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规程

一、池塘条件

面积据实际情况,水深~2米。注排水条件好,水量充足,水质好,保水保肥,配备3千瓦叶轮式的增氧机每3亩一台。

二、清塘方法

加固塘埂,清除杂物及塘底过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15厘米厚,然后放水5~6厘米可用150公斤/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类。清塘后2~3天每亩施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

80~100公斤,作为基肥,饲养过程中不用施追肥。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

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孢子虫病、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

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一)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1240尾,则可收获斑点叉尾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单养增产%。

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斑点叉尾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二)网箱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斑点叉尾鮰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着的经济效益,如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达到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

底收获商品鱼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均规格公斤,最大个体公斤,饵料系数为,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斑点叉尾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五、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一)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二)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50mg。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mg拌入饵料投喂。

(三)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2PPM的高锰酸钾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四)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