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自由诵读,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刚从小学升上来很难一下子过渡到初中的'思维,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能够体会到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后能够有所感悟。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来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理清“重塑生命”的历程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然后试着完成下列任务:1.复述课文: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

2.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状况的语句,摘录下来读一读。

3.研读赏析:理清“再塑生命”的历程:(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_ 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记“搓捻、惭愧"等词的读音,熟记“绽、慨”等字的字形;理解“企盼、恍然大悟"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跳读,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语句和对比手法入手,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细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体会作者作为盲聋哑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4.通过促读,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学习海伦·凯勒坚韧不拔、热爱生命的精神,懂得自强。

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懂得感恩。

教学方法默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助读材料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盲聋哑人。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

1882年1月,急性脑充血病高烧,从此失明失聪,任性、野蛮,狂躁,父母无计可施,努力寻求帮助。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1888年,进入柏金斯女子学校,学习盲文。

1890年,跟另一位老师萨拉学习唇语和发声。

1896年,进入中学,学习读唇,学习德语,法语。

1899年,考入哈佛大学,创作。

1968年6月1日,去世,享年将近88岁。

一生中共创作14部作品,代表作《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一生中受到富兰克林总统、罗斯福总统、艾森豪威尔、马克·吐温、卓别林等名人的礼遇。

一生中到访欧洲、埃及、澳大利亚和日本,为激励盲人做演讲,并建立慈善机构。

——以上信息来源:英文读物《Helen Keller Courage in the Dark》,赵老师整理。

2.作品简介课文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其中《再塑生命的人》原文由《再塑生命》、《关于“爱”的含义》两篇文章合编在一起。

“第一天,我要去见那些好心、亲切的人,因为他们的友谊我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10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10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10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海伦·凯勒因病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她重新获得了知识和生活的勇气。

本文通过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深刻哲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海伦·凯勒这位人物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导入环节进行相关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学会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学,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海伦·凯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引用。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

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生字词,能清楚地梳理文本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效果,把握“再塑生命”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海伦的主观努力,领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7)班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体悟相对较成熟。

本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并在学习中学习这种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她一岁半时因突患重病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女孩。

因为聋,她没能学会说话;因为瞎,她没能看到繁花似锦的大自然,更没有体会到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她的举止简直就像一只动物,在沉寂和黑暗中爬行。

可是,她后来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向天堂。

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其事迹两次被拍成电影。

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得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二.走近作者老师介绍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友丧失了说话能力。

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

三.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预习:(投影)搓捻()企()盼繁衍()遐()想绽()放花团锦簇()疲倦不堪()截()然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练习默读,练习在默读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练习批注法阅读。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

但是她凭着自己的坚毅和努力,不但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人。

她成功考入哈佛大学,还精通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她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

她的自传体著作《生活的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不仅如此,她还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其事迹两次被拍成电影,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同学们猜一猜她是谁?生:海伦·凯勒师: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她的传奇成就离不开一位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

今天我们就读一读他们之间的故事。

出示课题——再塑生命的人二、任务一:初读感知。

方法要求:默读全文,整体感知,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

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

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绽开(zhàn)争执(zhí)惭愧(kuì)譬如(pì)激荡(dàng)奥秘(ào)拼凑(còu)花团锦簇(cù)混为一谈(hù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人教部编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人教部编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和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教学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记“搓捻、惭愧”等词的读音,熟记“绽、慨”等字的字形;理解“奥秘、企盼、恍然大悟”等词语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有一个孩子,她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听听她和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课件展示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她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再塑生命的人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

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有着和老师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速度能力,从文本获取信息从而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残疾人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眼中的残疾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

二、走近海伦
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三、掌握字词。

搓捻(cuōniǎn)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食(mì) 惭愧(kuì) 譬如(pì)
栖息(qī) 小憩(qì) 遨游(áo)花团锦簇(cǜ) 冥思遐想(xiá)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下面问题。

1.海伦•凯勒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莎莉文老师的?
(1)“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2)“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海伦•凯勒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

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四、再读课文,分析探究。

1.莎莉文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后,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在感知自然事物中学会了许多字,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感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有了美妙的求知的感受,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爱,能改变许多东西,但有时不光有爱就行的还需要法律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2.作者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比喻义)。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五、讨论交流
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莎莉文老师:有责任心,教育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海伦:有毅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聪明好学悟性极高,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六、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遭遇不幸,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送一缕春风,掬一捧清泉,送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七、布置作业
阅读海伦凯勒的其他作品,看看她的事迹给你代来了什么感受?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黑暗———————————————光明
有毅力,身残志坚,聪明好学悟性极高,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莎莉文: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