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桨船螺旋桨的适伴流设计
船用螺旋桨的设计关键分析

船用螺旋桨的设计关键分析船、机、桨系统中,船体是能量的需求者,主机是能量的发生器,螺旋桨是能量转换装置,三者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同时又要遵从各自的变化特性。
1.螺旋桨民用船使用的图谱桨,一般以荷兰的B型桨和日本的AU桨为主。
AU桨为等螺距桨、叶切面为机翼型;B型桨根部叶切面为机翼型、梢部为弓形,除四叶桨0.6R至叶根处为线性变螺距外,其余均为等螺距,桨叶有15°的后倾。
为便于设计方便,由.KT、KQ——J敞水性征曲线图转换为BP一δ图谱。
桨与船体各自在水中运动时,都会形成一个水流场。
水流场与桨的敞水工作性能和船的阻力性能密切相关。
当桨在船后运动时,2个原本独立的水流场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船体对螺旋桨的影响体现在2个方面:(1)伴流。
由于船尾部螺旋桨桨盘处因水的粘性等因素作用,形成一股向前方向的伴流,使得螺旋桨的进速小于船速。
(2)伴流的不均匀性。
船后桨在整个桨盘面上的进速不等(在实用上可取相对旋转效率为1)。
2.螺旋桨对船体的影响由于螺旋桨对水流的抽吸作用,造成桨盘处的水流加速,由伯努利定律可知,同一根流线上,水质点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压力下降,从而造成船的粘压阻力增加。
也就是桨产生的推一部分用于克服船体产生的附加阻力。
如果用伴流分数ω表征伴流与船速的比值,用推力减额t表征船体附加阻力与船体自身阻力的比值。
那么,敞水桨与船后桨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船身效率(1一t)/(1一ω)从中可以看出,伴流分数ω越大、推力减额t越小,则船身效率越高。
从螺旋桨图谱可以看出,横坐标的参数为√BP或BP。
BP称为收到功率系数(或称为载荷系数),其值为:BP=NPD0.5 /VA2.5式中:N为螺旋桨转速;PD为螺旋桨敞水收到功率;VA为螺旋桨进速。
BP值越小,对应的螺旋桨敞水效率越高;反之,则螺旋桨效率越低。
从个体因素来讲,N值和PD0.5 /VA2.5值越小,BP 值就越小。
PD和VA参数有联动关系,在相对低速的范围内,PD值变大、BP值变小;在相对高速的范围内,PD值变大、BP值也变大。
螺旋桨设计与绘制讲解

第1章螺旋桨设计与绘制1.1螺旋桨设计螺旋桨设计是船舶快速性设计的重要组成分。
在船舶型线初步设计完成后,通过有效马力的估算获船模阻力试验,得出该船的有效马力曲线。
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设计一个效率最佳的螺旋桨,既能达到预定的航速,又能使消耗的主机马力最小;或者当主机已经选定,要求设计一个在给定主机条件下使船舶能达到最高航速的螺旋桨。
螺旋桨的设计问题可分为两类,即初步设计和终结设计。
螺旋桨的初步设计:对于新设计的船舶,根据设计任务书对船速要求设计出最合适的螺旋桨,然后由螺旋桨的转速计效率决定主机的转速及马力。
终结设计:主机马力和转速决定后,求所能达到的航速及螺旋桨的尺度。
在本文中,根据设计航速17.5kn,设计螺旋桨直径6.6m,进行初步设计,获得所需主机的马力和主机转速,然后选定主机;根据选定的主机,计算最佳的螺旋桨要素及所能达到的最大航速等。
1.1.1螺旋桨参数的选定(1)螺旋桨的数目选择螺旋桨的数目必须综合考虑推进性能、震动、操纵性能及主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若主机马力相同,则当螺旋桨船的推进效率高于双螺旋浆船,因为单螺旋桨位于船尾中央,且单桨的直径较双桨为大,故效率较高。
本文设计船的设计航速约为17.5kn的中速船舶,为获得较高的效率,选用单桨螺旋桨。
(2)螺旋桨叶数的选择根据过去大量造成资料的统计获得的桨叶数统计资料,取设计船螺旋桨的叶数为4叶。
考虑到螺旋桨诱导的表面力是导致强烈尾振的主要原因,在图谱设计中,单桨商船的桨叶数也选为4叶。
(3)桨叶形状和叶切面形状螺旋桨最常用的叶切面形状有弓形和机翼型两种。
弓形切面的压力分布较均匀,不易产生空泡,但在低载时效率较机翼型约低3%~4%。
若适当选择机翼型切面的中线形状使其压力分均匀,则无论对空泡或效率均有得益,故商用螺旋桨采用机翼型切面。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MAU4叶桨系列进行螺旋桨设计。
1.1.2 螺旋桨推进因子螺旋桨的伴流分数取螺旋桨以等推力法进行敞水实验获得的实效伴流:0.404ω=推力减额按照汉克歇尔关于单桨螺旋桨标准商船公式进行计算:0.500.120.22P t C =-=主机的轴系传递效率: 0.97s η= 相对旋转效率: 1.00R η= 船身效率: 1 1.311H tηω-==-1.1.3 有效马力曲线有效马力曲线表征的是船体阻力特征。
螺旋桨环流理论(升力线理论)设计

螺旋桨环流理论(升力线理论)设计侯奕;孙江龙;吕续舰【摘要】分别应用Morgan关于近似法的理论与Lerbs关于精确法的理论进行螺旋桨环流理论(升力线理论)设计,并将用2种方法分别计算得到的切向和轴向诱导速度、环量分布和升长系数进行对比.由计算结果得知二者相当接近,因而实际应用中在螺旋桨初步设计阶段可以使用近似法较为简便地进行估计.【期刊名称】《舰船科学技术》【年(卷),期】2014(036)009【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升力线理论;近似法;精确法【作者】侯奕;孙江龙;吕续舰【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1.31+3船舶螺旋桨的设计经历了基于模型系列试验的图谱设计、升力线和升力面理论设计与计算和格林函数法理论设计与计算的不同发展阶段[1]。
其中,升力面理论的应用日趋完善。
而升力线理论设计结合升力面理论修正,可以较为便捷地提供初步数据以供参考和估计,因此基于升力线理论的螺旋桨设计依然具备其自身优点和使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螺旋桨环流理论(升力线理论)设计有2种方法:一种为近似法,即哥尔斯坦函数法;另一种为精确法。
本文分别在近似法与精确法中应用了Morgan[2]与Lerbs[3]的理论和方法。
一般说来,与近似法相比,精确法使用诱导因子对切向和轴向诱导速度等参数进行求解,对螺旋桨设计问题能够给出许多精确的解。
而近似法设计计算简单,能够给出与精确法计算相比相当一致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种设计方法计算得到的对应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1.1 近似法在螺旋桨升力线理论设计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假定:螺旋桨的尾流不收缩,忽略径向诱导速度,总的诱导速度与入流速度垂直等。
螺旋桨设计

7螺旋桨设计螺旋桨设计主要有两部分工作:⑴、确定设计船的阻力或有效功率曲线EHP⑵、据此进行螺旋桨设计并预报设计船航速7.1阻力或有效功率的估算当主尺度和船型系数确定以后,必须知道自己功率以确保船舶达到规定的航速,或如果主机功率已知,则需估算阻力或有效功率以预报船舶的设计航速,进而可初步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
可采用海军系数法,比较估算法(具体公式参照《船舶原理》教材)。
采用艾尔法来估算有效功率曲线,具体方法如下:依据《船舶原理》上册第7章,第2节的经验公式之一的艾尔法公式7.1.1艾尔法的基本思想艾尔法首先针对标准船型直接估算有效功率,然后根据设计船与标准船之间的差异逐一进行修正,最后得到设计船的有效功率值。
7.1.2根据艾尔法进行列表计算下面是计算表格:表7.1 艾尔法计算有效马力速度v(kn) 8 9 10 11 12弗洛德数vs/sqrt(gL) 0.15662 0.176196 0.19577 0.215351 0.23493标准C0查图7-3 440 430 410 390 350标砖Cbc查图7-5 0.83 0.79 0.76 0.73 0.695实际Cb(肥或痩)(%)-6.75,肥-12.15肥 -16.5肥-21.3肥-27.4肥Cb修正(%)若肥:Cb肥(%)x3x实际Cb -78.907 -138.889 -180.67 -221.524 -255.67 vs/sqrt(L) 0.49046 0.551769 0.61308 0.674384 0.73569已修正Cb之C1 361.093 291.1111 229.326 168.4757 94.3348B/T修正(%)=-10Cb(B/T-2)% -0.3323 -0.33225 -0.3323 -0.33225 -0.3323B/T修正数量,△2[式(7-23)] -119.97 -96.7217 -76.194 -55.9761 -31.343已修正B/T之C2 241.12 194.3894 153.132 112.4997 62.9921标准xc,%L,船中前或后,查表7-5 0.95 0.79 0.55 0.16 -0.6实际xc,%L,船中前或后0.862 0.862 0.862 0.862 0.862相差%L,在标准者前或后0.125 -0.1022 -0.443 -0.9971 -2.076xc修正(%),查表7-7(b)3.7 3.2 2.6 2.1 1.5(△3)0 8.92143 6.22046 3.9814 2.36249 0.9448xc修正数量,△3[式(7-25)] 0 0 0 0 0已修正xc之C3 241.12 194.389 153.13 112.499 62.992长度修正(%)=(Lwl-1.025Lbp)/Lwl×100% -0.1165 -0.1165 -0.116 -0.1165 -0.116 长度修正数量,△4式[(7-25)] -0.2807 -0.2262 -0.178 -0.1309 -0.073已修正长度C4 240.839 194.163 152.95 112.368 62.918V3s 512 729 1000 1331 1728Pe=△0.64V3s/C4×0.735(kW) 299.052 528.158 919.69 1666.23 3863.3peb(无附体) 276.9 489.035 851.56 1542.80 3577.2Pe(hp) 406.597 718.094 1250.4 2265.44 5252.7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有效马力曲线,表7.2 有效马力曲线表V(kn) 8 9 10 11 12Pe(hp) 406.59 718.094 1250.43 2265.444 5252.727.2螺旋桨图谱设计7.2.1初步确定螺旋桨的最佳转速7.2.1.1 螺旋桨的叶数依据《船舶原理》下册第8章的有关内容,螺旋桨的叶数与主机气缸数的比值不能为整数(否则会对船体振动不利)。
螺旋桨设计

1.26 293.21 1728
164
1.01 236.74 2197
259
3
2.主机参数(设计航速约 11.5kn)
型号: 标定转速:
6135A 1500 r/min
标定功率: 减速比:
PS2 = 140kw×2 i = 2.85
3.推进因子的确定
(1)伴流分数 w 本船为双桨内河客船且 较小,故使用巴甫米尔公式估算
2
300 客位内河客船螺旋桨设计任务书
1.船 型
双桨组合型舵,前倾首柱,方尾,柴油机驱动,尾机型内河客船。
设计水线长: 型宽:
LWL=35.00m B=7.20m
垂线间长: 型深:
LBP=34.00m D=2.50m
设计吃水: 排水量: 纵向浮心坐标 L/Δ1/3
Td=1.50m Δ=181t Xb= -0.702m 6.187
方型系数: 棱型系数: 纵向浮心位置 Δ0.64
CB=0.478 CP=0.567 xc=-2.06% 27.86
宽度吃水比 B/T 4.8
1.1 艾亚法有效功率估算表:(参考《船舶原理(上)》P279-P285)
速度 V(kn)
Froude 数 vs/
ᴢ
标准 C0,查图7-3 标准 Cbc,查表7-5(双桨) 实际 Cb(肥+或瘦-)(%) Cb 修正(%),瘦则查表7-6 Cb 修正数量Δ1 已修正 Cb 之 C1=C0+Δ1 B/T 修正(%)=-10Cb(B/T-2)% B/T 修正数量,Δ2 已修正 B/T 之 C2 标准 xc,%L,船中后,查表7-5 实际 xc,%L,船中后 相差%L,在标准后(+)前(-) xc 修正(%),查表7-7 xc 修正数量,Δ3 已修正 xc 之 C3 长度修正%= (Lwl-1.025Lpp)/Lwl*100% 长度修正Δ4 已修正长度之 C4 V3 ᴢ Δ0.64*V3/C4 (hp)
基于现代远洋渔船的适伴流螺旋桨实用性研究

摘
要: 国内现代远洋渔船 的螺旋 桨设计 过程中 , 多数设计公 司依然采用成熟 的图谱设计方法 , 但是在装船运 行
的过程 中常会 出现螺旋 桨过重 、 振动过大 、 航速低于设计航速 的情况 。针对这类 问题 , 详 细分 析了渔船配置 图谱 桨产 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 提 出了根据 现代 渔船 船尾 伴流分布进行适伴流螺旋桨设计的概念。以某 工程项 目中的 目标 渔船 为对 象进行了适伴流桨设计 的研究 , 通过试航 试验 中测定 数据对 比可得 , 适 伴流桨 在综合性 能上优 于 图谱 桨。 关键词 : 伴 流场 ; 螺旋桨 ; 渔船 ; 性能 ;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 : s 9 7 2 . 7 2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言
当前 世 界 先进 渔 船 正 向高 技 术化 、 信息 化 为 主 要 特 征 的大型 化 、 网渔具 精准化 、 捕 捞加 工设 备 自动 化 发展 ¨ J , 而我 国 渔船 产 品 结 构 单 一 、 船 型 结 构 不 合理 、 推进 装备 落 后 、 国产 化率 低 、 系统 匹配 不 完 善 等 J 。 目前 , 我 国海 洋 渔 船 数 量 虽 多 , 但 大 多数 渔 船 设计 方法 落后 , 其 中最 为 突 出 的一 个 现 象 就 是 无 论 何种 结构 的 渔船螺 旋 桨都配 置 图谱桨 。这 种设 计 很 难保 证船 一机 一桨 完 全 匹 配 , 设 计 出来 的 螺 旋 桨 常发 生偏 重现 象 , 影 响船 体航 速 , 增 加 能耗 。螺旋 桨
1
9( O r )= 』 O 9( r , 上 的平均 伴流 分数 为 :
螺旋桨设计设计说明

第一章引言杂货船一般没有固定的航线和船期,而是根据货源情况和需要航行于个港口之间,杂货批量远不及石油、矿砂那样多,除杂货外,也可载运散装杂货或大件货物等。
杂货船有航行于内河的小船,也有从事远洋国际贸易的两万吨载重吨以上的大船。
国际上普通货船在载重量通常在一万至两万吨。
杂货船不追求高速,而注重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尽量多装货,提高装卸效率,减少船员人数和保证航行效率,减少船员人数和保证航行、货物安全。
杂货船是干货船的一种,装载各种包装、桶装、箱装、袋装和成捆等件杂货的运输船舶,又成为普通货船。
杂货船应用广泛,吨位术在世界商船队中居首位。
干货船,又称普通货船,是以运载干燥货物为主,也可装运桶装液体的货船,是最常见的货船,专门用来装运成包、成堆、成扎成箱的干货。
为避免受压,该货船有两至三层全通甲板,根据船的大小设有三至六个货舱,甲板上带有舱口未闭的货舱口,货舱口特别大,上面有水密舱口盖,一般能自动启闭。
配有完整的起货设备。
货舱口两端有吊杆装置,还有回转式起吊吊车,机舱设在船的中部或尾部。
前一种布置有利于调整船舶的纵倾,后一种布置可增大载货容积,但空载时有较大尾倾。
杂货船底部多为双层底结构,能防止船底破损时海水进入货舱,并可增加船体的纵向强度,双层底内空间可用作清水舱和燃料舱,也可做压载舱以调节船的重心。
本文是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所进行的关于货船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在这里我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在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还望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二章全船说明书2.1 总体部分2.1.1 概述小型沿海货船具有货物周转快,运输方便灵活,适合沿海短距离运输等特点。
可以进入条件简陋或水深限制的小型港口,码头。
还可以进入内河进行运输,是连接内陆沿江,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一种纽带。
2.1.2 主要数据2.1.2.1 主尺度总长L oa65.37m垂线间长L pp60.0m型宽 B 10.9m型深 D 5.35m设计吃水 4.2m排水量1869t2.1.2.2 主要船型系数长宽比Lpp/B 5.58长深比Lpp/D 11.2宽深比B/D 2.04宽度吃水比B/T 2.6方形系数Cb 0.662中剖面系数Cm 0.951水线面系数Cww 0.774棱形系数Cp 0.6952.1.2.3 载重量设计吃水4.2m,海水密度1.025t/m3时,载重量约1100t。
螺旋桨推力计算模型根据船舶原理知(为螺旋桨的淌水特性)通过资料

螺旋桨推力计算模型根据船舶原理知:42D n K T T ρ=(T K 为螺旋桨的淌水特性)通过资料查得:T K 为进速系数J 的二次多项式,但无具体的公式表示,只能通过图谱查得,同时tK K T T -=10(0T K 为淌水桨在相同的转速情况下以速度为V A 运动时的推力、进速系数nDW U nD V J P A p )1(-==) 估算推力减额分数的近似公式:1. 汉克歇尔公式:对于单螺旋桨标准型商船(C B =0.54~0.84) t=0.50Cp-0.12 对于单螺旋桨渔船: t=0.77Cp-0.30 对于双螺旋桨标准型商船(C B =0.54~0.84) t=0.50Cp-0.18 2. 商赫公式对于单桨船 t=KW 式中:K 为系数K=0.50~0.70 适用于装有流线型舵或反映舵者 K=0.70~0.90 适用于装有方形舵柱之双板舵者 K=0.90~1.5 适用于装单板舵者 对于双螺旋桨船采用轴包架者:t=0.25w+0.14 对于双螺旋桨船采用轴支架者:t=0.7w+0.06 3. 哥铁保公式对于单螺旋桨标准型商船(C B =0.6~0.85) P B WPBC C C C t ⎪⎪⎭⎫ ⎝⎛+-=5.13.257.1对于双螺旋桨标准型商船(C B =0.6~0.85) B WPBC C C t 5.13.267.1+-= 4. 霍尔特洛泼公式对于单螺旋桨船sternP C BT D C BC B L t 0015.0)/(1418.0000524.00585.1)/(001979.02101+--+-=式中:10C 的定义如下: 当L/B>5.2 L B C /10=当L/B<5.2 )134615385.0//(003328402.025.010--=L B C 对于双螺旋桨船: BT D C t B /1885.0325.0-=估算伴流分数的近似公式1. 泰洛公式(适用于海上运输船舶)对于单螺旋桨船 05.05.0-=B C ω 对于双螺旋桨船 20.055.0-=B C ω 式中C B 为船舶的方形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三 — —— — ‘ — ~= —
/ /
O. 6
O 7 .
0 8 .
r} R
图 1 螺距分布对 比图
经 匹配性 设 计计 算和 强度 校 核后 内旋 设计 桨最 终 的参 数见 表 4 。
中
国
造
船
学术 论文
表 4 内旋设计桨参数
双桨船标称轴、切向伴流分布 (,) 0 可由试验方法测定。
标 切 伴 分 的 向 均 t 为 wr f(O O 称 向 流 布 周 平 值wr : t) 1 ) ; ( ) (= ,d
.( ) d f r O ,d 0
标称 切 向伴流 的体积 平均 值 为: = —一 。
( )推进效率不 同。就 内旋桨和外旋桨本身而言,敞水效率 几乎相同;但在船后 由于预旋效率 3
的影 响 , 内旋 桨 的推 进效 率 7 .. 7 r n /比外旋 桨 高 50 . %。在达 到 同样航 速情 况下 , 内旋桨 需 求 的功率 比外 旋桨 低 。按 常规 单 桨设 计 法得 到 的 内旋推 进 桨 的盘 面 比和 螺距 比居 于 内旋 桨和 外 旋桨 设计 结果 之 间 , 而 敞水效 率相 差 小于 l %。 从 图 l可 见 , 内旋工 况 的螺旋 桨 设计 中分 别考 虑轴 、切 向伴流 径 向分布 和仅 考虑 含切 向伴 流影 响
图 2 循 环 水 槽 中 模 型 布 置 图
继
|
… 龟
£{ £{
e
一 簪 — { 一 — 。
{
’ 一
0 {
。 l
i
{
I
A
6 m Om
南B
6 m I 0m
0 } ( 0l
瓣 援
图 3 脉动 压力传感器布 置图
的轴 向伴流径向分布,得到的设计螺距分布是不 同的。分开考虑切 向伴流分布的设计结果更接近实际
情 况 ,设计 效 果理 应更 好 。这种 适 伴流 设计 桨 的效 果体现 在 伴流 场 中螺旋 桨 的空泡 和脉 动压 力性 能上 ,
而不是体现在均匀流场 中的螺旋桨 敞水效率上 。
l 内旋双桨设计I 一
22 桨模 试验 结 果 .
对 内旋 桨 设计 方案 ,进 行 了螺 旋桨 模型 的空 泡和 脉动 压 力试 验 。试验 必须 考 虑切 向伴 流 的影 响 , 故 将整 个船 模连 同两 只桨 模置 于大 型循 环水槽 中试 验 , 图 2 图 3为船 模尾 部脉 动压 力测 点布 置情 况 。 见 ; 桨 模 直径 为 2 0 1mm,船模 长度 超过 8 m。
表 3 三种螺旋桨初步设计结果
由表 3可见 ,在 螺 旋桨 直径 相 同 的前提 下 , 内、外旋 适伴 流 螺旋桨 的设计 结果 有 以下不 同: ( )螺距 分布 和平 均 螺距 不 同 。桨旋 向与伴 流旋 向相 同时,桨 叶 的设 计螺距 大 ,反之 ,设计 螺距小 。 1 ( )盘 面 比不 同 。转 向与伴 流旋 向相 同的桨 叶设 计盘 面 比小 ,反 之 ,盘面 比大 。 2
8r n 5/ ,船速 要求 不 低于 1. n ,对 于 内旋 工况 计算 得 Dn= . 5/, h = .27 mi 95 ) k 00 r 3 s 1 4 1对 于外 旋工 况计 0 算 得 D 一00 5/, r = . 5 ,可见 内旋推进 的 r . r 3 s / 09 3 . 7 / .比外 旋推 进 高 51 . %。
计计 算 。
1 基本考虑
11 双桨船 螺旋 桨进 速 系数定 义 . 设右 螺旋 桨 为右 ( )旋 桨 ,切 向伴 流速 度逆 时针 方 向为正 ,假 定轴 向和 切 向实效 伴流 分 数与桨 外 旋 向无关 ,则外旋 桨进速 系 数可 定义 为
J r
ou: 一 Fra bibliotek! 二
用 同一对 备用 桨 模分 别进 行 内、 旋 的 自航 试 验 , 外 可得 到设 计航 速 对 应 的 和 D 代入 式 ( )和 式 ( ) 即可求得 和 。 1 2, 。 1 双桨 船切 向伴 流和 轴 向伴 流分 布 的确 定 . 3
,
,n n 。 。 n , 。
假 定 在 同一 设计航 速 K , 内、外旋 工况 对应 的 Wa相 同, We 相 同 。将 , a , s下 e , 也 o
效率 。
定 义预 旋效 率 :
1 An +一
: :
() 8
5 2卷
第 2期
( 总第 15期 ) 9
丁
举 ,等 :双 桨 船螺 旋桨 的适 伴流 设计
4 3
注意 =
中转速 要 用桨 相对 于水 的转速 。
在 本例 中 ,
一005 , .8 6
= 95054 m/,D= . 1. .14 s 78 m, n= .1r 螺 旋桨 设 计 点 主机 转 速 是 1 7/ 4 s(
5卷 2
第 2期( 第 15期 ) 总 9
中
国
造
船
、 I 2 No 2 ( e i 1 . 9 ) ,. 05 . S ra NO 1 5
J n . 01 u e2 1
2 1 年 6 月 01
S I B I DI FC N A H P U L NG O HI
文章 编 号 : 10 —8 2 ( 0 1 20 4 .7 0 04 8 2 1 )0 —0 00
则△z ・ /rg , =± ( ),当切向伴流 的方 向与螺旋桨旋 向相反时,Dn a 为正值 。
推 进效 率 为
" 一 :
二
二 . . 墨.
7 o 0 "Q
2mQ 7
2mQ r
:
.
且
1 We 一
2 Q r n 兀 o o Q
:r ・ 0r ・ 。 l r ・,1 ^l l 7
分 别对 内旋 、外 旋 、 以及 不单 独考 虑切 向伴流 分 布 的内旋情 况 ,在设 计航 速 1. n下 ,指定 螺旋 95 k 桨 直径 为 78 . m,用理 论方 法设 计螺 旋桨 ,得 到三 个设 计计 算结 果 ,见表 3 ,螺距 分布 见 图 1 。
为了解释 内外旋桨推进效率的不同,本文引入预旋效率的概念 。设螺旋桨转速为 n,若船后螺旋 桨相对于水的转速为 , 则预旋转速增量 Dn . 。 = 不考虑螺旋桨诱导速度产生的相对转速变化,
关 键 词 :船舶、舰船工程;双桨船;伴流场;螺旋桨;模型试验 中 图 分 类 号 : U 6. 64 3 3 文 献标 识码 :A
0 引 言
双 桨船 和 单桨 船 的伴流 场 不 同。单 桨船 因船体 左右 对称 ,桨 盘 面处 的伴 流左 右对 称 ;任 一半 径一
周 的切 向伴流 的平 均值 为零 。所 以 ,理论 设计 单桨 船螺 旋桨 时,只 考虑 轴 向伴流 分布 ,不考 虑切 向伴 流 影 响 。而在 双桨 船 的桨盘 面 处 ,切 向伴 流一 般呈 外旋 方 向,任 一 半径 上 的一 周 的切 向伴流 平均 值不 为零 。特 别是 双尾 鳍船 型 伴流 场 ,不 仅具 有较 高 的轴 向伴 流峰值 ,切 向伴流 数值 也相 对 较大 ,易导致 螺旋桨 空 泡和 激振 性 能变 差 。 因此 进 行双 桨船 适伴 流螺 旋 桨设 计 时 ,有 必要 考 虑切 向伴 流 的影 响 。本 文在 螺旋 桨数 值升 力 面理 论一 涡格 法 基础 上 ,考虑 了切 向伴流 的影 响 ,进行 了不 同旋 向下 的螺 旋桨设
由表 2可见,沿用常规进速系数定义对 自航试验结果采用等推力方法分析,内外旋对应 的轴 向实
效 伴 流 W 分 别 为 023 和 02 9 e . 5 .8 ,而 按 本 文 方 法 所 得 的轴 向 实效 伴 流
:一 0 6。 0.85
= .78 0 1 ,切 向 实效 伴 流 2
表 2 自航 试验 实船预报 结果
空 泡试验 手 绘 图见 图 4 。无论 在满 载还 是压 载状 态 ,桨 叶背 片空 泡 出现在 07R到 叶梢处 ,空泡 稳 . 5 定 ;梢 涡空 泡在 3 0范 围 内都有 ;毂 涡很 弱 ;无面 空泡 ,且裕 度 很大 。螺 旋桨没 有 空泡剥 蚀危 险 。 6。
.. .
() 7
按等 推 力法 T= 7 ,则 有 " 0
式中: R为船体阻力 ( , T N) 为螺旋桨推力 ( , 为进速 ( s,Q 为螺旋桨敞水扭矩 ( m) N) m/ ) o N. , Q为螺旋桨船后扭矩 ( m) 为推力减额分数,h 为船身效率,h 为敞水效率,h 为相对旋转 N. , ^ o ,
+
() 1
…
式 中:
为 实 效轴 向伴 流 分数 , 。 为实 效切 向伴 流 分数 ,
为船 速 ( s ,, 桨转 速 (/) m/) z为 r ,D s
为桨径 ( 。 m) 同理 ,若右 桨 为左 ( 内)旋桨 时 ,其进速 系 数 为
收 稿 日期 :2 1.90 ;修 改稿 收稿 日期 :2 1—ll 0 00 —3 0 1 —3 0
5 2卷
第 2期
( 总第 15期 ) 9
丁
举 ,等 :双 桨船 螺旋 桨 的适伴 流 设计
“一
( 2)
如果 在船 模 的 白航分 析 中 ,进 速 系数 沿用 常规 定义 ,不 考虑 切 向伴流 影 响 ,即用 , = 取代 上述 内、外旋 进 速系 数 时 ,则有 :
1 一 1 e - Wa () 3
7 c
其 中正 负号 分别 对 应外 、 内旋 桨情 况 。可 见 ,沿 用 常规进 速 系数 定 义得 到 的双 桨船 实效 轴 向伴流 分 数 We ,它 不是 双桨 船 真实 的轴 向伴 流 分数 ,而 是包 含 了切 向伴流 影 响 的轴 向伴流 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