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 朱淑真断肠愁研究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朱淑真断肠愁研究》摘要: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宋代出了两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朱淑真,这两个女子因为生活的经历都很不幸,又都有罕见的才华,都写出了很多令人断肠的“愁”情诗词。
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
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情近浓至,意境较深博,下开南宋风气。
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
一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她不幸的根源,因为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多才多艺的朱淑真希望她的丈夫是个爱诗词的人,然而现实击碎了她的梦想,父母为她挑的女婿与她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从出嫁的那天起,朱淑真便堕入了绝望的深渊,她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借诗词来倾诉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和雨意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尽管朱淑真对她的丈夫一千个不满意,却不得不随他一同游宦北方。
她原是钱塘人,这一去远离父母又与丈夫感情不合,自然是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实在难熬,她决定回到了娘家,再也不肯与丈夫一起生活,作了终了娘家的打算,然而这种孤寂无聊的生活也是难耐的,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朱淑真就放下帘子――“我不忍见此春光也!”她写了大量怨春的词,描写她寂寞深闺中无聊的生活和愁闷的情怀。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

李 清 照和 朱 淑真 前 期作 品 中都 表 现 了少 女 天
朱淑真前期的词作 中也有表现少女情怀的, 例
真活泼的情怀, 有她们对大 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以及 情窦初开时对情人羞 涩感情 的流露 。如李清照 的 《 点绛唇》 : 蹴罢秋千 , 起 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 薄汗
轻衣 透 。见有人 来 , 袜 划金 钗 溜 , 和 羞 走 。倚 门回
者不 少 , 清 照 为冠 , 次 则 朱 淑真 , 次 则 魏夫 人 。 ” ( 陈
着单衣的可人女孩子 , 突出了她天真活泼 , 憨态可 掬的 娇 美形象。紧接着 , 作者笔锋一转 , 使静谧 的
词 风变得 生 动起 来 , 从小 女孩 一系列 的 动作体 现 出
了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心理和行动 , 为我们揭示出
廷焯《 云韶集》 ) 这两位著名女作 家的创作各有千
秋, 她们 的作 品丰 富了我 国宋 词 的宝 库 。
一
、
词作 的思想 内容 比较
者 的这两个堪称神来之笔 的短句生动 的表露了少
女 的内心世 界 , 栩 栩如 生地刻 画了她 的天真烂 漫 与
勇 敢大 胆 。
( 一) 少女 天真 情怀 的流露
二人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宋史》 说李清照“ 诗文 尤称于时” 。明杨慎《 词 品》 : “ 宋人中填词 , 易安亦 称冠绝 , 使在衣冠 , 当于秦七 、 黄九争 , 不独争雄于 闺阁也。 ” 魏仲恭赞朱 淑真 日, “ 天资秀发 , 性 灵钟 慧, 出言吐句 , 有奇男子所不如” ( 《 断肠集 ・ 序》 ) 。 田艺蘅称朱淑真: “ 文章 幽艳 , 才色娟丽 , 实 闺阁所 罕见者” ( 《 纪略》 ) 。清陈廷焯谓 : “ 宋夫人能诗词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词之比较-精选资料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词之比较朱淑真和李清照同是宋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才女。
虽然两人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但她们两个的人生命运,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
在文学事业方面,李清照备受称赞,人们认为她的词“无一首不工”,“极是当行本色”,使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但是朱淑真的手稿却被焚,少量流传下的作品也是贬多于褒。
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其词“骨韵不高”。
另外,她打破诗词界限,在诗中尽情抒写心声,写得诗比词多。
但是不论是写诗还作词,题材大部分都是写自己的心灵感触。
在生活方面,李清照拥有着一个为人所羡慕赞美的知己爱情,与丈夫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而朱淑真则由于“父母不审”,“下家庸吏”①,终生受尽感情的折磨,她的《断肠集》可谓是不幸情感的真实记录。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
父亲是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后四学士”。
母亲可能是宰相王早卒的长女,也可能是李格非续娶的翰林学士王拱元的孙女,也能诗善词,很有学问。
由于生长在书香浓郁的士大夫门第,她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从小就耳濡目染,典册书史随手翻阅②。
另外,由于其父亲思想开明,家庭风气比较宽松自由,所以她率真自然的性格也没有遭到束缚扭曲。
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培育下,造就了李清照渊厚的学养和明晰的个性,为她的作品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逼近前辈。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18岁时她嫁给了同龄的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时任吏部侍郎、后任宰相的赵挺之的幼子,也会诗词,尤好收藏历代金石书画,是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的年轻人。
李清照与他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又有相互习染的兴趣和爱好,婚后夫妇二人一道收集古玩,唱词和诗。
所以他们的婚姻达到“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境界。
这种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她的歌词创作注入了新的源泉。
可惜美好的时光并不长久,在李清照中年时期,灾难接踵而来,丈夫仙逝,国家陷入战乱。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02
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
章节副标题
朱淑真的婉约柔美
朱淑真的诗词风格以婉约为主,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淑真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温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
李清照的词 作以豪放激 昂、情感丰 富著称,对 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二人的诗词 作品都反映 了当时社会 的风貌和人 们的生活状 态,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 值和文化价 值。
二人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们的作品被视 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们的作品被视为中 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共同点: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感慨,如朱淑真的《蝶恋花·春景》 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不同点:朱淑真的诗词更多关注个人情感,而李清照的诗词更关注社会、国 家大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比较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 识:关注女性内心世界, 表达对爱情、婚姻、家 庭的独特见解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Leabharlann 后人对二人诗词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朱淑真被誉 为“宋代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被誉 为“千古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 词作品以婉 约清新、情 感真挚著称,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中国在母系文化社会解体之后,长期的处于古老的男权宗法社会制度下,自古以来,着书立说,立言立功者,一直为男性所为。
这样的社会塑造的必然是“无才便是德”的女子,而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存在则是大不同。
两人均善诗词,属才女之流,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明清以来,研究者多以“淑真易安,并称隽才”作评价。
但二人因境遇不同,其诗歌情感、题材、风格等亦不完全同。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的主要共同特点有:一是以花喻已,以季节寄幽思。
在她们的词中,随处可见各种花的意向,黄花、梅花、梨花、海棠、红杏等等。
女人如花,娇艳却不能持久,所以,在二人的笔下,花朵成了具有悲剧性的意象,“人比黄花瘦”,“寂寞梨花落。
”季节更替,相思不变,“咏春词”也好,写景词也罢,抒发的并非是自然的美好,而是盎然生机下孤单寂寞、相思怀人的伤感情怀,寄托诗人的幽思,诠释幸福、爱情的可贵,现实境遇的痛苦、无奈。
二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作为写作的素材,塑造了处于感情困扰之中的女性形象,拓宽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
李清照、朱淑真的词都大胆表现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离别的不堪忍受。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诗人情深意切,使这样的离别词别具一格。
朱淑真则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对婚姻不幸的感叹,对相思孤寂的哀怨。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文字的抗争不能改变这不幸的命运,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方式获得了解脱。
同为女人,同样有着灵秀的才气,注定了她们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遭遇悲剧性的境遇,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
她们的诗词必然有着风格与感情色彩上的类似,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特点,这让她们的词同样有着不同之处。
一对才情难得一见的才女,在作品中的表现各有千秋。
一是情感所指不同。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摘要】堪称词坛双璧的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朵唯美的花,他们所创作的宋词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两位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但她们不同的人生命运造就了她们在宋词创作方面的不同,本文通过两人的作品,浅述她们的词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宋词思想内容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位著名的才女,堪称宋代词坛双壁。
她们都拥有着敏锐的才思、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人的创作各有千秋,她们的作品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的心已碎,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衣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而另一说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后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纵观中国古代文坛,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
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
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
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
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
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
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
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l李清照与朱淑真

花开荼蘼,尘烟过,知多少——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中花意象的对比分析[摘要] 女人如花花似梦,那如花如梦般的两位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们的词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都爱花,花在她们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情,本文试从二者笔下的花意象出发,选取梅、菊、梨三种花意象,比较其花意象的异同,浅析二者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进而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李清照;朱淑真;花意象;比较分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花总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钟情之物。
李清照和朱淑真也是如此,在她们的词作《漱玉词》和《断肠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用花组成的世界。
两位女词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感受,向人们展现出她们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
花的世界就是她们二人的情感世界,她们将自己的独特情感融入花中,让那多愁的心绪以花的姿态徐徐展开。
一、经霜傲雪之梅二人都爱花,特别是喜欢梅花,在李清照的《漱玉词》中共收录作品48首,其中有43首都或实或拟地抒展了花的姿态,而写到梅花的就有15首,在朱淑真的《断肠词》中共收录作品31首,其中有21首都涉及到花意象,而写到梅就有10首词作。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词人对花的热爱,尤其是对梅花的独特喜爱。
从古至今,文人对梅花的喜爱有赠无减,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到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都表达了其对梅花的热爱赞美之情。
而在李清照与朱淑真的词集里,也都展现了梅花那种不惧严寒,铮铮傲骨,脱俗高洁之境。
1、花落如泪人淡如梅清照爱梅,也用梅展现了自己的一生。
在她的早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青梅就如同她那青涩的爱恋,寥寥数语就将词人那小女儿的情态展露无遗。
荡完秋千,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背,发丝也贴在她的额上,宛如刚出浴的少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
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
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
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
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
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
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
“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
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
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
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
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一、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似之处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的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呈现出来了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创作了大量的情词和愁词,并都以婉约为主,也有少量的豪放词作,在词作中她们都善于使用叠字。
(一)思想内容???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所创作的词从思想内容上大致都可以分为情词和愁词两大类。
在早期,家境优越的她们受着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候,两位女词人都留下了许多风格相似的清新的诗句,流露出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甜蜜爱情的渴望。
婚后,由于各自的原因,她们都不能与相爱的人相守,这种别离,带给了她们极大的痛苦,愁从中来,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离愁别恨的词作。
?1.情词聪颖灵慧的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是既羞怯又大胆的,这在李清照和朱淑真的作品中,她们以敏慧细腻的女性笔触抒发着充盈灵动的女性感情,大胆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细腻地描写了少女初动春心时的羞涩情态,也可以看到与爱人相恋时的甜蜜景象,还可以看到婚后饱受离别<a name=baidusnap0></a>相思</B>之苦的思妇形象。
她为之愁,为之瘦,为之病,热烈坦率,毫不扭捏作态。
如《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B>,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本文所引之词皆出自浙江教育出版社李清照、朱淑真的《漱玉词?断肠词》,2007年3月第一版)相思</B>之情跃然纸上:希望有丈夫的音信传来;同时心中甜甜地想到:此时此刻,丈夫你也应是举头望月像我思念你一般思念着我吧!愁是淡淡的愁,幸福却是浓浓的。
又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含情默默的诗词承载着女词人多少情思啊。
朱淑真和李清照一样,在词中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现了爱情的渴求,?朱淑真在《秋日偶成》中,更是直接表露了对意中人的想象:“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肖郎万首诗”。
她理想中的爱人是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志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佳偶。
在《惜春》中她又借珍惜春光、祝愿连理之花常开不败,表达出对永恒爱情的期待:“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丽便相催。
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2.愁词李清照和朱淑贞因离而愁,因相爱的人不能相守而愁,因此在她们的词中都表现了离愁别苦,这几乎是婉约词派的共同的传统主题,也是她们词中共具的特色。
李清照的愁,因夫妻情深,不奈别离,抒发得委曲动人,蕴藉深婉。
她的愁情是如此之多,可以信手拈来:“正人间天上愁浓”、“柔肠一寸愁千缕”、“薄霉浓云愁永昼”、“一种相思</B>,两处闲愁”、“梦断漏消,愁浓酒恼”、“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朱词中的愁恨与李词一样,处处皆是。
南宋魏仲恭说朱淑真的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乃名其诗为《断肠集》”。
[7]《断肠诗词》中存朱淑真词31首,十分之九的或明或暗地表现了愁苦情怀。
比如写愁绪无法排遣:“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愁并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还用了许多“断肠”的字眼,如“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恨春》):“魂飞何处临风笛,肠断谁家捣夜砧?”(《长宵》);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远”(《谒金门》);而大部分作品,虽无“断肠”二字,亦有肠断之意。
?她们通常把自己的愁情附着在具体的能见的物体上展现出来,所写的物也都沾染了词人的色彩,展现的是词人的愁情,这就是寓情于物,借物抒怀。
这两位女词人在词作中都广泛的用到了:春、酒、梅等意象。
?(1)春景――愁情的载体李清照、朱淑真常常借景抒怀表现伤春之意。
春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带来阳光,带来温暖,带来新的一年。
同时,春天带来了生命,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光无限好呀。
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季节,很容易触发词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思,让词人容易找到了情感的依托,而附着其上。
李清照比较善写“闺怨”或“闺思”等表现春愁的词,朱淑真也善以春写愁情。
据统计,在朱淑真二十多首词中,仅“春”就出现有十七处。
朱淑真词作借春抒怀,善于把春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其众“春”之中不乏怀春赏春,但怀春也好赏春也罢,却都终以伤春而独苦。
(2)酒――消愁的方式在她们的词作中可以见到许多对酒的描写。
如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离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等等这样的词句,这其中又不乏相思</B>的酒、欣喜的酒、忧愁的酒,可见李清照对酒的喜爱。
而朱淑真也有“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送春》)的名句。
可见,酒不仅为李白、杜甫这样的大男子所好,也成为了这两位悲情女词人必不可少的消愁的最佳方式。
(3)梅――精神伴侣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都创作了许多咏物词,寓情于物。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咏物词占她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咏花卉的就有近十首,主要是菊、梅、桂和芍药。
其中尤以咏梅为最多。
梅留下了她与丈夫太多的共同记忆,丈夫生前是她的知己。
丈夫死后,她变得孤独,把满腔柔情寄托于梅花之上,梅被提高到知己、伴侣的地位。
如《清平乐》(年年雪里)以梅为抒情线索,含蓄地概括了词人一生的遭际和情怀: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暮年的沦落,均在梅中一一得以照应,梅与人浑然一体。
在朱淑真的创作中,涉及到花的高达18首(其中包括两首写到的雪花),以梅花居多,为7首。
她笔下梅花也不单是她性格的真实写照、孤单生活的流露,更重要的是这梅也从孤立的状态进入了一个特定的情感环境之中,有了与人的交流。
如《菩萨蛮?咏梅》中“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酒醒》“瘦瘠江梅知我意,隔窗和月漫腾腾”。
在此人为主角,梅为配角,梅也成为朱淑真的伴侣,与她的感情生活相联系,这一手法与李清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上,这两位女词人的词作中都呈现出了词以婉约为主,兼具豪放,且善用叠字的特点,这也成为了她们在创作词上面的共性。
1.婉约为主她们的词都以婉约为主,情景交融,荡气回肠。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之宗的女词人。
其词多为清丽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而朱淑真的词风,也多迂回曲折、婉转回环,在魏仲恭的《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如“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菩萨蛮?秋》)一句,作者没有正面说自己的憔悴,而是借杏桃的飘零来暗喻自己心境,曲折的表达自己的情思。
2.兼具豪放她们的创作除了女性所特有的温婉细腻之柔情外,还兼有豪放之作。
如李清照的作品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俊爽和开朗,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如她的《渔家傲》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不仅有女性的细腻柔丽,还有贞刚之气。
而在朱淑真的词中也有气势磅礴,音调豪迈的词句。
如她的《念奴娇?催雪二首》写出了壮丽的雪景,雄浑的意境。
3.善用叠字在词作中,她们都擅长运用叠字,深化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叠字约占四分之一。
在她的《声声慢》中,开头三句连用了一串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文章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而朱淑真的词作中也常用叠字。
二、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异之处?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的词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一面,体现在词作中的情感表达上、人物形象上、思想内容上、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一)情感表达上:矜持和放诞之别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同样是描写炙热的爱情,两位女词人却写得各有不同。
李清照的抒写较“矜持”,而朱淑真的抒写则较“放诞”。
吴衡照之《莲子居词话》中说:“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8]?????李清照笔下的女子笑颜如花,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的轻描淡写,便将爱情浸润下少女的矜持和妩媚刻画得惟妙惟肖。
?朱淑真则是性情中人,对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掩饰,不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