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如下:
一、知识梳理
1. 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
古代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等文明成果。
2.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
里斯河),创造了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
3.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和
恒河文明,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4.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地中海地区,包括克里特岛、迈锡
尼等地,创造了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神等文明成果。
二、重点知识点
1.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
象征。
2.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初是用来计数牛的。
4. 古希腊人创造了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
三、文化拓展
1. 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是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这些文明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交流,例如楔形文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以及希腊神话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 这些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一、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十四课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十四课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七年级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历史必背知识点十四课。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一、古代文明1. 《史记》所记载的“三皇五帝”与“夏商西周”的基本情况,以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和历史贡献。
2. 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华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如文明起源、社会生活、科技水平等。
二、古代希腊1. 希腊的朝代分期和特点,其中包括米诺斯文明、古希腊野蛮时代、古典时期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2. 古希腊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包括民主制度、雅典学派、古典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三、古代罗马1.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包括各自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军事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2. 古罗马文化和艺术,包括古罗马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四、中国古代史1. 周朝的分期和特点,以及周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秦朝和秦始皇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五、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和起因,包括汉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问题。
2. 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人物,如魏国、蜀国、吴国、曹操、关羽、刘备等。
六、唐朝和宋朝1. 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2. 宋朝的分期和特点,包括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七、元代和明清时期1. 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明朝和清朝的分期和特点,包括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的十四课,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好地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历史课笔记:七年级上册第14课这节历史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的第一个大帝国——中国的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一、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兴起:秦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自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时,中国的七个诸侯国已经被他征服。
2.秦国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统一了中国。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像推行法律合一、修筑长城、修建大型工程等。
二、秦朝的特点1.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统治的稳定,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法家思想:秦国崇尚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使社会秩序得到了规范和稳定。
3.地方行政:秦朝设立了郡县制,各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司法权由中央集权的国家直接掌握。
4.建设工程: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如修建长城、修筑宫殿、修建陵墓等。
三、秦朝的成就1.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实行了小篆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标准,使得交流和贸易更加方便。
2.土地制度的改革:秦朝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调配和管理。
3.道路修筑和交通发展:秦朝修筑了大量的道路,提高了交通的便利程度。
4.农业的发展:秦朝推行农业技术,改进农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四、秦末的动乱和秦朝的衰亡1.强秦政策的失败: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强秦政策,使得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农民起义:秦朝后期,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胜吴广的起义。
3.内外交困:秦朝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秦始皇病逝后,秦朝很快就解体。
五、对秦朝的评价1.积极的一面:秦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国力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初一历史第14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14课笔记一、导入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交流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二、重点知识1. 丝绸之路的概念和范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包括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今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这条路线全长7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陆路交通线之一。
3.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等城市。
这条路线通过海上航行,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交流之一。
三、难点知识1. 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需要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贸易、文化、科技、宗教等多个方面。
需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以及丝绸之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一、中世纪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1. 农业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农业主要以自然耕作和轮作为主要方式,耕作农具主要有犁和耙,而播种农具主要是手工业者使用的撒种器。
中世纪的农业还使用了化肥,这些化肥主要是由厩肥、堆肥和农田积肥组成。
2. 手工业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手工业主要包括丝绸和纺织业、陶瓷业、金属加工等,这些手工业不仅在农村得到普及,也在城市中兴起。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二、中世纪欧洲的商业和城市1. 商业的繁荣在中世纪欧洲,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商品被迅速流通,商人从各地收集商品,再将其分销到不同地区,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蓬勃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商业还催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比如合资经营、信用交易等。
2. 城市的兴盛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兴盛,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成为了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和金融家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了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欧洲的交通和通讯1. 交通的便利中世纪欧洲的交通便利度明显提高,一方面是由于道路的不断修建和改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些都为商品的迅速流通提供了保障。
2. 通讯的频繁中世纪欧洲的通讯频繁度明显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信使的不断增多和邮局的不断设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字的广泛传播和出版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教育1. 文化的繁荣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书籍的不断翻译和出版,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土壤。
2. 教育的普及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不断设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些都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教育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五、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和道德1. 宗教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对民众的影响十分巨大,大部分民众都笃信基督教,宗教活动也成为了中世纪欧洲的一大特色。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同步课件)

——《大国崛
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 的联系。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
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命”。 ——《后汉书》
稼。
西域的小国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匈奴从西域
受到匈奴的奴役和控制
不断向中原进攻
材料3: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 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 饮器,月氏遁逃远去而常怨仇 匈奴,无与共击之。”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月氏 对匈奴的怨愤由来已久
张
大月氏
骞
匈奴 西汉
联合大月氏 夹击匈奴
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府瓦当
汉朝对西域的 管理
西汉和东汉是怎样对西域管理的?
叁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根据课本,填写下表
时 间
公元前60年
管 辖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
范 湖一东、以南的广
围
大地区
①颁行号令
职 责
②调遣军队
2024版新教材
课堂导入
☞这幅图是汉朝玉门关遗址,位于甘 肃敦煌西北的90千米的戈壁滩。玉门 关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
喉要隘。汉朝的丝期之路是
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
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
的?
玉门关遗址
历史七上第14课知识点

二. 汉匈的和战(汉匈关系的发展)
时期及原因 汉对匈的政策 结果(影响) 西汉初。原因: 和亲 国力不足,匈奴强 (性质:被迫) P78 大,为了边境和平 汉武帝。原因: 卫青、霍去 经济繁荣, P79 病反击匈奴 国力强盛
汉元帝。原因: 和亲: 昭君出塞 作用: 呼韩邪单于入 (性质:自愿) P 79 朝请求和亲
P80 诈:算计 攻:攻打
诈一 相家 攻,汉 。世与 世匈 《 勿奴 汉 得合 书 相为 》 汉匈友好盟约 ——
P80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 答:说明匈奴当时没有自己的 文字,采用汉字,同时说明汉匈 文化交流密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81活动与探究2、思考与判断
答: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 匈奴只能退让和被迫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攻。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与战
民族友好往来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如何兴起?) 秦汉 1.时间: 之际 2.人物: 冒顿单于 第一次 统一了蒙古草原 3.统一后的影响:匈奴族的生 产 迅速发展 , 势力 不断壮大,进 入 鼎盛时期 时期。
P78动脑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