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活方式1.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容易导致肥胖,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2.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过度的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和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调,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遗传因素1. 家族史: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2型糖尿病的遗传相关性更高,但遗传并不完全决定疾病的发生,环境影响同样重要。

2. 基因突变: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胰岛素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成为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三、环境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高血压本身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2. 高血脂: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 染料和化学物质:一些染料和化学物质,如苯胺和苯胺类物质,被认为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这些物质可能对胰腺和胰岛素敏感性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疾病。

生活方式中的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中的家族史和基因突变,以及环境因素中的高血压、高血脂和染料化学物质等,都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作用障碍,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减轻压力,同时注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大量的患者。

为了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预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一、预防1.1 了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1.2 定期体检和糖耐量试验:通过定期体检和糖耐量试验,可以及早发现血糖异常,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1.3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培养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二、饮食2.1 控制总能量摄入: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度摄入导致肥胖和血糖升高。

2.2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等,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波动。

2.3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脂和保护心血管健康。

三、运动3.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糖能力,促进血糖的控制。

3.2 肌肉锻炼:通过肌肉锻炼,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3.3 运动强度和时间的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四、药物治疗4.1 口服药物: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2 胰岛素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口服药物无法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需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方法和技巧。

4.3 药物副作用的了解和应对: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了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心理健康5.1 接受病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病情,并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预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预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预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糖尿病的
病因和预防方法:
1. 遗传因素:糖尿病会在家族中遗传,如果有家族糖尿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升高。

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2.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糖尿
病的生活方式建议:
- 健康饮食: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和加工食品。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瘦肉的摄入量。

- 适量运动: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

-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防止肥胖。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因为这些习惯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病起到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
- 少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某些农药和工业化学品。

- 控制血糖: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

总结起来,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包括健康
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和避免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

同时,如果有家
族糖尿病史或已经患有糖尿病,要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糖尿病并发症及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并发症及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并发症及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一、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逐年上升。

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脏疾病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带来巨大威胁。

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饮食干预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饮食干预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

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通过饮食干预等手段,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也提出了个性化的饮食干预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饮食干预方面,随着营养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是糖尿病饮食干预的关键。

本文旨在综述糖尿病并发症及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将首先概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危害,然后重点介绍饮食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探讨不同并发症的饮食干预策略。

我们也将关注糖尿病饮食干预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推动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1. 糖尿病的定义与流行现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

胰岛素是一种关键的激素,它有助于调节体内的血糖水平,确保血糖在身体各部位得到合理利用。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入手,探讨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糖尿病的产生原因1.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 不良生活方式:久站久坐,缺乏运动,长期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都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身体脂肪过量积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4.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高度压力会导致自律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减少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尽量避免激素类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2. 积极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3. 控制体重:建议通过适量的运动和合理饮食来控制体重,尽量避免肥胖。

减轻体重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4. 不吸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积极管理压力: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参加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听音乐等,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6.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糖和血脂,及时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等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7.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控制血糖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通过遵循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不吸烟限酒、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糖尿病可分 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 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大 类。
发病原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环境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和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 因。
免疫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激活 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选择性胰岛β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 泌不足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糖尿病。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对糖尿病和自身健康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 、抑郁等情绪。
放松训练
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
心理咨询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供情感支持。
家庭支持与社会关爱
家庭支持
01
家庭成员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对患者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社会关爱
02
通过社区活动、互助小组等形式,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汇报人:XX
2024-01-29
CONTENTS
• 糖尿病概述 • 糖尿病风险因素分析 • 预防措施与建议 •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 并发症防范与处理策略 • 心理调适与康复指导
01
糖尿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由于胰岛 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 或两者兼有引起。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肥胖,胰岛素抵抗 加重,易引发糖尿病。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
其他潜在风险

糖尿病生活方式

糖尿病生活方式

糖尿病生活方式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血糖水平。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日常注意事项。

一、饮食1. 控制糖分摄入: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甜点和饮料。

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来满足甜食的需求。

2. 碳水化合物选择: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和全麦意面,而不是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和白米饭。

复杂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 控制脂肪摄入:选择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和坚果。

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和糕点。

4. 控制盐摄入:糖尿病患者容易患上高血压,应该限制食盐摄入,选择低钠食品,并尽量避免加盐烹饪。

5. 规律饮食:每天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暴饮暴食。

分多次进食,控制食量。

二、运动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和降低血糖水平。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

2. 肌肉锻炼:肌肉锻炼有助于增加肌肉质量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和健身操。

3. 注意运动前后的血糖控制:运动前要检测血糖水平,如果血糖过低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运动后也要检测血糖水平,以确保在正常范围内。

三、日常注意事项1.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2.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眼科、心脏、肾脏等方面,以及检查血压和血脂水平。

4. 管理压力: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管理压力,通过运动、放松技巧和支持系统来减轻压力。

5. 戒烟限酒: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

总结:通过良好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细致的日常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计划。

糖尿病预防的生活方式建议

糖尿病预防的生活方式建议

糖尿病预防的生活方式建议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健康饮食的建议:- 控制总体摄入量:合理计划每餐的食物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和脂肪。

- 选择优质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避免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

-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

-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高糖饮料、甜食和糖果的摄入。

- 选择健康脂肪: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和鱼类。

2.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 有氧运动: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肌肉锻炼:进行肌肉锻炼,如举重、体操等,每周至少进行2次。

- 运动前后注意: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和拉伸。

-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运动:如果存在慢性病或身体不适,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3. 辅助措施除了饮食和运动,一些辅助措施也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超重或肥胖,应该制定合理的减重计划。

-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应尽量戒烟限酒或避免过量饮酒。

- 控制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异常血脂是糖尿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保持血压和血脂水平正常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实现。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血糖检测:如果存在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应每年进行血糖检测。

- 始终保持警惕:对于已经诊断为前期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糖耐量试验。

- 密切关注症状:对于可能存在糖尿病症状的人群(如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检查。

5. 健康心态拥有健康的心态对于预防糖尿病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积极应对压力:通过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如适当的休息、与亲友交流、参加放松活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

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

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

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

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

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

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

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

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

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

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

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五)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糖尿病的机率比正常人大。

糖尿病属
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
易发病人种。

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
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20%。

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
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
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

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
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保持健康,不罹患糖尿病就要控制那些可以改变的影响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经济的发展不是患病的必然,而是缺乏健康生活观念,不合理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在作祟。

所以,增长健康知识,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着眼点。

二、生活方式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

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
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
腺功能有帮助
(二)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注重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

其中最简单也最适合中老年患者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

散步时,还可搭配其他类型
运动,以增添情趣和效果。

除散步之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

例如下楼
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
(三)谨慎糖类摄入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
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

但是蜂蜜的主要
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三、饮食
(一)饮食原则
1.清淡饮食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
物内脏类食物。

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

不可太咸,食盐
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2.定时定量,控制体重。

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配合长
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3.低糖饮食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
吃,以免过量吸取。

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二)适宜的饮食
研究证明,粗纤维能改善病情,有利于降血糖、降血脂、改善便秘,对冠心病及结肠癌有预防作用。

食欲亢进的糖尿病患者,进食后有饱腹感,有助于消除饥饿感。

因此,食品应该选择:糙米、粗杂粮,因为粗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等)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可收到降低血糖、血脂的效果。

蛋白质应首先选择瘦
肉、鱼虾、禽蛋类及不含糖的乳品;其次为豆类及各种豆制品,再次为小部分为米面类。

脂肪应选择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茶油等。

此外,还要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果皮、麦麸、玉米麸、海藻等,由于人类没有粗纤维的消化酶,因此进食后不被消化吸收,不产生热量。

另外,苦瓜、洋葱、香菇、柚子、蕹菜、南瓜等有肯定的辅助降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物。

(三)饮食禁忌
1.相对禁忌的食品:是高脂食品及高胆固醇类食品。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这是导致多种慢性
并发症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人量。

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有动物油、黄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及脑髓、蛋黄、松花蛋等。

2.绝对禁忌的食品:是指含大量简单糖(如葡萄糖、蔗糖)的食物,因为含有大量的糖分,直接影响
血糖,对病情非常不利。

如,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各种果汁、甜饮料、冰淇淋、甜饼干、蛋糕、果酱、甜面包以及糖制的各种糕点等。

参考文献: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 (Review of the Risk Factors and Inten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作者万晓珊;
2.Stages of change for healthy eating in diabetes: relation to demographic, eating-relate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作者: Vallis M ;Ruggiero L ;Greene G ;Jones H ;Zinman B ;Rossi S ;Edwards L ;Rossi JS ;
Prochaska JO
期刊: Diabetes care SCI
年,卷(期): 2003, 26(5)
3.A simple meal plan emphasizing healthy food choices is as effective as an exchange-based meal plan for urban African Americans with type 2 diabetes.
作者: Ziemer DC ;Berkowitz KJ ;Panayioto RM ;El Kebbi IM ;Musey VC ;Anderson LA ;
Wanko NS ;Fowke ML ;Brazier CW ;Dunbar VG ;Slocum W ;Bacha GM ;Gallina DL ;Cook CB ;Phillips LS
期刊: Diabetes care SCI
年,卷(期): 2003, 2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