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流动性分析共17页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论文报告: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一、引言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1.货币政策宽松2.金融领域过度竞争3.国有企业存款增加4.外汇占款增长5.资产负债约束缺失三、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影响及对策1.商业银行利润下降2.金融体系稳健性受到影响3.资金价格下降4.对策探讨四、案例分析1.万科收益率大幅提高2.工商银行房地产业务规模扩大3.招商银行存款增加4.上市公司不断增加自有流动资金5.特斯拉入华融资顺利五、结论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也随之而来的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商业银行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过剩资金实现高效的投资收益。
本论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从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1.货币政策宽松近年来,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刺激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监管,我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方针,如实施降息、降准等,导致各类金融机构普遍流动性充裕,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2.金融领域过度竞争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投资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银行倾向于过度依赖存款、短期借款等短期资金,将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过剩。
同时,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竞争激烈,使资金利率及资金成本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长期失衡,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金。
3.国有企业存款增加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大量财务收入,却缺少有利于财务管理的金融市场工具,这就促使这些企业自己储备大量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并将其存入银行,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金池。
4.外汇占款增长中国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中国的企业扩大海外业务,进而促进国际贸易,无疑需要大量的人民币资金,因此会增加外汇占款规模。
这些外汇占款长期处于高位,很多银行的人民币资产已经远远超过了贷款需求,形成了大量的流动性过剩。
5.资产负债约束缺失近年来,由于金融体系不断地发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备受网络销售和代销渠道的推崇,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越来越大。
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及其风险控制的分析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4 7 期
V0 . 7 04 1 2 N .
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o ma fT b tNa o aie nt ue(hlso v a d S ca ce c s u lO ie t n l s Isi t P i o h n o ilS in e) i i t t o
中图分类 号 :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3 8 8 (0 60 — 0 7 0 A 1 0 — 3 82 0 )3 0 9 — 4
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界定及其在商业 局限于政府公债券 , 尤其是中央政府债券以及购买 银行的运作情况 有价证券的投资活动圜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局 限
20 06年 7月
J l uy _ 2
对 我 国商 业 银 行 资 金 流 动 性 及 其 风 险控 陕西西安 706) 109
摘 要: 银行资金流动性 问题所 引发的 负面效应 日益显现 , 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 面临着严峻的资 金 出口狭小问题 , 大程度上也影响银行 收益 , 在很 并增加 了经营风险。本文着重分析 了商业银行 资金流 动性不足的现实表现和影响, 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商业银行 ; 流动性 ; 商业银行监管
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性 通 过投 机 资本 进 入 中国 ,更  ̄J 当前 国 内流 动性 过 剩 的态势 。 胀压 力 ,也进 一步 充实 了银 行体 系的 资金供 应量 ,使银行 业 的流动 JN了 n 2 经 济 结 构失 衡 是 银 行 业 流 动 性过 剩 的深 层 原 因 . 银 行 业 流动 性 过 剩 是 当前 中国 经 济 发展 中各种 内生 性 矛 盾的
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 )金 融 业 的 分 业 经营 。分 业 经 营 的原 则 虽然 有 利于 风 险的 2
集 中反 映 ,银 行体 系过 剩 的 资 金并 不 表 明 仍 处于 经 济 发 展期 的 中 发现和控制 , 但在业务品种上 则显得较为单一并且不具有互补功
国的资金总量过剩 ,而是一种局部的结构性过剩 ,是经济转轨过 能 。银行业在传统 的业务分工 中, 业务范 围一般局限在 “ 、贷、 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及成因分析通过对于我国近一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局面的展示,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存在流动性较紧的普遍现状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流动性的原因。
文章认为银行资金期限错配,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和居民储蓄习惯是重要原因所在。
标签:流动性紧缺;资金期限错配;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业务一、引言中国规模强大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通常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能力,即要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
对于企业,保持一个适度的流动性是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
对做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保持适度的流动性能够让银行满足正常提款或是兑付要求以及突发事件,避免资金枯竭陷入破产危机,是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健康的运行的保障,也是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1.银行同业拆借率在2013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一场流动性惊人变化。
6月8号,银行间隔夜利率一直高升到9.58% ,最高隔夜拆借率高达13.4%。
面对这样的情况,央行相反开始了从市场抽离资金的行动,一共回收货币210亿元,以至于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紧缺的状况加剧。
第二波流动性严重紧张的情形自12月19日再次上演,中央银行最终开始注入流动性缓解紧张状况。
2014年,银行拆借率逐渐降低。
2013年的利率变化经历提出了一个信号: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流动性紧缺的事实。
2.存贷款比例银行的存贷款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比值越高,反映出对应银行债务的贷款资产就越多,对应流动资产越低,国家规定各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75%。
中行存贷比在1997年的为98%,建行约为83%,存贷比直到2003年度才降到国家规定的比例之下。
各个银行的存贷比总体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这也反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长期较为紧张的状况。
3.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100%,该指标能够用来考核银行是否储备足够的资金可以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实例分析与风险成因.docx

商业银行流动性实例分析与风险成因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及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使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个别银行甚至局部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外币资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海外机构逐渐增多,对外资银行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以经营货币为主营业务。
储户将存款货币存放在商业银行中,即银行的负债端,存款的稳定性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按时间存款可分为短期存款与中长期存款。
若在发放贷款的经济活动中,中长期贷款未能及时收回,无法满足储户提款的要求时流动性风险就产生了,其发生条件是由经营模式决定的。
(二)商业银行其他类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现实中,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因素有很多,即流动性不足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时表现出来的资金短缺。
当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假如市场、信用和操作等风险管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防范,会在流动性紧张时火上浇油,引发风险扩散,使其无法控制,各种风险集中爆发出来,最后可能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
(三)储户缺乏基本风险管理意识在经济不景气与金融危机爆发时,最容易引发客户集中挤兑现象。
一方面,客户既担心存放在银行的财富会损失,也害怕存放在银行的资产收入低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系统出现了支付危机,引起了传染效应,若无法在第一时间应对挤兑,这种恐慌情绪所带来的传染效应将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将危及整个金融系统,最终引发银行系统的崩溃。
(四)市场利率下行引起银行资产流动性吃紧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以及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资产端与负债端带来很大影响。
对于拥有大量现金的存款客户来说,存款利率的下行会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收益比较高的债券或股票市场中去。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商业银⾏流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9-10-29内容提要: 在全球⾦融危机蔓延、国内资本市场调整以及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应重视对流动性的预测和管理。
本⽂在明确区分宏观经济流动性与商业银⾏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采⽤⾮负约束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的流动性状况进⾏了综合评价,并利⽤1997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银⾏流动性受主要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进⾏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2003年到2007年,⽆论⼤银⾏还是⼩银⾏,其流动性⽔平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率和资本市场对银⾏业流动性的影响最显著,⽽物价和M2增速对银⾏业流动性的影响则不显著。
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段时期内的商业银⾏流动性问题。
关键词: 流动性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F830.49 ⽂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6-1770(2009)08-04-06⼀、引⾔近年来,“流动性”以及“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可谓汗⽜充栋,炙⼿可热。
不过对流动性这⼀概念的理解上却存有不少模糊之处。
经济学上所说的“流动性(liquidity)”⾄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及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是指⾦融市场及⾦融资产的流动性,强调资产的变现能⼒以及市场为资产变现提供便利的能⼒;三是商业银⾏及其他⾦融机构的流动性。
应该说这三种流动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会影响到⾦融市场及⾦融机构的流动性,⾦融市场的流动性⼜对⾦融机构的流动性有很强的约束作⽤。
虽然如此,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强,不能混淆。
商业银⾏的流动性是银⾏可以及时满⾜顾客提取存款和贷款客户的信贷要求以及其他⽀付请求的能⼒,其⽔平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供给主要来⾃于客户存款、⾮存款服务收益、贷款本息偿还、资产变现以及货币市场借款,流动性需求则主要是存款提取、客户的贷款要求、主动负债的偿还、经营⽀出和赋税、股东红利⽀付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即流动性缺⼝(Liquidity Gap)直接决定了商业银⾏的流动性状况(Rose,2001)。
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分析

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分析秦霞【摘要】巴塞尔协议III首次引入了可量化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指标短期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为全球流动性风险监管提供了标准化工具。
我国银监会引入LCR,和流动性比率共同作为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分析LCR和流动性比率这两个指标的异同,对流动性风险防范与监管具有重大意义。
总体看来,与侧重静态考核、表内业务监管的流动性比率相较,LCR更好地实现了对银行业务和风险的综合考量以及对流动性风险的提前预测,体现了全球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向。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6页(P36-40,55)【关键词】巴塞尔Ⅲ;流动性风险;LCR;流动性比率【作者】秦霞【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北京 1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33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全面爆发直接导致了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后各国都重视并加强了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作为相应的对策,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及实施细则,首次引入了可量化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指标短期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并要求各参与国的商业银行到2019年1月LCR达标率不低于100%,这就是所谓的巴塞尔协议III。
中国银监会积极借鉴巴塞尔协议 III的流动性标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几经修改,在2015年10月1日施行的最新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LCR和流动性比率,并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
这两个指标构成了我国监测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最为重要的风向标,本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比较这两个指标,最终证明LCR作为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较之我国长期以来所使用的流动性比率指标更具优势,其特点体现在:对流动性风险更加具前瞻性;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综合考量;兼顾监管了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等。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摘要:近10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内业不断出现流动性问题。
从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到近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管理体系尤其是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信贷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一,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
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全球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流动性压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时期。
流动性管理也显得比任何时期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置银行于死地。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分析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影响全球银行体系乃至金融稳定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跌,国际上各大银行相继出现挤兑,倒闭等风险,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全球央行被迫联合救市。
虽然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深重,但各种地方性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对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不得不引起注意。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而泡沫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说与过度的投机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一些地区的高位房价和相应的炒房者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虽说中国地产的泡沫之说并没有很大的依据和现实理论,但一旦房价下降,银行不论是资产还是流动性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2.1 流动性管理方法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从2003年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虽然使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得到改善,但其流动性管理方法仍很粗糙,不仅主动性差,而且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被动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