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扬菇菌文化 促食用菌产业发展再扬帆

合集下载

副县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会上的讲话

副县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会上的讲话

副县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会,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共同研究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以推动食用菌产业在我县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让我们对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及广大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涵盖了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等多个品类。

同时,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了推广应用,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在销售方面,我们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不仅在本地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还成功打入了周边城市乃至省外的市场,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此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如菌棒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

虽然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规模优势。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种植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研发,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我们虽然有一些食用菌品牌,但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够高,市场竞争力有限。

四是市场波动风险较大。

食用菌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频繁,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

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观摩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观摩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观摩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菌菇产业发展情况交流发言如下:我县下辖X个镇、XX个街道办事处,XX个社区、XX个行政村,区域面积XXXX平方公里,常驻人口XX.XX万人,城市化率XX%以上。

近年来,我县围绕“X+X”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三区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

XXXX年,完成一产产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增长X.X%。

XXXX年,我县将进一步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和民生“四大提升行动”,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设施菌菇种植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一是进一步推进老旧温室改造提升。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盘活农户手中闲置旧温棚资源,开展老旧温棚改造提升,建设菌菇种植基地。

我县现有XXXX栋老旧二代日光温室,面积小、采光差、收益低,温棚空置率达到XX%左右,XXXX年实施老旧温棚改造试点项目,成— 1—功盘活XX栋闲置温棚,每栋温棚年均收入达X万元以上,改造后直接或增加村集体及农户收入XXX万元以上。

目前,集体经济合作社采用回购、租赁、土地流转等形式置换现有老旧温棚,集约化改造,进行托管式种植。

目前一期XXX栋老旧温室改造工作正在推进,预计上半年完成改造。

二是进一步推进菌菇标准化基地建设。

我县菌菇种植规模XXX栋左右,规模效益还未凸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正在与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新建标准化菌菇生产温室XXX亩,扩大菌菇生产基地规模,项目规划、批复已完成,计划X月份开工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菌菇深加工。

计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开展香菇、蔬菜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融合种养、仓储、冷链、加工、营销、物流、创新研发等为一体的加工园区。

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Working notes工作手记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382021.16食品开发(研究表明我国尚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要重视药用菌的生物提取,开发新药品。

日本一款名为天地欣的用于癌症治疗的静脉注射液,一针卖到1680元,就是药用菌的纯化提取物。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

首先是正其名。

药用菌数量比肩植物药,我国医药分类却将药用菌归于植物药,但且其根本不具光合作用和叶花果等植物特性。

为此,李玉院士等70多名科学家已呼吁将菌物药从植物药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成为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并列的药物门类。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际上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分类给其正名。

再是施其惠。

国外十分青睐菌物特医食品,因为它不仅有效改善患者身体营养状态,降低死亡率,而且减轻消费者负担、减少国家医药支出。

去年,美国国会修改法案,将灵芝、桑黄、猴头等为原料的部分膳食营养补充剂纳入医保目录。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建议对标国际做法,由国家分类推进,选择若干药用菌物特医食品,先期纳入医保目录。

打造“种业芯”。

我国既是食用菌资源大国(初步调查有1409种,其中食用类963种,药用类473种,居世界首位),又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国。

但是,作为核心技术的菌种,除木耳、玉木耳、银耳等品种外,目前大宗食用菌类品种几乎被国外垄断。

如双孢蘑菇菌种市场被美欧企业占据,白色金针菇菌种被日本千曲化成公司垄断。

一旦国外菌种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目前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农业”中,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独缺菌物。

全国尚无一家大型菌种龙头企业,主产区基本是 “菌种外地来,菌棒小厂卖”,企业习惯菌种自产自用,造成菌种混乱、质量低下、环境适应性差,生产中大面积霉菌侵染报废、减产、绝收等问题频发。

改变我国食用菌“资源大国、菌种小国;生产大国、研发弱国”的尴尬局面迫在眉睫,必须打一场菌种翻身仗。

为此,应在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中,抓紧实施食用菌种业振兴专项,建议国家拿出与农业领域第五大产业相匹配的专项资金,支持食用菌种业创新,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调动科研机构、食用菌企业科技人员种业创新积极性,聚力突破“五个一”: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构建一批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设计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一批适于轻简化和机械化且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育种材料和品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菌业龙头企业(包括菌种市场);建设一套护航食用菌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菌”业高端化 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记辽宁省农科院喀左县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

推动“菌”业高端化 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记辽宁省农科院喀左县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

76 中国农村科技 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县域创新COUNTY INNOVATION喀左县有超过50%的乡镇从事食用菌生产,以农业合作社生产为主。

2018年,全县栽培食用菌约3500万袋,产业占地2015亩,栽培面积1000余亩,总产量约7010吨,总产值约7030万元。

食用菌种植规模壮大的同时,技术需求突显。

2016年开始,辽宁省科技厅实施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成立喀左县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在深度调研喀左县域食用菌生产现状基础上,分析喀左县食用菌生产中主要存在菌种老化、退化,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菌糠焚烧污染大,从业人员系统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特派团为喀左县七个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菌”业高端化 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记辽宁省农科院喀左县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提供技术服务,喀左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帮扶成效较为突出的典型有三个。

创新食用菌种质资源 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特派团针对喀左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缺乏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自主菌种和产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积极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基础和研发优势,结合产业需求创新食用菌种质资源,有效推动了喀左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食用菌种质资源,引导特色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喀左县食用菌产品主要以香菇、黑木耳、平菇等品种为主,市场集中度过高,其他品种生产规模过小。

特派团创新食用菌种质资源工作稳步推进,收集和纯化了野生资源60余份,丰富了食用菌种质资源信息,从源头上保障了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开展种质资源驯化工作,在室内出菇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四种野生食药用菌的小试栽培试验和示范,为引领特色品种种植、拓宽市场品种、提高特色品种占有率、优化产业结构提供高技术保障。

二是专注菌种选育,引导企业重视“良种”。

为解决喀左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缺乏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优良菌种问题,特派团始终坚持开展菌种选育工作。

禹宗本:小香菇支撑大产业 食用菌托起致富梦

禹宗本:小香菇支撑大产业 食用菌托起致富梦

鼓 励 禹宗 本 再 接 再 厉 ,把 食 用 菌
积极响应党委 、政 府号 召 ,发挥
目前 , 泌 阳 县 2 0个 食 用 菌 产 业 做 大做 强 ,服 务社 会 ,造 福
自身优 势 ,参与 2 o/b贫 困村 食 产 业 扶 贫 基 地 共 建 设 成 2 28座 人 民 。
用菌产业扶贫慕地项 目建设并提 标 准 温 室 大 棚 、2座 连 栋 温 室 大 供 全程 技 术 服 务 在 大 棚选 址 、 棚 ,统 一 配 备 自动 喷 水 、控 温 选 料 、搭 建 ,菌种 育种 、购料 、 控 湿 等 物 联 网 装 置 ,实 现 了 食
村 禹庄 人 ,1 973年 毕业后 ,开 始深 入 农村 进 行农 业 领 域 的 利 研 工 作 。后 来 ,他 成 立 雨 露 菌 业 ,
创 办 泌 县 真 菌 研 究 开 发 有 限公 训 , 始致 力 于 食 用 菌 的 利.研 与 生产 .
创 业 前 期 ,在 简 陋 的条 件
他是一个 } L而 f午翅 的食用菌专 料 野 外 地 栽 培 ,姬 松 茸 、灰 树 料 、半 生 料 栽 培 ,实现 了 农业 牛
家 ,却 在 J、L FI ̄j: 作 岗位上执着 化 、鸡 腿 菇 、红 香 茼 的 驯 化 栽 态循 环 n勺食用 茼 产 、ff,。其 中 ,
地 演纾 他 那 特 彩 ;町动 容 的人 牛 。 培 ,双孢菇培养料 的二次发酵等 “雨 花 ” 系 列 化 菇菌 种 的基 因”
一怵姒 科一一~。 一衅 事一缃一 获僚 一~ 食一到禹一针梢 奖一么一耀 ~丝一 一 踏一储 一憾 彻一, ~一械一~对 就一~ 一悔 任~柑一 ~断一 刨一~锨 一一 一捌、 一帜勰一黼懿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建立食用菌科研平台:投资建设食用菌研究室和实验基地,加强菌种研发和优化技术。

2.增加科研投入:加大对食用菌研究的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的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效益。

二、建设食用菌标准体系1.制定行业标准:制定适用于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标准,规范食用菌生产过程,保障产品质量。

3.强化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强市场营销推广1.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食用菌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管理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包括电商平台、批发市场、酒店餐饮等,扩大市场份额。

3.加强产品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展览会等形式,提升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1.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食用菌种植。

2.加强产业链对接:促进食用菌与其他农产品产业链的对接,实现共同发展。

3.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引导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合作,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1.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加强食用菌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2.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提高产学研结合能力。

3.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组织行业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

六、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出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税收优惠政策。

2.提供财政投入:增加对食用菌产业的财政扶持,支持科研和企业发展。

3.强化政府服务:提供专业化、高效的政府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综上所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包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食用菌标准体系、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健康、绿色的食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为了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实施方案:1.拓展市场需求:加大对食用菌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消费者对食用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鼓励并支持食用菌企业参加国内外食品展览和展销会,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鼓励食用菌企业与饭店、超市等餐饮行业合作,开发并推广出适合不同消费场景的食用菌产品。

2.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食用菌产业集聚区域的建设与规划。

鼓励相关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域建设生产基地,共享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通信和能源保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该行业。

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科技研发工作,提升食用菌的品种、产量和质量。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品种,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加强对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索食用菌栽培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产量和效益。

4.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食用菌产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的质量监管和抽检工作。

加强对食用菌产地的规划和监管,加强对生产环境、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加大对食用菌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力度。

鼓励相关高校开设食用菌专业,并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建立食用菌产业的技术推广网络,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6.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加大财政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企业的信贷支持,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融资成本。

总之,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推进技术创新、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以及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等举措,将能够进一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绿色的食品选择。

杨小兵:让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草”

杨小兵:让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草”

杨小兵:让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草”文/拓晓瑞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

我国已知的食用菌超过1000种。

食用菌人工栽培是发源于我国的优势特色产业,凭借其产品的风味、营养和保健功效等自身独有价值,食用菌已发展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微生物所”)及其前身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从事以香菇、草菇、金针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大型真菌研究工作,拥有菌种驯化、选育、保藏、制种、栽培、加工及质控等食用菌科技开发平台,是国内食用菌产业主要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

省微生物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小兵作为一位从事食用菌资源、栽培、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30多年的资深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科技兴农、科技助农”的号召,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农业企业和农民科学种植食用菌,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书写了将食用菌变成农民脱贫致富“幸福草”的生动故事。

不忘初心担使命 全力 投入“科特派”食用菌是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不与农作物争耕地、争水肥、争阳光,可在室内或大棚多层立体栽培、单产高,是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的优选方向。

30多年前,杨小兵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工作。

此后一直从事食用菌资源、栽培、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多年来,杨小兵及其带领的团队秉持“发展菌草业、幸福千万家”的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号召,充分发挥食用菌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特色优势,创造性地完成了食用菌科技扶贫任务。

如1996年省科学院领受了省政府科技援藏的重托,于是省微生物所便委派杨小兵到拉萨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食用菌实验室和实验菇厂;2000年省科学院对口扶贫革命老区丰顺县,省微生物所又委派他帮助当地一家种菇大户设2010年,广东省科技厅启动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行动计划”,鼓励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技术骨干等人员深入农村地区开展科技兴农助农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和发扬菇菌文化促食用菌产业发展再扬帆
易菇网讯:2011年9月9日,首届中华菌文化节(平泉)暨中国北方食用菌发展联谊会在平泉召开之际,我国知名食用菌学者、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韩省华总经理作客易菇网会客厅,接受易菇网的专访。

韩总在接受采访时首先介绍了我国菇菌文化的现状,他说:中国食用菌、菇菌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只不过没有人专门把它整理成系统的资料,菌文化在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历史自然文化中一直贯穿在汉文化之中,近几年由于食用菌栽培、饮食文化的发展,菌文化以专门的学科、理念提出来,应该是从事食用菌的科学家、学者、基层人员等的幸事,把它提升到产业上对食用菌发展、菌类文化的促进有一个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对菌文化总结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写书的人在序论、前言部分对菌文化都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一般在中国一些古典的诗词、诗歌中有体现,以灵芝为主;二是医药文化,如神农本草经;三是古代的齐民要术、菇类必要等一些传统的书籍,还有一些传说,如白娘子盗取仙草的传说,国外的凯撒大帝人生中与菌类有联系的历史故事。

另外,我国一些地方如浙江庆元、辽宁岫岩、河北平泉,以及一些企业如上海大山合、江苏安惠生物等,还有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如华中农业大学、福建三明研究所等都不同程度的创办了博物馆或陈列馆等,对发展菇菌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真正意义上这些博物馆与国家要求的博物馆有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图片太多实
物太少,能系统宣传产业文化厚度的东西较少。

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建馆却收藏了很多标本,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收集的十几万种标本,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没有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

韩总还分享了他的从业感受,他说:从8岁开始接触认识菇类,几十年来陆续在陕西、浙江等地从事菇菌的研究,国内许多生产菇的地方、有菇类文化的地方基本都去过。

一个产产业如果仅仅靠产品本身去打动人,它只是一般性的产品,比如中国的茶叶,它跟食用菌一样也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但是茶叶被引申为一种文化,通过品茶可以延伸到茶本身和所有与茶有关问题的遐想,如果菇类文化得以提升,将在加工价值、产品包装等各方面起到带动作用。

近年来对菇菌文化的关注也在加强,并且写了一些菌类的诗词,如咏香菇、鸡腿菇,参与建立位于浙江庆元的中国第一个香菇博物馆,协助上海大山合建立中国菌菇博物馆。

在菇菌文化方面将会更加用心,努力为我国食用菌文化做出贡献。

对于发展菇菌文化的建议,韩总提到:目前菇菌文化在各个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全行业的共识,希望把菇菌文化提升到一定水平。

建议从事菇菌及相关产业的政府、企业在资金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把菇菌文化放在日程上,第一做好菇菌文化的科普宣传;第二了解菇菌文化的潜在内涵,找出它的美感、艺术感、文化厚度,把菇菌产业搞好。

更希望在国家、政府支持下,在大学里设立菇菌文化专业课,俄罗斯有一本叫《蘑菇王》的小说写的很好,期待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也能创作出以菇菌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