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头部)

一、横纹外端筋络和穴位的概念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联脏腑,外通全身

体表,在体表分布有许多腧穴。

经脉贯通身体的上下,沟通身体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呈干状分布。络

脉是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经络沟

通了脏腑与体表,把人体各部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行气血,协调各部

功能,保持相对平衡。

2.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脏腑和经络功能在体表的特

定反应点。它与身体内部的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

※平时做穴位按摩可以调整气血,起到保健防病、美容养颜的作用。

二、头部的经络与穴位

1.头部的经络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以下几条:

(1)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在头部的循行分布为:从鼻旁迎香穴开始,向上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沿鼻旁向下进入上齿龈,回出来,环绕口唇,沿下颌

后下方,过耳前,沿发际至前额。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为: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

下齿龈,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至对侧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循行为:起于目内角,上过额部,交会于巅顶,

从巅顶入里络脑,回出而更下行颈部。

(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在面部的循行为:沿颈部上面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循行为:起于眼外角,上行到头角,下至耳后,

沿颈至肩。其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6)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面部循行为:由颈部连耳后,直上耳上角,以屈下

颊至颧。支脉从耳后入中耳,出耳前至外眼角。

(7)督脉督脉在头部循行为: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巅顶,经额、鼻下行,

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交处。

(8)任脉任脉在面部循行为:沿头部前正中线,由咽喉上行,到下颏承浆穴。

※做头部的循经按摩,可以疏通气血,调节相关脏器的功能,使皮肤细腻滑润。按摩胃经、大肠穴位可以消除粉刺、痤疮。按摩胆经穴位有消斑作用。按摩膀胱经、三焦经穴位可以消除水肿。

2.头部的穴位

(1)太阳穴

定位:外眼角后1寸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分布有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头痛、眼病。

(2)印堂穴

定位:两眉头连续的中点。

解剖:在眉间肌中,有内眦动、静脉和面神经、滑车神经分布。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

(3)翳风穴

定位:耳垂后方凹陷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颅内穿出处。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耳聋、耳鸣、面瘫等。

(4)听宫穴

定位:耳屏中点前缘与下颌关节间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耳部疾病、面肿面赤。

(5)听会穴

定位: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相平。

解剖:有颞浅动脉,深部为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分支。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6)攒竹穴

定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额肌和皱眉肌,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头痛,视物不清、目赤肿痛、流泪。

(7)鱼腰穴

定位:眉毛中心。

解剖:在眼轮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肌眶动。

(8)丝竹空穴

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解剖:皮下为眼轮匝肌;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偏头痛、耳病、面瘫。

(9)瞳子髎

定位:眼外眦外侧,眶骨边缘。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

(10)承泣穴

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眶边缘。

解剖:眼轮匝肌中;有眶下动、静脉,眼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眼神经、面神经。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眼部疾病。

(11)迎香穴

定位:鼻翼旁开1.5cm,鼻唇沟处。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面痒、面瘫、鼻塞、流鼻血等。

(12)地仓穴

定位:口角外侧旁开0.4寸。

解剖:在口轮匝肌口,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眼睑瞤动、面瘫。

(13)人中穴

定位:鼻唇沟中,上1/3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口;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归经:督脉。

主治:面肿、面瘫、昏迷。

(14)承浆穴

定位: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上方,下唇方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颏神经。

归经:任脉。

主治:面瘫、面肿、牙痛、口舌生疮。

(15)上关穴

定位:耳前,颧弓上缘,当下关上方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

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头痛、牙痛、耳聋、耳鸣。

(16)下关穴

定位: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解剖:皮下有腮腺,深层为咬肌;有面横动、静脉。布有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面肿面痛,齿痛,耳聋耳鸣。

(17)颊车穴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处。

解剖:有咬肌;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面肿、牙痛。

经络与穴位(身体)

一、经络

1.经络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

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在此主要介绍肩、颈、手部的经脉,循经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防病治病,养颜护肤。

2.肩、颈、手部的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端,沿手臂外侧前缘上引致肩,走肩峰前廉到颈下大椎穴处,向下入缺盆。支脉从缺盆上走经部,上面部。

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端,沿手臂外侧中部上引致肩,上颈部,连耳后到头部。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尖端,沿手臂外侧后缘上引致肩,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至肩上,入缺盆,支脉从缺盆出,沿颈上颊。

手太阴肺经:由喉咙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下达肘中,沿前臂内侧,经掌后高骨下缘入寸口,上手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尖端。

手少阴心经:由腋下沿手臂内侧后缘下行,在手厥阴心包经后方,行掌内,沿小指内侧至尖端。

足少阳胆经:从头部耳后下行,沿颈下行至肩上,入缺盆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顶向下行于项部,沿肩膊内侧夹脊柱旁下引。

督脉:沿人体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行至于肩、颈、头部正中。

二、穴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在体表的反应点。与脏腑、经络气血相通。刺激一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保健、防病。在此只要介绍头部、肩、颈、手部的穴位。

1.百会穴

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在头顶的交点。

归经:督脉

功效:升阳固脱、平肝熄风、开窍宁神。

主治:头部、眩晕、神经衰弱。

2.四神聪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归经:经外奇穴

功效:益智宁神,解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

3.神庭穴

定位:头部正中线,入发际0.5寸。

归经:督脉

功效:清利头部,通窍宁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

4.风池穴

定位: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凹陷处,与耳根相平。

归经:足少阳胆经。

功效:祛风解表,清脑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眼病、高血压。

5.睛明穴

定位:眼内眦上方半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祛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眼部疾病。

6.四白穴

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眼眶下缘处。

归经:足阳明胃经

功效:祛风明目,疏肝利胆。

主治:三叉神经痛、眼病、面瘫等。

7.球后穴

定位:两眼平视,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归经:经外奇穴

功效: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眼部疾病。

8.颧髎穴

定位:眼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功效:祛风止痉,疏经活络。

主治:三叉神经痛、牙痛、面肌痉挛、面瘫等。

9.肩井穴

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归经:足少阳胆经

功效: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肩背部疼痛。

10.大椎穴

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归经:督脉

功效:解表通阳,清脑宁神。

主治:肩背疼痛、发热、中暑、咳嗽等。

11.巨骨穴

定位:在锁骨峰端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散瘀通络。

主治:肩背疼痛,活动不利。

12.肩髎穴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平举时肩后呈凹陷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功效:止痛利节。

主治:肩关节及上肢外侧疾病。

13.肩髃穴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部中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关节外展90°时,肩峰呈现凹陷处。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散风清热,消痰止痒。

主治:上肢无力、麻木、肩臂疼痛、扭伤、颈椎病、皮痒起疹。

14.肩中俞

定位:大椎旁开2寸。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功效:解表宣肺。

主治:落枕、肩背疼痛、颈椎病、感冒、咳嗽等。

15.肩外俞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归经:手太阳少肠经

功效:舒筋活络

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16.气舍穴

定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归经:足阳明胃经

功效:利咽消肿,定喘降逆。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颈项强。

17.合谷穴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表,聪耳明目。

主治:头痛、咽痛、牙痛、大便干燥等。

18.中渚穴

定位: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功效:清热利咽,聪耳明目。

主治:头痛、项背疼痛。

19.劳宫穴

定位:在掌横纹稍上方,第二、三掌骨之间,近第三掌骨处。

归经:手厥阴心包经

功效:清心宁神,消肿止痒。

主治:心痛、口舌生疮、口臭、手麻、中暑、中风等。

20.阳溪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清热安神,明目利咽。

主治:头痛、牙痛、耳聋耳鸣、腕关节扭伤劳损、皮肤炎症。

21.阳谷穴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功效:清心宁神,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牙痛、上肢尺侧疾病、生疣。

22.鱼际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归经:手太阴肺经

功效:清心肺热,利咽凉血。

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失音、痤疮等。

23.曲池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散风止痒,清热消肿。

主治:热病、咽痛、牙痛、目赤肿痛、上肢肿痛、活动不利、月经不调及痤疮、身痒起疹等。经络与穴位

一、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脉贯通人体的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呈干状分布;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2.经络的组成(如图13—6)这里主要学习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的一些常识。(1)十二经脉的组成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肾经。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十二经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贯穿全身。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

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部、面部、躯干部。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下肢的排列是: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部为,厥阴经在前,太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至小腿上半部以上排列改为,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2.十二经的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十二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走向规律,其中手三阴经为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走向腹(胸)部。

(2)十二经的交接十二经脉不但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而且各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联系的途径是: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3)十二经脉的传注十二经脉按一定顺序相接,逐经相传,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络系统到达全身,濡养全身各部。十二经的传注顺序为: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三焦经

(4)任脉、督脉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底颏部。各条阴经均来交会,有“阴脉之海”之称。可调节全身各阴经经气。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各条阳经均来交会,有“阳脉之海”之称。可调节全身各阳经之经气。

3.经络系统于皮肤图(27-3)

(1)经络系统与皮肤组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脏腑在体内,其功能是产生气血。皮肤在体表,受到气血的濡养。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将内脏与皮肤连接起来,把内脏产生的气血输送到皮肤组织。这体现出内脏经络气血的整体观。

从经络理论来分析,皮肤组织实际是经络系统的终极部分,属经络系统中的“皮肤”范畴。所谓“皮部”就是受经脉支配营养的皮肤部分。全身皮肤就是各经脉所支配濡养的皮部的总合。举例而言,皮部就如一片树叶,经络就像叶中央的干茎。营养物质通过干茎及其支脉(相当于络脉)输运到树叶的每个部位。皮肤要得到气血的滋养,就必须依赖于经络系统通畅的运输功能。可以这样以为:气血是皮肤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而经络为其运输保障。一旦经

络系统功能紊乱,失去其运输功能,皮肤就不可能保持其正常的弹性、颜色和光泽。

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对经络和经络上的穴位的适应按摩刺激,可以激发经络的功能活动,发挥其调节内脏、加强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促进新陈代谢,美容驻颜的作用,使皮肤充满活力。保健按摩动作应当用力和缓、均匀,点穴动作要使力量渗透达肌层,切忌动作粗暴。

(2)经络系统与面部皮肤的关系面部经络功能、气血盛衰与面部皮肤的状态有密切关系。从经络循行规律来看,经脉(特别是十二经脉)集中汇聚于面部。手足同各三阳经交接于面部,手足三阴经通过经别(一种支脉)与阳经交会于面部。此外,奇经八脉也直接或间接与面部发生联系。可以看出,五脏六腑的气血都通过经络系统集中输注于面部,为面部皮肤的新陈代谢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面部皮肤的颜色、光泽是内脏和气血功能活动盛衰的集中外在表现。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沛,面部皮肤代谢正常,表现为红润、富有光泽和弹性。反之,则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现象,例如面色苍白、晦暗、浮肿等。总之,任何原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阻塞不通,均可导致颜面气血失于调合,从而破坏了面部皮肤代谢的内环境,造成皮肤脱水、干燥、分泌失常,发生色斑、痤疮等皮肤问题。

对面部经络、穴位的适当按摩刺激,可以加速气血运行,消除代谢废物的沉积,补充营养物质,从而有效地调节皮肤组织新陈代谢的内环境,达到护肤养颜的目的。

二、穴位

1.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和经络功能在体表的特定反应点,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过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与内部的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互相沟通。我们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内脏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刺激穴位时,局部会产生酸、麻、胀等感觉。

2.与美容有关的穴位。

(1)头面部美容保健按摩常用穴位

风池、翳风、百会、四神聪、神庭、太阳、印堂、听宫、听会、睛明、攒竹、鱼腰、四白、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球后、迎香、地仓、颊车、承浆、颧髎、人中、上关、下关。

(2)肩项部按摩的常用穴为肩中、大椎、巨骨、肩髎、肩髃、肩中俞、肩外俞、气舍。(3)手部按摩的常用穴位鱼际、合谷、劳宫、中渚、阳谷、阳溪、曲池。

(4)全身减肥穴

腹部减肥穴:

天枢穴定位:脐旁2寸。归经:足阳明胃经。

大横穴定位:脐中旁开4寸。归经:足太阴脾经。

中脘穴定位:脐上4寸。归经:任脉。

关元穴定位:脐下3寸。归经:任脉。

气海穴定位:脐下1.5寸。归经:任脉。

背部减肥穴:

肺俞穴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膈俞穴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魄户穴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上肢减肥穴: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与肱骨外

经络穴位歌

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上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胃: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免,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次指外间。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之经兮足阳明, 承泣目下七分寻, 四白目下一寸取, 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神庭旁四五,入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 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二寸在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水下一寸归来好,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三寸记,梁丘膝上二寸记, 膝髌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巨虚,髁上八寸丰隆量,解溪附上系鞋处,就在髁横纹中央,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针灸穴位图一 针灸穴位图

二 针灸穴位图三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 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 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 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 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 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 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 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 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 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 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 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 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 2010-12-09 09:57:14| 分类: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 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dú鼻下3寸,胫骨前嵴jí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4.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16.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 18.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 足太阴脾经 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2.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 3.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4.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 5.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6.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7.血海在股前区,髌bì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8.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

经络与调病 一、什么就是经络 经络就是人体运行气血得通路.就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得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得传递系统、 它就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得物质基础,亦就是用气功为她人调病得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得组成: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得功能: 1、沟通上下内外.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得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得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得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得协调与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 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就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她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得.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得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与器官,构成一个相

对独立得功能系统. ???????????与小肠相表里 其华在面手太阳小肠经. 在窍为舌 其经络:手少阴心经; 在液为汗;对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在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主神志 主血脉 心 ?????? ???????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 外合皮毛其经络;手太阴肺经; 在窍为鼻,易被邪侵;在五行属金;不耐寒热 在液为涕在志为忧朝百脉,主治节主通调水道 主气、司呼吸 肺 ?????????与胃相表里。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 在体合四肢、主肌肉其经络;足太阴脾经;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 主运化、主统血 脾 ?????????与胆相表里。 在窍为目足少阳胆经。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经络;足厥阴肝经;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属木;其性刚躁 主疏泄、主藏血 肝 ???????????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 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足太阳膀胱经。 其华在发其经络:足少阴肾经;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本,元气之根;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 主骨生髓通于脑 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肾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一、概述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之一,该疗法在中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针对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自血疗法、组织疗法等多种疗法和效应的集中,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方式,具有双向的功能调整,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消除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显著作用。 二、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一是因其本身的复合性治疗特点,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成多向性,二是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对疾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3、补虚泄实,扶正祛邪,调节免疫 因为该疗法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和刺血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起到了对病邪的“泻”的作用。后期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者有一定效果,因势利导,对实症者加强刺激,对虚者则尽量减少刺激,达到最佳疗效。 三、适应症: 神经、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疑病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癫痫、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偏瘫、震颤麻痹、膈肌痉挛、癔症、儿童多动症、脑瘫等。 四、优势 费用低、治疗时间短、单次治疗间隔长,给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费用、治疗范围广,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多能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无毒副作用、无医源性和药源性的损害,尤其是远期疗效,更是西医药所不能及。 1

经络穴位练习题及答案

经络穴位练习题 1. 在常用骨度分寸法中前发际至后发际为(C )。 寸寸寸寸 2. 在常用骨度分寸法中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C )。 寸寸寸寸 3.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穴是(B )。 A. 曲骨: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B.中极 C关元: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D气海:脐下1寸半 4.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穴是(B )。 A.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B命门 C悬枢D腰阳关 5. 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 寸第一颈椎下穴是(D )。 A.大椎 B.陶道 C.哑门D风府 6.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穴是(C )。 A尺泽:桡侧B.小海 C.曲泽D少海 7.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穴是 (B )。 A.间使:3寸 B.内关C外关D.大陵 8.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穴是(C > A.阳谷B.阳池C.阳溪D偏历 9. 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穴是(B )。

A地仓B.迎香C禾醪D素醪 10.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穴是(D )。

A.翳风 B.风池C 安眠D.翳明 11?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穴是(B )。 A.梁丘 B.足三里C 下巨虚D.上巨虚 12. 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穴是 (B )。 A.风门B.心俞C 肺俞D.大杼 13.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穴是 (B )。 A.阴陵泉B.阳陵泉C 膝阳关D.阳交 14?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结合了( A )。 A.阴阳、脏腑、手足 B.阴阳、五行、脏腑 C 五行、脏腑、手足 D 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 18. 下列穴位中用于便秘比较好的是( D 阴阳、五行、手足 15.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顺序为( A.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少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太阴在后 16. 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足走胸 B.从胸走足 头 17. 安眠穴的位 C )。 B.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 C ) C. 从头走足 D.从足走

中医经络与健康 论文

论经络和腧穴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经络穴位健康说普遍获得科学证实,加深了西方人对经络学的高度兴趣。西方医学在急救、手术、公共卫生等领域的贡献值得肯定。现代疾病主流乃各种慢性病,以西医治疗方法必需一辈子吃药,却无法痊愈。而药物毒性又造成复杂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其实通过经络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达到慢性病预防的效果。古人相信“经络可以调虚实、治百病、决生死”。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其中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在人体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经络可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即十二经脉各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和某些经脉还可联系多个脏腑两个方面;最后一个联系是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即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和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三个方面。二是、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三是、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的“得气”、“行气”现象即是经络感传的体现。四是、经络可以调节机能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

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

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 当今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忙碌工作加之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就容易导致身体被一些疾病所困扰着,其中保养身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会选择通过中医的方法对身体进行调理和改善,这样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并且副作用是及小的,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和穴位,下面一起了解下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 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 一:小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效用: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二:拇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效用: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

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是在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 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按摩此经脉,具有增加面部色泽的作用,对面色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效果较好,同时可起到改善情绪激动、消除疲辟谷疗法劳,减少皱纹的作用。 三:曲肘外侧凹陷处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四:鼻翼两侧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效用: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五:脚底中心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效用: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更可改善过敏体质,对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有较好的作用。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六:手掌中央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效用: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加面部红润,减少皱纹,并能宁心安神,镇定神经。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七:肩窝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 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 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 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 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

针灸穴位的部位及十二时辰人体经络图

针灸穴位的部位及十二时辰人体经络图 默认分类 2009-09-16 13:21 阅读34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针灸穴位的部位及十二时辰人体经络图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 序为: 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 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一、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 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二、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三、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四、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五、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从经络看人体健康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从经络看人体健康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动的通道,而气血是人体功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因此,经络是否畅通将直接影响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运行。同时,经络与五脏六腑有着表里络属关系。很多脏腑病证可以通过经络在体表显现出来。相应的,当脏腑气血功能发生异常,表现为人体的疾病状态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理经络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可以说,经络是客观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而“经络调理”则是中医外治法体系中极重要,且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经络不通则气血不行 你是否经常感到身体某处胀痛不适,或像针扎一样疼痛,并且容易烦躁、失眠?这可能是经络不通、气滞血瘀的表现。你是否发现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头发枯黄开叉甚至脱发,用了很多护肤护发产品都不管用?这都是经络瘀阻,气血无法正常通行,造成某些部位缺血,肌肤毛发养分缺失引起的。此外,外感邪毒侵袭经络与气血相搏结还可以形成癥瘕积聚等肿瘤类疾病。 对于这些经络问题,自然还要从经络入手解决。按照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可以通过针灸、拔罐、循经推拿、砭石刮痧、功法导引等多种经络调理方法,在特定的经络循行区域或腧穴位点进行治疗。祛除侵入经络中的病邪,恢复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疾病由经穴反映 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体型肥胖的人,小腿中段外侧都会有一个微微凸起的小包。这个位置是足阳明胃经募穴——丰隆穴。这个穴位凸起说明有实性病邪侵袭脾胃。中医说“肥人多痰湿”,所以大多数肥胖患者由于痰湿困阻脾胃而出现上述体征。还有不少女性素体虚寒,导致胞宫及任脉寒气凝滞,常见痛经、月经量少、带下清长等表现。如果摸一摸她们的关元穴位置,就会发现触手冰凉,甚至吸手。这都是体表经络穴位对体内脏腑疾病的直接反映。 临床治疗当中,我们则可以将经络腧穴作为脏腑病调理的入口,实现“内病外治”。中医传统的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外治法都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利用各种手法对整体经络或局部穴位进行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效应循经络入脏腑,从而提升脏腑机能,祛除疾病。 君临天下中医经络CT指导经络调理 君临天下国医养生馆在京城率先引进高科技的中医经络CT检测仪。通过对全身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共20条经络、41特定个穴位进行生物电分析,将其机能状况生成形象的图表。直观、清晰地显示受检者当前的脏腑、经络功能情况,并对潜在疾病危险做出准确预警。 根据中医经络CT的检测结果和中医专家的临床辨证分析,君临天下国医馆为每一位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经络调理服务。由专业的调理师按照专家提出的调理方案进行操作,全面保证调理方式切实针对顾客身体情况,调理过程安全无痛苦。

中医经穴推拿试题及答案

中医经穴推拿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法的操作频率为() A、120~160次/分 B、80~100次/分 C、200~250次/分 D、100~120次/分 E、60~80次/分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关于揉法操作正确的是() A、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的一种操作手法。 B、以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 C、操作频率为每分钟80~140 次。 D、以手指指面、掌根或鱼际部分吸附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皮下浅层组织在深层组织界面上作轻快柔和的回旋运动。 E、术者用手背近小指部或小指、无名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连续屈伸外旋活动,连同前臂的内外旋转连续动作,手背呈滚动状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治部位。正确答案:D 3【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适合用推拿治疗() A、消化不良症

B、急性腹膜炎 C、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D、骨折正确答案: A 4【单选题】推拿时间一般宜在饭后() A、半小时 B、1~2小时 小时进行? C、3 小时 D、5 小时正确答案: B 5【单选题】以下关于推拿的作用原理不正确的是( A、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B、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C、平衡阴阳补虚泻实 D、调整脏腑功能正确答案: C 6【单选题】关于滚法叙述正确的是() A、以腕关节为支点 B、以肩关节为支点 C、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 D、手背尺侧主动做推旋运动 正确答案:C

7【单选题】以下关于揉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 、包括大鱼际揉、掌根揉、指揉等 B 、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 C 、可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等疾病 D 、揉法接触面可大可小,刺激平和舒适 正确答案: B 8【单选题】以下关于手法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有( A 、推法能治疗一切寒证 B 、擦法荡涤积滞的作用较强 C 、搓法具有明显的调和气血的作用 D 、点法是放松类的典型代表 正确答案: C 9【单选题】拿法是捏 而提起谓之拿 , 可看成复合手法 可运用( ) A 、颈项部 B 、头部 C 、四肢部 D 、胸胁部 正确答案: D 10【单选题】操作胸椎对抗复位时患者 的体位应为( A 、俯卧 B 、仰卧 C 、侧卧 D 、坐势 正确答案: D 11【单选题】一指禅推法讲究( ) A 、沉肩 悬肘 垂腕 掌虚 指 实 B 、沉肩 悬肘 悬腕 掌虚 指实 , 除哪一项外皆

中医经络按摩80个特效穴位

中医经络按摩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 中医认为,经络穴位按摩,可强身健体、是一种即简单又方便的方法。人们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穴位按摩以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比如,按摩气海穴可缓解手脚冰凉症状,按摩关元俞穴可有效改善男性性能力等等。下面为您介绍80个特效穴位。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养生保健特效穴 1.补虚特效穴――关元穴 2.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3.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4.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5.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回春穴(即十宣穴) 6.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睾丸 7.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 8.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9.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 10.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 11.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 12.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常见小病特效穴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中医经络按摩的80个特效穴位记住一生受益(图) 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图解大全

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图解大全 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图解大全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约推 100,300 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 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 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操作:?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 200,400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 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操作:?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 100,200 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 100,300次。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操作:?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 100,200 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 100,300次。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 45 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 4、5 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 秒钟后将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及常见病症的刮痧治疗手法 “刮痧常用經絡與穴位正面分布示意圖” 刮痧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表现为: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的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刮痧部位: 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 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面部美容保健刮痧治疗 面部是人体气血外荣的集中部位,是经络汇集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的记载。从十四经脉循行分布来看,就有九条经脉直接上达面部,而其余经脉则通过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而间接上达面部。在十四经脉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循行分布最广,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脉,对面部荣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面部的荣润与憔悴,可反应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尤其是阳明经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这就是说妇女在35岁以后,男子在48岁以后,由于阳明脉经气逐渐衰弱,表现在面部开始失去润泽而渐憔悴。因此,面部的美容保健应从经络入手,特别是阳明经脉。 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方法: (1)刮前额中间向两侧经阳白穴,刮至头维穴处。 (2)刮眼部周围:由印堂穴处沿眼眶上缘,经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穴刮至太阳穴处(见图1示);由四白穴处沿眼眶下缘,经瞳子髎刮至太阳穴处。 (3)刮面颊部:由鬓角处的耳和髎穴处向前下方,经下关、颊车等穴刮至下颌

中医经络歌诀

中医经络歌诀(非常全) 腑脏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髎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七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踝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盲门志室胞盲续,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阴小指旁。 足少阴穴经穴歌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盲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

中医经络穴位养生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经络穴位养生的方法 导语: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养生方面的方法也就更多了,在养生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经络穴位的方法来做养生疗法,经络穴位方面养生的方法也有 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养生方面的方法也就更多了,在养生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经络穴位的方法来做养生疗法,经络穴位方面养生的方法也有很多种,选择到医院程度不同的话,那么所需要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在央视的时候必须要选择正规合理的方法来给自己做经络穴位,每个穴位都要打通,那么中医经络穴位养生方法有哪些? 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 点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胺此穴可醒脑提神,用于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证。 如果想要用中医方面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选择用中医的这个养生方法效果还相当的不错,中医方面的经络穴位养生的话是可以通过刺激,有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改善,让自己得到更加有力的效果,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