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走向中心

合集下载

从“边缘”到“中心”南宋权相专政与南宋时局

从“边缘”到“中心”南宋权相专政与南宋时局

$020年1$月第4期专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Dec.$0$0No.4从“边缘”到“中心南宋权相专政与南宋时局宿锐(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国政治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权相政治。

南宋权相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 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

南宋权相的专权不仅影响了宋金关系,而且影响了南宋时局。

权相在南宋内政外交活动中起 到了以妥协换取和平、稳定对外局势和维护南宋统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但是,南宋权相的对外妥协政策使南宋在宋金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南宋王朝为元所灭。

关键词:权相;专政;宋金关系;南宋政局中图分类号:K245;D691 文献标识码:A两宋之际,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特别是南 宋时期,出现了中国政治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权 相政治。

因此,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权相时代”。

关 于南宋权相群体,前人已有研究。

现有成果大多将权 相政治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或者通过某个侧面反映权 相这一现象,如韩冠群的《从宣押人内到独班奏事:南 宋韩伲胄的专权之路》一文,对韩伲胄个人了研究[1]。

有 成果 于权相与宋两国关系,从宏面研究宋 关 的 ,有人关 权相 宋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如王嘉川的《秦归宋》一文,对权相与宋关有[$]。

前贤时的发,者 宋 关 为 ,南宋权相群体对宋 两国的 ,是对南宋政 的。

!、南宋权相群体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南宋权相群体的 发,了一个从“边缘”到“中”的过。

纵观南宋150余年的历史 ,有 权相 上政 之 有 的 。

韩伲胄本是武人出身,期于中的边,“伲胄 人,祇宣人、带御器。

,事”[%]腿。

贾O,为 ,事操行”_79。

这些期 于中 的人 期 于南宋政 H 逐渐占据了南宋政局的中 置,权势欲望日益膨胀。

他们从政治“边缘”到“中心”的迁过程,具有深文章编号:1009-7740( 2020 )04-0077-06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理念 、 本理念和选择 理念 。 人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 育; 教育理 念 ; 高等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1 G 7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8 5 (0 2 0 —0 50 1 0 1 4 2 0 ) 40 0 —4
业 大 学 在 全 国 各 地 创 办 起 来 了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注 为 入 了 巨大 的活 力 。1 9 年 , 国 务 院 关 于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技 术 91 《 教 育 的 决 定 》 布 , 法 规 指 出 : 初 步 建 立 起 有 中 国 特 色 颁 该 “

. .
爨 0
’ ’ ’
一 -


别敦 荣 , 爱华 黄
( 中科技 大学 教 育科 学研 究 院 , 华 湖北 武汉
40 7 ) 3 0 4
摘要 : 经过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的发展 , 国 高等职 业教育无论在 政策上 还是在 实践 中都在从 高等教 育 的边缘 我 走向 中心, 但要 完成这 一重 大转 变, 高等职业教 育必须转 变过 时的教 育理念 , 立符合 时代发展要 求的新 的职业 树

的 , 初级 到高 级、 从 行业 配套 、 结构 合理 、 式多 样 , 形 又能 与
其 他教 育相互 沟通 、 调 发展 的职业 技术 教育 体系 的基本 协 框 架 。 并 提 出 : 积 极 推 进 现 有 职 业 大 学 的 改 革 , 力 办 好 ” “ 努

批 培 养 技 艺 性 强 的高 级 操 作 人 员 的 高 等 职 业 学 校 。 1 9 ”93
专门人才 由政府统 包统分 、 一调配 的传统 , 统 突破高级专 门

从边缘迈向中心--论新世纪以来德国移民女作家的崛起

从边缘迈向中心--论新世纪以来德国移民女作家的崛起

从边缘迈向中心--论新世纪以来德国移民女作家的崛起冯晓春【摘要】新世纪以来,德国移民女作家频频问鼎各类文学奖项,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坛广受瞩目,成为德国文坛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基于此,逐一介绍目前德国重要的移民女作家及其创作,评价她们的文学表现,探讨她们群体性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女性写作在全球化进程和多元化社会中的巨大潜力。

%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German immigrant female writers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a variety of literary awards. They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German literary circl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new force in the Germ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several important German immigrant female writers,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performance,tries to figure out the rise of female writers in groups,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huge potential of female writing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pluralistic soci-ety.【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德国移民女作家;新世纪;跨文化写作【作者】冯晓春【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从1955年开始,大量劳工移民进入德国,为战后德国的重建立下汗马功劳,而这股最初带有浓重的经济和政治色彩的移民潮同时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德国移民文学的诞生。

中国,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中国,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兴 的 必 由之 路 , 当代 爱 国主 义 最 辉 煌 的篇 章 。坚持 和 发 展 中 是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是 爱 国 主 义 的 时 代 主 题 。
个崭新的起点 。
文章指 出 , 当前 我 国 的 发 展 正 站 在 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 临 面
的机 遇 和 挑 战 前 所 未 有 。要 实 现 在 本 世 纪 头 2 年 全面 建 设 惠 0
新 论 摘 编
●: 1 】 . ¨ I
《 求是 》 《 : 从爱国主义 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
第 1 7期 《 是 》 志 发 表 署 名 秋 石 的 文 章 , 目 是 《 爱 求 杂 题 从 国主 义 到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
文 章 指 出 , 代 以 来 , 对 西 方 列 强 灭 亡 中 国 的罪 恶 企 图 , 近 面 爱 国 主 义 成 为 中 国人 民 争 取 民 族 独 立 、实 现 国 家 富 强 的一 面
的变化 。
中国 , 从边 缘走 向舞 台中心
新 中 国成 立 前 , 们 与 西 方 的关 系 是 宰 割 与 被 宰 割 、 我 压迫
与 被 压 迫 、 略 与 被 侵 略 的 关 系 。今 天 , 们 与 世 界 各 国 的 关 侵 我
系 , 建 立 在 相 互 尊 重 、 等互 利 的基 础 上 。 都 平 新 中国 成 立 后很 长 时 间 内 ,我 国 外 交 的 舞 台 都 是 比 较 狭 窄 的 。 9 1年联 合 国 大会 恢 复 中 国合 法 席 位 时 , 中 国建 交 的 17 与 国家数量为 6 4国 。 当时 世 界 的 主 流 媒 体 , 中 国 的报 道 很 少 , 对 中 国 人 的 声 音 世 界 听 不 到 。今 天 , 中 国 建 交 的 国家 数量 达 到 与

从“边缘”到“中心”:中越边境双子城的口岸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

从“边缘”到“中心”:中越边境双子城的口岸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

From Periphery to Core:A Spatial Understanding of Ports of Entry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f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Twin Towns1 引言“基础设施”这一概念的产生与19世纪的技术发展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其最初的涵义为“构成任何操作或系统基础的设施”。

基础设施对于城市而言是支撑城市运转,改变城市物质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现代国家则是疆域管理的前提,也形塑着边境的空间。

中国与越南的陆路边境由于口岸分布密集,往来密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成为了边境基础设施研究、中国-周边国家研究的重要样本。

自1885年中国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北圻(越南北部,又名东京,法语:Tonkin)成为法属印度支那保护国,中法在中越边境开始了一系列边境口岸和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控制边界。

其中,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中国凭祥-越南谅山和中国东兴-越南芒街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地理意义成为了中越边境上规模较大的边境双子城。

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基础设施的迭代使其逐渐从国家的边缘转变为区域的中心,而在此过程中,基础设施空间的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及其对边境生活的塑造在中越边境口岸城镇现代化的历史叙述中却被逐渐简化。

边境双子城的口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关口及其附近的各类口岸职能空间,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在近代法属印度支那时期和当下睦邻友好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影响了边境城镇的物质环境。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空间在微观的维度影响着边境的地方生活与国家感知。

美国学者杰弗里·伯克(Geoffrey Bowker)将这种现象称为“基建倒置”(Infrastructural Inversion),即基础设施通过与周边的其他人造物以及自然环境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形塑着人类的身体、社会组织和文化,以及人类对于其所处环境的知识和话语。

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移——论“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移——论“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内涵与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4 0 2 [ G 0— 5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3— 0 1 2 0 ) 5— 19— 4 [ 10 7 7 ( 0 8 0 0 8 0 收稿 日期 ]0 8— 7— 3 2 0 0 0
16 96年 , 国经 济 学 家 弗 里 德 曼 用 经 济 学 “ 美 核 心— — 边缘 ” 理论 分 析研 究 “ 战” 经 济 社会 现 象 二 后
作用 的发 挥是 其他 任何 社会 系 统和部 门均无法 取 代
的。
越 自我 的前 提 下 , 引领社 会发 展进 步 。 概 而 言 之 , 等 教育 走 向社会 中心 既 是 一种 理 高 念, 一个 目标 , 同时还 是 一种分 析 问题 的方 法 。在这 里 , 之为 一种 理念 , 称 是指 高 等教 育在秉 承 探求 高深 学 问 、 寻 学术 自由精神 的基 础上 , 追 还要 树 立 以其 学 术 性服 务 于社会 的理 念 ; 之 为 一 项 重 要 任务 和 目 称 标 , 指高 等教 育必 须 以其 特 有 的理 念 和 实 际行 动 是 肩 负起 社 会 所 赋 予 的 责 任 , 能 够 通 过 人 才 培 养 并 ( 教学 )知识 创 新 ( 研 ) 、 科 以及 为社 会 提供 学 术性 服
子 系统组 成 的 , 因而必 然会 形成 若干 中心 。概 言之 , 包括 政治 中心 、 济 中心 、 化 中心 等 。高等 教育 通 经 文 过 培 养社会 各 行各 业 所 需 的专 门人 才 、 新 科 学 文 创 化知 识 和技 能 , 以及 直 接 为 经济 社 会 提 供 学 术性 服 务来 完成 社会 所 赋 予 的 使命 。 因此 , 等 教 育走 向 高 社会 中心 并非 意 味高 等教 育要 取代社 会 、 政治 、 济 经

边缘走向中心,中心走向边缘——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话语权力的互动

边缘走向中心,中心走向边缘——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话语权力的互动

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2008年边缘走向中心,中心走向边缘———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话语权力的互动赵晓晓(新乡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0)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之间的话语权力互动构成了文本的世界,即表层空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话语互动则构成了作品的世界,即深层空间。

这些互动揭示了话语权力由中心到边缘,由边缘到中心的永恒互变规律。

关键词:话语权力;边缘化;中心化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8)03-0072-03*收稿日期:2008-03-11作者简介:赵晓晓(),女,河南省辉县人,新乡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约翰福尔斯(Jo hn Fow les )在其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T he French Lieutenant ’s Woman,1969)中采用多种不同的话语方式,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故事主要发生在莱姆镇与伦敦之间:订婚恋人查尔斯与蒂娜去莱姆镇度假,一次偶然的机会,查尔斯邂逅了有着不雅绰号———“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并同她无可救药地坠入爱河。

作者对这种三角恋爱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阐述,并为故事安排了两个极有可能的结局。

对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而从话语分析入手的文章并不多见。

本文旨在讨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权力话语的互动:萨拉的边缘话语走向中心,而查尔斯的中心权力话语则走向了边缘。

叙述者则时而拥有中心话语权力,时而将这个权力交给了读者,从宏观上控制了文本的信息向度。

一、边缘话语走向中心(一)萨拉以智慧战胜普尔特尼太太的宗教中心话语权力在小说的前12章中,普尔特尼太太作为有钱的上层阶层控制着宗教中心话语权力,就连象征她中心权威地位的摄政行宫———马尔博罗府第也高人一等地威严地矗立在莱姆罗吉斯陡峭的小山上[1]p 13。

从边缘走向中心—黄埔军校与现代中国的学生知识分子

从边缘走向中心—黄埔军校与现代中国的学生知识分子

意 识 到 可 以 通 过 社 会 运 动 来 改 造 中 国 。 另 一

是农 民的孩 子 ,而 且很多来 自中下等生活 水平
的 家 庭 ,甚 至 有 一 小 部 分 家 庭 贫 困 , 生 活 艰 难 。黄 埔 的 学 生 可 以 说 是 “ 有 些 知 识 但 又 没 有 充 分 知 识 ” 的 学 员 ,这 和 北 大 完 全 不 同 。 北 大 以 大 知 识 分 子 为 主 体 ,大 知 识 分 子 在 民 国 以 后
动 力 ,特 别 是 上 海 六 三 运 动 的 支 持 , 让 学 生
除个别有大学背景外 ,大部分都是小学毕业 ,或
在 中学读 过 几 年 书 ,然 后经 由各 种社 会 关系 介 绍
报 考 黄 埔 ,他 们基 本 都 是中 小知 识 分子 。
从 家 庭 背 景 看 ,有 的学 生 来 自书 香 门 第 , 有 的 是 城 镇 居 民 ,有 的 是 乡 绅 子 弟 ,但 大 部 分
命 性 的 学 生 知 识 分 子 恰 恰 是 黄 埔 军 校 的 主 要 生 源 。这 个 群 体 实 际 上 属 于 游 士 阶 层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凡 到 乱 世 ,就 会 有 游 士 阶 层 和 游 民 阶 层 出 现 。相 应 地 ,两 个 阶 层 的 出现 以 及 互 相 结 合 就 预 示 着 乱 世 的 到 来 ,社 会 必 将 经 历 一 场 大 动 乱 或 大 革 命 。 民 国初 年 恰 恰 具 备 了 这 些 条 件 ,
学生知识分子 的黄埔
黄 埔 军 校 的 招 生 条 件 明确 说 明 ,报 考 条 件 是 高 小毕 业 且 在 中学 读 书一 年 以 上 。我 们可 以 看 到 ,黄 埔 时期 的 黄埔 学 生 ,即黄 埔前 六 期 的学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导演群落:他们承受着“第四代”艺术传统和“第五代”辉煌成就的重压,却大义凛然、不为所惧;他们被排斥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电影体制之外,被迫沦为“地下电影”,却依然不泯灭创作热情;他们深受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和电影运动的影响,在电影实践中不断打破常规、超越自我;他们以影像的方式深情地书写中国现代都市人和社会底层民众的生
活百态,满怀人文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关爱;他们向传统电影文化发出强烈的抨击,离经叛道、特立独行,不断挑战传统电影语言;他们在残酷的电影市场面前逐渐发生嬗变,形成了一条从“出走”到“回归”,从“地下”到“地上”的发展轨迹……他们就是中国电影新生代。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中国电影新生代产生了一百余位导演,创作了四
百余部作品,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共获得大小奖项两百余次,可谓
成绩斐然。

回顾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显露出非常明显的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脉络轨迹:首先,新生代的地位和影响力正由边缘走向中心。

一九八九年,新生代的旗手张元首开先河,自筹资金拍摄了处女作《妈妈》,之后,胡雪杨拍摄了影片《童年往事》,虽然在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但是曲高和寡,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完全是边缘的、小众的电影。

之后的好几年,虽然也陆续有几位导演的几部作品出现,但是因为无法走入体制内,新生
代的作品几乎被沦为“地下电影”的代名词。

一九九七年,电影《长大成人》的出现标志着新生代的转折,九十年代末之后,一大批新生代
导演“浮出水面”,纷纷获得在体制内拍摄电影的机会,大批作品得以在影院与观众见面。

而时至今日,新生代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界的生力军和主流,贾樟柯、张杨、宁浩、王全安、姜文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次,新生代电影的题材和主题日渐从边缘走向中心。

九十年代初,张元、胡雪杨、王小帅、娄烨等导演以社会边缘人(如同性恋、吸毒、摇滚音乐人等)的故事为题材,展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丑陋和压抑,因题材边缘、主题晦涩,不被当时的大众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倍受冷落。

九十年代末,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开始面对现实,自觉地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价值观回归,到了二十一世纪,回归与皈依的主题趋向更加明显地在新生代作品中流露出来,他们逐渐放弃了桀骜不驯的艺术姿态,转而汲取传统电影的某些元素,主动向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靠拢,从而逐渐被大众接受并认可,掀起了一股电影浪潮。

中国电影新生代作为存在于当下、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一种电影现象和电影文化,其形成与发展既与中国电影文化传统和当代电影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带有一定的“民族性”文化表征,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语境影响,带有明显的“世界性”特征。

无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主题、叙事风格、审美取向和电影语言,还是从新生代导演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无不存在着和世界电影史上影响较大的两大欧洲电影思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惊人的相似之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和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在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创作中得到了非常具象化的体现,贾樟柯的《小武》几乎成了《偷自
行车的人》的中国式表达,姜文也因《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成了新生代中的“特吕弗”……这一观照性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中国电影新生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不仅体现了世界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深
远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从本土走向国际的真实写照。

本论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作为研究参照物,借用比较学、电影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重方法,反观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创作动机、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叙述化的梳理、理论化的剖析基础上,加以电影作品的个案化、文本化比较,从电影本体的角度,以中国电影新生代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作双向比较,将其间的一脉相承和内在同质、同构进行学理化肃清,从而使得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和本质特征更加清晰地突显出来,并更加准确地阐释其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以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呈现出的独具一格的文化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