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_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_赖德胜

合集下载

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作者:赖德胜石丹淅来源:《求是学刊》2018年第06期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作者简介: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5);石丹淅,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宜昌 4430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下行阶段就业结构调整与防范失业战略研究”(16ZDA026);教育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教育与自我雇佣的经验研究”(17YJC880090)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8.06.006劳动力市场既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众多理论和经验表明,一个灵活稳定(flexicurity)1的劳动力市场对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收入分配、激发创新创业、改善人口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保障社会稳定等都有显著功能,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因此,党和政府始终重视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和变革,力图构建一个统一、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倡导“加强政府引导……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

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斐然。

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_颜氏家训_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_颜氏家训_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71《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胡凤池 汪衡辉(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83)摘 要: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系统的家庭早期教育理论,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明确地提出了“教儿婴孩”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是指父母要使自己的子女成材,就必须从婴孩时的教育抓起,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颜氏家训》中家庭早期教育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典范,对现代家庭早期教育仍有普遍的启迪借鉴作用。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家庭早期教育;启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处于四分五裂和长期战乱。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分裂割据,以致官学不兴,国家疲于战乱,教育荒废。

鉴于这种官学不兴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相对于官学来说是十分兴盛的。

其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的“教儿婴孩”思想,这种家庭早期教育思想被后人视为家庭早期教育的经典,被广为提倡和推崇,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颜之推(公元531-约590年),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县)。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出身于高门氏族家庭。

琅琊颜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门氏族。

他的九世祖颜含生活于两晋时期,以孝而闻于世,仕宦显达,位至东晋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光禄勋。

祖父颜见远生活于齐梁之际,官至御史中丞。

颜之推的父亲颜协一生则游于诸王藩府。

颜之推的仕宦经历颇为坎坷,他一生饱尝战乱之苦,苟全性命于乱世,“身经三代之悲,一身而三化”。

正是由于的这种经历,加之他出身于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他总结前人的教训,结合自身的经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立身,治家,教子的方法。

他写成了著名的《颜氏家训》,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不衰。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

时至今日,其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仍有许多可供我们现代家庭教育进行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 第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引用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又引用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_赖德胜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_赖德胜

1997年第10期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提要:教育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在教育扩展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只是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才会缩小。

4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设。

这种倒U型变动是教育扩展之扩张效应与抑制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扩张效应源自教育供给小于教育需求所导致的不同水平教育者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而抑制效应则源自教育供给大增之后的竞争效应和渗漏效应。

一、引言教育对于个人收入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明瑟(M incer,1974)的研究发现,美国1959年收入不平等的33%可由教育和工作经历来加以解释,萨卡洛布洛斯(Psacharopoulos,1985)对60多个国家教育收益率的估算也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的低层级教育,其收益率一般都在15%以上,远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但这是一种静态和微观的分析,若从动态和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会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设计,因此从60年代起,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献就不断地涌现。

但至今仍未有定论(Park,1996)。

总的来看,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且是个基本的因素,比如舒尔茨(1990)、阿鲁瓦里亚(Ahluw alia,1976)等即如是观;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扩展不仅无助于而且还会恶化收入分配平等,代表人物有瑟罗(T hurow,1972)、托达罗(Todaro,1989)等;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含混不清的,比如拉姆(Ram,1989)等。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远非是直线的,它在起始阶段会扩大收入不平等,只是到后来,它才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即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会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

为论证这一假设,叙述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建立描述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关系的模型,接下来用49个国家的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紧接着对造成倒U型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是简要的政策结论。

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影响

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影响

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差距的影响2019-02-17摘要:教育对收⼊差距的影响是收⼊分配领域的⼀个重要研究⽅向。

通过明瑟收⼊⽅程,运⽤OLS⽅法对标准明瑟收⼊⽅程和扩展明瑟收⼊⽅程进⾏回归,发现标准明瑟收⼊⽅程因为遗漏变量⾼估了教育回报率。

同时在扩展明瑟收⼊⽅程基础上,分别运⽤IV法、Heckit法解决⽅程潜在的测量误差和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得到的教育回报率与扩展明瑟收⼊⽅程下基本⼀致。

整体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教育回报率正逐步朝着⾼分位点值低,低分位点值低的趋势发展,这有助于缩⼩整体收⼊差距。

基于2011年的数据测度的不同群体教育回报率,结果表明教育不仅有助于缩⼩不同群体间收⼊差距,同时λ跣∪⽲迥诓渴杖氩罹嘁材芊⒒踊极作⽤。

关键词:明瑟⽅程;教育回报率;收⼊差距中图分类号:F064.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3890(2017)01-0030-08⼀、引⾔随着改⾰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个⼈收⼊⽔平也迅速提⾼。

同时,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2002年,我国教育从“精英式”转型到“⼤众式”。

2009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制度的⼈⼝覆盖率⾼达99%以上。

虽然⼤众教育的成功过渡增加了⼈们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教育差距仍在迅速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中国近⼏年的基尼系数居⾼不下,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如图1所⽰)。

虽然整体呈现⼀定的下降趋势,但是0.4是国际警戒线,这样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是⽐较⾼的,并且⼗年以来⾼居警戒线以上,说明中国居民收⼊不平等问题由来已久,收⼊差距⼤现象严重。

2012年,西南财⼤发表的中国家庭收⼊不平等报告中指出,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导致农村家庭收⼊低的重要原因,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越⾼,家庭收⼊也越⾼,教育差异导致收⼊差异的现象很明显;对于城市贫困家庭,收⼊较低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教育经济学课程大纲

教育经济学课程大纲

教育经济学 课程大纲课程号:上课时间:周一5-6节,14:00-15:50上课地点:西校区,新教2115课程简介: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主要探讨与教育相关的经济问题,包括三大模块,教育成本与收益(含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教育的社会与其他功能、教育收益—成本分析等内容)、教育财政与规划(含教育公平、择校与入学问题、)、学生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学校财政及拨款制度,教育问责,教育均等与教育公平,教师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成本与收益,学费、学业贷款和奖助学金,教育与社会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等问题。

本课程开设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和学习使用相关理论(教育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来探索教育问题的方法;第二,熟悉实证研究的范式和一般特征;第三,引导学生理解并开展原创性研究。

先修要求:为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内容,学生应对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线性回归(Uni variate Regression )有所掌握,对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有所了解。

课程涉及大量英文文献,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课程考核:本课程评成绩共计100分,60分及格,成绩由四部分构成:1. 出勤分,共16分。

每次课程凡按时到课、不早退者可得1分。

迟到、早退者得0.5分。

缺勤者得0分。

学生有两次请假机会,请假者计0.5分。

其他情形可酌情与教师商定; 2. 课堂表现,共24分。

由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的表现进行打分,从优秀到较差分别为1.5分、1分、0.5分,未到课学生原则上不能获得该项分数;3. 文献综述,共10分。

在本课中,学生应自行拟定一个学术问题,并开展独立研究。

任何研究的起点,都应是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和评论。

这是文献综述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教师会提供一篇范例文献综述。

学生应在学期当中完成文献综述,并于5月3日提交给教师。

教育与收入分配课件

教育与收入分配课件
第5页,共27页。
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2. 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克拉克)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各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各自的边际 生产率决定,而它们得到的收入份额由投入要素的数 量和边际生产率共同决定
欧拉定理: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 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 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
赖德胜(2000)《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于德弘、陆根书(2000)“论我国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
公平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第27页,共27页。
第23页,共27页。
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4. 教育机会的分配与收入分配
a. 教育分配的均等化降低了收入不平等
Chiswick & Mincer (1972):美国各州数据
Winegarden(1979):32个国家
Ram(1990):94个国家
b. 教育分配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明确
Bluestone(1990):随着美国教育不平等程度的降低,1963-1978年 工资不平等程度下降,但1978-1987年工资不平等程度却上升了
生产的总产品。该定理又叫做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 称为产品分配净尽定理。
Q=L·MPL+K ·MPK +A ·MPA
第6页,共27页。
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 素价格。即:
P*MPt=W(1) P*MPk=r(2)
由式9.9和9.10可得:
第19页,共27页。
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一些国家的教育吉尼系数
1990年时,美国和波兰的教育吉尼系数最低,均在0.2 以下;马里和阿富汗最高,达到了0.9

教育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教育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教育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使用我国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教育扩展、教育公平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教育方差两个中间变量探讨教育对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同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因素,这启示我们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时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扩展教育公平收入分配文献综述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eker&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

丁伯根(Tinbergen,1972)利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得出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大的结论。

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e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以上研究大多是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限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赖德胜(1997)运用4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的假设。

研究发现,教育扩展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育扩展的扩张效应与抑制效应的共同作用,在教育扩展的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而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则会逐渐缩小。

于德弘和陆根书(2001)应用1996年的数据检验了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收入分配就越平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考博内容答案专业课复习资料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考博内容答案专业课复习资料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北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考试内部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3人①1101英语(100分)②224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100分)③3374教育经济学(100分)①专业知识和能力(含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听说能力)②综合素质和能力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李老师解析: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7: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3个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王善迈)、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赖德胜)、教育财政(袁连生)。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政治理论4、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北师大考博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6、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师大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李老师叩叩:893.241.226)。

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年份复试成绩要求2013年外语48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2014年外语45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2015年外语50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李老师解析:1、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共有7个专业,各专业之间报录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2、根据最新的信息,学院将会逐步增加硕博连读的名额,减少在职定向读博的名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00875)教育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社会的发展而日见明显。

因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都自觉地把发展教育看作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措施,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更是汗牛充栋,现在已有了70多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估算(Psacharopoulos,1994)。

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的资料对中国城镇1995年的私人教育收益率进行估算;二是对中国私人教育收益率的形成给出一个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中国城镇1995年的私人教育收益率教育对收入分配影响力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教育收益率的高低上。

现在有关中国教育收益率的估算绝大多数都建立在1992年以前的样本数据之上。

在这里我们估算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学术积累的角度看,它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文献;二是它有助于揭示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成因和体制改革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11样本和数据特征。

估算所赖于进行的资料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对1995年全国收入分配状况所进行的调查。

该课题组曾对1988年全国城乡的收入分配状况作过全面调查,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的数据对私人教育收益率的估算是该领域被引用得最多的文献之一。

课题组对1995年有关数据的大规模调查,为系统地、多角度地分析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本文只估算城市职工的教育收益率。

1995年调查的城市职工样本涉及全国11个省市,即北京市、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和甘肃省,表1给出了有关变量的平均特征值。

表1显示,在11763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2%,为6131人,女性占48%,为5632人。

样本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58年,其中男性职工10194年,女性职工10126年,二者相差不大,这说明中国城市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说明城市的教育政策还是男女比较平等的。

样本平均工资为572015元,其中男性为617419元,女性为516519元,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低了整整1000元,说明中国的职业岗位分配和工资分配很可能存在性别歧视。

样本中国企职工占2713%,外企职工占1127%。

21指标选择。

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有三,本文只计算明瑟收益率(M incer,1974),其计算公式是:In(Y)=a+bS+cEX+dEX 2+E(1)1998年第5期式中,Y表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X表示劳动力的市场经历即工龄,a表示截距,E表示误差,b、c、d表示各变项的回归系数,其中b、c即是教育和工龄的收益率。

表1平均样本特征值变量平均值变量平均值样本数11763工资2217男性0152收入(元/年)572015年龄40128男617419受教育年限10158女516519男10194国有企业职工01273女10126外企职工010127明瑟收益率计算公式有3个变量,即Y、S、EX。

S和EX的所指是很清楚的,S可直接用受教育年数来表示,EX则可通过公式/工龄=[年龄-(受教育年数+7)]0而求得。

相比之下,Y的含义要含混得多。

课题组所设计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配调查表0中的个人收入项包括了众多子项,比如总收入、职工工资、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收入、实物收入等,而且每一子项又包括了若干项。

本文选择职工工资项作为收入指标,因为在劳动力市场健全的情况下,工资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最相关。

城市职工可依就业身份进行分类。

在调查表中职工第一职业的就业身份包括中央和省级全民所有制、地方全民所有制、城市集体所有制、私营企业(包括合伙企业)、个体户(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乡镇(村)企业、其他所有制等9种。

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三种,一是中央和省级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三是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统称为外资企业。

目前全民所有制和外资企业仍可代表着计划和市场两级,计算它们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有助于分析经济体制对教育之分配作用的影响。

31估算结果。

运用明瑟收益率计算公式对199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类别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估算值(见表2)。

由于我们的估算所用的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收入指标选择等均与李实和李文彬(1994)的工作基本一样,因此,二者的可比性应该是比较大的。

根据表2并结合李实和李文彬的有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与1988年的数字相比,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全国平均的数字从318%上升到5173%,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男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从215%上升为5114%,提高了2164个百分点;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从317%上升到5199%,也提高了近213个百分点。

这说明与以前相比,教育之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有了更大的运作空间。

(2)教育收益率为正,说明中国并不存在/脑体收入的绝对倒挂0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者反而收入越低这种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现象。

但所有组别的教育收益率都还很低,只相当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应数字的1/3-1/2,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者虽然收入也越高,但教育的回报并不充分,也即存在/脑体收入的相对倒挂0。

这也说明中国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扭曲程度虽一年比一年减弱,但扭曲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说还相当严重。

表21995年教育收益率估算变量全国男女全民企业外资企业受教育年数01057301051401059901050301069工龄010274010293010261010301010301工龄2-010063-010074-010051-010077-010070截距5110951364416815127951555 R20124401280012010131101116样本数(人)11763613156323209150平均收入(元)572015617419516519643917816810平均受教育年数(年)1015810194101261111411102平均工龄(年)22172314211421151215注:所有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

(3)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5199%)高于男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5114%),这与李实和李文彬的估算是相一致的。

事实上,这也与绝大多数人的估算(Jamison and Gaag,1987;Johnson and Chow,1997)相一致。

女性职工和男性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无几,但其年收入却要比男性职工少1000元,为什么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反而比男性高呢?对此,现有的文献似乎并未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比男性职工低,即女性职工的年收入虽然比男性职工低,但她们上学的机会成本比男性职工的机会成本更低,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女性比男性高。

(4)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工龄的收益率,无论男女,也无论全民或外资,这大异于7年前的情况。

这说明传统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中那种/论年头行赏0的局面已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种变化也可从最近几年在岗职工继续求学的热潮中得到验证。

(5)全国平均的教育收益率(5173%)高于全民企业的教育收益率(5103%),外资企业的教育收益率(619%)又高于全国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外企比全民所有制企业几乎高出了2个百分点。

二、教育的配置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一般地说,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收益率应该是比较高的。

这是因为:(1)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严重供不应求;(2)经济的非均衡性比较明显,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间比较大。

但上述估算却显示,中国1995年的教育收益率仍然很低,这印证着国人关于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的印象,也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会这么低?或为什么中国会存在脑体收入的相对倒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教育影响收入分配之机制的认识。

教育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Welch,1970)。

生产能力是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与相同的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若用边际来表示,生产能力则体现为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受教育程度所增加的产品产量。

配置能力是指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使既定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从而使产出增加的能力,用舒尔茨(1975)的话来说是/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0,或说采取均衡性行动以使不均衡复归为均衡的能力。

配置能力类似于熊彼特(1990)说的企业家能力,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企业家能力为企业家所独有,而配置能力则人人都拥有。

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但配置先于生产,配置能力早于生产能力发挥作用。

只有当资源配置合理时,生产能力越高才会带来越多的收入,否则会难尽人愿甚至会事与愿违。

而且,一个人不仅拥有可用于生产的时间和劳动力,他还有其他资源比如资本、土地、技术等,一个人的收入也不仅由劳动收入组成,它还包括利息、利润、地租等。

各部分收入之和如何才能最大,仅有生产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它必须依赖于配置能力的发挥。

这也就是说,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固然与其生产能力有关,更是其配置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但教育之配置能力要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

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因户口、用工等制度而严重地分割着(赖德胜,1996)。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Doeringer and Piore,1971)相比,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1形成的行政性。

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化的过程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则是政府,政府通过颁布一个个行政性法规使劳动力市场分割得越来越细,并越来越刚性化。

21劳动力供需主体的非主权性,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自主决策权都被计划者(政府)主权所侵蚀或替代了。

31非竞争性。

这既表现在供求主体之间不存在竞争,也表现在供求主体内部不存在竞争;既表现在劳动力的初始配置不存在竞争,也表现在劳动力的再配置不存在竞争。

这也是中国劳动就业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41非流动性。

突出表现为:(1)农村劳动力没有发生刘易斯)费景汉转移,即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适时转向非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少流向城镇。

(2)劳动力的工作转换率太低。

直到80年代末期,企业职工的流动率也只有3%。

(3)劳动力间或也有大规模流动,比如在1958 -1960年共有近30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文革0期间约有1700万新成长的城镇青年上山下乡等,但这种流动似乎也并非出于个人的决策,而更多地是一种政府行为,是行政性流动而非市场性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