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建筑创作理念与操作方法研究 (1)
丹尼尔.李布斯金

观景窗
o 在整个建筑面对河水的立面上,只在“天空”展览馆的观景室和 “水”展览馆的休息大厅设置了两处观景窗。“天空”展览馆的 窗口以纵向打开窗为主,通过与倾斜构架的搭配,造成不稳定建 筑结构的假象,已达到增强展览效果的目的。
“水”壳和“地”壳
o “水”展览馆的建筑体块较为灵活,横向窗为主,保持景观视线 的连续性。所有的展品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展览空间里——“陆 地”展览馆。巨大的不规则的展览空间用不规则的隔板隔开来陈 列展品。展厅内很暗,在展品和参观路线导向处都有重点照明, 设计者是要通过建筑和建筑内部环境对参观者产生影响,使参观 者仿佛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另一个情景世界。此博物馆尽管外观 上比较独特但在平面上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还是很有点“相似”。
秋之落叶
步进宽耸空荡的空间后, 就会看到满地的圆形铁 铸人脸,人脸直径大小 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 表情幽怨、仿佛一个个 呐喊的灵魂。 踏步行其上,人脸交叠 碰挤发出声音,,仿佛 在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 中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 忆。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建构思想
o 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以曲折变形的画廊将博物馆空间分成 许多“碎片”,以期使参观者想到纳粹对几千年的犹太文化所造 成的断裂。同样,他在设计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时想突出的也是 这种“悲剧”效果。战争博物馆宣扬的不是战争, 而要表现的是 争取和平的艰难,建筑要表现的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博物馆外 形呈简洁的几何图形,巨大的曲面块体相互交错在一起,外墙是 深色的混凝土几乎看不到窗户。这是李布斯金第一次设计这种薄 壳式混凝土屋面建筑,他以曲面壳体隐喻“当今世界已被各种矛 盾冲突撞击成许多碎片”。
o 屠杀塔是独立于馆体之外的一个附属建筑,呈不规则的四边形, 高塔里空荡荡,底面大约有20平方米,四面墙壁向中间收紧。只 有一个光源,是在十几米高的一侧墙角开了个小口。在这束唯一 的自然光下,整个纪念塔都显得阴森、晦暗而且紧张。 每个游客走到塔中,都会向空中凝望。一侧是遥远的光明,另一 侧,在数米高的空中有铁质的梯子,但是爬上去是不可能的。除 了梯子,整个纪念塔中再无任何展示物和装饰。
丹尼尔·里伯斯金:伤痕建筑

丹尼尔·里伯斯金:伤痕建筑“吸引我去探索的,总是那些被叫做空洞的东西,那是当一个社会被消灭,或个人的自由被践踏,当生命的进程被粗暴地中断,生命的结构被永远地扭曲变异,存在的那种压倒一切的虚无感”。
很少会想到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建筑师之口,他就是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举世瞩目的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in Berlin)和纽约9·11世贸大厦遗址(Ground Zero)重建的建筑师。
他的设计诉说着世界的悲伤,表达着难以置信的力量,但是从个人角度,他的作品又能以无与伦比的戏剧性吸引着来到建筑前的每位观众。
建筑是另一门艺术里伯斯金作品中的冲突性和从中传递的信息让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正如Mary Lynne Vellinga在她的文章中所说的,“里伯斯金属于那种屈指可数的十几位世界性建筑师之一,这个群体中的几位欧洲建筑师如今已经获得了明星般的地位。
”他同样属于以解构主义知名的现代建筑师,这股建筑的后现代运动旨在产生碎裂和非欧几里德的几何构造,摧毁重组像结构和外表等一切建筑元素,像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46年正值二战结束时出生的丹尼尔·里伯斯金,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
他的双亲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
1959年,年仅13岁的里伯斯金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
1965年,里伯斯金成为美国公民。
他一直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手风琴拉得很成功。
然后,里伯斯金对绘画的迷恋最终让他选择了建筑。
年轻的里伯斯金总是花很多时间去尝试创作包含复杂意识思想的抽象画。
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母亲建议他学习建筑。
在他的自传《击碎大地:生活和建筑的冒险》中,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你可以将艺术融入建筑中,但是却不能将建筑融入艺术中。
丹尼尔·里伯斯金——呼唤灵魂深处悲伤的设计大师

里伯 斯 金 是 一 位 厚 积 薄 发 、 大 器 晚 成 的
建筑 师。毕业后 , 他 没有 直接 进入 建筑 师事
“ 吸 引我去 探 索的 , 总是 那 些被 叫做 空洞的东西, 那是 当一 个 社 会被 消灭 , 或个人 的 自由被 践 踏 ,
当生命 的进程被粗暴地 中断, 生命的结构被 永远 地扭曲变异, 存在的那种压倒一 切的虚 无感。 ” Ⅲ
— —
丹尼 尔 ・ 里伯斯 金
承 担 举 世 瞩 目的 柏 林 犹 太 人 博 物 馆 和
务所, 而 是 一 直 在 北 美、欧 洲 、日本 、澳 大 利 亚以及南 美等地讲 学、 进 行 绘 画 创 作 。直 到 上世 纪 8 0 年代 , 4 0 多岁 的里 伯 斯 金 被 邀 请
2 0 1 5 . 01 6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到德国设计一 个博物馆 , 纪念在奥 斯维辛集
中营中死去的艺术家费利克斯 ・ 纳 什鲍姆 。 作为犹 太后裔 , 他 把 这位 艺 术 家 一 生 经 历 的 苦难 、 对 自由以 及 未 来 的 向往 成 功 地 展 现 出 来 。这 个 处 女 作 为他 赢 得 了柏 林 犹 太 人博 物 馆 的 设 计 权 。1 9 8 9年 , 里伯 斯 金 和 妻 儿 移 居 柏林 , 并 在 当地 成 立 了建 筑 事 务 所 。随 后 的 1 O年 间 , 他 将 全 部 精 力投 入 到犹 太 人博 物 馆 的设 计 中。早在 2 0 0 1 年9 月9 日正 式 开 馆 前 , 这 座 浓缩 了生 命 的 痛 苦 的 博 物 馆 仅 凭 建筑 本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分析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刻意用 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空”,如不细心 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 么诡异的空间。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 洞开的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栋 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玻璃天窗投 下光来 。
内部空间
❖这些虚空的“展览厅”并不开放给游客参 观,却还是有一个处在尾端被称为记忆的空 间,能让人进内一窥其秘。 这里展示着一件名唤“秋之落叶”的现代艺 术品。步进这宽耸空荡的空间后,只见地板 上铺天盖地地铺叠着一个个圆形的铁铸人脸, 人脸直径大小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似呆 还怨,仿似一个个呐喊的灵魂。
❖建筑表达了两个几何线形。 一个多样化的片断组成的直线 和一个趋于无穷的折线相互交 织,但各有自己的方向。表达 了空间的联系和序列的破碎。
与旧馆间关系 —— 高度
❖新馆与老馆之间仅在地下的出入 口相接。除了出入口之间的联系, 在高度上,檐口高度大致相同。
与旧馆间关系 —— 风格
❖旧馆与新馆风格迥异。形成 强烈对比。 ❖如天外来物,在混乱的城市 肌理中起到调和作用。
设计灵感 Between The Lines
❖被压扁的六角星 ❖未完成的歌剧
❖遇难者的原址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以色列国旗
❖纳粹强迫每个犹太人佩 戴“耻辱名牌”
❖折射出民族的血泪和辛 酸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外观设计 Between The Lines
❖德国闪电战 柏林犹太人博物 馆锯齿形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德国 闪电战。
立面设计 ——立意
❖对柏林犹太名人的地址连线的 引用及乐谱语汇的建筑转化,在 墙壁上留下伤口一般的不规则指 向的开窗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https://img.taocdn.com/s3/m/efb9b8c50c22590102029dba.png)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丹尼尔里伯斯特的“水晶”别墅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的丹套其同以提面 烹尼令豪的选供材大 饪尔人华外择了料落 、利惊的观增最为地 用伯叹室颜加佳铝窗 餐斯的内色一的,给 和金整设和倍保加室 娱设体计面或温上内 乐计厨也漆两隔窗带 的的房不。倍热棂来 焦定坐相与低、和了 点制落上别辐降一耀 。岛在下墅射噪些眼 台大。引玻和隐的 厅在人璃耐蔽阳 内精注,候装光 一,致目也性置和 个还的的可能,通 有有设外以。这透 吸一施观选房给度 引个中相择主室。 力由一比不可内表 , ——
“水晶”别墅的内部结构
相互连接的三部分建筑体高低 错落,给这栋别墅创造出鲜明的角 度;一个特别的、不对称的螺旋状内 部结构;两层楼高的顶端以及与幽僻 露台的平滑过渡。令人印象深刻的 门厅,其尽头所连接的是一个精心 设计的、突出了几何空间的大厅。 一些设计细节揭示出其风格和功能 性:毗邻主卧室的阳台装饰着精巧 的金属制品;光井将日光引入桑拿浴 室;步入式衣橱将更衣室打造得更加 合理。模仿了柏林的犹太博物馆和 丹尼尔利伯斯金其他一些建筑作, 别墅的外表采用了优雅的立边咬合 镀锌表层,这使得21世纪的技术如 太阳能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得 以运用。镀的锌层有两种色调的产 品可以选择,这两种色调都类似自 然氧化的锌:一种是流行的预钝化 锌的蓝灰色,一种是高雅的石墨灰 色,两者都是由德国领先的锌制品 制造商Rheinznk出品的。
•
• 一个新的奢华时代
•
• •
“水晶”别墅的低碳设计理念
• 自备可再生能源
•
•
此别墅运用了自备的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热、供电和供水。其标准配置包括 一个太阳能集热系统,它不露痕迹地与锌表层融为一体,以及一个拥有高效 热泵的地热系统。此外,光电薄膜可以发电,而天台收集的雨水可供花园的 灌溉系统使用。 节能标准
Daniel_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配置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内,利用新建筑体其中一个“空”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此建筑内,并打破其方正格局,横斜入地下室而至新建筑体内。
Libeskind称此种手法为〝潜意识下的连接〞,代表德国人和犹太人命运的无法分割;但从深层意义来看,为了创造犹太博物馆的入口,拆除了仿古迹的一面墙体此古迹是大战后依原设计重新再造的仿品,并非原迹〉,若依建筑师之意,各自赋予基地上两个独立建筑体为德国人及犹太人的象征,而使用这样一种侵略性的语言来响应象征着德国人的巴洛克式建筑体上,我个人的感觉彷佛:别人对我不仁,我亦回之不义。
尤其为了强调犹太博物馆的入口,用材质沉重的墙体作为入口的建筑语汇,这手法的疑虑,更在犹太博物馆内部使用轻快材质的对比下而加深。
三条主命运线代表三种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本设计案的主题,但参观者走完这三条命运线后,并无法在空间的体验上领略出不同的感受,倒是整个建筑体顺应着李伯斯金强烈的个人美学及设计风格,有着统一而重复的空间感,从头至尾没有平行和垂直线、倾斜的墙面、天花板嵌入的斜行灯具线、展示橱柜的不规则开口〈以上皆为解构派常用手法〉,参观者走完全程,只觉空间跳跃不停,和哀悼犹太人的省思感似乎没办法配合。
当然这是我个人在犹太博物馆的空间经验,并不足以代表其它参观者的想法,只是我很怀疑,若去除了引导员的详细解说,以及每个空间、每条路线上的昭示牌,参观者是否能够从自己寻常的空间领略知觉中去体会建筑师要说的故事?设计者利用历史背景、哲学思维或艺术化的手法来充实设计,基本上是很吸引人的,只是当建筑实体完成后,也必须要能够回归到空间上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无需语言、文字图片的引导,直接可以体会的感觉。
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建筑师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这些名人的选择并没有国籍限制,可能是犹太人,也可能是德国人或者其它。
丹尼尔·里伯斯金简介及作品介绍

兴趣爱好
他一直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手风琴拉得很
成功。然而,里伯斯金对绘画的迷恋最终让他选择 了建筑。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母亲建
议他学习建筑。在他的自传《击碎大地:生活 和建筑的冒险》中,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 正是因为如此,里伯斯金认为当代 的建筑师更应该注重自己当地的建 筑传统。 “你可以将艺术融入建筑中,但是却不能将建 筑融入艺术中。”于是,他进入了纽约库伯科 学艺术学院。
建筑观点
每一个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来 说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个地方都不 是一个抽象的地方概念,它和当地 的人,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发生着 关联。我的每个作品都非常不同, 你不能重复自己,关键是要倾听来 自这个城市的秘密之音。 建筑并非只是有趣的形式,而是应 该有深刻的含义和当地的环境相融 合。而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应该是 动态的,是当下的,我们需要向前 看看,未来会怎么样。
2.的规划局规划局
德国海军高级
3.进行了录制幻灯片演示。
的关怀计划的感觉
但是,撒旦立刻反击热
这么简单
总之,就是
很屌
学业与职业
19岁那年,里伯斯金对建筑产生浓 厚兴趣,舍弃音乐考进全美顶尖的 建筑艺术学院柯柏联盟学院,获得 学士学位。 1972年,他获得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学硕士学位。 曾经的音乐背景使他后来的建筑设计 中常有古典音乐的精确美感和超然大 气。里伯斯金也说过:“没有音乐的 建筑,不过是 瓦砾堆成的山。” 硕士毕业后,里伯斯金没有进建筑师 事务所,而是一直在北美、欧洲、日 本、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等地讲学,先 后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 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 大学、德国汉堡学院等著名学府。
但在此后13年中,他和妻子所开的夫妻档 在全世界设计建造了40多个大型建筑,以 他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 其浓厚的学院气质和实用风格受到业界尊 的经历? 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白雪.张曼.Bai Xue.Zhang Man以观念表达文化——丹尼尔·李伯斯金建筑作品解读[期刊论文]-城市建筑2009(9)
2.王丹谈形态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美术大观2008(7)
3.谢建华向丹尼尔·李布斯金致敬——读《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期刊论文]-建筑技艺2009,176(5)同济大Fra bibliotek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建筑创作理念与操作方法研究
姓名:李茗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王伯伟
20090301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建筑创作理念与操作方法研究
本文链接:/Thesis_Y16034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