管理分析组长:梅组员:海川、梁静茵、高泽敏、路洁、周楚君、凯航、高逸梦目录一、简介 (3)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4)1、进入壁垒 (5)2、预期的报复 (5)(二)供方议价能力 (6)(三)买方议价能力 (6)(四)替代品威胁 (7)(五)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7)1、市场上存在着力量均衡的竞争对手 (8)2、行业增长缓慢 (9)3、高额的固定成本 (9)三、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9)(一)概念 (9)(二)各因素分析 (11)1、机会分析 (11)2、威胁因素 (14)四、PEST分析 (16)(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政治环境 (16)1、国航空运输市场的进入管制正逐步放松 (16)2、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加速开放 (17)3、航空运输价格管制进一步放松 (17)4、机场收费改革正稳步推进 (18)(二)中国航空运输业的经济环境 (18)1、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前景预测 (18)2、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结构 (18)(三)中国航空运输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19)1、时间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9)2、追求健康、休闲旅游的理念逐步形成 (19)3、节约和环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廉价航空市场前景光明 (19)(四)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技术环境 (20)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航空运输业“简化商务”的兴起 (20)2、飞行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受到严格限制 (20)五、小组分工 (21)六、小组成员评分 (21)一、简介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组建而成的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三大骨干航空集团之一,主营航空运输业务,兼营航空客货代理、飞机发动机维修、进出口贸易、金融理财、建设开发、广告等相关产业。

南航集团现有员工9万余人,运营总资产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大型客机市场背景下中国商飞的竞争战略及政策模型分析

大型客机市场背景下中国商飞的竞争战略及政策模型分析

发展模 式 : 双寡 头一多寡 头一双寡 头 , 分 别对 应大 飞机产 业发展 的初创 期一成 长期一 成熟 期。根据这一 较为完整 的周 期性波动 可以大胆预测 , 随着市场越发成熟 、下一阶段很可能再次演变为 “ 多寡头”局面 , 且是两大一小的三分天下。 中国商飞若能与时 俱进调 整竞争战略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市场 占有额 , 其在大 型客 机市场的前景可 以期待 。
四个 主 要 因素 : ( 一) 政府补贴 纵观波音和 空客 的发展历史 , 美 国和欧盟 采取的各种政府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大型客机市场结构的B A C 演化规 律
大 型客机 比一般商 品有更 高的进 入壁垒和资金 投入 , 也存在 更严 重的风 险和更激 烈的竞争 。规 模效应和 范围经济 效应迫使 企 业必 须做大 做强 ,“ 瀑布 效应 ”使得 专业 化 、研 发 能力强 的 企业成 为主要供 应商 , 下游企业 不断兼并重组。若忽略 占据市场 份额较小 或被 兼并重组的企业可 以发现 : 大型客机市场基本维持 3 —5 个企业进行寡 头竞争 。 为 了简化 研 究 , 将 大型客 机市 场 发展 演 化历 程分 为三 个 阶
最优 模 型 , 为中 国商 飞未来 发展提 出战略 性意 见 。 关键 词 : 大型客 机 ; 中 国商 飞 ; 寡 头垄断 ; 结构 演化 ; 竞 争 战 略
一 .
大型客机 市场 现状和中国商飞的困境
大 型客机 具有技术 含量高 、投资规 模大 、研 制周 期长等 特 点, 是大 国必争 的战略高地 。国际航 空把 3 0 0 座 以 内的客机称 为 “ 大型 客机 ” , 我 国通常 把 1 5 0 座及 以上 的 民用 客机 称作 “ 大 型客机 ”。如今 美国波音 ( B o e i n g 简称 波音) 和欧洲 空 中客 车( Ai r b u s 简称 空客) 几乎垄 断了全球大型客机 制造业 , 而 中国商 用飞 机( C OMAC 简称 中 国商 飞) 正在积极 挑 战双 寡 头垄断 的局 面、力图实现 “ 三足鼎立 ”之势 。 我 国的大 型客机 项 目于2 0 0 8 年1 1 月启 动 , 首先 发展 的机 型 是C9 l 9 。同波音 、空客相 比, 中国商 飞虽然 致力于 打造安全 经 济 、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 , 但在资源和能力上与在位企业有 较大 差距 。因此 , 从 战略角度探 讨 中国商飞能否在未来激烈 的市场 竞 争 中脱颖 而出意义重大。

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大型民用飞机国际合作博弈分析

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大型民用飞机国际合作博弈分析
民机发 展过 程所 产 生 的关 键 问题L 。2 0 5 ] 0 8年 史 东
等非经 常性成本 和 为制造 飞机付 出的所有 费用 的经
常性费用 , 由此决 定 了随着 年度产 量的增长 , 平均每 架 飞机 的成本也 发生相 应 的递 减 。随着全球 生产 的 发展 , 不少 学者开 始 对 大飞 机 制造 的供 应链 系统 进
个 方面 , 就成功进 入 大 型 民用 飞 机 的可 行性 和基本 策 略做 了进 一 步 探 索[ 。2 0 6 0 9年 景 崇 毅 等 人 首 次 ]
用 动态博弈 的方法 分析 了 中国大飞机 项 目的决策过
程 , 出当受到波 音空客 的阻 挠时 , 们应采 取坚持 提 人

经 济管理 ・
基于 模 块化 的 中 国大 型 民用 飞机 国际合 作博 弈 分析
谢 光 亚 , 丽 华 林
( 京 工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京 1 0 2 ) 北 北 0 0 2
摘 要 : 目前 大 型 民 用飞 机 已经 形成 全 球 化 分 工 协 作 的基 本 格 局 , 多 国 家在 某些 部件 的研 制 生产 方 面 很 已经 达 到 了很 高 的水 平 , 中 国大 型 民 用飞 机 的 生 产技 术还 远 远 落后 于一 些 发 达 国 家 。从 博 弈 分析 来 看 , 而 中 国大 型 民 用飞 机 产 业 的发 展 需要 在 坚持 自主 创 新 的基 础 上 进行 转 包 生产 , 时 与其 他 国 家进 行 合 作 , 分 利 同 充
始 , 音飞机 的部 件 自制 率 开始 逐 步 降低 , 2 波 至 O世
纪 9 O年代末 , 波音各 类大型 民用 飞机 的部 件 自制 率 平 均 为 4 左 右 , 计 划 到 2 1 O 并 0 6年 进 一 步 降 低 至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彭勃,雷家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研制和发展大型民用飞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飞机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单位多、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关系网络复杂等特点。

发展大飞机产业要从完善产业创新系统出发,对其中各类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研究产业创新、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的理论体系,在许多国家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国外发展大型飞机产业的经验,归纳了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飞机;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系统中图分类号:F4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1)08-0041-07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Basedon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heoryPENG Bo ,LEI Jia -s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ction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mproving our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nat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ong industrial chain ,various actors involved ,wide radiation ,strong correlation effects and complex interrelation network.An elaborated analysis of all elements and interrelations which composes the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s needed ,when developing 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has been a growing new theory of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everal kinds of industries across many countries.This paper ba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foreign experience of 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summari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of this industry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hich fit in the situation of China.Key words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development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收稿日期:2011-02-14修回日期:2011-06-3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B38B01)。

大飞机公司:虚晃一枪还是误入歧途?

大飞机公司:虚晃一枪还是误入歧途?

大飞机公司:虚晃一枪还是误入歧途?
谢鹏
【期刊名称】《商务周刊》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为避免与中国两大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即将合并而成的新公司产生掣肘,刚刚组建的大飞机公司应尽快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对整合之后的中国航空工业的绝对话语权从2004年本刊刊发北京大学路风教授的《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呼吁尽快上马大型民用飞机项目,到今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飞机公司)正式挂牌,过了4个不算长、但走得艰难的年头。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谢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5
【相关文献】
1.中国成立大飞机公司是虚晃一枪还是误入歧途 [J], 谢鹏
2.要造大飞机,先“造”大飞机公司 [J], 王健君
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推进C系列大飞机研制[J],
4.不要忘了中国手里也有牌”——专访原中国一航常务副总裁、现中航工业集团公
司总顾问、大飞机公司督导组成员杨育中 [J],
5.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大飞机公司在沪挂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周刊: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5年03月21日14:19 《商务周刊》杂志□文路风研制大飞机是历届中国政府都考虑和讨论过的问题,并分别做出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却上马下马,屡战屡败。

2004年,大飞机再次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表明了本届政府振兴民用航空工业的意愿。

大飞机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有关这个项目的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

为有利于国家的决策,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去年底对中国大型飞机的历史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研,并于最近完成《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该报告以学者的独立研究形式,对大飞机项目的意义、历史教训以及战略决策的原则等问题做出分析和建议。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思考大飞机项目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对国际有关技术进步的主流理论进行概括,说明提高和增强中国的技术能力是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几十年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三大历史教训;第三部分在理论框架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对发展大飞机工业的四项建议。

经授权,本刊对此报告予以摘要发表,因篇幅所限,删去理论性为主的第一部分,第二、三部分亦有节略。

报告的观点只代表学者的独立立场,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历史教训上澄清是非,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大飞机是国家项目,不是任何部门或地区的项目。

所谓“重大专项”,指的是由国家提出、资助并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实施的项目。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国家对于大飞机项目所规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开发大型民用客机。

航空工业几十年来的争论焦点不是军用飞机,而是大型民用飞机,历次引发上不上“大飞机”争论的导火索都是中国要不要开发大型客机的问题。

上大飞机项目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发展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陷入低端经济活动开始奋起向高端领域爬升。

因此,这个项目的战略目标必须从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上去理解。

大型民用客机是航空工业的王冠,技术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涉及的经济利益也最大。

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的实质不仅仅是开发出产品,而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最终在这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领域形成与美国和欧洲的鼎足之势。

与许多人所幻想的相反,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而自动获得。

原因在于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其重要成分只能来自经验的缄默知识,所以,大量公开流动的技术信息与能够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能力是两码事。

此外,由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形成能力壁垒,后进国家的企业在对技术学习进行投资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因此,正如所有成功实现赶超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的那样,技术能力的发展要靠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战略和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

这既是在关键领域实施国家重大专项的意义所在,也是大飞机项目能够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大飞机项目如果成功,将振兴中国的航空工业及其一系列相关的工业,将会在包括服务在内的相关领域创造出大量高收入的工作岗位。

不仅如此,大飞机项目的成功还会使中国的空中力量发生质的飞跃,使中国在军事上更为安全。

因此,由大飞机项目所推动的航空工业技术能力的跃升,将不仅足以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结构性变化,而且将为保证中国的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强大的手段。

这是一个强国之项目。

大飞机项目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是国家的重大决策。

正是由于这个项目关系重大,所以也具有较大的风险。

大飞机项目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若干因素,首要在于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面对未来的风险,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是降低不确定性和避免战略决策失误的重要方法。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几十年经验的分析,概括出与目前大飞机项目决策有关的三大历史教训,并以历史为鉴,最后对发展大飞机工业的战略提出四项建议。

中国发展大飞机工业的三大历史教训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有50多年的历史,具有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产业规模,全行业有50多万就业人员,34个部级研究所、50个厂级研究所和100多个大中型企业,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风洞试验基地之一。

但中国航空工业却在民用飞机领域走了20多年被称为“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的道路。

不理解这个过程的形成因素,就无以判断当前各种争论观点的是非曲直,也无法把握面向未来战略的决策原则。

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1970年上马、1980年试飞成功而又于1985年被迫下马的运10项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事件。

运10是堪比“两弹一星”的国家重大项目,分析其成败的前因后果是理解中国航空工业存在什么问题的一把钥匙。

因此,本部分首先以运10项目为线索,分析和概括出有关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三大历史教训。

教训一: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一块伤疤是运10。

对于运10,过去有许多恩恩怨怨,现在也有许多争论。

但是,几乎所有的争论只是围绕着产品的优缺点说来说去,却掩盖了更为重要的技术能力问题。

例如,对运10下马的一种官方解释是:“1981年初,民航总局对运10型飞机研制提出意见,认为该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如影响安全和经济性能的全机疲劳试验尚未进行,飞机性能还要通过大量试飞才能验收,机上4大系统还缺乏试验数据,有些机载设备还存在问题等等,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水平的飞机是否可取,需要斟酌。

因此,1985年2月国家决定运10型飞机停止研制”。

但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解释就像是说: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婴儿,因为还没有最后证明他今后是否能够步履矫健,所以不许生存。

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运10不仅是一个机型,而且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飞机的产品开发平台。

也就是说,运10既是当时中国航空技术能力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的基础。

任何一个有形的产品都会随着出售给用户而离开设计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但从开发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不但不会离开原来的企业或工作组织,而且还会随着连续的产品开发和改进活动而不断增长。

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研发活动的物质对象,所以代表企业研发活动最终成果的产品设计就成为企业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台阶”或“工作平台”,即我们所谓的“开发平台”。

一个产品设计若成为开发平台,企业就必须对该产品设计拥有知识产权,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对其进行修改和再开发的权利,也就不可能成为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工作平台。

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组装过的麦道飞机和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组装的外国品牌汽车都不是中国工业的产品开发平台,就是因为中方没有对这些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不能对这些产品进行修改和再开发。

获得知识产权可以有两个途径,自己设计或外购产品设计,但有效的技术转移要求技术接受方必须发展出相当的能力,而努力发展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开发能力生成的过程。

拥有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对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现有的产品设计体现了现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存在这个基础,所以开发者可以在后续的改进中大大缩小解决问题和搜寻新知识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第二,现有产品拥有现有的客户群,在现有的产品开发平台上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保持市场的连续性,降低市场的风险;第三,拥有产品开发平台可以选择、试验和集成各种新技术,带动相关技术网络的进步。

像飞机这样需要几万种零部件的复杂产品系统需要集成大量的技术,每个亚系统甚至每个单项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和特定的进步轨道。

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只能由终端产品所提供的应用可能性,上游技术的发展就丧失了需求动力。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实现的,如果没有应用的需要,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甚至连问题本身都无法提出。

当一些人争辩说,中国做不出产品(如飞机、汽车等)是因为基础技术不行时,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不去自主开发产品,谁会去努力开发产品所需的上游技术?相反,如果进行自主产品开发,即使暂时不能掌握所有的技术,那也不仅可以外购,而且必然会产生开发这些技术的动力。

由于终端产品是上游技术的应用平台,所以如果没有产品开发平台,就没有整个技术链条的进步动力;第四,现有的产品平台有利于建立起新的产品开发平台。

不仅是因为开发任何新产品都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因为旧平台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迅速把握新平台的概念和参数应该是什么,减少一切都必须从头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例如,美国第一次开发喷气飞机的尝试是把喷气发动机安装在原来使用螺旋桨发动机的XP-59上,结果其性能并不比高速螺旋桨飞机更好。

但这个实验帮助美国工程师理解了飞机的整体设计为什么需要并如何因发动机的改变而改变,当专为喷气发动机设计出来的XP-80飞机问世后,喷气飞机的优势就立刻显示出来。

虽然新的喷气飞机开发平台与旧的螺旋桨飞机开发平台相比是革命性的进步,表现为技术跨越(即激进的技术变化),但这个革命性跨越的过程却是连续性的,原因就在于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是累积性发展的;第五,产品开发平台的存在意味着技术研发活动在组织上的连续性。

在使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工业领域,技术能力来自技术和产品开发活动,而不可能来自仅仅使用技术的过程。

此外,技术能力发展的累积性同时决定了产品开发活动的不可间断性。

抛弃自主设计的运10而去组装麦道飞机,虽然能学到一些生产知识,但却因为没有对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而丧失了产品开发平台。

丧失产品开发平台意味着在产品开发层次上的技术学习过程中断,必将导致开发团队的解体和技术能力的消逝。

为抛弃运10辩解的人总说运10是模仿波音707开发出来的机型,到1980年代已经落后。

事实上,运10不是波音707。

即使运10就是波音707,那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它是否比波音727、737落后,而在于运10下马后中国至今都没有逾越甚至能够勉强达到的产品开发平台。

如果中国保留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改进,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使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开发团队的技术能力不断增长。

相反,放弃运10平台的结果是中断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进行技术学习的过程。

我们以下图来表示中断技术学习的代价。

上图描述了美国波音、欧洲空客和中国运10这三个民用干线飞机开发平台的技术能力发展轨道,以便从概念上帮助理解丢掉运10平台的后果是什么。

波音是世界民用和军用航空工业的主导企业,但它在民用客机领域曾经是个后进者。

1952年4月,波音公司决定开发其第一个大型喷气式客机机型波音707,其原型机波音367-80于1954年7月试飞成功,但并没有马上带来订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