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注疏卷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

rãn shýnɡ bù xiünɡ jiàn
dînɡ rú cün yù shünɡ
人 生 不相见, 动如 参与 商。
jÿn xÿ fù hã xÿ
ɡînɡ cǐ dýnɡ zhú ɡuünɡ
今夕 复何 夕, 共此 灯 烛 光。
shào zhuànɡ nãnɡ jǐ shí
bìn fà ɡâ yǐ cünɡ
xià zhōnɡ nán shān ɡuò hú sī shān rén xiǔ zhì jiǔ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mù cïnɡ bì shün xià
shün yuâ suí rãn ɡuÿ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quâ ɡù suǒ lái jìnɡ
cünɡ cünɡ hãnɡ cuì wýi
幽 人 归独 卧, 滞虑 洗孤 清。
-2-
chí cǐ xiâ ɡüo niǎo
yÿn zhÿ chuán yuǎn qínɡ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rì xÿ huái kōnɡ yì
rãn shuí ɡǎn zhì jÿnɡ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fýi shþn lǐ zì ɡã
hã suǒ wâi wú chãnɡ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选编 题辞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 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 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 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邪。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 吟。”请以是编验之。
bái yún wú jìn shí
【完整“唐诗三百首”原文及译文】卷一:五言古诗

【完整“唐诗三百首”原文及译文】卷一: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唐诗三百首》正文: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什么叫“总集”

什么叫“总集”在谈到古代文学典籍的时候常常会碰到“总集”这个术语,例如说《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或者说《楚辞》因为地位特殊,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单列一目,排在别集和总集之前。
那么,什么是总集呢?可以用两条边界线来划定总集的范围,其一,它乃是书籍之四部分类(经史子集)中“集”部的一种;其二,它是相对于“别集”而言的,其中包含着不止一人的作品。
别集是某一作者个人作品的结集。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集》云:“集之兴也,其当文章升降之交乎?古者朝有典谟,官存法令,风诗采自闾里,赋奏登之庙堂,未有人自为书,家存一说者也。
自治学分途,百家风起,周秦诸子之学,不胜纷纷,识者已病道术之裂矣。
然专门传家之业,未尝欲以文名,苟足显其业,而可以传授于其徒,则其说亦遂止于是,而未尝有参差庞杂之文也。
两汉文章渐富,为著作之始衰,然贾生奏议,编入《新书》,相如辞赋,但记篇目,皆成一家之言,与诸子未甚相远;初未尝有汇次诸体,裒焉而为文集者也。
自东京以降,迄乎建安、黄初之间,文章繁矣,然范、陈二史,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
”这话大体是对的。
“集”的出现晚于“经”“史”,也晚于“子”;大约总要到东汉,为个人编集子的办法才开始出现,魏晋以后此风渐盛,例如曹植就曾为自己编过文集,据其《前录自序》(《全三国文》卷十六)可以知道,这部《前录》收录了七十八篇辞赋,是从更多的作品中经过筛选删定而成的,可惜现在看不到了;既有《前录》,应当还有《后录》,现在更看不到。
曹植死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于景初(237~239)中下诏云:“陈思王(按这是曹植的谥号)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手,诚难能也。
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唐诗三百首注疏

唐诗三百首注疏作者: 蘅塘退士(编)/ 章燮(注疏)/ 吴绍烈、周艺校点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83年6月第1版页数: 261页定价: 1.10统一书号: 10102-987内容简介······出版说明《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唐诗选集。
其中所选作品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素有“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称誉。
但这个选集一向有几种注释本流行,且各有所长,互有不足。
这次重新校点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注疏》,系选用清光绪十年秋湖南学库山房校刊的章燮注释本作为底本,并参照了其他几种本子重新校正后排印的。
这个本子在注和疏方面都比较详细,广征博引,源流分明,兼及诸家诗话,内容相当周备。
此外,天头并有眉批,对作品作了总的评价。
总的看来,这个本子的注和疏深入浅出,颇有特色,可以说是当前流行的不少刻本中较好的一种。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诗文及注疏、眉批等都用简化字排印,并用新式标点;引诗用了引号,引文因有的是节引,有的是间接引述,未用引号。
引书大多数查对了原书。
尽管原校勘者说“点画讹误,校勘略尽”,但仍发现不少脱误,现又经吴绍烈、周艺同志作了仔细的校点;由于涉及面广,以及时间、条件的限制,必定还有脱误之处,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这个选本虽也选入了个别内容消极和艰涩难懂的作品,但这仅是微瑕,而且是容易判别的。
至于注疏方面,尽管原校勘者已经‘削去荒谬不经者数十百条”,而对不正确者又加了按语予以指正,但有些地方仍有牵强附会之处,不过这些读者自能辨正。
总之,就目前情况看,这个注释本还是比较完善的。
它对理解作品内容,提高欣赏能力,以及对研究唐诗,无疑是会有帮助和启发的。
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摘自《朱自清文集•读书指导卷——博学举隅》(1994年开今文化出版)道光间,浙江省建德县(?)人章燮鉴于这个需要(初学者最需要的还是详细的注释),便给本书作注,成《唐诗三百首注疏》一书。
唐诗三百首全集电子版

唐诗三百首----------------------- 页面2-----------------------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一五言古诗张九龄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七岁如属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进中书侍郎。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卒,谥文献。
感遇《唐音》注:感遇云者,谓有感于心而寓于言,以摅其意也。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②,白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⑤,何求美人拆。
① [葳蕤]《字典》:蕤,儒佳切,音甤,《说文》:草木华垂貌。
王粲诗:吴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
②[欣欣]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生意]《世说》: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
大司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殷因月朔与众在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姿,无复生意。
”③[佳节]曹植表:一阳佳节。
④[林栖]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尤。
⑤[本心]《魏志·管宁传》: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材①。
岂伊地气暖,白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④。
运命唯所遇⑤,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⑦。
①[江南丹橘]《楚辞》,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王逸注:橘受天命生于南国。
《吴都赋》: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
[经冬绿]李尤《七叹》:梁土清生,卢橘是生。
白华绿叶。
扶疏冬荣。
②[地气暖]《周礼·冬官》: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曹植《橘赋》:背江洲之暖气。
[岁寒]《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李元操《咏橘》诗:能守岁寒心。
③[嘉客]《诗经》: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刘帧诗:藻生其涯,华叶纷优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④[重深]《鲁灵光殿赋》:东序重深而奥秘。
⑤[运命]李康论:夫洽乱,运也;穷达,命也。
⑥[循环]《史记·高祖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

登臨出世界 四角礙白日 連山若波濤 秋色從西來 淨理了可悟
磴道盤虛空 丂層摩蒼穹 奔湊似朝東 蒼然滿關中 勝因夙所宗
026 元結 賉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歲,西原賉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賉又 攺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與?蓋蒙兰傷 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徵歛!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 井稅有常期 今來兲斯郡 是以陷鄰境 令彼徵歛者 思欲委符節
045 孟郊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寷草心 報得三春輝
卷二 丂言古詩 046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 下
047 李頎 古意
甴兒事長征 少小幽燕宝 賭勝馬蹄下 由來輕丂尺 殺人莫敟前 鬚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雪飛 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 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 使成三軍淚如雨
女子今有行 幼為長所育 自小闕內訓 貧儉誠所尚 別離在今晨 歸來視幼女
大江泝輕舟 兩別泣不休 事姑貽成憂 資從豈待周 見爾當何秋 零淚緣纓流
034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汲井漱寒齒 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 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収 道人庭宇靜 淡然離言說
妄跡世所逐 蒼色連深竹 悟悅心自足
遺言兴可冥 日出霧露餘
零落依草木 不得收骨肉 新人美如玉 那聞舊人哭 牽蘿補茅屋 日暮倚修竹
011 杜甫 夢李白二首之一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宝無消息
故人入成夢 恐非平生魂 落月滿屋梁
明成長相憶 路遟不可測 猶疑照顏色
君今在羅網 魂來楓林青 水深波浪闊
何以有羽翼 魂返關山黑 無使蛟龍得
012 杜甫 夢李白二首之二
趣途無百里 澄澄映葭葦 垂釣將已矣
唐诗三百首各版本区别

唐诗三百首及新旧注本(2007-01-26 10:45:50)转载▼分类:编辑资料(整理的一些东东)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编选。
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孙洙(171l一1778),字临西,一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
祖籍安徽休宁县。
他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 乾隆九年甲子科顺天榜举人,十六年辛未科吴鸿榜、二甲十七名进士,历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山东邹平县令、大成、卢龙等县知县,廿八年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
告老还乡前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遂欢然而去。
其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生平著述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
(据《无锡县志》、《邹平县志》等)《唐诗三百首》序言说明了编选初衷:“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
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
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编选者孙洙有感于唐诗浩瀚,选本良莠不齐。
他在遍读《全唐诗》的基础上,参考沈德潜《唐诗别裁》,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从近5万首唐诗中,按照不同时期(盛唐、中唐、晚唐),不同阶层(帝王、士大夫、僧、歌女、无名氏等),不同诗体(古风、乐府、律诗、绝诗等),不同风格,取“诗三百”之义,撷选了有代表性的唐诗310首,编成《唐诗三百首》。
其内容按体裁分卷,各卷中所录诗按作者年代编次,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诗歌风貌。
初只是为学童提供“家塾课本”,后得以广泛畅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成书两百年来风靡神州,历久不衰。
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说:“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
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
”“本书选诗,各方面的题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均称,没有单调或琐屑的弊病。
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个缩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5
4
3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
古 诗 今 译
横 : 指 随 意 漂 浮 。
野 渡 : 荒 郊 野 外 无 人 管 理 的 渡 口 。
春 潮 : 春 雨 。
独 怜 : 最 爱 , 只 爱 。
西 涧 : 滁 州 城 西 郊 的 一 条 小 溪 , 有 人 称 上 马 河 。
但 因 捕 捉 到 一 个 特 殊 的 情 景 , 描 绘 出 小 船 横 在 水 流 中 的 画 面 。 所 以 格
船 是 被 拴 住 的 , 水 流 一 冲 就 横 在 水 中 了 。 诗 人 所 用 的 字 句 都 很 平 常 ,
得 横 在 岸 边 。 一 船 来 说 , 船 渡 往 对 岸 的 方 向 是 纵 , 水 流 的 方 向 是 横 。
人 在 滁 州 做 官 时 , 最 喜 爱 西 涧 清 幽 的 景 色 , 经 常 一 个 人
诗 句 赏 析
“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
的 春 潮 在 傍 晚 来 势 更 湍 急 , 荒 郊 野 渡 寂 无 人 影 只 有 传 空 横
。
涧 边 丛 生 的 幽 草 特 别 让 人 喜 爱 , 密 林 中 还 有 黄 鹂 鸟 在 婉 转 啼 鸣 。 带 雨
滁 州 : 今 安 徽 滁 县 , 诗 人 曾 任 , 州 刺 史 。
注 词 释 义
作 者 背 景
黎 燕 飞 ( 1991— ? ) 武 工 大 学 生 , 海 南 陵 水 人 , 热 爱 学 习 ,
勤 奋 刻 苦 , 是 个 品 学 兼 优 的 好 学 生 , 是 名 优 秀 的 共 青 团 团 员 。
天 原 来 就 高 涨 的 涧 水 更 加 湍 急 , 渡 口 的 艄 公 已 去 避 雨 , 小 船 被 水 流 冲
诗
赏 心 悦 目 , 让 人 流 连 忘 返 。 一 场 突 如 其 来 的 急 雨 , 使 春 到 涧 边 散 步 。 岸 边 的 绿 草 , 树 丛 中 的 黄 鹂 , 所 闻 所 见 都
—
]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滁 州 西 涧 韦 应 物
w é i yìng w ù
七 言 律 诗
唐 诗 三 百 首 注 疏 卷
又 有 点 寂 寥 的 感 觉 。
外 生 动 。 从 前 两 句 的 描 写 来 看 , 诗 人 的 心 情 很 悠 闲 , 但 后 两 句 的 风 景