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4篇
儿女读后感

《儿女》读后感《儿女》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
在文章中,朱自清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孩子们的相处经历。
他描述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和思考。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深厚情感和关心。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有品德、有才华的人。
而朱自清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去关爱和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我们身心得以安宁的避风港。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温暖的关怀,与亲人共同度过人生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点滴时光。
那些与亲人共度的温馨时刻、那些为家人付出的辛勤努力、那些与家人分享的快乐和喜悦,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儿女》中有许多经典语句,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我曾给孩子们写信,我说:‘我没有枉活一世,就因为你们。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激和骄傲。
作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完全是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存在和陪伴。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美好。
“孩子们的黄金时代过得多快,谁也说不清将来怎样,可是你使我的静的想头往往流到动的一面,我竟想到将来去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和关心。
作者认为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机遇,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桌上是一碗蜜制蜂糖,一把通草细条,不经意地望着,略一回忆,只记得是孩子们的玩意儿。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回忆中的一幕,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美好,以及作者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通用6篇)

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通用6篇)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篇1身为作家的朱自清我们了解,身为父亲的朱自清又会是怎样的?品读《儿女》,让我们走进这位父亲。
《儿女》委婉真挚。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刻意雕琢,朱自清用平静的口吻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在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而自己却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
原本自己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但一旦成为了父亲,就得为“他们该怎样长大”负上责任。
所以这位父亲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
“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岁近中年,回首往事,才渐觉得自己的残酷;而后更是决定要好好做父亲,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
作者欣喜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五个儿女:阿毛“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闰儿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大姊便阿菜满脑子的疑问,拥有强烈的求知欲;阿九是喜欢书的孩子;转儿曾用了生硬的扬州话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面貌,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
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
”身为人父的朱自清从儿女身上感受到了幸福。
看着儿女们真实的哭笑,旁观着儿女们学话学走是的可爱模样。
“父亲”一词不再仅意味着责任,参与儿女的成长,帮助儿女的成长,正是一个父亲所真正快乐的。
文章没有华美、绮丽的词句,没有精雕细琢的构造。
简洁的笔墨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美的魅力。
朱自清的儿女阅读与欣赏

朱自清的《儿女》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他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段时间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
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文章中,朱自清以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对待儿女的态度。
他曾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的人,但一旦成为了父亲,就得为“他们该怎样长大”负上责任。
因此,他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文章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刻意雕琢,但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朱自清用自然、朴素、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娓娓道来,使读者从中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浓浓的爱。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作为儿女不禁会感慨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怀着博大宽容的心包容儿女的一切,不管是好还是差,优点还是缺点。
同时也会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总的来说,《儿女》这篇文章展现了朱自清作为父亲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读来倍感亲切。
它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朱自清的个人情感变化,更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女的责任和浓浓的爱。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600字以上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600字以上示例文章篇一:《读〈儿女〉有感》哇,朱自清先生的《儿女》可真是一篇特别的文章呢!读完之后呀,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
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写了他的好多孩子。
他的那些孩子呀,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猴子。
有的在哭闹,有的在嬉笑,有的在闯祸,感觉家里整天都是闹哄哄的。
我仿佛能看到他的家里,孩子们像小旋风一样跑来跑去,东西被扔得到处都是,那场面,真是又混乱又充满生机。
我就想啊,朱自清先生当时肯定头都大了。
你想啊,这么多孩子,光是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就够累的了,还要操心他们的教育呢。
他说他有时候会对孩子们不耐烦,这我可太能理解了。
就像我妈妈,我和弟弟有时候调皮捣蛋,妈妈也会忍不住发脾气。
有一次我和弟弟为了抢一个玩具,在屋里大喊大叫,妈妈当时就很生气,就像一只被惹毛的狮子,大声吼我们。
可吼完之后呢,妈妈又很后悔,就像朱自清先生一样。
朱自清先生其实是很爱他的孩子们的。
他虽然会被孩子们搞得焦头烂额,可是他也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那么纯净,那么美好。
他们的笑声就像清脆的铃铛声,能把所有的烦恼都驱散。
我从这篇文章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家庭。
我的家庭虽然没有朱自清先生家孩子那么多,可是我和弟弟也经常让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有一回,我想帮妈妈做饭,结果把盐当成了糖,做出来的菜那叫一个怪味。
妈妈当时又好气又好笑,就像朱自清先生面对孩子们的那些小失误一样。
再看看朱自清先生在教育孩子上的思考。
他在想怎么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怎么让他们有好的品德。
这就跟我爸爸一样,爸爸总是告诉我和弟弟要诚实,要善良。
有一次弟弟在外面捡到了一块钱,他想自己留着买糖吃。
爸爸就跟他说,这不是我们的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还给他讲了好多关于拾金不昧的故事。
就像朱自清先生想要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一样。
而且呀,从《儿女》里我能感觉到家庭的那种温暖。
虽然孩子们会吵闹,会有矛盾,可是大家还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朱自清儿女》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自己子女的情感表达,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家庭、子女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家庭和教育的思考。
这篇散文读后让人感慨良多,引起了我对家庭、亲情和教育的一些思考。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写道:“我是个平凡的人,我的幸福就在于我的家庭,就在于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女。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家庭的珍视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在他的眼中,家庭是最重要的,而妻子和儿女则是构成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家庭的热爱和珍视,让人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关系逐渐淡化,很多人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而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正是在唤起人们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惜。
在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子女也表现出了深厚的父爱。
他用“儿女”来称呼自己的子女,充满了慈父般的爱意。
他在文中写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们都是好孩子。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对子女的无限爱意。
在朱自清先生的眼中,他的子女都是好孩子,他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父爱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除了对家庭和子女的情感表达,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也表达了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他写道:“我也明白,我对孩子的爱,不能代替我对他们的教育。
”这句话表明了朱自清先生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父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正确教育。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这也是他对家庭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通过阅读《朱自清儿女》,让我对家庭、亲情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依靠,亲情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教育是我们成长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像朱自清先生一样,珍视家庭、关爱子女、重视教育,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让亲情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教育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下一代。
朱自清儿女读书笔记

朱自清儿女读书笔记朱自清散文儿女的读后感《儿女》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篇,讲述的是朱自清先生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段时间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
青年时代,朱自清在胡适之先生的一本书中见过这样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还引用了培根的话,“有妻者,其命定已。
这让他吃了一惊,仿佛如梦初醒。
可是,朱自清19岁那年就已经由家人做主取了媳妇,而且紧接着来了五个孩子。
光天天的午饭和晚饭就如同两次潮水一般,饭前你来他去地催着“开饭”,接着往返抢着搬凳子、争座位,你打我闹;饭桌上你要小碗他要大碗,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笑声、叫声、闹声阵阵袭来,妻子安慰无效时不得不由当父亲的大声呵斥来征服。
礼拜六、日时常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写不出一个字。
叶圣陶喜欢用“蜗牛背了壳”来比喻他,有些亲戚笑话他“要剥层皮呢那时的他正像一匹野马,无法容忍这些家庭的累赘,不自觉地随时在摆脱着。
长子阿九一不见母亲或者见到生人就会哇哇大哭,对于这一点,血气方刚的朱自清十分懊恼,有一回竟特地将妻子骗出去,关了门将孩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第二个孩子阿菜两周岁的时候,也是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做父亲的将孩子紧紧地按在墙角落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后来还生了好几天病。
他曾经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甚至想自杀。
这虽然是气话,但从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年轻时的确因为孩子的吵闹、顽皮而十分痛苦。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的锋棱渐渐磨钝了,朱自清对待儿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能够忍耐了,并逐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态度,认为自己从前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
老父亲来信时说起阿九:“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就为这句话,他哭了一场,悔恨自己不像父亲一样仁慈,悔恨自己不该忘记父亲如何对待自己和兄弟。
他开始回忆,孩子们年幼时相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似乎的确非凡不安静,但这大约是因为自己抚育不得法的原因,从前一味地责备孩子,让孩子代自己负起责任,未免太可耻和残酷。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朱自清的《儿女》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和反思。
在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的两个儿女长大离家后的心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女们小时候的天真可爱和成长后的成熟稳重,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他深情地描述了儿女们对家的眷恋和对父母的思念,让人不禁感叹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朱自清在文章中提到了“家”的概念,他认为“家”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寄托。
他说,“家是一个港湾,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意识到家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在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写道,“我多想再回到我儿时的家去看看,可是我知道,那已经不可能了。
”这句话让我感到无比的悲伤和感伤。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无法回到儿时的家,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通过阅读《儿女》,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珍贵和可贵。
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亲情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让时间流逝后留下遗憾。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手,让儿女们自由地成长和追逐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
总之,《儿女》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让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自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这篇文章,我学会了珍惜眼前人,学会了放手和包容,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篇文章,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有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为《儿女》,是他书写对家庭、对父母、对儿女之情的一篇文章。
通过倾诉、寄托情感,朱自清引发了对于家庭、亲情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
文字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朱自清对于亲情的深深眷恋和敬仰之情。
他提净寥寥数言,儿女为己繁衣、贺寿、寿长等场景,不禁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对于孝道的讴歌。
这种亲情,是血脉相连的亲子之情,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怀和扶持,是厚爱和温暖的象征。
朱自清以自己为根,以儿女为藤,合成一曲乐章,道出了儿女之情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文章的主线贯穿了对于生活的热切期待和对于幸福的追求。
朱自清痛诉在长达前半生的漂泊中,思乡心切,思念家人的感受。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感到漫长的前半生仿佛是在等待准备向后半生。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正是这种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成为了作者创作的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
作者以生活中寻找幸福的点滴细节为线索,描绘了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他讲述了儿女们在自己身边扮演的角色:一个贴心女儿、一个聪明快乐的儿子。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家庭这个小小单元中,儿女们不约而同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共同支撑起了一方温暖的家庭天空。
文章的结尾呈现出作者对亲情和家庭的情感寄托和期许。
他以作者自己的晚年安详、自得的生活状态,启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索和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动。
朱自清以写实的手法,告诉我们只有悉心呵护家庭,传承着家庭的纽带才能成就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儿女》是一篇发人深省的作品。
通过朱自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构建,看到了亲情的温暖,看到了亲情的力量。
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朴实无华的家庭故事,更是一个温情的寓言。
它给予了人们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新思考,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通过《儿女》,我们可以反思家庭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思考亲情的变迁和传承。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忽略了对家庭、对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我们是否已经将孝道、亲情挤压在了生活的边缘?朱自清的《儿女》在现实社会中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珍惜家庭、珍惜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4篇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1朱自清的《儿女》写得清新自然,好像是写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其中有一段使我读了又读。
“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让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样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们们各尽各的力去。
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读罢此文,作为儿女的人都应有所感慨,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谁教会我们做人,是谁搀扶我们踏上崎岖的人生之路,其答案就是父母。
儿女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是懂事还是任性,是事业有成还是默默无闻,父母都会用宽大的心来接受他们。
这篇散文用朴素、自然、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但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浓浓的爱。
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2读朱自清的《儿女》,颇多感慨,颇多共鸣。
虽然是名家,但在写作方法上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自然纯朴让人觉得就是自己现在生活的写照,抑或是自己昨天的成长经历。
读到共同之处,难免发笑或感动。
或者干脆觉得可能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这么多,我们这等凡人更没必要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
只有放宽心胸,稀释稀释再稀释,淡化淡化再淡化。
宽容可以去化一切。
有人说: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我觉得说得特好。
而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朱自清写道“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是呀,我们家虽然没有朱自清孩子多,但是父母和我在一起生活,姐姐和弟弟以看母亲为由,每家至少两个孩子,加上表姐给一个老乡看孩子,也带着孩子过来看望她姑姑,暑假时,加上表姐自己老家的孩子,还有一些其它的串门子,或老家来走亲戚的,终日里生意兴隆。
好呆表哥家几口因故全家搬迁。
孩子多,争东西吵架是难免的。
吃饭是小事,父母乐意做两锅她们高兴就好。
最重要的是任何东西放在哪里都有可能找不到,我受不了家里卫生差。
更为重要的是整天熙熙攘攘,孩子无法安静地写作业。
开始时我时常为此生气,父亲和我吵:“如果不是你母亲我们两个在,你请也请不来他们,在老家没有一个人敢说你妈不干净的,干净是远近闻名的。
”用朱自清的话说“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
最初时没有人邀请父母去他们那里住住。
弟弟又生了个女儿,前阵邀请母亲干脆住他家给他看孩子时,也顺便邀请父亲一块儿过去,父亲拒绝了。
后来听母亲说父亲这样理解的:刚来城市生活时,恨不得他所有的孩子他都能天天见,可是前阵子母亲才去弟弟家看孩子,其间回老家她娘家参加她一个侄女婚宴时不小心摔着腰了,骨折,回来后就直接到我这儿了,钱大部分都是我出的(估计姐姐拿了一点,我自夸一点,在孝敬父母方面我从不等待,不攀比,因为我太知道“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含义了),家里还常常这般热闹,除了照顾母亲外,还常常要给这大户口人家做饭,洗洗涮涮的,他自己累够了。
加上弟弟和姐夫常常要父亲把他养的鸟卖了。
父亲很生气,说:“我跟着二女儿生活,二女儿从来没嫌弃我养鸟,不在你们家,你们还有意见。
”今年春节,母亲的腰还没好彻底,我不想让他们回老家过年,但他们执意要回,于是父亲租了个加长面包拉着他那心爱的几笼鸟回老家了。
父亲说:等母亲的病好彻底了宁愿和母亲分开也不愿意去弟弟那边生活。
他养鸟能带给他乐趣。
我的观点向来是他们高兴就好。
他们走后,家里终于可以安静几天,我呆在家里,督促孩子写作业。
也想静静的生活几天,做做饭,擦擦地板,看看报纸,喝喝茶。
认认真真的做几天家庭妇女。
可总在我沉下来潜心干家务时,电话来了,今天下午,必须出去。
等我回来时问大孩子是否去上古筝课了,她吞吞吐吐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上网错过时间了,我这次真的生气了,长这么大没跟他们动过手,今天我让她把手伸出来用尺在上面打了三下,并且告诉她:首先要为自己犯的错埋单。
其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靠口头说已经无效。
最后是我认为这样是对她负责,称现在努力还不算太晚。
我看着她含泪进自己的房间了。
“想想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朱自清说。
而我只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好的教育方式真的没有,最初就是觉得我们小时候挨打比较多,自己绝对不打骂孩子,但如今看来"棍棒出孝子"简单,好使。
朱自清用这种写作方式把生活琐事说得明白,有趣。
我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我的生活现状?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3《儿女》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篇,讲述的是朱自清先生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段时间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
青年时代,朱自清在胡适之先生的一本书中见过这样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还引用了培根的话,“有妻者,其命定已。
”这让他吃了一惊,仿佛如梦初醒。
可是,朱自清19岁那年就已经由家人做主取了媳妇,而且紧接着来了五个孩子。
光天天的午饭和晚饭就如同两次潮水一般,饭前你来他去地催着“开饭”,接着往返抢着搬凳子、争座位,你打我闹;饭桌上你要小碗他要大碗,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笑声、叫声、闹声阵阵袭来,妻子安慰无效时不得不由当父亲的大声呵斥来征服。
礼拜六、日时常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写不出一个字。
叶圣陶喜欢用“蜗牛背了壳”来比喻他,有些亲戚笑话他“要剥层皮呢!”那时的他正像一匹野马,无法容忍这些家庭的累赘,不自觉地随时在摆脱着。
长子阿九一不见母亲或者见到生人就会哇哇大哭,对于这一点,血气方刚的朱自清十分懊恼,有一回竟特地将妻子骗出去,关了门将孩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第二个孩子阿菜两周岁的时候,也是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做父亲的将孩子紧紧地按在墙角落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后来还生了好几天玻他曾经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甚至想自杀。
这虽然是气话,但从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年轻时的确因为孩子的吵闹、顽皮而十分痛苦。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的锋棱渐渐磨钝了,朱自清对待儿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能够忍耐了,并逐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态度,认为自己从前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
老父亲来信时说起阿九:“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就为这句话,他哭了一场,悔恨自己不像父亲一样仁慈,悔恨自己不该忘记父亲如何对待自己和兄弟。
他开始回忆,孩子们年幼时相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似乎的确非凡不安静,但这大约是因为自己抚育不得法的原因,从前一味地责备孩子,让孩子代自己负起责任,未免太可耻和残酷。
他开始体会拥有孩子时那正面意义的幸福:“五个月的阿毛张开没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三岁的闰儿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因为工作缘故,没有按原来说定的时间将远在扬州与祖母一起生活的阿九和转儿接回北京,心中很是挂念,想着“小小的心儿,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好朋友丰子恺和叶圣陶等人都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面对他们,朱自清非常惭愧,他渐渐觉得自己对于子女应该负起一定责任。
可是在一个动荡不居的时代,孩子还年幼,很多事情必须交给将来去定夺,但是一代文学大师认为自己此时能做的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基本力量——胸襟与眼光。
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齐能,只希望自己从此能好好地做一回父亲。
阅读着《儿女》一文,我似乎看见一位年轻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稳重,有一根弦一直在我心头响着:作为教师,应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宽容,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胸襟与眼光。
朱自清散文儿女读后感4身为作家的朱自清我们了解,身为父亲的朱自清又会是怎样的?品读《儿女》,让我们走进这位父亲。
《儿女》委婉真挚。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刻意雕琢,朱自清用平静的口吻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在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而自己却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
原本自己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但一旦成为了父亲,就得为“他们该怎样长大”负上责任。
所以这位父亲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
“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岁近中年,回首往事,才渐觉得自己的残酷;而后更是决定要好好做父亲,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
作者欣喜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五个儿女:阿毛“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闰儿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大姊便阿菜满脑子的疑问,拥有强烈的求知欲;阿九是喜欢书的孩子;转儿曾用了生硬的扬州话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面貌,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
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
”身为人父的朱自清从儿女身上感受到了幸福。
看着儿女们真实的哭笑,旁观着儿女们学话学走是的可爱模样。
“父亲”一词不再仅意味着责任,参与儿女的成长,帮助儿女的成长,正是一个父亲所真正快乐的。
文章没有华美、绮丽的词句,没有精雕细琢的构造。
简洁的笔墨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美的魅力。
朴实的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父亲朱自清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作者更把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女细密的观察,对日常生活深切的体验,向我们坦诚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