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周戊丁陶寺扁壶朱书符号,是1984年春季由第一代陶寺遗址考古队发现的。
据原在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高炜研究员的回忆: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Ⅲ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
这种正面鼓腹背面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
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破陶器上,竟赫然有朱红彩笔描的笔画痕迹,扁壶残器沿断茬涂朱一周。
当确认陶器上有朱书文字后,队内同仁都非常惊喜。
但是经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对该坑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有朱书符号的扁壶出土以后,陶寺工作队把扁壶带回北京,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开过,这是陶寺扁壶朱书符号的第一个让人迷惑之处。
按照考古常规,文物出土整理后要写发掘报告的,但是陶寺遗址的几次发掘报告中却没有关于扁壶朱书的报道。
只是高天麟在1986年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做的《陶寺遗址七年来的发掘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残扁壶的腹壁上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其中文字清晰可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年)根据高炜先生的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扁壶正面的符号是“文”字,背面的符号不识。
是因为背面符号不识而不公布发掘结果,还是谨慎过余的考古同仁要等到研究出结果才准备公布?不得而知。
从中国的考古历史来看,1987年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500-8500年之间)出土的龟甲刻符、石陶器刻符在发掘报告中都是同其它发掘结果一起公布的,当时贾湖的甲骨除了“目”字外也是几乎不识的。
(河南省文物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一期)西安半坡遗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掘的,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13个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196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18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是1983年公布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都说夏朝没有文字,二里头陶器发现24个字符,甲骨文地位遭质疑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目前发现的文字最早只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3300年,以至于有人质疑商代以前的夏代不存在。
难道我国的考古学家真的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吗?众所周知,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代的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按照常理夏代也一定有文字。
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夏代文明,在这里考古学家在一些陶器上,发现了二十四种刻划符号,1965年方酉生先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中作了如下记述:
刻划符号绝大多数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
这些记号的用意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或许是一种原始文字,这些符号有粗细不同的竖线,十字形、交叉形、簇形、树枝形等,属于形象文字,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1500年。
我们把这些符号和甲骨文作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和甲骨文极其相似,应该是一脉相承
的文字,因为这些符号刻画在陶器上,所以考古学家们称这些符号为陶文。
既然发现了陶文,为什么至今考古界仍然不承认夏朝有文字呢?主要原因是,这些陶文基本上都是单个存在,很少成文,难以作为真正的文字史料,而且陶文发现的数量很少,不像甲骨文大量被发现。
殷人将文字刻在龟甲上,这些龟甲埋入地下不易腐烂,经过几千年重新发掘出来以后,绝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夏代的文字很可能写在易于腐烂的其他载体上,消失在历史的
车轮中。
在二里头发现的陶文比甲骨文更为原始,结构仍然比较复杂,根据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复合会意字的产生要晚于独体的象形字,另外二里头陶文繁简并存,文字产生之初,多象形,笔画多,此后为了快捷方便才开始简化。
因此二里头发现的陶文显然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更不是汉字的源头,在二里头陶文之前应该还有其他的文字,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
夏朝象牙文

夏朝象牙文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一个哲学家说过这样一个论断: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总会存在,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不会出现。
客观实践将会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一】夏朝有文字吗?历史记载夏朝有文字,如:1,《尚书.多士篇》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夏革命」这是周王告诉殷遗民的话,你们殷人祖先有典籍记载着殷革夏命的事。
2,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3,《国语.晋语四》:「有夏商之嗣典」4,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5,从先秦古籍的记载来看,曾多次出现引用《夏书》《夏训》《夏令》等夏代文献的情况。
《礼记?礼运》称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夏王朝的职官所纪,是夏代的文献。
6,淮南子。
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
[吕氏春秋。
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夏桀迷惑,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
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
7,《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
《尚书》中《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
其中《甘誓》《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文书原始素材作为依据。
《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
《国语.国语下》与《禹贡》记载十分相似。
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

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绿松石兽面铜牌的解释文|黄饮冰对于这个“禹”,我相信操心的人很多。
我也为这个字寻思了十几年。
有人说甲骨文中有“禹”字,我也没有见到。
但是无论甲骨文中有没有“禹”字,大禹也是历史的真实存在。
甲骨文不过是在殷商晚期之都发现的,所以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历史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夏代有没有文字呢?作为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朝代,夏代是有文字的。
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夏代文字是“夏篆”。
只是我们不相信而已。
在《华夏文字》一文中,我就说过,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
我们能见到甲骨文,不过是甲骨能够保存而已。
甲骨文不是日常记事文字,而是占卜和祭祀的文字。
甲骨也不是常用的文字书写材料。
札与简,帛与纸,这些文字都在告诉我们古人书写的材料是什么。
最容易制作的是“简”,把竹子制作成竹条就行。
竹简上可以契刻,也可以书写。
比在泥砖上压字,要可靠得多。
我们现在出土的竹简,可以早到先秦时期,更早就很难见到了,因为竹简也容易腐烂。
在《华夏文字》一文中,我也说过,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并非所有的文明都有文字,用文字定文明是错误的。
什么历史阶段才产生文字呢?国家化阶段才会产生文字。
其实“文字”二字就记录了文字产生的历史。
“文”就是“纹”,“字”就是“子”,“字”是“纹”之“子”。
古人也告诉过我们,“纹”者,“鸟兽虫迹”也。
黄帝命仓颉造字,仓颉观察的就是鸟兽虫迹。
这不是秘密。
岩画、契刻符号,都应该归属于“纹”的范畴。
从“纹”发展到“字”,是国家化的需要,也是国家化的产物。
中国上古的国家化,实际就是氏族的国家化,所以我把中国上古的国家,称作“氏族国家”,简称“氏国”(见《皇皇者华.姓氏和邦国》)。
氏族国家化,从神农氏建立土城开始,到黄帝时代终于建立了统一中国东西的氏族国家联邦,黄帝为天下共主——天子。
龙子这个称号,大约起自汉代。
二里头遗址中的刻符,是不是夏朝文字?著名学者揭开了真相

二里头遗址中的刻符,是不是夏朝文字?著名学者揭开了真相作为中国历史叙事中的第一王朝,夏朝一直是国人魂牵梦绕的朝代,但夏朝又如梦如幻,神秘莫测,至今未能被人揭开面纱,只能透过一些疑似遗址勉强一窥芳容。
在夏朝诸多神秘之中,最让人着迷并希望解开的是:夏朝有没有文字,到底是什么文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刻符”,或揭开了真相。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墟,如今还有一定的争议,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应该就是夏墟,代表了夏朝。
考古推测:甲骨文之前还有更古老的文字一直以来,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在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只有一些“没有意义”的刻符。
然而,按照一般文字演化规律,作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之前肯定需要一定演化时间,而这演化定型的过程,其实就代表了文字的出现。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指出:“武丁卜辞中的文字代表了定型了的汉字的初期,并不是中国最古的文字。
在它以前,应该至少还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已经开始有文字了。
”公元前20世纪,正好是中国历史叙事中的夏朝建立前后,也就是说夏朝建立前后中国已经有了文字。
真理未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学者判断未必正确,但诸多考古发现却显示,公元前20世纪中国已经有了文字:8000多年前的河南贾湖刻符,7000余年的安徽双墩刻符(出土630多个刻划符号),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陶器刻符(共有二十多种),5000多年前的浙江庄桥坟刻符(已连字成句),4000多年前的骨刻文和陶寺遗址中的两个文字.......尽管无法知道这些遗址先民有没有形成系统文字,但可以肯定中国文字在夏朝之前已经出现。
史书记载:夏朝已有文字在如今流传的史书中,对夏朝文字最早的描述来自《尚书·多士》,其中记载了周公对商朝遗民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意思是商朝的典籍是继承于夏朝,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
这一句话可信度相对较高,因为周公距离夏商比较近,后来的记载可信度要打折扣。
华夏文明之源:最早的汉字

华夏文明之源:最早的汉字在哪里2013年11月24日13:09 新浪历史作者:任会斌我有话说(280人参与)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它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不过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确切的说,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
很多人,甚至不少的教学课本和读物,都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话是不确切的。
甲骨文的单字现在可以确定超过四千个字,事实上,我们普通人日常对话和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文字量也就是两千余个,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甲骨文的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因为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
如此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或者基本上不认识的。
目前来看,一些考古发现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于资料匮乏,特别是缺少正确的理论和途径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从古到今流传的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着关于汉字起源的信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仓颉造字的故事。
这个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传很广了。
相传轩辕黄帝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于是他就命令史官仓颉去想办法,仓颉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利用周围各种事物的独特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等,并按照他们的面貌,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这样日积月累,终于以六书造出了福泽后代的文字。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二里头文化河南密县骨刻符破译

二里头文化河南密县骨刻符破译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的一件卜骨(H1:12),卜骨上有两个字符。
如下图:从甲骨烧灼形态,以及字形结构看,这明显是用作祭祀的甲骨文,而且还是商晚期武乙时的甲骨文,在商“周原甲骨”h11:84中就有与密县第二个字符下部一样写法的字符。
二字下部写法完全一致,说明这是同一时期的甲骨文。
有研究者对此二字符释义为“羊,夏”二字。
第一个字没错,就是“羊”字。
但第二个字不对,这个字不是“夏”。
因为这两个刻在牛骨上用于祭祀、占卜、祈祷的字符应是“神”的王名称号。
很显然“夏”字不是神的名号。
通过研究字形发现,这两个字符正是形容古埃及太阳神“阿蒙”与法老保护神“荷鲁斯”的两个图符。
第一个字符描画的是卷角羊神“阿蒙”,第二个描画的是站立的鹰隼“荷鲁斯”。
卡纳克神庙前的卷角阿蒙羊神像站立的鹰隼“荷鲁斯”荷鲁斯神在古埃及是法老们的保护神。
这个荷鲁斯也就是中国古籍记载的颛顼儿子穷蝉。
第一个骨刻字符确实是“羊”字,它是甲骨文“羊”字的变体,其描画的是阿蒙公羊神趴在地上的形象。
第二个骨刻字符描画的是站立的鹰隼。
这个字符应释义为:“仐”,即以“人'替代“目',下部都是“十'字结构。
'仐'即“伞',寓意荷鲁斯为法老的保护伞。
之前有研究者把后一个图符释义为“夏”,这与牛骨图符用于祭祀的功用不符。
祭祀、祈祷、问卜都是向神来祭拜,哪有向“夏”祭拜的?“羊夏”是什么意思?牛头不对马嘴嘛,不伦不类的说不通,所以这两个图符必是神的王名代表符号。
中国古籍记载,古埃及的大量金字塔建筑等实物证据,诠释了二元证据法原理,实证了“夏商周”三朝发生在古埃及的事实。
来到河南的古埃及华夏先民祭祀、祭拜阿蒙黄帝太阳神及祈求荷鲁斯神护佑,这两个图符正好符合了这个祭祀用途。
在临近的河南二里岗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骨刻卜辞,其字形结构同样与商“周原甲骨”一致,说明密县甲骨刻符、二里岗卜辞均为商武乙所制作。
河南偃师二里头化遗址出土陶器刻画符解读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刻画符解读山东单县档案馆发觉于1959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时期约距今3850年--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更替时期。
碳14测定的数听说明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之间,而文献记载夏王朝的存在的年代在公元前2100~前1600年。
二里头文化应是夏代的中晚期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文字刻画符尚未取得解读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觉的最先的都城遗址,是夏代中后期的都城遗址。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的初期都城遗址,专家以为,该城确实是商朝初期商汤所都的“西亳”。
这两处遗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惜单位,是我国重点爱惜的两处大遗址,遗址将向公众呈现“最先的中国”的历史风貌:东亚大陆最先的核心都邑中国最先的城市骨干道网中国最先的双轮车辙中国最先的中轴线布局“四合院”中国最先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作作坊……二里头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二里头文化的栽培作物主若是粟,水稻,小麦,大豆,高粱和谷子等,图1 二里头出土陶器文字刻画符作者以为,刻画符按顺序与中国最先的夏历——二十四骨气对应,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十四骨气,推测古代文化良莠不齐,夏代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争强,觊觎夏王王位,科学文化彼此保守,作为那时的尖端科技——新历法雏形彼此秘而不宣,偃师二里头被学术界推定为夏代都城遗址,而夏王朝被学者以为是中国第一个中央王朝,诞生了闻名的夏历,二里头的刻画符可能代表了夏历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朔望日,二十四骨气的雏形,夏王的宫庭对外秘而不宣,最后毁于战火或洪水,那时的商朝因游牧而壮大,代表农耕文化的二十四个刻画符未引发商初的统治者重视,或被夏王宫庭作为科技秘密埋藏起来,未流失于民间而失传。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传奇是夏代创建的历法,原历法规那么已轶失,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阳历年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一年365天,阴历采纳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
马贺山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共出土24个不同种类的符号,单个,独立,一个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与符号之间,无任何联系,他们究竟代表什么,谁也不知道,只有陶工本人清楚,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实际上,是陶工用来记事记数的记号,它的作用与结绳记事一样,它不会发展成文字,它与文字没有任何关系。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只有24个,太少,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就是很多,也说明不了什么,全国各遗址的刻划符号,都加在一起,够多的了吧,也行不成一个系统。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当时陶工使用的东西,陶工的长项是制造陶器,而非文字,陶工没有制造文字的时间和能力。
文字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自发的集体行为,尽管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那
也属于政府行为。
中国文字是黄帝命令史官仓颉造的,这符合中国国情。
仓颉替黄帝管理结绳记事,由于社会事务繁杂,结绳已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创造文字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国家、阶级,分工,剩余价值,是产生文字的基础。
由于郭沫若先生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致使古文字界不知文字是谁造的?不知什么时候造的?甚至连文字都不清楚是什么?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一研究就是四十年,成了文字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夏朝有文字吗?考古学家可以不看历史文献,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古有仓颉造字,古有虞夏商周之书,考古学家可以不看【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因为你就是研究这个的,你不研究,你就不知夏朝文字什么样,那你就会拿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当夏朝文字,让人感到很滑稽,很无奈,很可笑。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与文字不搭界,只有迂腐的人,才拿二里头遗址的
刻划符号,当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