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五篇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五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华盖集续编》,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12日《语丝》周刊第74期。
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大屠杀事件总结评述。
小编为您整理编辑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欢迎阅读。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一)掩卷沉思,《纪念刘和珍君》给我以深刻印象、鲜明记忆的,是刘和珍的微笑。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屡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令人难以忘怀。
-- 在那和风煦煦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摇曳温暖中,22岁的少女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
春风牵动着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
……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遽然凋谢,轰然毁灭;那温和清婉的微笑,会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
青春那撩人心魄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啊! 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
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忧愁,青春应该摒弃所有的黑暗与喧嚣,青春应该除却欺骗、欺诈、欺凌。
青春所拥有的知识美丽、绚烂、欢乐和希望。
青春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极为漫长而又风景秀丽,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别不清人间的风雨沧桑。
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
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
刘和珍的,以及她的温柔的女同学们的纯洁善良和美丽,却被罪恶淹没了,却被虚伪欺凌了,却被丑陋掩盖了。
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肆无忌惮地袭来,青春会以一副怎样的姿态来面临?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种。
当假恶丑扑面而来时,对美丽而言,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冲击,使它根本就缺乏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
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的环境也同样能够娇艳的开放,但也正因为这样,它们便会在稍经风雨的情况下,骨碎香散。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纪念刘和珍君》是一部由作家石康所创作的小说,通过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坚强和勇敢。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感悟和启示。
整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那个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刘和珍君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境遇和磨难。
小说以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迫。
刘和珍君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她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照顾四个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她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她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她的丈夫是一名农民,但在农村改革运动中被当地政府定为“富农”,遭到了社会的歧视和迫害。
尽管如此,刘和珍君仍然坚定地支持丈夫,并且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农村合作社中,为农民争取利益。
小说中,刘和珍君的坚韧和勇敢给予了读者很多启示。
她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坚强的角色,还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权益。
她的行为展现了一个普通妇女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迫。
通过刘和珍君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困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普通人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和奋斗。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刘和珍君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尽管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刘和珍君的家庭始终保持着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境,共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家庭精神给予了读者很多感动和思考,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和作用。
总的来说,《纪念刘和珍君》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的小说。
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平和经历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坚强和勇敢。
读者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困境,同时也感受到普通人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和奋斗。
这部小说不仅给予了读者很多思考和启示,还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感
染了无数读者。
小说以刘和珍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的坚贞爱情和不屈精神。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刘和珍君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在革命年代相识相爱。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坚定
和纯真,他们在生活的磨难和革命的洪流中,始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的爱情不仅是对彼此的承诺,更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在小说中,刘和珍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他们的坚贞爱情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爱情,小说中还展现了刘和珍君在革命年代的不屈精神。
他们在革命的洪
流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险,不惧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年的力量和担当,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在小说中,刘和珍君的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我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爱情不仅是
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生命不仅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更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在这部小说中,刘和珍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和生命的真谛,他们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通过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
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精心整理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第1篇】刘和珍,一个平凡的学生,面对凶残的段祺瑞政府,她情愿在府门前喋血,与暴政斗争到底。
在刘和珍身上,我所看到的不仅有对段祺瑞政府的深恶痛绝,还有对真理毅然愁,青春应该摒弃所有的黑暗与喧嚣,青春应该除却欺骗、欺诈、欺凌。
青春所拥有的当是知识、美丽、绚烂、欢乐和希望。
青春是生命的盛放,前面的路极为漫长却又风景秀美,因此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别不清人间的风雨沧桑。
然而,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
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永远地与社会的阴暗面绝缘。
刘和珍那属于少女的温柔、纯洁、善良和美丽,就在统治者的枪声中,为罪恶所湮没、为虚伪所欺凌、为丑陋所掩埋。
真正的恶雨腥风肆无忌惮地袭来之时,青春又会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面对呢?答案无疑会有许多种。
当假恶丑扑面而来时,美丽就仿佛是“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丽的事物,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容易受到冲击,它们根本就缺乏适应外界变义的无理要求。
但是,段祺瑞这个卖国独裁头子,竟然下令执政府卫队开枪向无辜学生射击,当场就有四十七人遇害,二百余人受伤。
这其中就有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
紧接着,段政府公然宣布,这次流血冲突是由徐谦、李大钊等爱国人士挑起来的,宣称被枪杀的人全都是“暴徒”,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把作者列入“黑名单”。
四十七个热血青年,就这样去了。
但是,他们的精神不会去的!“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
”当四十七个可爱的热血青年就这样悲壮地走了,几天以后,这次流血的惨案居然就这样地被忘却了!仅此一句,便可以看出当时国民的麻木性有多深。
文中有一段深情回忆了作者初见刘和珍的场景。
当时,女师大曾被反动校长杨在??是受【第3篇】掩卷沉思,《纪念刘和珍君》给我以深刻印象、鲜明记忆的,是刘和珍的微笑。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屡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和风煦煦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摇曳温暖中,22岁的少女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
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刘和珍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让人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不同于一些商业化的畅销书,刘和珍君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风格,在读完他的作品后,我深感敬佩和思考。
刘和珍君的作品中,情感和人性是两个核心主题。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延伸,展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忧伤和渴望。
在他的小说中,情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热烈或激情,而是一种复杂的、让人在思考中泛起涟漪的存在。
他用文字将人性的种种复杂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反思。
在刘和珍君的作品中,我尤为留意到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这种对细节的呈现,使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更具体更真实。
他通过描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揭示了人性的瑕疵和人生的无奈。
在我读他的作品时,我时常深深被他对细节的把握和描绘所打动。
细细品味,细细品味,思考着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深度。
刘和珍君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不乏共性的人性特征。
他写的人物言谈举止,内心动态和情绪变化都栩栩如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
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普遍是坚强而又柔情的。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她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希望,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除了情感和人性,刘和珍君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呈现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人性的扭曲。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角色形象,揭示了社会阶级差距和人们的苦难。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塑造,发出了对社会改变和人性救赎的呼唤。
在读完刘和珍君的作品后,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
通过刘和珍君的作品,我也更加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自己对人类行为背后动机的思考。
刘和珍君的作品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启发。
它们并非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入剖析。
这样的作品让我在阅读中享受情感的撞击,也在思考中发现生活的启示。
记念刘和珍君观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鲁迅用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她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这位年轻女性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对刘和珍君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到敬佩。
刘和珍君是一位爱国青年,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她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回忆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她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刘和珍君是一位善良、正直、勇敢的青年,她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人们感到敬佩。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是对刘和珍君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所有爱国青年的激励。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他以文字为武器,唤醒国民精神,批判黑暗社会,为民族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奋斗和牺牲,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像刘和珍君这样的爱国青年,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与温暖。
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爱国青年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奋发向前。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550字相关作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550字
相关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狂人日记》的书,其中《纪念刘和珍君》让我深受感触。
3月18日,数千人组成团,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警卫队竟然毫不犹豫地开枪,结果死伤百人。
而刘和珍就在这里面,遗体还留有木棍打击过的伤痕。
这是怎么样的凶残,怎么样的暴力?而那些在事后当成谈话的资料,当做没有根据的话的人又是何等冷漠和,无耻。
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为这些凶残,因为这些暴力,因为这些冷漠和无耻。
因此,鲁迅写下这篇文章,把自己的愤怒写入其中。
刘和珍,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先进青年中的一位,和他们一样。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反动政府给毁灭了,那个刘和珍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在这场事件中,是多少人的鲜血?多少人的生命?多少个热血青年呐?生灵涂炭,但可恶的反动政府,他们竟然称这些青年为暴徒,他们以为杀死了这些人就是“立大功”了吗?他们以为这样杀人就能算是“武功”了吗?不,不是这样的,这样更体现出反动政府的懦弱,无能。
刘和珍,他当时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伤,同去的张静淑想扶起她,又中了四弹,有一枪是手枪,还有同去的杨德群又想去扶起她,却又被袭击,中了三弹。
竟没有人愿意勇敢的站出来吗?有的,刘和珍,那些青年发生了,刘和珍发声了,但回报他们的是什么?是打击,是棍棒,是警卫兵无情虐杀。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哲理性的小说。
它通过刘和珍的弥留之际,铺陈了生死、爱情、亲情、理想等主题,深刻地影响了读者。
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后,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感觉到自然、人性、生命、情感等方面的种种真相。
本文将从小说中抽取两个例子,深入探讨其意义,从而加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个例子涉及到刘和珍的爱情。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两位年轻人跨越阶层界限,刘追求珍,经过艰辛困苦,终于得到了珍的心,但是命运却让他们在他们的最美好的时光被拆散开。
面对病魔,珍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她把自己的一份心给了她的爱人,希望他能够走过这段不平凡的路,珍的人性或许是多数人所没有的。
但是刘对此深感无力和无奈。
他仍然爱著珍,仍然想和她在一起,但命运的安排让两人无法团聚。
这段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是无所不能的,它可以克服一切。
但是命运会让我们经历很多难以逾越的阻碍,也让我们承受着失去的伤痛。
正如刘所说:“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坚强!」“。
即使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要坚定地生活下去。
我们要向珍学习,要懂得接受生命的真相,心存感恩,珍惜每一天,幸福对于我们就因不属于我们而显得更加稀有和珍贵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生与死的。
小说中,珍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她借助一束阳光,在自己心爱的花园里走了一趟,看到了熟悉的景色,听到了最后的音乐,感受到了最后的阳光。
在她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时,她看到了一位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没有脸,只有一双眼睛,让珍感到很奇怪。
这时,珍的母亲告诉她,“这是死神。
” 死神问珍:“你准备好了吗? ” 这时,珍颤抖着说道:“我不知道。
” 此时,死神对她说:“好,他们一定会让你回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命具有很高度的在意义和价值。
我们生命中和我们相伴的人有很多,我们相互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这种力量,足以打破一切障碍把我们推向远方。
正是在这个面临人生最后愿望实现的时刻,珍身边的人也没有离开她,而是告诉她,无论在世上或在另一个世界,他们都与她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自从学了《纪念刘和珍君》过后,我就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她,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
她虽然是一名师范学生,但她的身上却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反动政府的棍棒下,她可以百折不挠,绝不服输。
为了唤醒中华民族的灵魂,她宁愿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她被枪击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感受的到那种前所未有的悲伤与疼痛;痛,不仅代表肉体的疼痛,更是代表无法唤醒国人的疼痛;她那不曾消失的微笑,我仿佛感受的到那种喜悦和美丽。
她用无悔的青春给我们无数的激励,而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我仿佛也看见同学们在互相攀比,“这个是牌子,那个不是牌子”,也看得见同学们的自私和冷漠,有那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有那么多人需要我们的爱心。
而我们呢?留下的仅仅是冷漠和自私,我们怎么了,我们是21世纪的新青年,是祖国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我们应该有接班人的风采和该有的爱心。
对于像刘和珍那些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烈士英杰们,我们不仅仅应该敬佩,而更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
他们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他们唤醒了中华民族!他们唤醒了庸人的灵魂,这种爱国学生热情洋溢着的精神,我们心灵震撼。
亲爱的同学们,请别再四处攀比,别再自甘堕落了!我们不能淡漠前辈人的心血!祖国如今繁荣富强了!才更
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付出与努力,我们在过美好生活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赶回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泣。
他们给予了我们太多,我们又怎么能对不起他们的寄托与希望。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扬起风帆,一起远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起奋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所以同学们我们努力吧!为了前辈,为了自己,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奋起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